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对策研究

来源 :时代金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t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开放的制度环境、合理的产业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卓越的创新能力以及高素质的人才储备是湾区经济的重要特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迭代的背景下,借力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和持久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最终将成为创新的湾区、人才的湾区、青年的湾区,而高等教育的协同创新发展正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际一流湾区的关键推动力。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 高等教育 协同创新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及空间布局等作出了全面规划,指明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目标:到2022年基本形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到2035年全面建成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同时,《纲要》具体阐述了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的设想,明确提出了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推动教育合作,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的要求。为此,粤港澳大湾区应以更高的历史站位、更远的战略眼光、更广的国际视野和更实的行动举措,推动高等教育朝着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一、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正当其时
  纵观历史,大湾区建设与文明大变革的有机融合一直蕴含着无限生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三大世界湾区通过高度开放、区域融合、创新驅动和产业协同的战略推进方式,不断拓展周边腹地,利用“港口群+产业群+城市群”的叠加效应,为各类经济业态创造了充分的发展空间。特别是近年来,三大湾区均将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多元化巨型大学和全球性大学作为主要发展目标,通过构建一个既坚持政府导向又注重市场需求、类型多样、层次分明、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为三大湾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之逐渐成为国际高等教育中心和全球精英人才集散地。全面考察三大湾区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湾区的发展不仅需要具备相应规模的超级体量、强大的产业集群带和一定的世界影响力,更加需要具有整体科研实力的高等教育机构和创新型国际化领军人才队伍。作为我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粤港澳大湾区同样面临着构建高等教育集群和卓越人才高地的迫切需要。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珠三角)九个地市组成的区域,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据统计,粤港澳大湾区占我国土地0.6%,GDP占我国GDP的13%,预计到2050年其人口可达1.2-1.4亿。相较世界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无论在人口数量、面积还是经济总量方面都不逊色。它拥有多个经济重心,在市场经济活跃程度、法治与营商环境、企业技术创新前沿性等方面,相对国内其他城市群,具有比较优势。作为地缘上的共同体,多年来,粤港澳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明显,人才流动和产业互补进程地加快,极大地促进了各大城市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共赢。可以说,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优势主要是来自其广阔的地域、技术、人才等资本要素配置。叠加政府政策的激励与支持,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导下,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具备了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
  《纲要》的颁布给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具有重大的现实作用和深远战略意义。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体量庞大,各梯度高校相对完备,教育科研资源丰富,拥有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2018-2020年,上榜US NEWS Ranking的我国内地高校有188所,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共占22所,广东珠三角九市有13所,香港特别行政区有7所,澳门特别行政区有2所。不过,宏观数据的庞大不能消弭人们可明显感知的差距。我们必须看到,粤港澳大湾区现有教育资源难以符合《纲要》设定的战略要求,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面临很大的挑战。与三大世界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内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在数量和密度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同类型和地区高校之间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平衡,产、学、研、工、创一体化的校企深度合作、科研成果转化和国际专利水平有待提高。而且,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进行的建设,既在一国之内,又分属两种经济制度和三个独立关税区,粤港澳三地的法律制度和行政体系不尽相同,存在一定的历史文化差异,亟待破除行政级别的制约,促进各区域教育规划的衔接。鉴于此,粤港澳大湾区应当敏锐感知社会需求的变化,集聚各方力量和资源,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模式,为大湾区建设提供重要的智力资源与人才储备,使改革成果更多地惠及经济转型发展和人民福祉增长。
  二、加快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承载着辐射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的战略功能,也是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重要窗口。把握住技术国际转移、产业结构空间调整布局的时代机遇,科学制定高等教育战略规划,加快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等措施,都是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关键点。
  (一)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理念的协同创新
  粤港澳三地区域毗邻、习俗相同、发展相依,合作、融合和协同应是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发展的起点。以往粤港澳城市群存在的“条块经济”与“空间破碎化”现象,反映出该区域尚未形成着眼于世界级城市群的协同治理机制。作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支点,粤港澳大湾区必须以开放的思维和创新的理念重构空间秩序,探寻实现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契合点和共同体,促进形成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其主要路径包括:(1)在“一国两制”框架和中央政府领导下,通过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制定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且对标世界一流湾区的战略规划,重点突破因三地独特格局形成的壁垒与障碍,构建跨区域、跨制度的优质高等教育集群;(2)创新融合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联合搭建多层级、立体化的科技创新平台,构建政府、市场、产业、高校等多种要素融聚的“造血”式集成创新体系,促进优势科技资源集聚和重大成果产出;(3)以传承历史、服务湾区为指向,增进粤港澳三地思想文化交流,增强民族意识以及命运共同体的凝聚力,形成紧密联合的文化内核和人文价值链,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新生态的构建不仅仅表现为具体的互动合作模式,还应体现出区域认知、情感、态度、倾向等社会心理特征的融为一体。   (二)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体系的协同创新
  为了回应深度参与全球化竞争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要求,粤港澳大湾区应当瞄准世界教育发展变革趋势,努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更具辐射力和带动力的高等教育体系,提升大湾区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具体而言,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体系改革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统筹布局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要工作安排,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人才需求,整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高等教育资源,集中力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2)以优势互补、互利互惠为原则,拓展高等教育合作的广度、深度和高度,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制定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构建适应大数据时代需求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打造全球优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基地;(3)粤港澳三地高校可以共同参与国际教育规则、标准和评价体系的制定,采取开放性、主动性和共治性的合作方式,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水平,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的协同创新联盟。
  (三)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协同创新
  治理现代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的目的在于构建管、办、评多元利益主体动态调整的协同治理机制,将政府的服务引导、高校的自主办学、社会的监督评价三者作用聚合起来,增强高等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协同治理机制是影响所在区域整体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通常由一系列的组织机构与制度安排构成。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应当围绕各方主体的共同愿景和利益基础,探索建立动态的协同治理长效机制,具体措施包括:(1)构建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生态群落,加强研究集聚与经济集聚,优先选择一流大学集聚区进行空间布局,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引育机制;(2)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完善项目驱动、监管、激励、风险保障机制,降低技术转移成本,扩大集群竞争优势,实施有利于科研人员交流、科研信息交换、科技创新交互的便利措施;(3)全面深化高等学校教育综合改革,组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试验区”,在学科体系、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坚持先易后难、重点突破,建立粤港澳三地合作办学和学分学历互认联动机制,确保高校招生、资格互认、科研经费使用、教师学生流动、实验室开放合用等“瓶颈”问题的解决。
  三、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其基本价值取向是促进世界范围内教育的交流合作和协调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是主要发达国家所具有的共性特征,尽管国情不同,但呈现出共同的发展趋势。在追求公平和质量的教育改革目标下,这些国家均将国际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我国教育市场同样具备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各类国际学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均保持世界第一,未来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增加以及富裕阶层人数的扩大,民众对于教育投资的意愿和能力以及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会更加显著。为了突破传统教育的空间限制,实现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粤港澳大湾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着手展开工作:
  (一)扩大教育开放,丰富国际教育内涵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带一路”与自由贸易区对接融汇的重要区域,应当充分发挥独特区位优势,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落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教育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在需求提升、供给增加、政策催化的现实情况下,粤港澳大湾区应当深刻理解国际教育价值内涵,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借鉴国际教育先进经验,搭建国际教育合作、交流及实践平台,优化国际教育管理体系,有计划、有组织地拓展对外招生,稳步扩大高校招收留学生的规模,优化政府奖学金资助布局与结构,提高国际教育质量,培养通晓国际规则并能承担构建和谐世界使命的人才。
  (二)提升引领能力,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
  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增长极。国际化课程、教材和课件等教学资源的跨国流动和共享,使得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的迅速增长拓宽了我国高等教育筹资渠道,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粤港澳大湾区应当满足社会公众的愿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拓展国际化办学视野,以“扩大开放、规范办学、依法管理、促进发展”工作方针为指导,完善中外合作办学准入制度,改革审批制度,加强过程监管,开展合格评估和水平评估,建立退出机制和辐射机制,推动高等教育全面开放格局的形成。伴随着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的跨国传播,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学校应当充分发挥中外合作办学吸收、改造、融合和示范作用,积极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探索国际经验的本土化实践。
  (三)推动知识共享,加强国际课程建设
  推进教育国际化要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把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学实践之中。粤港澳大湾区应当加强高等教育国际经验的本土化实践,促进高等教育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逐步实现跨课、跨校、跨境的教育融合。国际课程建设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基础,也是吸引优质国际生源的重要因素。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应当切实贯彻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将外国文化本土化与本土文化国际化相结合,划拨一定经费支持国际课程建设,重构课堂体系和教学生态。增强教师的国际化素养,将最新科研成果和行业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多种形式展开团队式、研究型国际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提高跨文化交流合作和语言运用等综合能力,给师生提供多样化选择和国际理解的机会,也将我国优质教育理念与资源辐射出去,国际课程建设应当全面落实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理念,重点考查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评价、建设条件和验收要求等方面。具体包括:课程目标更多聚焦培养学生的关键性非技术能力;课程内容更加强调对每项预期学习成果的有效支撑;教学模式更加关注教学模式与策略能否保障学生完成既定学习要求;考核评价更加针对每个学生预期学习成果的达成;验收要求更加侧重支撑各项教学成果达成和持续改进的实证材料。
  四、构建更加开放的创新创业高等教育模式
  教育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服务社会,创新創业教育本身就是教育创新,高度发达的创新创业教育、双向互动的校地合作模式,可以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为此,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教育应当为湾区的定位服务,创新体制、人才合作机制。无论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导向,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改进教学方法,还是以降低教学成本为目的而实施现代教育技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教育亟需以创新和多学科交叉融合为主线,广泛开展跨学科研究,解决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形成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案以及可为教育现代化产生示范作用的实验成果。
  创新创业不仅是行为,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我们应将这种精神和文化深入高等教育每个环节。具体而言,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各高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大力弘扬创新创业精神,强化高校学科内涵建设,建成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提升研究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做到三地教育优势互补,显著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2)加大高等教育科研投入力度,注重原始创新,强化集成创新,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培养具有国家认同和民族自信、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创新创业人才;(3)围绕前沿科技和重大科研项目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推动跨校跨学科科研平台建设,建设以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为主要目标的创新研发平台,服务科技强国战略;(4)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育供给侧改革,充分利用多学科交叉优势发展新型创业服务模式,依托高校建立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和虚拟创新社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培育社区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卓泽林.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枢纽建设:基础、困境与对策.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12).
  [2]李一希 袁旭阳.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动粤港澳融合发展的逻辑与进路.中国高教研究,2019(11).
  [3]陈伟 郑文.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的现实基础和实践理路.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2).
  滕丽系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滕小硕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经济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各个领域的深度改革。在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现代医院的管理模式。现代医院在管理方面以人民健康为目标,保持医院的公益性和社会性。医院在管理方面需要立足于医院发展的现实,既要求构建起现代医院管理的制度,又要求从经济管理发展的视角来考虑医院发展的问题。在新经济环境下,医院建设需要融合市场发展的条件,更要进行总体的布局。医院发展要推行科学化
期刊
摘要:一个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会直接影响其城市化的进程之路,而处理好土地利用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不仅能迅速帮助城市发展,还对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的内涵,探讨出了城市发展在土地利用时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并以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为基础,得出了有效促进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城市化 土地利用效率 有效策略  城市化是指城
期刊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能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大学毕业生更好的适应社会行业需求。在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需要进行有效的改革,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到教学体系当中。本文首先对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基本思路,然后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 高校 公共体育 教学改革  根据我国深化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相关意见
期刊
摘要:伴随着我国婴儿出生率的下降和公民死亡率的缓慢减少,我国老龄化的趋势也日渐明显。如何重视和提高老年人工作生活的质量和健康发展成为当前高度关注的一个核心社会问题。本文从国家财政政策如何助力我国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的视角出发,研究当前国家财政支持养老服务业的具体政策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养老服务业 养老模式 财政政策  一、我國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  数据显示,截至
期刊
摘要:伴随冷链技术及电商环境的成熟,在零售消费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生鲜产业衍生出众多新型零售模式,其中社区生鲜店颇受市场关注。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通过对长沙市社区生鲜店的线上消费者评论进行分析,探究目前影响消费者线上购买意愿的因素,并对社区生鲜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及参考。  关键词:社区生鲜店 购买意愿 影响因素  近些年,生鲜市场可谓是与人们生活最为息息相关的产业。长沙市继2018年建成农贸市场
期刊
摘要:结合垃圾焚烧发电产业特点和个人工作体会,围绕垃圾焚烧发电厂的项目前期投资、工程建设投资及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成本控制管理进行探讨。  关键词:垃圾焚烧 发电厂 成本控制  一、垃圾焚烧发电产业特点  在我国,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填埋、焚烧,但填埋占地面积大,渗滤液和臭气有可能产生二次污染,导致维护成本偏高,从而焚烧成为垃圾处理主要方式,焚烧过程中产生蒸汽,可以通过汽轮发电机发电,也可以利用余热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互联网+”战略的深入实施,互联网金融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而且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特别是各类互联网金融平台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乱象丛生”的问题,导致互联网金融不良资产相对较多,面临严峻形势。本文对互联网金融不良资产处置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分析互联网金融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以及科学处置必要性基础上,重点就如何更科学的开展不良资产处置提出对策,旨在为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科学和健康
期刊
摘要:随着“蚂蚁花呗”等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的出现,大学生作为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的群体,并且其消费欲望十分强烈,“蚂蚁花呗”逐渐被大学生接受并使用,在改变其消费结构的同时,也改变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  论文以“仙林大学城”地区本科大学生作为样本抽取对象,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和总结了大学生对于“蚂蚁花呗”的认知水平、使用情况、使用原因以及消费的影响等,并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采用AISAS消费者行为模型进行
期刊
摘要:为解决疫情发生后的教育问题,教育部提出了“停课不停学”,高职院校教师积极投入到线上教学模式的实践当中,同时引发了对线上教学模式的思考。本文通过对师生在线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线上教学的实践过程和总结进行介绍,引出对线上教学模式的反思,希望为线上教学模式的改进提出一定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线上教学 模式 实践  为解决疫情发生后的教育问题,教育部提出了“停课不停学”,高职院校教师积极
期刊
摘要:目的:高职教育作为湾区建设与发展的核心资源,在整个过程中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而本文主要基于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强烈市场需求,对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会计课程的改革优化展开系统研究,这对于湾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完善以及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都有着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在研究中以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调查研究以及课程设计等研究方法,探寻高职教育会计课程在改革实践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