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写作者对自己最好的庆祝,无非是继续写作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shuai880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蒋殊(以下简称蒋):首先要恭喜您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也感谢您给读者奉献了一部优秀的散文作品《山河袈裟》。领奖时您的获奖感言,还记得吗?
  李修文(以下简称李):全文不记得了,但是其中的某些观点还是记得的,我当然很高兴获奖,但还是提醒自己要迅速忘掉这件事,因为那段时间正在为如何写下一本书而殚精竭虑,心里也容不下其他的杂念。
  蒋:其实那已经是几个月平静后的冷静了吧。得知获奖第一时间的真实感受还记得吗?
  李:我知道自己获奖的时候,正在写作,在朋友圈里得知自己获奖后,兴奋了一小阵子,继续写作。我记得,那天给一篇文章结了尾。一个写作者,对自己最好的庆祝,无非是继续写作,这几年,我对自己不断进行的训练,就是学会在各种地点、各种心境下写作,因为实在是太忙了,不如此,就几乎寫不了东西。
  蒋:大多数作家心目中,鲁奖是神圣的。您将如何看待并面对这次转折?
  李:鲁迅文学奖的确是我国最高的文学奖项之一,获得这个奖项,我深感骄傲与荣幸。但是,我并不认为这是一次写作生涯的转折,相反,它奖励的是持续——持续的纪律,持续的虔敬之心,持续地捍卫好一个作家最有效的生活方式等等。不矫情地说,它几乎在第一时间提醒我:你不能就此止步不前,也许,到了再一次改变自己的时刻了。
  蒋:获奖会引起各种关注,在某种程度上也会让您受到来自各界的“干扰”,比如像我这样的采访。您觉得会影响接下来的创作,还是会激励您写出更好的作品?
  李:获奖完全没有影响到我的写作,事实上,我没有觉得获奖前后我的写作和个人生活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于我而言,写作生涯的好几次难以为继才是真正折磨我的东西。对于自己还能重新成为一个作家,我是深感幸运的,获奖是额外的鼓励,如果没有获奖,我仍然会继续认真地写作,因为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狂热地迷恋写作,所以,我几乎没有太去想获奖与否这件事情。
  蒋:您是写小说成名的,还是一位优秀的剧作家。这次又以散文斩获大奖。这让读者对您的《山河袈裟》更加充满期待。再谈谈吧,这部作品当初创作的背景与想法。还有,您如何评价它在您所有作品中的地位?
  李:《山河袈裟》这部作品,是我在对自己的写作能力发生严重怀疑之后的一些零星创作,前后持续了十年之久。所以,它是充满了自我怀疑的,也是小心翼翼的,但同时,因为生活发生改变的缘故,我想,它也是有草木气乃至有几许山河风云气的。因为那个阶段与文坛的隔绝,所以书中所收录的文章大多未发表过,因此,它更像是一场无人处的功课,上天入地也好,哽咽嚎啕也罢,它们是一个人的事。
  在我所有的作品中,《山河袈裟》的写作是信使,它告诉我,我可以沿着这样一条道路继续写作,它也是启示:一条将自己投置于河山、百姓中的写作和生活之路是可以令我重新做人的,所以,我对它有由衷的感激之心,但它仅仅只是个开始,事实上写完它不久,我对写作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到了这时候,我还要将其视作敌人。
  蒋:您发表第一篇文学作品是什么时候,那是您走上并坚持写作道路的开端吗?
  李:我发表作品的时间颇早,十四岁就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但是,那并不是有意为之,我也并没有想过就此成为一个作家,因为对于一个小城里长大的孩子来说,当一个作家,这个梦想跟自己的距离实在是太遥远了。我父母对我的期望是能够当兵,将来谋定一个可靠的饭碗,所以,处女作发表之后,我并没有在这条道路上持续下去,而是在上大学之后,阅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名著,一个崭新的世界就此在眼前展开,我的内心里才真正涌起了成为一个作家的冲动。
  蒋:这么多年过来,您觉得写作带给您什么,或者说您从中得到什么,失去什么?
  李:我已经不太将写作视为身外之物去思虑和观照它了,对于我来说,写作就是我的活着本身,它给我带来了什么?——它已经无数次改造过我的生命,所以,我就是它本身;它也是奇迹,是灵光,无数次照耀过我的生活,这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的命运,对此,我充满了深深的感激。至于失去了什么,我并不知道答案,但是我想,它们都是我甘愿失去的。
  蒋:您的阅读习惯是怎样的?每年阅读量大概是多少?如何选择阅读书籍?您还是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工作,写作都极其繁忙,平时怎样分配时间?
  李:我几乎每天都会阅读一阵子,只要手上有书,心里都会踏实不少,当我准备开始写作的时候,为了找到准确的语感和节奏,我会集中对一些相关的书进行集中阅读。每年究竟读了多少书,我实在说不清楚,但是我一直有个观点:一个优秀的作家,并不必然和阅读量的大小相关联,相反,我们还要警惕,过多的阅读是不是会阉割掉一个作家的无可取代之处。
  的确,从去年开始,我的公务多出了不少,但是也还好,它们提醒着我要重新认识自己的时间,可能是我写过剧本的关系,我对写作的环境、心境并没有太多的苛求,只要想写,几乎任何时候都可以写起来,没有电脑的时候,我就用手机写,有时候,我也会对着手机说上一段话,回头再用电脑来整理。
  蒋:每个作家都有影响自己的作品或作家,您呢?或者说您欣赏的作品或者作家有哪些?
  李:我喜欢的作家和作品太多了,十几岁时喜欢蒲松龄,二十几岁时喜欢博尔赫斯,三十几岁时喜欢里尔克,四十几岁时重新觉得蒲松龄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我很难三言两语说清楚对他们的喜欢,要想说清楚,每个作家都需要去写几篇文章乃至一本书,目前,我最喜欢的作品是《聊斋志异》和《金瓶梅》,一年来,反复读的,也是这两部作品。
  蒋:能分享一下您的写作习惯吗?是不是有固定的时间,每年会有写作目标吗?
  李:如前所说,我正在训练自己不要那么矫情,要在任何想写的时候都能写,至于写作目标,不,除了写作一篇具体的作品,我不会有什么写作目标,我最着意的,反而是如何使自己一直行走在职业写作的道路上,只要在这条道路上,剩下的,就让我听从感受的召唤吧。
  蒋:作为一名在小说、剧本、散文等领域都极其优秀的作家,您无疑是当下文学领域的佼佼者。那么对中国当下的文学作品,您怎么看?
  李:我远远谈不上优秀,相反,深重的自我怀疑从来没有从我的身上消退,能够绵力写下去,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幸运。对中国文学的整体状况,我充满了乐观:在持续了几十年的向外看之后,某种重新发现本土、发现传统、发现今日生活的内观式写作正在卷土重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些与时代生活和本土风骨相匹配的美学,正在从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笔下诞生,“中国故事”有了既尊重文学本体,又能真正面向世界的可能,这些是令人欣喜的。
  蒋:您心目中好的散文是什么样子?或者说您更喜欢哪一类散文?
  李:我向来认为,散文在今天是一件大事,在今天,我倾向于重新触摸散文的面目和根须,我倾向于我们对散文什么都不知道,唯其如此,我们才有去重新定义散文的可能。事实上,我甚至怀疑“散文”这一文体称谓,这个概念发明至今,不过百年,而在我国的“文章”传统却已经有了几千年,在这个维度之下,“散文”这个文体就这么经得起考验,就这么铁定无疑?我对此深表怀疑。也因此,我喜欢那种既静水流深,又具备某种冒犯精神的散文——真正的生命力,往往是从冒犯开始的。
  蒋:当下这个时代,您认为创作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作家更多地应该关注什么?希望您能给广大热情而辛苦地走在写作路上的文学爱好者们传授些宝贵的经验。
  李:如果一个作家需要某种有利的条件才开始当作家,那他还是不要写作好了。要写作,不是他人的需求,而是我们表达自身的渴望,所以,最大的“有利”,恐怕还是一个写作者对自身心志的锻造。这其中不会有标准的答案,你之所以写作,是因为你自身体验的不可替代,因此也注定了优秀的作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天人交战,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你的“天人交战”之时越少,你会离一个优秀的作家越远。
  蒋:读者会对您的下一部作品充满期待与关注,正在写什么?
  李:《山河袈裟》之后,我刚刚完成一部新的散文集《致江东父老》,接下来,打算写一部中短篇小说集,也许还会写一本诗话,但是,这些都只是期许,还是那句话,我能做的,只能听从感受的召唤。
  蒋:谢谢!
  责任编辑 夏 群
其他文献
雪下辞  过程就是:雨水在落下时结成雪花  身体开始变轻,而那个怀揣月亮夜行的人  随手把一枚破埙挂在树干,同时也把一队走累了的蚂蚁轻轻扶住  仿佛扶住的是一枚轻飘飘的叶子  他的爱人,因失了过多水分而嘴唇干裂  但他相信,雪粒里藏着春天  流水里藏着失踪的星子  应该还有一束花,躺在蝴蝶唇下  应该还有一盏灯,在悲伤过后  点亮抒情的芯  鹰 歌  我曾多次从水里听到过你,藏进胸口的风暴和方言 
期刊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从大人们口中听到“里下河”这个词了。心中常常有疑问——里下河,是哪里的一条河呢?后来总算知道了,里下河不是一条河,而是指一片较为广阔的地区。从地理意义上讲,是江苏省中部沿海江滩的一块湖洼平原,西起里运河,东至串场河,北自苏北灌溉总渠,南抵新通扬运河。但又因为里运河简称“里河”,串场河俗称“下河”,平原介于这两条河道之间,故称里下河平原。  同时,还发现地势平洼、河道密布、湖荡相连
期刊
灯一:如厕  离开仙人冲三十年后,我回来了,扎根了。辗转一个大圈,感觉又回到了生命的原点。兴奋之中我不断地追问,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好像远非“落叶归根”所能解释与涵盖。  房子看上去已经残破不堪,但是框架仍然结实牢靠。动工装修时,工人在楼后的空地上挖了一个化粪池,说抽水马桶所承受的秽物都会流进这个池子。见那池子并不大,也没有出口,想着悠久岁月,忍不住心中疑惑,这池子终究有限,秽物会流到哪里去呢?  
期刊
打 滑  路面很湿  我不说,你也知道  为什么这个季节总在打滑  在地铁里停不下来  在高楼上停不下来  在伤疤中停不下来  老家的桃子已熟透  我说,来不及亲手采摘了  路途遥远,时空倒错  你说,难道等到腐烂时  让大片桃园爬满虫子,腐烂透顶?  回不去了,我的老家  那一片桃园真的还是桃园吗?  路面很湿  季节正在打滑  老 琴  两把小提琴就在墙角  其中一把是两百多年的意大利老琴  
期刊
2020年以来,“内卷”成为网络热词,入选《咬文嚼字》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从线上到线下,龙卷风暴,席卷而来。尽管人们赋予这个新词的含义不尽相同,理解各异,人言言殊,但共同的语境,还是大致能借以沟通和交流的。大背景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似乎宿命般地出现了一种瓶颈,人们用“中产阶级陷阱”等理论来描述,任是怎样的努力,最终换得的是事倍功半。经济高速发展时,效益以几何级数增长。那仿佛就是昨天的事情
期刊
“读屏时代,一屏万卷”。新媒介语境下打开的大千世界,以其便利性、主动性、感官性、愉悦性迎合受众的官能,无须过度参与即可实现对信息的轻松解读。小说作为一门叙事艺术,越来越倾向于更为直观纯粹、结构简单、语言浅显的表达方式。似乎变成了故事的别名,成了对日常生活的仿真实录。许多作家的写作重心只是在讲一个故事,而如何完成一个小说文本,在艺术层面上的考量却被普遍忽略。小说以“事件化”的方式追求外部效应,当下的
期刊
一  村子不算小,自古以来树多。十几株老樟树绕了村子长,几个人合抱都抱不过来。其实是老辈人刻意那么种的。多少年过去了,有成百上千年吧,那些树都成了几人合抱也抱不拢的大树了,密枝浓叶,树把村子全遮蔽了。远远地在山里走,看不出那地方有人烟,要不是鸡鸣狗吠,你很难知道那有村子。走近,先是狗的喊叫声,让你觉出人间烟火。再走,老樟树下就有响动,是伢们疯张的嬉闹喧嚣,知道那不是清静地方。  走入那片浓荫,烟火
期刊
你说文学的要义是什么?  鲁奖评委王春林教授说:好作品必须是对生活的独到理解和发现。鲁奖获得者马金莲说,是写作和阅读的“心花怒放”。鲁奖评委梁鸿鹰说,创新。因为千人一面的东西过多,精心打磨得不够。鲁奖获得者刘大先说,是一种价值体现。以此可以类推。鲁奖评委刘亮程说,文学本身是对作家最好的奖励,因为他思考了,有的思考过度。鲁奖获得者纪红建说,文学是一种嗜好。是一种对生活的审美和思辨。鲁奖评委李朝全说,
期刊
“个人化”写作概念之于近40年来的当代文学,具有发生学意义。或曰,正是“个人化”写作,开启了1980年代文学巨轮对日常生活、私人情绪的承载,逐步摆脱对“时代精神”潮流的依附,驶入“多元化”的广阔海洋。海子在《日记》中写到,“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正是这个转型的隐喻。硬币都有两面,“个人化”写作发展到当下,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过度沉溺于个人遣兴,无法与时代发生有效链接等。如何认识和看待
期刊
1  凌晨一点半,夜色静寂,城市已进入深度睡眠的状态,马路上一个鬼影都没,只有寒风呼啸着。吴梅还在外面游移着,一身纯白的修长羽绒服踩在纯黑的粗跟皮靴上,在路灯的映射下,显得格外凄清。她手里拖着一个白色行李箱,在浦东一所小区门口踱来踱去。她还不时地低头看手机,查看滴滴打车软件,十分钟过去了,还是没有司机接单。  “今天真他妈冷。”她在心里念叨着,一会看看马路,一会看看手机,似乎害怕错过了什么。  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