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早已得知南师病重并已闭关的消息,但收到朋友发来“国学大师南怀瑾于2012年9月29日去逝,享年95岁。大师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的短信的时,仍忍不住悲从心起,泪如泉涌,泣不成语。
悲泣之后,不禁自省,悲从何来,泣为何意?论渊源,自己同南师没有任何师承关系,最多就是一普通的粉丝,曾经接触过几位号称与昔日成都的“竹林精舍”有些师承关联的人,但仪容、谈吐就让人失去了交流的兴致。论观念,南师的离去,道的观念是“驾鹤西去”,更是可以“击鼓而歌”的事情;而佛的观念是“涅槃寂静”,更是修炼的究竟和完美。相信南师对自己的离去希望外人秉持的观点也是“雁过长空,风扫竹林”,心中不留一点痕迹。因此,南师的离去,应是无缘去悲悯的。但终于,还是明白了落泪的道理。原来这些年来,自己早已从内心中以南师为师了。而凄泣的缘由,则是有感于南师的慈悲,上述南师对人生最高境界的论述,相信就是南师对世人最后的开示。
自己同佛的结缘,源于1986年一次嵩山少林寺的偶遇。在山门前的一个小店内,我偶然翻到了赵朴初先生写的一本《佛学简意》的小册子,开篇讲到四大佛法: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即苦,涅槃寂静。当时就有一份震撼的感觉,仿佛冥冥中的一个指引。尽管似懂非懂,但自己明确地坚信,这就是内心明亮的标准。从此,这就成为了自己意识穿越“黑暗隧道”的灯盏,尽管后来的岁月历经人生的起起伏伏,但这盏明灯却始终没有离开过自己的视野。后来接触了蔡志忠画的有关禅学的漫画,对禅的意境有了进一步的感知和了解,不时“似有所悟”,构成自己对禅、佛了解的只言片语。直到接触了南师的讲义、著作,才开始对佛、道、儒有了系统的解读。尽管至今对传统文化的经典未成系统地攻读,但对传统文化的一份信念至少是有了。后来,南师的书就几乎成为自己须臾不可离开的伴侣,无论是乘飞机旅行,还是置于床头,都是南师的讲本。渐渐地,南师的书就似自己精神上的定海神针,有了它,翻阅它,内心就安定、祥和。佛经是有能量的,南师的讲座,也有同样的功能,至少值得反复地翻读。尤其南师的《金刚经说什么》,自感最为殊胜,也翻阅最多。乃至一次到石经寺求得一拼音标注发音的《金刚经》后,就形成了自己每日打坐、诵经的习惯,大受裨益。随着内心的不断明了,则世事功名就越像是过眼烟云。
我非常认可于丹对南师的评价,于丹认为南师最可贵之处,就是传达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份信心,以及南师自身的一片真诚。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是源于读大学时读的一本书引起的:《东方神秘主义与西方现代物理学》。书中讲明了一个最核心的观点,就是所谓的东方的神秘主义的内涵,却为西方最前沿的科学提供了最完美的哲学基础。也就是说,不断发展着的西方物理学,其成果的另一重要价值就是不断地为东方的哲学观点作出证明。这对只受过所谓的现代科学知识,却对中国传统文化几乎一无所知的工科学生来讲,自然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今日的中国,文化的断层无疑是最大的危机。中国近200年的屈辱史,使我们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对自我的传统文化进行疏离。在我们满怀激情拥抱西方文明、大有对西方文明顶礼膜拜的时候,殊不知,西方最前卫的大师级人物,却在用不断专注的目光凝视着东方,视其为瑰宝。他们不仅惊叹于东方文明对宇宙整体架构无论宏观与微观方面洞察的深邃,在哲学层面对现代科学映衬的完美,且在人类自身的认识上,东方文明对心物关系的明了,东方天人合一的理念,正不断给危机四伏的人类世界指明未来。
而南师,无疑是在这个时代当我们东方文明的传承者在整体走入迷失时,一个挽大厦于将倒的中流砥柱般的旗帜性人物。在我们迷茫中,给予警醒,用杜鹃啼血般的慈悲,一遍遍地提醒我们不要在融入西方文明的时候,丢失了自身最为宝贵的法宝。无疑,当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无意识、同时也因无缘古文而无方法吸吮传统国学,像婴儿与母亲断了脐带般与传统文化失去联系的时候,许多人是通过南师的书籍、讲稿,重拾起对东方文明的信心、吸收传统国学的营养的。而南师对中国每过700年就将到来的国运强势——从1987年起,中国新的运程将开启的论断,不知多少次让自己在思考和认识这个世界时,内心充满信心,洋溢幸福。
其实,从我们身边不断发生的事实,就在不断地印证着南师的所指。中国历来就是善认识世界,但不善于或者不愿去改变世界的民族,重意识而轻方法。近200年东西方的融合,让我们补了短板。而现代科技发展的指向和成果,更是不断地将世界引向东方的高峰。以互联网的发展为标志,知识、信息、工具、手段将极为发达,世界愈加进入多元、混沌、复合、一体。在不确定的时代,更重要的是洞察、大局观、意念,而非微观、具体、工具,这都指明世界的背景是在移向东方。自己也见过当今被称为大师级的人物,但我相信,今日的一代宗师,必定是能完成这样一个课题:当中国融入世界,东西合璧后,如何去重拾东西方各自走来的路径,明了现在的交汇点,理清东西方在新的背景下各自的强项,指明中国的未来。
对南师的最后开示,我是这样理解的:佛为心,佛,内在智慧;道为骨,道,世间规律;儒为表,儒,人间法则;大度看世界,大度源于佛,道、儒的修为。技在手,技,立身的基础,但术无道不精;能在身,能,做事的功夫,用术之道,但道无术不明;思在脑,思,知行的统筹,术道的结合;从容过生活,知行合一终为究竟。
只是,大师走后还兴起了南师是否是国学大师的争论。看过几篇所谓的争论,深感遗憾。这个世界,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或许是那些惯于咬文嚼字、喜欢评论他人的“专家”了。
相信南师走后,世上,将有更多的人成为南师的“关门弟子”!
悲泣之后,不禁自省,悲从何来,泣为何意?论渊源,自己同南师没有任何师承关系,最多就是一普通的粉丝,曾经接触过几位号称与昔日成都的“竹林精舍”有些师承关联的人,但仪容、谈吐就让人失去了交流的兴致。论观念,南师的离去,道的观念是“驾鹤西去”,更是可以“击鼓而歌”的事情;而佛的观念是“涅槃寂静”,更是修炼的究竟和完美。相信南师对自己的离去希望外人秉持的观点也是“雁过长空,风扫竹林”,心中不留一点痕迹。因此,南师的离去,应是无缘去悲悯的。但终于,还是明白了落泪的道理。原来这些年来,自己早已从内心中以南师为师了。而凄泣的缘由,则是有感于南师的慈悲,上述南师对人生最高境界的论述,相信就是南师对世人最后的开示。
自己同佛的结缘,源于1986年一次嵩山少林寺的偶遇。在山门前的一个小店内,我偶然翻到了赵朴初先生写的一本《佛学简意》的小册子,开篇讲到四大佛法: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即苦,涅槃寂静。当时就有一份震撼的感觉,仿佛冥冥中的一个指引。尽管似懂非懂,但自己明确地坚信,这就是内心明亮的标准。从此,这就成为了自己意识穿越“黑暗隧道”的灯盏,尽管后来的岁月历经人生的起起伏伏,但这盏明灯却始终没有离开过自己的视野。后来接触了蔡志忠画的有关禅学的漫画,对禅的意境有了进一步的感知和了解,不时“似有所悟”,构成自己对禅、佛了解的只言片语。直到接触了南师的讲义、著作,才开始对佛、道、儒有了系统的解读。尽管至今对传统文化的经典未成系统地攻读,但对传统文化的一份信念至少是有了。后来,南师的书就几乎成为自己须臾不可离开的伴侣,无论是乘飞机旅行,还是置于床头,都是南师的讲本。渐渐地,南师的书就似自己精神上的定海神针,有了它,翻阅它,内心就安定、祥和。佛经是有能量的,南师的讲座,也有同样的功能,至少值得反复地翻读。尤其南师的《金刚经说什么》,自感最为殊胜,也翻阅最多。乃至一次到石经寺求得一拼音标注发音的《金刚经》后,就形成了自己每日打坐、诵经的习惯,大受裨益。随着内心的不断明了,则世事功名就越像是过眼烟云。
我非常认可于丹对南师的评价,于丹认为南师最可贵之处,就是传达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份信心,以及南师自身的一片真诚。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是源于读大学时读的一本书引起的:《东方神秘主义与西方现代物理学》。书中讲明了一个最核心的观点,就是所谓的东方的神秘主义的内涵,却为西方最前沿的科学提供了最完美的哲学基础。也就是说,不断发展着的西方物理学,其成果的另一重要价值就是不断地为东方的哲学观点作出证明。这对只受过所谓的现代科学知识,却对中国传统文化几乎一无所知的工科学生来讲,自然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今日的中国,文化的断层无疑是最大的危机。中国近200年的屈辱史,使我们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对自我的传统文化进行疏离。在我们满怀激情拥抱西方文明、大有对西方文明顶礼膜拜的时候,殊不知,西方最前卫的大师级人物,却在用不断专注的目光凝视着东方,视其为瑰宝。他们不仅惊叹于东方文明对宇宙整体架构无论宏观与微观方面洞察的深邃,在哲学层面对现代科学映衬的完美,且在人类自身的认识上,东方文明对心物关系的明了,东方天人合一的理念,正不断给危机四伏的人类世界指明未来。
而南师,无疑是在这个时代当我们东方文明的传承者在整体走入迷失时,一个挽大厦于将倒的中流砥柱般的旗帜性人物。在我们迷茫中,给予警醒,用杜鹃啼血般的慈悲,一遍遍地提醒我们不要在融入西方文明的时候,丢失了自身最为宝贵的法宝。无疑,当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无意识、同时也因无缘古文而无方法吸吮传统国学,像婴儿与母亲断了脐带般与传统文化失去联系的时候,许多人是通过南师的书籍、讲稿,重拾起对东方文明的信心、吸收传统国学的营养的。而南师对中国每过700年就将到来的国运强势——从1987年起,中国新的运程将开启的论断,不知多少次让自己在思考和认识这个世界时,内心充满信心,洋溢幸福。
其实,从我们身边不断发生的事实,就在不断地印证着南师的所指。中国历来就是善认识世界,但不善于或者不愿去改变世界的民族,重意识而轻方法。近200年东西方的融合,让我们补了短板。而现代科技发展的指向和成果,更是不断地将世界引向东方的高峰。以互联网的发展为标志,知识、信息、工具、手段将极为发达,世界愈加进入多元、混沌、复合、一体。在不确定的时代,更重要的是洞察、大局观、意念,而非微观、具体、工具,这都指明世界的背景是在移向东方。自己也见过当今被称为大师级的人物,但我相信,今日的一代宗师,必定是能完成这样一个课题:当中国融入世界,东西合璧后,如何去重拾东西方各自走来的路径,明了现在的交汇点,理清东西方在新的背景下各自的强项,指明中国的未来。
对南师的最后开示,我是这样理解的:佛为心,佛,内在智慧;道为骨,道,世间规律;儒为表,儒,人间法则;大度看世界,大度源于佛,道、儒的修为。技在手,技,立身的基础,但术无道不精;能在身,能,做事的功夫,用术之道,但道无术不明;思在脑,思,知行的统筹,术道的结合;从容过生活,知行合一终为究竟。
只是,大师走后还兴起了南师是否是国学大师的争论。看过几篇所谓的争论,深感遗憾。这个世界,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或许是那些惯于咬文嚼字、喜欢评论他人的“专家”了。
相信南师走后,世上,将有更多的人成为南师的“关门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