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韶兴:政党政治研究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来源 :山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ficaln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第11期)刊发学术论文《第一国际的共产主义活动与社会主义政党政治逻辑》;
  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Social Sciences in China)(第4期)刊发上文的译文The Communist Activitie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and the Logic of Socialist Party Politics;
  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第7期)再次刊发学术论文《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百年探索》。
  接连刊发的重量级论文的作者是同一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韶兴教授。他成为在《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上连续发表政党政治研究成果的第一人。这在《中国社会科学》近40年的创刊史上具有学术地标的意义。
  2017年12月底,王韶兴与他所领导的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再次迎来好消息,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获得A级,在参评的231所高校中位列前5%。
  自1980年进入山东大学以来,从学生到讲师,再到硕士生、博士生导师,王韶兴一点一滴用心积累,始终不渝地勤奋耕耘,孜孜不倦地教书育人,忠心耿耿服务于教育事业。他将全部心血投入到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研究之中,倾注到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各项事业发展之上。
  “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日常生活中王韶兴低调而内敛,但是在学术研究领域,成果却是丰富且富有特色。王韶兴与山东大学的政党政治理论研究,已经在国内处于无可争议的领先位置。而对于王韶兴,用他自己的话说,政党政治理论研究,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惶惶然”中政党研究放光彩
  回看王韶兴的成长史,可见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渊源之深。读初中时,他就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积极分子;读高中时,他曾在全班领学《共产党宣言》,至今还保留着那个被划得“面目全非”的《宣言》学习读本。1975年6月,王韶兴高中毕业后,被选调为“县农业学大寨工作队”成员驻村包社,那时的“农民夜校”给王韶兴提供了广阔的锻炼成长舞台。对于“文革”期间高中毕业的青年人来讲,当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无疑是肤浅的,并带有“阶级斗争为纲”的烙印。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共产党宣言》《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和“老三篇”“老五篇”等概念和内容确已深深地镌刻在王韶兴的心灵之中,并成为他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原点”。有了这个“原点”,王韶兴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在山东大学这片肥沃的学术土壤中成长起来,并扎根于此,奉献于此。
  王韶兴曾将治学过程的感受概括为“飘飘然”“茫茫然”“惶惶然”“所以然”四种状态。他说:“登了小山,飘飘然;上了大山,茫茫然;进了深山,惶惶然;最终的追求是所以然。”在学术的路上走了三十多年,王韶兴说,没有了年少的轻狂,现在更多的是“惶惶然”。对文章中使用的每一个概念、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一种“不放心”的感觉,都要反复推敲、斟酌,容不得丝毫差池。
  对学术研究精益求精的王韶兴,近年来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社会主义政党政治方面的研究成果颇多。他承担国家社科规划重大、重点及其他省部级课题20余项,出版《政党政治论》《党的监督:理论、经验、思考》《中国共产党党务管理史纲》等学术专著4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民日报》等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7项研究成果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4项成果获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201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第11期)杂志发表题为《第一国际的共产主义活动与社会主义政党政治逻辑》的学术长文(2.5万字),该文被《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6年第4期全文翻译刊发。2017年,王韶兴再次在《中国社会科学》(第7期)发表《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百年探索》(2.2万字)。这些成果,提出了一些政党政治学科建设的标识性概念,奠定了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政党政治问题的深化研究,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
  王韶兴长期深耕于少人问津的政党政治理论领域,他是第一個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关于政党政治研究论文的学者,并就这一问题连续发表文章。这是一个系统的思考、系列的研究。他说:“从政党政治的‘宏观’研究到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的‘中观’研究,再到中国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的‘微观’研究,是一个学术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当问及为何钟情于政党政治研究时,他说,大学毕业后给本科生上《中共党史》课时,发现如果只讲党的历史而不讲党的建设和党务管理,就会使课程缺乏灵魂。后来他又体会到,如果只讲党史、党建和党务管理而不讲政党政治,就会使课程缺乏统领和高度。要讲清楚党史、党建和党务管理问题,必然涉及政党比较,即要从规律层面认识和把握政党的产生发展、自身建设和价值实现问题。他现在聚焦于政党政治问题研究,就是这样一步步地延伸过来的。他认为,学术内容的拓展和学术认识的深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而每一项学术进步,都是与学术对象的实践发展密切相联。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而言,脱离实际、缺乏问题导向的学术研究是没有前途和生命力的。
  “五会”“三自”传道解惑育人才
  王韶兴大学毕业后就留校任教,长期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政党政治问题的教学与研究。三十多年来,他相继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讲授了《中共党史》《党务管理学》《邓小平理论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献选读》《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政党政治理论》多门课程。王韶兴认为,学生真正记住老师是从老师教的课开始的。至今还被他津津乐道的是,很多年前,时任学院党委书记的他去学生宿舍检查卫生,学生们喊的不是“书记来查卫生了”,而是“教邓小平理论的来查卫生了”。   无论取得多大的成果,王韶兴都一如既往地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学生们在他身上丝毫感受不到大师的架子,总是给人朴实、真诚、亲切的感觉。他办事严谨认真,每次主持或参加学术会议之前,总是专注地坐在电脑前,戴上眼镜,仔细编辑或撰写发言稿,而且习惯从头到尾的一遍遍诵读,斟酌内容、推敲措辞,还不忘教导身边的学生,要注意学术论文与会议发言的区别,设身处地的考虑读者或听众的现场感受。
  王韶兴总是率先垂范、身教言传,在潜移默化间使学生感悟人生道理和治学准则,教育弟子们如何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他特别强调研究生阶段应培养会听、会看、会想、会说、会写的五种能力,以及自觉、自信、自强的“三自”精神。他要求学生“真、善、美、智”,即真实、善良、美好、智慧,无论是言谈举止、为人处世、从师治学等都要时刻牢记这个准则,形成终身受益的良好品格。王韶兴把教授的严厉和慈父的关爱结合到了一起,让学生们自觉地把压力转变为动力,师生之间关系融洽。
  王韶兴常说:教学相长,方能共同进步。他总是以韩愈的《师说》为座右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他把自己比作楼梯的扶手、登山的绳索,愿意为学生们当好台阶。他还叮嘱学生教学重在启迪,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有效开发个人的专业研究能力,时时督促和勉励学生要不懈地追求卓越,超越自己。他的一位学生曾这樣写道:也许多年后,导师教育我的专业知识会淡忘,但那些忘不掉的才是最有价值的,譬如人格魅力、精神修为,而更多难以言喻的影响和感悟令我毕生珍藏和受益。
  一心向党 山大马院大步迈
  在承担大量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王韶兴长期兼任行政管理工作。自1992年以来,他先后兼任山东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副主任、国际政治学院副院长、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政党研究所所长,山东省政党理论研究基地主任,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等职务。
  王韶兴是低调的。关于个人的采访邀约,他一推再推。他说:“我实在没有什么事迹,不值得宣传。”但是对于他所在的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他一遍一遍地提起,这里是名列前茅的,那里是具有开创性的。2012年,王韶兴开始担任山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五年多来,马院的许多方面都上了一个大台阶。2015年12月,入选首批9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年6月,在全国高校率先设立“党的建设”二级学科,成为全国高校党建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镇;2017年7月,被中央电视台聘为重大主题宣传智库顾问单位。在教育部刚刚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入全国(参评高校231所)前5%,获得A级。
  王韶兴从不“以为己功”。他认为山大马院各项事业的发展,是马院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他说:“对于山大马院来说,这不是句号,是学院建设的新起点。”对于未来,王韶兴和山大马院都满怀信心,他们将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社会主义政党政治问题,开展更加有效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保持在国内的开创和领先地位,力争赢得更加广泛而深刻的国际影响。2017年11月,王韶兴等山大学者前往美国参加第二届“国际中共学与世界社会主义比较”学术论坛,宣讲中国特色政党政治的理论与价值,便是学术话语权提升的有力表现。
  因为热爱,所以专注。生活与工作是相通的。他热爱学术,也热爱生活。作为摄影发烧友的他,读大学时,就入手了长城相机,一拍就是三十多年。他镜头下的作品,多为大气、辽阔的自然景色,这与他博大的气度和格局相契合。他连摄影爱好都如此专注,更何况那个他视为生命一部分的政党政治专业呢。不是为了职业,不是为了生存,政党政治研究已经成为他表达生命质量的重要载体,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未署名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编辑/张媛媛)
其他文献
从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十一届山东省政协走过五年辉煌历程。五年来取得的成绩,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国政协有力指导和省委坚强领导的结果,凝聚着每一位委员、常委的智慧和贡献,饱含着对党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蕴含着对政协事业的不懈追求和奋进脚步。五年来,大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努力和付出,用智慧和汗水,在我省政协事业发展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期刊
早就听说沂水县有家手工制作桑皮纸的作坊。在当下数字信息化时代,还有人耐得住性子干这个?出于好奇,我从平邑县地方镇赶到沂水县龙家圈镇小匡庄村,找到了第21代手工制作桑皮纸的传承人李庆亮。这是个面目憨厚的中年汉子,一边领着我们参观他的手工作坊,一边给我们讲述这手工桑皮纸的历史。  这个村以生产桑皮纸而闻名乡里,而李家则是村里最早的作坊。早在清朝康熙年间的1662年,李家就以做桑皮纸的手艺维持生活。解放
期刊
印度是一个神奇的国度,喧闹混乱但又精彩无比,这里几乎汇聚了全世界所有的宗教,神秘繁杂的宗教文化融入到各种璀璨精美的建筑艺术中,除了泰姬陵、红堡等世界闻名的建筑物外,许多偏远小镇还隐藏着众多雕刻着精美绝伦图案的宫殿和神庙,奥尔恰就是其中最明亮的一颗珍珠。  遗世密地的曾经辉煌  奥尔恰意为密地,神秘的地方,名字用得非常贴切,那是个如世外桃源般宁静的小镇,高大精美的古堡群散布在丛林之中。这个位于印度北
期刊
在济南市历城区郭店街道,有一座环境整洁、和谐秀丽的村庄——相公庄村。全村共有3500余户,常住人口9000余人,一幢幢楼房错落有序,山林水景环境秀美,健身、医疗、购物、文化等配套设施完善,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文化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2004年,王群领导的新一届党支部上任,带领相公庄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十余年的时间中,村两委紧抓机遇,大力招商引资,发挥优势、释放文化产能,由
期刊
24年来,王琛飞越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近100个地区和国家,创作出大量的优秀摄影艺术作品,特别聚焦了“一带一路”的人文纪实和自然景观。“24年,我拍摄的不是风光和历史,而是人类文明的进步!”王琛这样总结他20余载的丝路摄影历程。  当摄影邂逅“一带一路”  说起拍摄丝绸之路的初衷,王琛说:“当年我还在做编辑的时候,经常会在工作中接触到丝路文明的信息,它就像是有一种魔力,深深地吸引着我。从那时起,我就
期刊
2300年前,在齐国故都临淄创办的稷下学宫,是中国历史上创办最早、规模最大、存在时间最长(150余年)的国办大学堂。它与几乎同时出现在欧洲希腊的柏拉图学院,是世界上最早的集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为一体的思想学术文化中心,分别在世界的东西方以相似的方式展现出人类早期文明的智慧之光。希腊文明中,最负盛名的“希臘三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与希腊学院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中华文明中,最辉煌的诸子百家争鸣
期刊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博大精深的泰山文化,源远流长,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更把泰山脚下的泰安点缀得魅力飞扬、活力四射。  泰安,因泰山而得名。这是一座文化旅游之城,一座生态宜居之城,更是一座魅力之城。  党的十八大以来,泰安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理念,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居环境大为改善,城市品位显著提升,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市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
期刊
你参加过祭祀活动吗?参加过纪念性的礼仪活动吗?在相关礼仪活动中,有一样东西必不可少,那就是敬。尤其在祭祀和追念一类的仪式中,敬显得尤为重要。正因如此,孔子才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礼乐传统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荦荦大端,在我国博大深厚的礼乐文化中,祭祀之礼是极其重要的内容。祭祀在于涵养心性、立德树人,在于培养人内心的敬重与敬畏,祭祀之礼缺少了敬,就徒具形式而失去了内涵,就缺少了灵魂。孔子经常教导大
期刊
1875年,工艺美术运动的先驱拉斯金对惠斯勒所作的《泰晤士河上散落的烟火:黑和金的小夜曲》一画表达了不满,他说:“把颜料罐打翻在画布上还要观众付钱,实在是一种欺骗。”惠斯勒以侮辱名誉的罪名向伦敦白区法院控告了拉斯金。最终法庭判处拉斯金有罪,但只须支付十便士的罚款。惠斯勒赢了官司,却因为要支付一半的诉讼费用而一贫如洗。  这场美术史上的著名诉讼似乎可以视作工艺美术思想对唯美主义的一次挑战。两年后,1
期刊
陶渊明未必不想“养生”,也实在想“逍遥”,想让生命得到最好的照料。他在这方面的愿望与魏晋时期的知识人都是一样的。他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比如远离喧嚣与纷争,沉迷于自然风光之中,比如一次次酿造美酒。可是生活像一块沉沉的铅坨那样系在身上,让他越来越舉步维艰,最后几次跌倒在地,再也不能爬起来。  可是他无论如何还是不想返回那片“丛林”。每到午夜里睡不着,诗人一定能够听到远处传过来的嘶鸣和呼号。那里正在进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