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中外教师教学方法比较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ge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际通用型人才是新时代最核心的竞争力,如何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中外合作项目,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能够清晰地发现中方教师和外方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差异。文章首先探讨了什么是教学方法,随后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中,采用对比的技术手段深入细致地比较了中外合作项目中外方教师和中方教师采用教学方法的不同之处。通过分析这些差异来发现教学方法的不足,为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培养国际通用的创新型人才而努力。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方法;中外教师
  作者简介:王丽娟(1981-),女,江苏江都人,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师;吴陈(1962-),男,湖北天门人,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江苏镇江21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11年度重点课题(课程编号:2011-R-1949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42-02
  
  通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培养的人才,不但熟悉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而且具有很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关键是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这正好符合教育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1]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中,往往是外方教师和中方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就使得中方教师能够很准确直观地对这两种教学模式进行对比,从而找出更加适合我国培养国际通用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方法。本文以计算机科学与应用专业为例,通过比较中外合作办学中常见的中方教师和外方教师在教学全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的差异,从而发现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国际通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找出正确的道路。
  一、什么是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使用的教和学的手段。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服务的,它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客体是他们分别使用的手段。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教”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据学生“学”的适应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而定。因此,当说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时,指的是这种教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能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2]
  教学方法按照其指导思想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注入式教学法,一种是启发式教学法。[2]
  注入式教学法是从教师的主观意愿出发,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容器,课堂教学的中心和目的就是完成学生的认识性任务。[2]从而,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就是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上课就是执行教案的一个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完成教案而进行的。因此,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一直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这样无疑就妨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也压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启发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时,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采用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把精力集中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来。[2]学生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并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发现问题、发现规律,从而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中外教师教学方法的比较
  高校的教学主要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与课件、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外辅导、作业批改、考试等诸多方面。中外合作项目基本也是按照这几个方面进行教学的。那么,通过比较分析这几个过程中外方教师和中方教师采用的不同教学方法,就可以清晰地发现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之间的差异。
  1.教学大纲和计划的制订
  在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时,外方教师主要是明确培养学生的能力。将针对某种能力的培养设置特定的课程群来进行支撑。[3]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外方教师首先确定学生应掌握哪些专业能力。例如设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计算机系统的使用能力、网络的熟练应用能力以及编程能力。那么对于计算机系统使用能力的培养就设置相应的课程群进行支撑:“计算机组成原理”等硬件类课程、“操作系统”等软件类课程等;对于编程能力的培养,则设置“程序设计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等课程。在课程开设过程中,要保证知识结构的由浅入深,保证课程间先行后续的关系,使学生能力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3]
  中方教师在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时,主要目的是强化专业理论知识。以“多媒体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为例: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多媒体技术及多媒体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多媒体研究的主要内容,熟悉有关多媒体技术的一些国际标准及其应用,掌握多媒体产品的基本制作方法和制作技巧,学会多媒体程序设计和应用开发,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择或设计合适的多媒体系统,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所以,从大纲制订的教学性质、目的和任务来看,中方教师更注重知识的讲授。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一门课往往讲了基本原理之后就结束了,中方教师对于实践和应用重视不够,从而导致学生学完以后并不能掌握某项技能,看似什么都学会了,但其实什么都只是学习了皮毛,和社会上对专业人才的要求相差太大。可见,若要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从教学大纲制订时就确定教学的定位,严格按照大纲和计划来完成教学目标。
  2.教材的选择与课件的准备
  这是中外双方教师差异比较明显的地方。
  在教材的选择上,外方教师使用的教材往往不是一本教科书,不符合传统教材的定义,更不符合“规划教材”的范畴,而常常是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有的甚至是本课题组对该领域研究最新发表的论文。[4]也就是说,外方教师每一年使用的教材都是最新的,都是不一样的。中方教师使用的教材通常是多年不变的,虽然这些教材在内容上全面且系统,是经过反复修改后定稿的,但是这些内容往往很陈旧,从而导致学生所学无以致用。这些年,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中方教师的教材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如“微机原理”这门课程,大部分的教材还是以8086/8088进行讲解,但这些机型市面上早已没有了踪迹,学生所学内容和社会、生活严重脱节,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在课件的准备上,外方教师通常都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增加了课堂讲授的有效时间。外方教师在课件制作时,尽可能地运用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形式来展现教学内容,尽量体现本课程的特点和多媒体的特点,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接受教学信息,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的速度快、程度深。中方教师在课件的准备上,往往也会选择多媒体课件。但是和外方教师不同的是,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中方教师往往只是简单的黑板搬家,课件上通常只有文字,通常是大段的书本内容,没有任何多媒体应有的声、影、像等多重媒体形式的内容,教师上课时就照着课件读,丝毫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往往比不用课件教学的效果还差,更不能保证完善、充实更多更好的教学内容。[3]
  3.课堂教学
  在外方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分层次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课堂上采取对话和讨论的教学形式,十分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交互。由任课教师来选择讲解的重点和难点,不一定涉及全部的内容。对于一些基本知识,外方教师只是提供有关参考书的书名,内容要由学生自己通过自学以及和同学之间的讨论来完成。在教学过程中,外方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就学会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以后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也就不会束手无策。[2]总体来说,外方教师的教学符合启发式教学法,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核心。
  中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常采用的是“填鸭式”模式,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这是一种单向沟通的教学形式。教师始终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不是发于内心对知识的渴求,而是迫于各方面的压力。[2]学生很少在课堂上向教师提问题,中方教师的讨论课也往往流于形式,学生不敢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提出质疑,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渠道仅仅依赖于教师和他人的直接传授,缺少其他的学习手段和途径。所以,这些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灌输,不善于主动探索求新,缺乏对知识的主动追求和不断进取的精神。[2]总体来说,中方教学普遍采用的是注入式的教学法,压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外方教师没有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刻意地放在实验教学阶段,而是将这种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各个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去探索,在发现问题后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并用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使创新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4]
  中方教师的实验教学包括实验课和实习两个部分,但是很多年以来,实验课和实习都只是理论课的附属和补充。我国传统的教育制度长期以来只重视考核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不管是小学升初中,还是中考、高考,对学生的考核标准就是书面考试的成绩,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考核只是作为一种参考,有时甚至忽略不计,这就使得学生一直以来都只重视课堂教学。[4]在大学期间,虽然开设了很多实验教学环节,但是由于教师和学生从根本上都忽视实验教学,所以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就只是浮于表面,而且实验指导书也存在着和教材一样的问题,就是实验项目多年以来一成不变,且需要学生自己设计的或者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偏少,那么学生真正动手的机会就很少,完全起不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用。
  5.课外辅导
  对于学生的课外辅导,外方教师会告诉学生自己办公室的位置、办公电话,并且会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与资源,开通教学专用的电子邮箱、开通课程BBS系统、使用MSN系统等,突破时空限制,保证师生可以进行即时交互。[3]
  中方教师对学生的课外辅导主要集中在课后答疑这个环节。每次课后,中方教师会晚些离开教室,回答个别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另外,中方教师也会根据学生课后作业批改的情况定期地开设习题课,集中地向学生讲解作业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课外时间学生和教师交流甚少。
  6.课程考核
  外方教师采用多种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形式上可以采用笔试、面试、电话考核、网上考核等多种方式,对象上考核的可以是个人,也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通过合作完成一定的考核任务。学生在考核前已经知道考核的方式,他们可以参与考核标准的制订,在学习中获得来自教师和同学的反馈。[4,5]考试只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平时上课时的表现和平时的各种练习成绩占总成绩的大半部分,平时不好好学习的学生不能通过临考前的几天突击复习而通过考试。
  中方教师往往比较注重考试的结果,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准,部分学校甚至将成绩作为考核教师教学工作的度量,这就造成学生对于成绩的过分追求,同样也使得教师较少地注重教学的过程,而把重心放在考试成绩上。[4,5]平时成绩只占课程考核很小的部分,这就使得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部分学生上课时不来,甚至都不认识教师,只是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也能通过考试,但这样的学习方法根本起不到任何效果。
  三、结束语
  通过对比研究当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中外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能够清晰地发现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之间的差异。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教学主体的差异。在国内普遍采用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中,教学主体是教师,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这种压制状态下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不但学习效果不好,更使得学生丧失了学习的自信,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将教学主体转换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保护学生的学習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觉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成为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小林.“1-2-1”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与国际通用型人才的培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3):101-105.
  [2]吴疆,张攀峰,常樱.现代教育技术教程(二级)[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3]齐玉斌,董洪平,霍翠玲,等.麦荻森·海特学院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学内容的分析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21(1):64-66,73.
  [4]沈沛汝,李仰军.中外工科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现状的比较[J].当代教育论坛,2007,(2):38-40,90.
  [5]高明霞.从中澳教师的C++课程作业看中外教学差别[J].计算机教育,2010,(7):119-120.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其他文献
摘要:针对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将“学习共同体”模式应用到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并以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进行实践探索,阐述了应用模式的总体结构和相关运行、保障、激励措施、实践效果,希望能够对我国高校各类专业开展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  作者简介:潘华(1976-),男,上海人,上海电力学院经
期刊
摘要:校园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高校的稳定和发展。为更好地推动和谐校园建设,引入“引爆点”理论的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及环境威力法则,并分析三大法则中的相关理论如80/20法则、蝴蝶效应和破窗理论,从而提出引爆点理论对校园危机管理的四大启示。  关键词:校园危机;危机管理;引爆点;和谐校园  作者简介:米欣(1980-),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工业大学后勤处公寓管理科科长,助理研究员。(
期刊
摘要:随着高校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更好地培养高质量研究生人才,通过对当前研究生教务管理工作过程的研究,对教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改进教务管理工作的相关措施。这对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学水平,进而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务管理;研究生培养;教务秘书;高质量人才  作者简介:姜根柱(1979-),男,江苏东海人,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实习员;张仕娥
期刊
摘要:“本科教学工程”是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工程,是新时期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围绕“本科教学工程”的建设内容,提出了教学团队建设的三点策略以及如何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并系统地分析了实施“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本科教学工程;教学团队;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简介:赵二俊(1981-),女,内蒙古五原人,内蒙古工业大学理学院,讲师;杜云刚(1978-),男,
期刊
摘要: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之一。以创新教学内容和过程、本科生导师制和实践环节为培养途径,以本科生创新能力提高为目标,从学分制的视角探讨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重点分析了创新学分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创新学分;本科生;创新能力;学分制  作者简介:邹艳(1974-),女,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陈宇科(1978-),男,
期刊
摘要:针对我国高校工科学生普遍存在的高分低能、创新意识薄弱和缺乏实践能力等问题,结合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分析了大学生电子竞赛对学生能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在高校电子学科中大力开展大学生电子竞赛,以满足未来创新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电子设计竞赛;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罗勇(1977-),男,湖南桃源人,郑州大学电气学院,副教授
期刊
摘要: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有力保证,文章根据高校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探讨ISO理念在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中的应用。  关键词:ISO;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管理  作者简介:周元琴(1977-),女,江苏扬州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助理研究员;顾韵华(1965-),女,江苏泰州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副院长,教授。(江
期刊
摘要:专业社团的建设有利于大学学习中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手能力有积极的作用。针对台州学院电气信息类专业社团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在社团建设的各方面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设措施。  关键词:专业社团;电气信息;建设与发展;管理机制  作者简介:雷必成(1974-),男,畲族,浙江台州人,台州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王韬(1979-),男,浙江台州人,台州学院物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调研,阐述了广东医学院现阶段大学生科研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通过加大大学生科研专项基金的投入,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强化大学生的科研素质,及时总结扩大影响等措施,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大学生科研水平,为学校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调查研究;对策  作者简介:陈凯(1970-),男,广东湛江人,广东医学院团委书记,讲师;许崇泰(1981-),男,广东汕头人,广东医学
期刊
摘要:双语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同时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进行专业学习和思考,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双语教学在中国高校目前还处于尝试之中,为了适应这一教学模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通过实践和理论总结以探索适合各类课程的建设办法。文章以城市规划专业“城市经济学”双语教学为例,分析“城市经济学”开展双语教学的可行性,介绍了双语课程建设的实践,并对地方高校双语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