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语文教学的召唤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b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试着从“在激情飞扬中体验语文味,在读背说写中深化语文味,在品味语言中浓化语文味”三方面阐述。
  关键词:语文味 激情 语言实践 品味 教学语言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1-147-02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实践也进行两年了,从笔者所在的学校的课堂以及听到的某些观摩课中,“肥人田”而“荒己园”的现象屡见不鲜,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课堂上“为媒体而媒体”,形成声像的轰击,用声像的欣赏代替语言的品味,以屏幕画面代替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整节课,花里胡哨,完全使语文课“变味”,语文课成了“大杂烩”。
  面对着这一节节琳琅满目的课,感受这份热闹之余,便会发现浮华背后是浅薄,热闹背后是躁动,静心思忖,痛定思痛,便会由衷得感受到:我们的语文教学真的容不得形式主义的过度表演,必须正本清源,让语文课上出实实在在的“语文味”。
  所谓语文味,从内涵上说,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把语文课教得“语文味”一些,是语文教育本色的回归,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最新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是现代语文的发展方向。“它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义和精神,对当前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十分明确的指导意义。”呼唤“语文味”的回归, 给我们语文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我们的语文教改提出了新的思路,能避免语文教学的异化,即非语文化现象的产生。对于面临尴尬境地的语文教育确实有很大的帮助,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语文课教出语文味既是手段,又是目的。究竟怎样把语文课教出“语文味”?笔者为此不断实践着,反思着,努力地探索着:
  
  一、在激情飞扬中体验语文味
  
  一节有语文味的语文课,一个“情”字怎了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激情是体验“语文味”的情感支点,激情是体验“语文味”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可以说,没有激情,便没有审美;没有审美,便没有“语文味”。如何营造激情飞扬的课堂的氛围呢?
  首先,要吃透教材,披文入情。教师的情感投入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说明教师在备课时自己要先感动。教师备课要备情感,即要找出教材的情感点。语文课本中的所有课文,都渗透着作者的爱憎情感或七情六欲,找准作者的情感点,是教出情感的基础。教师要用整个身心去体验课文的情感。同时要锤炼教学语言。教学语言应该是在逻辑语言、科学语言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升华而形成的、为浓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形象化的韵律和谐而又优美动听的语言。教师要把自己感受到课文的意境和氛围,让学生也身同感受,那他必须是驾驭语言的高手,才能把遥远的东西讲得亲切生动,化深为浅,把枯燥的东西讲得有趣。那么,学生就能够享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状、如闻其声、如嗅其味的巨大美感。
  其二,语言要讲究艺术。在发声方面不仅要求字音准确,能把每个字音清楚地送到学生的耳朵里,还要求声音优美动人,音量运用适当,该响亮时响亮,该柔和时柔和,该高的高、该低的低,语速也要根据内容需要进行不同处理。就声调而言,必须抑扬顿挫,因为不同的声调总是与特定的思想感情相对应的。对不同的内容,不同情调课文的教学,应用相应的语言给予表达。这样才让学生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实现读者与作者情感上的和谐共振。
  其三,要精心设计自己的评价语言。有语文味的课堂评价语言能调动学生的激情,保持并不断刺激学生旺盛的学习热情,课堂上洋溢着的浓浓的文化味和艺术气语文课要让听者沉浸在一种审美愉悦之中,如沐秋阳,如坐春风。
  如在《月光曲》中有这样一个小插曲: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 ——
  生:(齐读课题)月——光——曲——(感觉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够积极,没有精神。)
  師:听你们读课题,我似乎没有感觉到皎洁的月光笼罩在莱茵河畔。请你们再来读,记住,这回要让月亮的清辉洒满我们的教室,洒遍莱茵河畔,让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甜美的、积极的声音中感受到美丽的月光。。
  
  二、在读背说写中深化语文味
  
  语文始终姓“语”,语文是通过听、说、读、写这些具体而又实在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才能有效的形成。有语文味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语文味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得到深化。
  1.读读背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圣先贤们早已总结出来语文学习之道。读中自有好语感,读中自有语文味,读中自有好成绩,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如《东方明珠》一文,我在教学时,并不是逐段地去讲解,而是以读为主线,精心设计开放式的教学环节。在学生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通过、配乐朗读,整体感知,想象画面。再让学生自渎课文,把脑海中的画面在课文中找出来,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感受到的“东方明珠”的雄伟壮丽表达出来。、学生不但读熟了课文,还读出了味儿,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我想这就是朗读的魅力,语文味的魅力吧。
  2.说说写写。语文教学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从文字材料中提取信息和规律的方法,促成学生的语言向高一级层次发展,即能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感情。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语言转换机会,通过语言形式的迁移,通过说说写写让学生把积累的语言材料和表达形式运用到新语境中去,这样就完成了学生从书本语言到自己语言的转化。
  教学《五彩池》后,让学生为其设计广告词,练习做广告或者激发学生当小导游为游客解说此地风光;教《新型玻璃》等一类介绍科技新成果的文章时,我在学生对各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和用场有了了解后,举行“新型玻璃展销会”,让学生以公司推销员的身份为公司做推销,教学《两小儿辩日》时,针对学生所持观点的不同,分组展开激烈的辩论,使学生在辩中明理,在辩中锻炼自己的勇气,在辩中学会了合作。
  
  三、在品味语言中浓化语文味
  
  好茶不品不知其味,好文不品不知其妙。“语文味”就是要教出情感、美感和语感,而语感的产生就是靠品味语言。 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语言,主要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品味言包含理解,但理解只是基础,品味语言的最高目标是审美,即领略语言文学之美。
  1、品味形象美。儿童所接触的文本之中,大都包容着若干可知可感的形象,有人物、事物、景物,往往是作者着力重彩浓墨所在,更是读者流连、回味之所在。教师需要引领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复原鲜活的原貌,品味语言文字的鬼斧神工,获取形象给予的美的享受。
  2、品味情感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努力引导学生品读语言的情感焦点,通过对语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触摸作者的心灵,将自己置身于课文更能创设的情景之中,唤起蕴藏在学生心中的丰富情感,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穿透语言表层,深入文本,在生命律动中真正完成与文本、作者灵动的亲切对话,达到心灵与心灵之间的自然契合。
  3、品味语言美。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几乎每一篇都是语言的佳作。当中有不少的优美句段。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谴词造句的精当,欣赏优美的语言要引导学生透过对美词佳句的分析、潜心品味,揣摩出课文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当之处,从而让学生体味到文章的语言美。,
  金明东老师在教《鸬鹚》一课时,抓住“抹”让学生品出用词之准确,用词之美,他是这样设计的:他先让学生跟着自己写一写“抹”,然后问:“不用抹,可以用什么词?”学生说得答案很多:赶、甩、挥、敲等等,老师便故作疑惑的样子说道:既然可以用那么多词,为什么用抹,你觉得好在哪儿呢?于是自然而然地引领学生去潜心读书,学生边读边思,便有了诸多精彩的发现,有的认为抹可以看出渔人很关心鸬鹚,有的认为抹可以表现湖面的平静,有的从这个字中发现鸬鹚的训练有素云云,真是一字传神,意境全出,通过仔细品评“抹”,让学生感受到了人与物是多么和谐,达到了“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效果。
  有语文味的课堂应当是诗意的,是优美的,是含情脉脉的,是意味深长的,让我们把语文教得“语文味”一些,让每一个学生在美的氛围中一头扎进知识之海,在其中徜徉,尽情地读、写、说、议、思、想,让语文教学在孩子们心灵中真正留下痕迹,甚至成为孩子们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让语文课洋溢着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个性魅力的原汁的浓郁的“语文味”,让听者如沐春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1-138-01     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个崭新而又重要的课题,它对于课程标准的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历史课程资源是相当丰富多彩的。如何全面而科学的开发和利用它,从而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呢?关键在于领会并贯彻落实新课程的目标要求,扩大我们的教育视野,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素材,教会我们的学生终生有用
摘 要:我国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讲谈—接受式”、“自觉—辅导式 ”和“参与—活动式”。  关键词:讲谈 自觉 参与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1-139-01     当前,我国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讲谈—接受式”、“自觉—辅导式 ”和“参与—活动式”。    一、讲谈—接受式    
目的 探讨应用不同剂量换血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的疗效及其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90例新生儿ABO溶血病且达换血指征(但入院时总胆红素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1-140-01     指导儿童绘画创作,很重要的是要从儿童心理特征出发,教养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美术创作是形象思维。应通过激发儿童对于美术的兴趣,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儿童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这个过程,重要的是对儿童艺术创作的引路人,要善于了解儿童,启发儿
面对我国乳业发生的一系列安全事件,一方面是“乳业危机”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引发乳业格局的洗牌;另一方面是“乳业新政”的提出和实施为中国乳业的健康成长制订了明确的路径。且
学位
目的: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伴代谢综合征和肌少症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2型糖尿病伴代谢综合征和肌少症患者240例作为研究对
目的:探讨眼科的手术的器械管理中应用精细化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的眼科显微手术器械94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器械清洗灭菌方法的差异,将其分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1-141-02     八段锦是中国古代导引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八节动作组成。现代研究证实,八段锦能改善神经体液调节机能和加强血液循环,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运动器官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本文拟侧重谈谈传统体育项目八段锦的特点以及中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八段锦的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1-143-01     素质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它强调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参与性。从这一意义讲,教育教学工作既是传知、授业、解惑的过程,但同时又是一项开掘人的精神的生命工程。因此,要想做到轻负担高质量,我认为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调动学生的情绪力量。  现在社会,家长对学校要求:培养出高文化学历的人
摘 要:笔者收集最新的课堂实录案例,研读出优秀的课堂都具人文对话的特点,并试探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人文的对话”的途径,以此让语文成为“真正的语文”,期待能从语文课堂中走出一个大写的“人”。  关键词:人文 对话 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1-144-02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