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历史新方位 科学认识新时代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十九大精神新意突出,历史感很强,其中的交叉点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实现中国梦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需要博采各国文明之长。站在历史新方位上,从历史的角度科学认识新时代,应当树立历史眼光,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进行眺望,既把握其发展时段、进入根据、主要标志、主要特点、指导思想,更认识到其没有发生颠覆性变化,总体上只是过去一以贯之发展的升级。
  关键词 十九大 精神 新时代 历史角度 学习领会
  作者简介:王春林,中共重庆市渝北区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党的建设的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2.177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志着我们主动站在历史方位的新起点,对于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历史都具有重要意义,必将因为中国发展的新时代迎来世界发展的中国时代。

一、科学认识新时代所属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务的发展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历史方位是事物在历史进程中所处的位置。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正确认识、科学判断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方位,才能确立出发的新起点,制定出前行的有效方略,采取切实的举措,开创发展新局面。十三大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特别把以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为标志,到21世纪中叶的近100年时间,划定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出到21世纪中叶发展的战略规划,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段划分清晰的呈现三个时段,而新时代则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第三时段。即: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第一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为第二时段,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21世纪中叶为第三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起点在党的十八大,明确宣示在党的十九大,将行进到21世纪中叶,大致38年。

二、科学认识进入新时代的主要根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对我国发展历史方位作出的新判断,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依据:
  一是外在的实践依据,极不平凡的五年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八大以来极不平凡的五年,对党和国家发展进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面对国际国内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党采取的动作极不平凡事,取得的成效极不平凡,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通过5年来的顶层设计与建设推进,我国新时代发展的“四粱八柱”整体框架已经立起来,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二是内在的理论依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如果说十八大以来极不平凡的成就是进入新时代的外在表现,那么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则是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表现。作出社会主要矛盾出现新变化的重大政治判断,是党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基本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反映了从需求方面到供给方面我国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走向。
  三是时代的走向依据,国际环境新变化推动中国走进世界舞台中央。观察近现代以来国家发展的周期现象,发现目前居于世界舞台中央的主角正处于下滑的衰落期,而处于上升期的中国正在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为中国引领世界发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难得的时空窗口。

三、科学认识进入新时代的主要标志


  十九大报告强调的“三个意味着”,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标志,這对中华民族而言,具有实践意义;对世界社会主义而言,具有理论意义;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具有世界意义,说明通向美好幸福生活的道路,除了欧美道路之外,还有像中国这样的全新选择。
  对现实状况的不满,促使人类持续不断的探索未来的美好幸福生活,并勾画出许多童话般美好的生活蓝图。在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过程中,欧美国家走出了一条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之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历经曲折艰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可以供发展中国家借鉴,而且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和平短板、发展短板、治理短板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人类探索美好幸福生活提供了一条新路。中国道路超越了“西方中心论”,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发展中国家“走自己道路”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告诉世界各国政党:我们通过深化自身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同世界各国分享,但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

四、科学认识新时代的主要特点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起点,形象地说,就是“难产 狗窝”,没有什么家底可言。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毛泽东、邓小平同志都告诉我们,现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是不合格的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时代”,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三时段发展阶段性特征的认识与评估,分别从时段上、历史任务上、发展中心上、奋斗目标上、国际地位上概括了新时代发展的五个主要特点。其中,从国际地位上进行评估,十九大是第一次,反映出新发展带来了认识视角、参照体系的新变化。尽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取得更加巨大的成就,总体上讲,仍然是不合格的社会主义。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60年出头了,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已经30年。评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进程情况与阶段性特征,先后有1987年十三大、1997年十五大、2017年十九大三次,从而为制定随后发展的政策提供了依据与指向。对比这三次评估发现:   一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起点低,发展快,进步大,的确已经摆脱贫穷落后,大起来、富起来,步入新时代开始向强起来进发。
  二是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更加全面,视角和站位在不断提升,进而对应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发展布局。
  三是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特别强调特指我国发展的必经历史阶段,而且长达一百年,从而坚定不动摇,聚精会神搞发展,避免头脑发热。
  四是坚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不动摇,紧扣中国初级阶段的现实,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中国的实现形式,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欣欣向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五是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充满自卑,处于世界边沿,似乎成为世界发展的负担,担心随时可能被开除球籍,到累积发展后劲,逐步增强发展信心,到如今跟上了世界发展的步伐,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超过美日欧的总和,面貌焕然一新,满怀“四个自信”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五、科学认识新时代的指导新思想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毛泽东同志说:“每个国家,每个时期,都有新的理论家,提出新的理论。”邓小平同志说:“马克思有他那个时代的语言,我们有我们时代的语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不仅取得了极不平凡的實践成果,也取得了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在十九大写进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要求长期坚持、不断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回答了重大时代课题,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即“8个明确”,从而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三是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即“14个坚持”,从而回答了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基本问题”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具有世界观意义;而“基本方略”则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要求,是开启新时代发展的“金钥匙”。
  六、科学认识新时代的新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重大政治论断,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党要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改革开放是第二次革命,新时代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历史方位发生了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转变,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理论。尽管新时代出现了这一些新变革,但没有发生历史学层面上、第一次革命的那种政权更迭、社会制度变革、社会性质变化、社会形态变更等颠覆性变革,总体上只是过去一以贯之发展的升级版。主要体现为“六个没有”:社会主要矛盾只是范围扩展与品质提升,没有发生主次矛盾地位的颠倒性变化,阶级斗争仍然是社会的次要矛盾;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没有改变;新时代发展的战略安排没有离开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部署,仍然是在对它进行细化与落实;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改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没有另起“炉灶”,仍然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2017年12月1日,北京).人民日报.2017-12-02(2).
  [3]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2018-01-06(1).
  [4]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一九八七年十月二十五日).中国共产党新闻,资料中心>>历次党代会>>第十三次(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北京)>>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6/65447/4526368.html.
其他文献
摘 要 《平凡的世界》中的两剧情,即猪粪的归属与流水分配使用的冲突与纠纷,涉及的法律关系一是孳息物的所有权归属问题,二是相邻关系中的相邻用水、流水、截水、排水的法律问题。从中可以窥见“活法”的内涵:第一,法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法;第二,法源于对生活中争端解决的需要,而争端产生根源乃在于生活资源的稀缺;第三,对争端的解决,逐渐形成固定化的纠纷解决机制。时至今日,“活法”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票据质权 质押背书 法律效力  作者简介:李映萱,华东政法大学。  中图分类号:D9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3.101  票据设质背书,也称票据质押背书,是指持票人以票据权利为债务担保而设定质权的一种票据行为,即通过在票据上记载“质押”字样并签章做成背书、为被背书人设立票据质权。我国关于票据设质背书的法律规定存在冲突
摘 要 大规模侵权是指基于一个不法行为或者多个具有同质性的产品服务,给大量的受害者造成人身、财产损害或者同时造成上述两种损害。本文基于对“三鹿奶粉”案件的研究,分析了大规模侵权构成要件的特殊性,并提出了社会救济、诉讼救济两种救济方案以及对大规模侵权进行预防的国家责任和惩罚性赔偿责任。  关键词 大规模侵权 构成要件 救济 预防 惩罚性赔偿  作者简介:仇墨涵,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宪
摘 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农村基层治理的好,有利于全面小康奮斗目标的早日实现。本文以河北省L村基层治理中村民参与的实际状况为例,分析村民政治参与困境与原因,并以参与制度和方式的创新推动农村治理的发展,进而为村民政治参与提供依据。  关键词 基层治理 村民参与 困境  作者简介:李佳,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中图分类号:D638 文献
摘 要 民族国家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以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为根本,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张力成为构建民族国家的极大障碍。本文以海伍德“文化与政治一致性”的观点分析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面临的认同困境,并以树立文化自信、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来增强个体对民族身份与公民身份的认知,从而构建现代民族国家。  关键词 全球化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现代民族国家  作者简介:梁筱梅,南京航空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合规体系 “走出去”战略 法律合规  作者简介:潘尤迪,中国法学会会员,元达律师事务所注册合伙人/顾问,律师,美国斯坦福大学法学院硕士;乔骄,元达律师事务所律师,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法学院硕士。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
摘 要 近年来兴起的微博、微信、QQ、彩信、飞信等新媒体技术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多渠道。但地方红色文化在微传播中的呈现非常不理想。为此需要建立起红色文化资源库,要树立传播队伍的微思维,要提升话题的热议性,要掌握微媒体的话语权。  关键词 地方红色文化 微传播 样态呈现 建议  基金项目:常德市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常德红色文化微传播研究”(编号:CSP19YZ14)。  作者简介:周忠华
关键词 传统技艺 法律保护 制度完善  基金项目:福建师范大学2017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资助,项目编号为:201710394003。  作者简介:洪雅雯、蔡舒婷、韩孟琪,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4.068  漳浦剪纸2006年被定为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申报国家级非
摘 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气象灾害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造成的损失和危害越来大。为加强气象灾害防治工作、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北京市从2014年起积极筹划气象灾害防治地方立法工作。本文从《北京市气象灾害防治条例(草案)》立法的背景、必要性出发,从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制度创新、防灾减灾责任体系创
摘 要 本研究基于常州两所文化馆的实践经验,从文化馆建设背景出发,对文化馆的建设历史、建设内容、实施开展等进行系统陈述,并从中获得启示:文化馆作为社区教育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新形式,对提升社区文化品味、营造和谐氛围、传播传承历史文化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 文化馆 社区教育 社区文化 建设  基金项目:2017年度江苏省社会教育规划课题:活动式社区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研究——以常州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