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士兰村位于沈阳市浑南区东南山区,村域面积12057亩,耕地5600亩,人口1560人。2008年4月,通过公选,于宏海成为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有这么多的土地资源,咋能让老百姓受穷呢?”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的于宏海决定要在自己热爱的这片乡土上一展身手,“要想让土地里长出‘金子’,王士兰村必须调整产业结构”。
“于大胆”卖紫薯
刚过而立之年的于宏海显现出同龄人少有的成熟稳重。凭借着所学知识和工作经验,靠着对乡里乡亲的熟识了解,他先给王士兰村把了一回“脉”:村里的优势就是有大量肥沃的土地,交通便利;劣势则是村民生产观念传统老旧,不愿意也不敢尝试新事物。把完“脉”就得开“方子”,发展需要新动力,农民需要新品种。说做就做,通过大学老师的引荐,于宏海带领村干部一起奔赴锦州农学院,确定引进适合本地栽种的新型紫薯苗。
紫薯苗一旦引进来,要是村民们不买账怎么办?于宏海特意组织村里的“老爷们儿”到锦州参观学习,可回来后没有一个人买账,真够让人上火头疼的。经过细细琢磨,于宏海得出了一个让他哭笑不得的结论——在农村,大多数家庭是女主人说了算,要说服农户种紫薯,就得让真正的“当家人”认账。于是,于宏海又组织“当家人”们(清一色的女同志)赶赴锦州参观学习,这一次不仅学习栽种紫薯苗,还参观了解了紫薯深加工过程和销售模式。当场就有几位“当家人”十分尖锐地向于宏海提出问题:“我们种紫薯没问题,但卖不出去怎么办?”“我收!”于宏海头脑一热,不假思索便应承下来。
当满载着价值4万元的紫薯苗兴冲冲地返程时,恰巧赶上了罕见的暴风雪,于宏海和同去的村干部都被困在高速公路上,没吃没喝地在车里呆了一整天,车也快没油了,不敢开暖风,一车人被冻得直打哆嗦,最后还是交警雪中送炭,才使他们渡过了难关。其间,大学同学打来电话,知道于宏海正在受罪,就揶揄他说:“你一不缺钱二不缺能力,就是缺心眼儿。”于宏海的回答感动了一车人:“只要能让俺们村富起来,再苦再累都不算什么!”
种苗买回来后,于宏海正满心欢喜地打算给大家分苗时,多数村民又不干了:“一旦产量高了,你要不收怎么办?那还不都得烂在家里?”情急之下,于宏海扯着嗓子对大家喊道:“你们只要种就行,我跟大家签订回收合同,每斤两块五。”话是说出口了,可于宏海当时并没有想到随之而来的“严重后果”。到了紫薯收购的季节,每天都有村民到于宏海家送紫薯。于宏海将家里的积蓄全都拿出来,还借了15万元,凑了40万元兑现自己的承诺,把20多万斤的“烫手”紫薯全部收回来。为了打开市场,于宏海每天都拿着煮好的紫薯,跑遍市内各个早市,让人们先尝后买,可销售一直都不理想。看着紫薯一天天烂掉,于宏海也开始沮丧起来。
正当于宏海一筹莫展之际,一档电视节目播出了有关紫薯与健康的内容,许多人这才认识到食用紫薯的好处。又恰逢农产品销售会在沈阳中街兴隆大家庭商场举办,于宏海想尽办法,终于在商场里得到一个展台,还是让顾客先尝后买。没想到,紫薯销售一下子火了起来,被抢购一空。一个商家敏锐地看到商机后,立即找上门来。于是,于宏海接到了生平第一个大订单……即便这样,那一年,有“于大胆”之称的于宏海还是赔了7万元,“就当是广告费了,不算赔钱。”于宏海安慰家人说。别说,还真被他说对了,现如今,“王士兰”牌紫薯已经在沈阳各大超市畅销,供不应求。回味“于大胆”的这个故事,不难发现,最终受益的其实还是村民们。
于宏海确信,要让村民尽快富裕起来,最可行的办法是通过合作社有效整合资源优势、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升整体竞争力。在于宏海的带动下,王士兰村组织农民注册成立了沈阳南沟种植合作社、沈阳新地树莓种植专业合作社、沈阳众磊农产品种植基地等7个合作社,还注册了“众磊”“王士兰”等农产品商标,种植特种蔬菜、紫薯、黑花生、温室水果等农产品30余种……“合作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农产品不剩在农民的手里!”于宏海在积极引进新品种的同时,不断开发销售市场,村里还专门建立了一个了2000多平方米的农产品交易市场,每周三、周六,各地的销售商都会赶到这里,集中收购农产品。腰包鼓了,干劲足了,于宏海和村民们的表情是一样的——笑!
“绿色富民”天地宽
随着农村产业化进程的加快,新鲜、绿色、富有营养的蔬菜和果品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虽然已“功绩卓著”,可于宏海并不满足,又开始在绿色农业上动起了脑筋。但于宏海深知,绿色农业投入大,很多农民对其还很陌生,不敢也不愿意接受,推广难度显而易见。
2009年,在于宏海的倡导下,沈阳南沟种植专业合作社投入资金引进了又一新品种——雪莲果,这种薯类作物对肥料属性和使用比例的要求特别严格,每亩地至少要多投入二三百元。种了大半辈子地的社员金德权,压根儿就不理解合作社为啥要“玩火”,一次次地质问于宏海:“谁明白怎么种呀?到市场上卖不出去咋整?”毕竟之前有了卖紫薯的传奇经历,心里没底的金德权还是种了两亩雪莲果,一亩有机种植,一亩擅自上了农药。
也许是上天垂怜敢闯敢干的新型农民,合作社种植的54亩雪莲果当年就丰收了,市场销售也特别好。只有一批雪莲果被收购商毫不留情地退了回来,一查才发现,正是金德权家上了农药的雪莲果。原来,有机种植的雪莲果果皮细腻,脆嫩香甜,每斤3.5元仍供不应求,而上了农药的雪莲果不仅外表粗糙,口感也差,虽然个头大,却2元一斤也无人问津。“这回,俺可算领教啥叫绿色农业了!”老金摸着后脑勺不好意思地说。
“啥叫绿色?就像你们在自家房前院后种的菜一样,不用洗都能吃的那种……”为了让大家明白绿色产品的价值所在,在村民大会上,于宏海打的比方生动而贴切。为保证产品质量,于宏海特别设立了监管体系,不惜花巨资买来鉴定检测设备,引进人才专门负责质量监督。于宏海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王士兰村的农业发展持续而健康,质量是根本,诚信最重要。”
圆梦王士兰
“沈阳市劳动模范”“沈阳市十佳新农村建设青年带头人”……近些年来,由于出色的工作业绩,于宏海荣获的称号的确不少。2013年12月,于宏海通过了“辽宁省从选聘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和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定向招录市县乡机关公务员”考试,成了一名国家公务员。不知怎的,村里人莫名地传着“于宏海不做村书记了”的流言,有的村民急得直跺脚:“现在发展得这么好,家家都富了,可不能让他走呀!”“他要是走了,俺们将来咋办?”“谁能保证下任书记比他强?”一些村民自发组织起来,来到浑南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管委会,恳请上级领导无论如何不能把于宏海调走。
2014年,在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中,于宏海又一次满票当选为王士兰村党总支书记。“村里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还有很多梦等着我们去圆。这片土地上有我太多的感动,哪还舍得离开呀!”说完这话,于宏海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眼下,在于宏海的带领下,尝到“甜头”的村民们又开始重点打造生态旅游项目,户外登山、采摘、垂钓、吃农家饭、玩真人CS……一系列的项目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
对于下一步工作,于宏海胸有成竹:“山上已经撒了菌类种子,明年不仅可以到山里采蘑菇,还要举办槐花节,赏花的同时还能买到槐花深加工产品;村里的几十亩地已经规划好了,种植大榛子树和南果梨树;聘请老师教村民们利用秸秆、玉米叶子制作手工艺品……”采访快结束时,记者驻足在满墙的荣誉奖牌前,“辽宁省卫生村”“辽宁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沈阳市文明村”“沈阳市先进党组织”等奖牌一个挨着一个。“我们争取早日让墙上再多一块‘全国模范新农村’的奖牌,敬请大家期待!”于宏海信心满满地说道。
“于大胆”卖紫薯
刚过而立之年的于宏海显现出同龄人少有的成熟稳重。凭借着所学知识和工作经验,靠着对乡里乡亲的熟识了解,他先给王士兰村把了一回“脉”:村里的优势就是有大量肥沃的土地,交通便利;劣势则是村民生产观念传统老旧,不愿意也不敢尝试新事物。把完“脉”就得开“方子”,发展需要新动力,农民需要新品种。说做就做,通过大学老师的引荐,于宏海带领村干部一起奔赴锦州农学院,确定引进适合本地栽种的新型紫薯苗。
紫薯苗一旦引进来,要是村民们不买账怎么办?于宏海特意组织村里的“老爷们儿”到锦州参观学习,可回来后没有一个人买账,真够让人上火头疼的。经过细细琢磨,于宏海得出了一个让他哭笑不得的结论——在农村,大多数家庭是女主人说了算,要说服农户种紫薯,就得让真正的“当家人”认账。于是,于宏海又组织“当家人”们(清一色的女同志)赶赴锦州参观学习,这一次不仅学习栽种紫薯苗,还参观了解了紫薯深加工过程和销售模式。当场就有几位“当家人”十分尖锐地向于宏海提出问题:“我们种紫薯没问题,但卖不出去怎么办?”“我收!”于宏海头脑一热,不假思索便应承下来。
当满载着价值4万元的紫薯苗兴冲冲地返程时,恰巧赶上了罕见的暴风雪,于宏海和同去的村干部都被困在高速公路上,没吃没喝地在车里呆了一整天,车也快没油了,不敢开暖风,一车人被冻得直打哆嗦,最后还是交警雪中送炭,才使他们渡过了难关。其间,大学同学打来电话,知道于宏海正在受罪,就揶揄他说:“你一不缺钱二不缺能力,就是缺心眼儿。”于宏海的回答感动了一车人:“只要能让俺们村富起来,再苦再累都不算什么!”
种苗买回来后,于宏海正满心欢喜地打算给大家分苗时,多数村民又不干了:“一旦产量高了,你要不收怎么办?那还不都得烂在家里?”情急之下,于宏海扯着嗓子对大家喊道:“你们只要种就行,我跟大家签订回收合同,每斤两块五。”话是说出口了,可于宏海当时并没有想到随之而来的“严重后果”。到了紫薯收购的季节,每天都有村民到于宏海家送紫薯。于宏海将家里的积蓄全都拿出来,还借了15万元,凑了40万元兑现自己的承诺,把20多万斤的“烫手”紫薯全部收回来。为了打开市场,于宏海每天都拿着煮好的紫薯,跑遍市内各个早市,让人们先尝后买,可销售一直都不理想。看着紫薯一天天烂掉,于宏海也开始沮丧起来。
正当于宏海一筹莫展之际,一档电视节目播出了有关紫薯与健康的内容,许多人这才认识到食用紫薯的好处。又恰逢农产品销售会在沈阳中街兴隆大家庭商场举办,于宏海想尽办法,终于在商场里得到一个展台,还是让顾客先尝后买。没想到,紫薯销售一下子火了起来,被抢购一空。一个商家敏锐地看到商机后,立即找上门来。于是,于宏海接到了生平第一个大订单……即便这样,那一年,有“于大胆”之称的于宏海还是赔了7万元,“就当是广告费了,不算赔钱。”于宏海安慰家人说。别说,还真被他说对了,现如今,“王士兰”牌紫薯已经在沈阳各大超市畅销,供不应求。回味“于大胆”的这个故事,不难发现,最终受益的其实还是村民们。
于宏海确信,要让村民尽快富裕起来,最可行的办法是通过合作社有效整合资源优势、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升整体竞争力。在于宏海的带动下,王士兰村组织农民注册成立了沈阳南沟种植合作社、沈阳新地树莓种植专业合作社、沈阳众磊农产品种植基地等7个合作社,还注册了“众磊”“王士兰”等农产品商标,种植特种蔬菜、紫薯、黑花生、温室水果等农产品30余种……“合作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农产品不剩在农民的手里!”于宏海在积极引进新品种的同时,不断开发销售市场,村里还专门建立了一个了2000多平方米的农产品交易市场,每周三、周六,各地的销售商都会赶到这里,集中收购农产品。腰包鼓了,干劲足了,于宏海和村民们的表情是一样的——笑!
“绿色富民”天地宽
随着农村产业化进程的加快,新鲜、绿色、富有营养的蔬菜和果品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虽然已“功绩卓著”,可于宏海并不满足,又开始在绿色农业上动起了脑筋。但于宏海深知,绿色农业投入大,很多农民对其还很陌生,不敢也不愿意接受,推广难度显而易见。
2009年,在于宏海的倡导下,沈阳南沟种植专业合作社投入资金引进了又一新品种——雪莲果,这种薯类作物对肥料属性和使用比例的要求特别严格,每亩地至少要多投入二三百元。种了大半辈子地的社员金德权,压根儿就不理解合作社为啥要“玩火”,一次次地质问于宏海:“谁明白怎么种呀?到市场上卖不出去咋整?”毕竟之前有了卖紫薯的传奇经历,心里没底的金德权还是种了两亩雪莲果,一亩有机种植,一亩擅自上了农药。
也许是上天垂怜敢闯敢干的新型农民,合作社种植的54亩雪莲果当年就丰收了,市场销售也特别好。只有一批雪莲果被收购商毫不留情地退了回来,一查才发现,正是金德权家上了农药的雪莲果。原来,有机种植的雪莲果果皮细腻,脆嫩香甜,每斤3.5元仍供不应求,而上了农药的雪莲果不仅外表粗糙,口感也差,虽然个头大,却2元一斤也无人问津。“这回,俺可算领教啥叫绿色农业了!”老金摸着后脑勺不好意思地说。
“啥叫绿色?就像你们在自家房前院后种的菜一样,不用洗都能吃的那种……”为了让大家明白绿色产品的价值所在,在村民大会上,于宏海打的比方生动而贴切。为保证产品质量,于宏海特别设立了监管体系,不惜花巨资买来鉴定检测设备,引进人才专门负责质量监督。于宏海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王士兰村的农业发展持续而健康,质量是根本,诚信最重要。”
圆梦王士兰
“沈阳市劳动模范”“沈阳市十佳新农村建设青年带头人”……近些年来,由于出色的工作业绩,于宏海荣获的称号的确不少。2013年12月,于宏海通过了“辽宁省从选聘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和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定向招录市县乡机关公务员”考试,成了一名国家公务员。不知怎的,村里人莫名地传着“于宏海不做村书记了”的流言,有的村民急得直跺脚:“现在发展得这么好,家家都富了,可不能让他走呀!”“他要是走了,俺们将来咋办?”“谁能保证下任书记比他强?”一些村民自发组织起来,来到浑南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管委会,恳请上级领导无论如何不能把于宏海调走。
2014年,在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中,于宏海又一次满票当选为王士兰村党总支书记。“村里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还有很多梦等着我们去圆。这片土地上有我太多的感动,哪还舍得离开呀!”说完这话,于宏海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眼下,在于宏海的带领下,尝到“甜头”的村民们又开始重点打造生态旅游项目,户外登山、采摘、垂钓、吃农家饭、玩真人CS……一系列的项目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
对于下一步工作,于宏海胸有成竹:“山上已经撒了菌类种子,明年不仅可以到山里采蘑菇,还要举办槐花节,赏花的同时还能买到槐花深加工产品;村里的几十亩地已经规划好了,种植大榛子树和南果梨树;聘请老师教村民们利用秸秆、玉米叶子制作手工艺品……”采访快结束时,记者驻足在满墙的荣誉奖牌前,“辽宁省卫生村”“辽宁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沈阳市文明村”“沈阳市先进党组织”等奖牌一个挨着一个。“我们争取早日让墙上再多一块‘全国模范新农村’的奖牌,敬请大家期待!”于宏海信心满满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