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超人气大学校长的理想与无奈

来源 :小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tlove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会期间,《小康》记者独家专访了“根叔”——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这位“超人气”校长认为影响一个学校声誉最重要的因素是它的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总体表现,尤其是优秀学生在社会上的表现
  
  “我这个人呢,在很多人都说好听话的场合,我喜欢说问题;但在另外一些场合,很多人攻击问题的时候,我又可能会维护一下。”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说。
  因为一次毕业演讲而被广为人知的“根叔”事实上却非一个口若悬河之人。2011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在与《小康》记者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对话中,李培根始终认真地听,谨慎地答,真诚地与记者交流。
  
  独特的校长
  “根叔”是学生们送给李培根的昵称,这个称号本身就代表着一个独特的大学校长。
  2010年6月23日,在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李培根16分钟的毕业致辞《记忆》被掌声打断了30次。“根叔”随着这段视频和演讲词的曝光一下成为网络热词。演讲辞中的“曾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等话一度成为网络经典语录。
  转天一大早,2009年毕业于人文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龙彬彬在网上看到了铺天盖地的有关母校校长的新闻,读罢《记忆》全文,她就一个感觉:这真的是他自己写的,是一个很真实的他,很真诚。
  在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园里,学生们经常可以看到这位已经62岁头发花白的院士,他偶尔早上会去百景园大食堂吃热干面,和迎面而来的学生们微笑着打招呼,偶尔学生们可能会在校园BBS“白云黄鹤”上看到根叔的言论。
  2005年3月,李培根就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培根不才,何以奉献?赤诚,干净,我的身心,我的灵魂!”在就任校长的典礼上,李培根深情地说。他希望,能够以“人本、和谐、至善、日新”为支点,以“传承、创新、忧患、开放”为杠杆,以全体干部与教职工的激情与活力去撬起华中科技大学。
  1981年,李培根在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赴美国留学,1987年在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回母校工作至今。担任校长前,他先后担任过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
  龙彬彬和李培根有过一次面对面的交流,给她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我看到的不是一个站在典礼上流利发言的校长,而是一个真实的工科教授。”
  作为校报记者的龙彬彬在2007年采访过“根叔”,她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采访是在南三楼“根叔”的那个“破”办公室里进行的,“回答我们的问题时,‘根叔’就是一个不善表达的工科老师,说话并不流利,吐词也很慢,一个问题抛给他后并没有很长的回答。但整个采访,他说的话都特别实在,没一句浮言,就是一个踏踏实实做学问的理工人。”
  对于那天采访的具体内容,龙彬彬已经没什么印象了,但她一直记得,“根叔”说学校有人提出要重建南三楼,把学校领导们的办公室都改造改造,但有更多的比那更重要的大楼待建,如东九楼、光电国家实验室等,总之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轮得到南三楼。然后他叹口气说,“其实,这办公室是真的要改造了,哪个大学校长的办公室是这样的嘛,我要见个谁谁谁,都不好意思。”
  根叔的实诚常常让学生们“巨感动”。无论是通过校园论坛、演讲或是邮件,李培根都乐意和学生们进行交流,“什么形式都行”,他说,学生们给他发邮件,他都是尽可能回复。“而且从我内心来讲,还不仅是那些好的学生。那些非常态的学生我也很关注。譬如挂科很多的、以及网瘾很大的学生等等。”李培根说。而此前,李培根还专门找这样的学生谈过话,“毕竟,他们也是我们的孩子啊,他们一样需要得到同样的关爱。”
  在学生中有着“超人气”的根叔于2010年连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他也是华中科技大学近二十年来唯一一位连任的校长。
  
  校长的理想
  “我有自己教育的内在理想。”李培根说。
  有一个故事或许可以解释这个理想。1924年,梁漱溟离开了北大,有人问到原因时,梁漱溟说:“是因为感觉当时的教育不对,先生对学生毫不关心。”这远远悖离了梁漱溟对教育的理解——先生应与青年人为友。梁先生说:“教育应当是着眼一个人的全部生活,而领着他走人生大路,于身体的活泼,心理的朴实为至要。”
  “我觉得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太远”,李培根说,他理想的一部分就是竭力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高等教育数年来面临的问题有目共睹。教育产业化把师生之间变成了“商业关系”,大学行政化把师生之间变成了“官民关系”,师生间的距离渐行渐远。
  无论从讲话方式上,还是身体力行方面,李培根都在努力与学生们拉近距离。正是在和学生们的互动交流中,李培根发现了很多的问题。
  2008年某机构公布的一个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华中科技大学排名略有下降,白云黄鹤BBS论坛上学生们总结出各种原因,有些话相当的尖锐刻薄。
  “你们知道的问题比我所知道的问题少得多。” 李培根在一次全校大会上,直言不讳地谈到了这个问题,他一口气讲了学校面临的九大问题、八大困难,看起来他并不是在倒苦水,而是与学生们开诚布公地讲到了学校的人才匮乏问题、资金来源紧张问题、干部、教师作风问题。
  改变科学研究的导向、加大平台建设、学科整合、“985工程”规划、“创新教育试验”,在举出学校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后,李培根也谈到了学校打算做的若干工作,他说:“没有哪一个排名会考虑这样的事情。但是同学们,请你们告诉我,这样的事情我们该不该做?”
  接下来,李培根说出了他关于教育试验的想法:“试验的效果是在多年之后才能显现的,十年之后,大家不妨再回头看一看。我想它的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的很多做法实际上是在挑战某些教育的传统,挑战我们对某些传统的认识。另一方面,影响一个学校声誉最重要的因素是它的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总体表现,尤其是优秀学生在社会上的表现,而不是学校的排名。”
  也正基于此,他提出要加强学生的公民教育,“最基本的最起码的公民教育要加强,我们在这方面的分量有些不足。”
  “我理想中的教育,就是使学生成为他自己。”李培根说,目前的教育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太少。而要改变这个局面,就要努力转变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学生才能成为他自己。或许你也可以这样理解,他和学生们亲切的互动也是一种向教师们“身教”的方式,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能让教师和学生们更近一些。
  在李培根看来,大学教育最重要的是本科教育,因为“这是一个人接受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阶段。”
  “一流本科,一流教学”是李培根坚持的一个方向。工学尤其是机、电专业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强项,在同类专业中全国排行都是位列前茅。
  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这两年,李培根在很多场合都不遗余力地提出,高校教师收入多元化有着莫大的弊病。收入多元化导致教师很难在教学上投入更多的精力,而最直接的就是使学生受到影响。为了让教师能有更多精力投入教学,李培根努力改善本校以教学为主的教师收入偏低的现状,通过改变津贴分配的权重来使收入向教学上倾斜。
  “但教师收入多元化的问题不是我们能够解决得了的。”李培根低头沉思了一会,说,“我们力所能及的就是调整一下权重,但并不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校长的无奈
  “校长的权力远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很多人认为校长权力大得不得了,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李培根说。
  他认为,社会上想象的大学情况和实际的情况是有距离的。
  2010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清退了307名学生,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但提到这个事情,李培根却很不高兴。这件事引来很多媒体的关注,继而有某媒体挖掘这些清退学生的身份,曝光了里面的一部分官员。“这本来是一个很正面的事情,结果媒体一渲染,就好像成了反面的。”李培根认为,这些官员也没错,他们为了本职工作不能继续学业是可以理解的。如果那些官员让秘书来上课,自己拿文凭,那可以揭发。但“人家不是来混文凭的呀!”
  就如一句歌词唱的“不是我不明白,这个世界变化太快”。
  他不懂为何很好的一件事情某些人却挖空心思来歪曲它,也许正是该事件之后,李培根对媒体开始比较回避,不愿接受采访。他告诉《小康》记者,就在前几天开完会后,一个电视台的记者拉住他,说是老乡,要采访,结果还是被他回绝了。“媒体有引导舆论的作用,应该有社会良知。”他说。
  社会是一个大课题,社会大课题带来的诸多问题是让校长李培根感觉无奈的一个方面。“现在学生的理想情操和我们老一辈的都不太一样。”他说,但这个不是仅仅教育系统带来的变化,这和社会影响密切相关。
  李培根认为,很多问题不能完全归结于教育系统的责任。在他看来,社会是一个更大的责任体系。譬如功利主义横行,譬如社会某些角落的道德沦丧和良知的泯灭,等等。“我无奈的是,由于某些大环境的影响,想要向前推进一些的理想,实现起来也很困难。原因不能怪我们的教师和干部,这是社会大环境影响的,是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的。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你不能够改变。”
  理想之所以是理想,大概因为和现实还很有距离。我们看见的是,62岁头发已经花白的“根叔”正在用行动来拉近这个距离。
其他文献
踏上越南的国土,这里的一切便不停地颠覆人们对它的固有认知。在革新开放政策的指导下,这里早已告别潮湿的丛林和低矮的棚屋,成为快速奔跑着的经济体。当你走进越南,便会看到幸福    在亚洲,最幸福的国度应该是越南。  作为中国的近邻,越南其实并不陌生,但英国智库“新经济基金会”的一项关于最幸福国度的调查结果还是出乎了很多人的预料,这是评量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后,得出的结论。显然,它无法与我们固有的想象
期刊
2011年8月,《小康》杂志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对我国“教育小康”进行了调查。中国教育小康指数的评价主要从教育投入及政策偏向性、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及执行、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满意度、对教育公平程度的感受、平均受教育年限等五个方面进行。经过对调查结果及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进行加权处理,得出2010~2011年度中国教育小康指数为68.3分,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1.国民平均受教育水平逐步
期刊
荷兰 个税分三类 收的多返的也多  2010年荷兰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39.8%,个税的最高税率在欧洲排在第二位。荷兰个人所得税分三类,每类个税都有其相应的税率,其中个人工作和住宅收入所得税为累进税率,最高税率52%;股息和资本收入所得税为固定税率25%;储蓄和投资所得税为固定税率30%。  除了一些扣除项目,荷兰政府还根据纳税人的个人情况和收入情况发放各类补贴,如育儿补贴、医疗补贴、租房补
期刊
维稳是一个系统工作,也是一个科学工作,亲历新疆反恐政策及维稳方略变化的新疆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政法委秘书长郭永辉,从亚欧博览会安保、新疆基层维稳机制、维稳常态化等各个方面解析了新疆稳定的根本所在    “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左宗棠在100多年前的论断,至今仍可作为观察新疆的一种洞见。今日新疆,如何实现长治久安的历史命题,在现实
期刊
2011年3月,《小康》杂志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对我国“生命小康”进行了调查。经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加权处理,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和大量社会信息,得出中国生命小康指数为77.2分,比上一年度增加1.1分。  《小康》生命小康指数主要从居民健康满意度、居民健康水平、居民健康保障和措施等三个方面来衡量。其中,居民健康水平指标包括:平均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被称为居民健康的“三大指标”
期刊
“史上最严厉”的法官任职回避规定被媒体认为是法院系统廉政建设的最大亮点,但也在司法界引来诸多争议之声。力推这一做法的上海高院院长应勇在《小康》记者的专访当中回应了这些争议    “法官是孤独的贵族”——全国两会期间,接受《小康》记者专访的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应勇这样描述法官这一职业。如是描述,并非对于法官职业自我感觉良好,而是因为在社会的正义系统里,法官守护着“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期刊
广东人大、政协活泼民主的风气和坦诚直言、监督有力的作风被称之为“广东现象”或参政议政的“广东模式”,省市领导的力挺,让代表委员们的声音显得更加有力    “想赚钱你可以去从商,赚大钱没人管你,不会说你不道德,既然选择做公务员,那你就要能拎得出来给人家看,能晒太阳,不敢晒就不要当。”“当前的高房价,开发商肯定赚到了钱,但是政府赚得更多。”来自广东的全国政协委员、广州星河湾地产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文仔
期刊
“十二五”期间,以“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为方针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成为政府的执政之重,如何解决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必然成为社保一体化破题的重中之重    2011年3月两会期间,政协“1号提案”,农工党中央提出《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的建议》将焦点聚集在社会保障领域。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农工党湖北省委会主委周宜开透露,“提案小组有10多个人,大家
期刊
教育应该有担当,教育有义务、有责任去提高中国人尤其是下一代的素养,目前教育方面的确存在着好多问题,但出现的很多问题不能都归结于教育系统本身。有些问题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很多人骂教育的时候都很痛快,教育被说得一无是处,这个现象可能不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你是我们学校哪一届的毕业生?”得知《小康》记者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李培根亲切地问。  “2005届。”记者答道。  “哦,那时候我刚当校长。” 
期刊
“十二五”是从国富优先向民富优先发展转变的关键五年,新阶段的转型与改革,实质是以民富优先发展为导向、以改变经济结构为重点的二次转型与改革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我们要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