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典诗歌中的母爱与孝行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lkll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母爱是春风,是人类崇高的感情,也是文学作品中永久歌颂的母题。古典诗歌中以母爱为主题的篇目俯拾皆是,上至最早的《诗经》,下至元明清,母爱温暖着一代又一代人。同时,古典诗歌中的母爱与孝行是并行的,“百善孝为先”,孝是为子女者应该首先做到的。母爱是天性,孝行是美德。
  关键词:母爱 古典诗歌 孝行 天性 美德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历史上,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陶侃之母割发易酒款待儿之宾客等等,都是千古流传的母爱佳话。“母爱”是春风,是人类纯真崇高的感情,是文学创作的永恒性主题。我国历代浩瀚诗海中,有无数歌咏母爱的千古名篇,赞颂了母爱的伟大、崇高、深广和无私。
  早在《诗经·小雅·蓼莪》就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的诗句,意思是说,父母双亲啊,您生养了我,抚慰我、养育我、拉拔我、庇护我,教育了我,不厌其烦地照顾我,无时无刻怀抱着我,写出了父母哺育子女的辛劳。而“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则是说想要报答父母的恩德,而父母的恩德就像天一样的浩瀚无边,极其简洁而形象地唱出了人子的心声。清代蒋士铨《岁末到家》云: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此诗写出了母亲与儿子久别后重逢的极度喜悦。
  清代周寿昌《晒旧衣》有“卅载绨袍检尚存,领襟虽破却余温。重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母旧线痕”的诗句,另外唐代韩愈《谁氏子》中“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清代倪瑞 《忆母》中“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明代高明《琵琶记·中国教女》中“故乡今夜思千里,雪鬓明朝又一年”、《劝孝歌》“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等等诗句,也都是被人们历代传诵的母爱之歌。而最为脍炙人口的当属唐代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亦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人捕捉住生活中的“一瞬”,用简括的语言勾勒出慈母为游子缝制衣裳的场景,揭示了慈母爱子的含蕴,原来临行缝制的游子衣上,密密匝匝飞走的针线,竟是慈母的丝丝缕缕的情思,似乎母亲要把自己一生的爱都缝在衣服里面。史骐生《写怀》云“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云“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这两位清代诗人的诗作与《游子吟》有异曲同工之意,足见孟郊在溧阳所写的千古绝唱《游子吟》给后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母爱,母爱之风吹拂了五千年的华夏大地,滋润着华夏子孙。让我们再体味一下《诗经·邶风·凯风》中的母爱吧: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诗中先从母亲抚养自己的辛苦说起。诗的前二章的前二句都以凯风吹棘心、棘薪,比喻母亲抚养七子。朱熹解释为“南风,谓之凯风,长养万物者也”,也就是说凯风是夏天长养万物的风,用来比喻母亲。“棘心”,酸枣树初发芽时心蕊,喻儿子初生。母爱如和风,温暖柔和,抚养万物,而自己兄弟们呢,却像刚长出来的酸枣树一样,长的慢,稚嫩,还尽是刺儿,都不是听话的孩子。“棘薪”,酸枣树长到可以当柴烧,比喻儿子已成长。这一方面极言母亲抚养儿子的辛劳,另一方面极言兄弟不成材,反躬以自责。诗以平直的语言传达出孝子婉曲的心意。诗的后二章以寒泉、黄鸟比兴,母有子七人,反不能事母,也就是说不但不能免除母亲体力之劳苦,还不能让母亲的精神得到宽慰,深自惭也。母爱的伟大,在于其精神上的感召尤甚物质上的给予,这种精神上的赋予是无法报答的。诗中的对比应用的异常突出,以子七人对比母一人,以棘之不材且多刺对照凯风之不弃,以寒泉滋浚对照儿辈之免母氏之劳苦,以黄鸟悦耳对照儿辈之不能慰藉母心,等等。
  古乐府《长歌行》也是一首游子颂母之作,诗云:
  “远游使心思,游子恋所生。凯风吹长棘,夭夭枝叶倾。
  黄鸟鸣相追,咬咬弄好音。伫立望西河,泣下沾罗缨。”
  这首诗的意境和抒情风格与《凯风》相同。汉刘安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一语,道出了世间疼我孰如父母的真谛。诚然如是,父恩比山高,母爱比海深,他们用自己万爱千恩百苦的付出,在为自己的子女支撑着一片蓝天。这就是母爱。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古语说孝当竭力,“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里把自己比作小草,把母爱比作三春的阳光,小草只有在春天阳光的赐予下才能茁壮成长,儿女的微小的孝道,又怎能报答千万倍的母爱呢?不要发出“民莫不谷,我独不卒”的感叹,人们没有不幸福的,为何只有我不得终养父母?不要等到那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所以母爱与子女的孝道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母爱是天性,孝道是美德,因而,毛诗序说:“美孝子也。”这正是我们为人子女应该提倡的,也是应该去努力做的。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融六经之精华,写出了被誉为“传之百世而不衰”的不朽名著《孝经》,提倡“广敬博爱”。《孝经》中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同时还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云“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清代王永彬的《围炉夜话》云:
  “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所以淫是万恶之首。”
  孝是一切行为中应该最先做到,心中常抱着一颗仁心、孝心,那么,天下任何不正当的事,都不会去做。也就是说,假如一个人能够有一颗孝顺之心,他就有了一颗善良仁慈和仁爱之心。白居易的《慈乌夜啼》云: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慈乌,是乌鸦的一种。相传此鸟能反哺其母,故称。晋代王嘉 《拾遗记·鲁僖公》:“仁鸟,俗亦谓乌,白臆者为慈乌,则其类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三·慈乌》:“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又指慈母。明代汤显祖《南柯记·得翁》:“奴便与 书胡雁,怎教驸马不报慈乌?”晚清刘泽湘《过西山辟支生墓》诗:“病榻号欲绝,覆巢 鸟 无依。”这几句诗中的“慈乌”都是指慈母。
  《慈乌夜啼》这首诗看似写鸟,其实写人,作者是借禽鸟慈乌的知反哺来讽刺那些没有孝心的人。讴歌乌鸦反哺,针砭世态,抨击人间不孝者。在儒家的诸多经典和书籍中,總喜欢说乌鸦“反哺慈亲”。晋代李密《陈情表》一文云: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鸟尚有情,何况人乎。“慈乌帆布犹感人”,乌鸦尚知报答父母的哺养之恩,难道为人子女尚不知报答父母的劬劳养育之恩,岂不是禽兽不如了吗?
  清代袁牧《伤心》诗云:
  “伤心六十三除夕,都在慈母膝下过。今日慈亲成永诀,又逢除夕恨如何?
  素琴将鼓光阴速,椒酒虚供涕泪多。只觉当初欢待日,千斤一刻总蹉跎。”
  诗人在佳节思念母亲,想到母亲的远去,泪水滂沱;想起母亲在世时,自己欢待在母亲身旁的六十三年的日子,是多么幸福,又似乎是没有好好的珍惜,现在想来,自觉千金难买,不再回来,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凄切悲伤之情是溢于言表的。整首诗语浅情深,极为感人。
  母爱是一个母亲与生俱来的天性,父母无私的爱并不希图子女的什么回报,也不需要做子女的去歌颂,母亲的一生会一如既往的、一往情深地对子女实施其大爱。但做子女的却不能忘乎所以,自私地认为,接受母爱是天经地义的事,受之是无愧的,因而,失去了一颗感恩的心,缺乏了孝敬父母的意愿和行动。当父母步入中年、走向衰老时,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和关怀。不是有一首歌《常回家看看》吗?他唱出了为人父母的博大的胸怀,也唱出了为人子女应该为父母做的一点点的事——常回家看看。母爱的付出是巨大的,而子女回报的给与又是那么微不足道。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也是一种爱,更是一种美德,是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音符,是天下所有子女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参考文献:
  [1] 褚斌杰注:《诗经全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2]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年。
  [3] 中华孔子学会组:《孝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作者简介:顾素芝,女,1964—,河南省濮阳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古典诗歌,工作单位: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伊利亚特》是古希腊著名的英雄史诗,诗人荷马以一种客观视角,描绘了特洛伊战争中数十位主要人物的英雄气概。这些英雄人物既有天神的呵护又受到凡人的敬仰,然而荷马却给他们注入了神性和人性双重特质,在让人们了解到这些英雄超凡能力的同时也看到其背后的人性本色。  关键词: 《伊利亚特》 英雄 人性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伊利亚特》相传为古希腊诗人荷马所作,它与《奥德赛》并
期刊
摘要 杨维祯的诗论主张提倡性情和品格的统一,主张诗歌要表现人的自然之性;其诗歌创作中所表现出的弘扬自我、充满对人的意欲的肯定和生活乐趣的追求的精神,是其诗歌理论的最好实践。  关键词:杨维祯 诗歌理论 弘扬自我 创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杨维祯是元末最有成就、最具有艺术个性的诗人之一,他主张诗歌要表现人的自然之性,要表现自我,所创立的“铁崖体”诗歌,雄奇飞动,充满
期刊
摘要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孟浩然诗歌的雄壮风格进行了分析:摹景状物、直抒胸臆、景中含情。通过分析,试图充分认识孟浩然诗歌的这一风格,从而对孟诗及其性格有一个更全面、更完整的认识。  关键词:孟浩然 雄壮 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人们谈到孟浩然的诗歌,大都只提到他诗歌的“清”的风格特点,清幽、清淡、清雅的确是孟大部分诗歌所具有的特点,而且也是孟浩然最擅长的诗歌风格。然
期刊
摘要 唐代的边塞诗在初唐时期表现出从军热情,盛唐时期表现出积极进取精神,中唐时期出现厌战情绪,晚唐时期呈现反战呼声,四个时期边塞诗歌的创作呈现出由初唐、盛唐的英勇无畏的英雄主义到中唐、晚唐的厌战反战的人道思想的变化,边塞诗歌主题思想呈现出流变的趋势。  关键词:唐代 边塞诗歌 主题思想 流变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边塞诗歌是唐诗中非常重要的类型。由于不同时期诗人对边塞战
期刊
摘要 李商隐把男女之情当作一种神圣的境界,当作一种美轮美奂的生活来描绘。男女的平等地位在他的《无题》诗中得到了有力的展示,体现了他至情至爱的女性观,这是他一生执着的审美追求,也是他在晚唐诗坛的开拓创新。  关键词:《无题》诗 女性观 开拓创新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李商隐童年极其不幸。十岁丧父,与母亲扶丧北归老家郑州,情同逃荒落难一般。乡邻及亲人没有伸出同情与援助之手,
期刊
摘要 “曹刘体”是严羽对曹植、刘桢诗歌的合称。“曹刘体”的文体特点在体裁上主要是五言诗,语体上善用比兴、巧用对偶,风格上重风力、讲骨气。  关键词:曹刘体 文体 五言诗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自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曹刘体”作为曹植、刘桢诗歌的代名词以来,“曹刘体”就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专有名词而成为对曹植、刘桢诗歌的共同风格的概括。然严羽提出“曹刘体”是不是空穴来风
期刊
摘要 从历史发展脉络入手探寻不同时代“发愤著书说”共同的心理机制,即宣泄情感、因自卑追求优越感补偿和自主情结,可发现促使“发愤著书”审美传统形成和发展的共同的心理机制,有助于古典文论的现代转换。  关键词:发愤著书 心理阐释 古典文论 现代转换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钱钟书1980年11月20日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教授恳谈会上作了题为《诗可以怨》的讲演,留下了这样的疑问:“
期刊
摘要 仇远的生年比较确定,但是有不同的说法,本文先将仇远生年的三种说法逐一考辨,证明1261年、1262年两种说法是不可靠的,根据仇远诗集中记述,确定其生于1247年。其卒年一直没有定论,笔者依据所见材料,相互印证,基本可以肯定仇远卒于1327年。文章还就长期以来多次错引的“至元中尝为溧阳教授”和“1301年任镇江学正”的说法予以辨误。  关键词:仇远 生卒年 考辨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
期刊
摘要 有宋一代,诗僧与士大夫交往密切,这一特殊文化现象在道潜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与士大夫的广泛交游,影响了道潜的诗歌创作,也表现了道潜的为人品格。  关键词:道潜 士大夫 交游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北宋诗僧道潜,自号参寥子,赐号“妙总大师”,为云门六世大觉怀琏之法嗣。《续骩骳说》云:  “参寥子者,妙总大师昙潜也。俗姓王氏,杭州钱塘县人。幼不茹荤,父母听出家。以童子诵
期刊
摘要 本文回顾了上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以来国内苏轼文学研究,从新的角度对苏轼诗、词、文赋等诸多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剖析,提炼出雅致、豪放、流变三个方面论述坡体范式。  关键词:东坡词研究 雅致 豪放 坡体范式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千百年来,东坡词既受世人赏爱,也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评价,并引发诸多词史上争议性的话题。从上世纪20年代到现在,国内各报刊发表的苏轼文学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