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了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战略方针的长篇演讲。7月1日,演讲稿以《论持久战》为题首次发表在《解放》第43、44期合刊上,之后又出过各种油印本和单行本,成为抗战时期中国最著名、印行次数最多、影响最大的抗战著作。1952年被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1938年5月,抗日战争进入第10个月。一方面,日军势头凶猛,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相继陷落,武汉危急;另一方面,八路军115师取得平型关首胜,国民党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面对错综复杂的战争局势,在政治、军事、社会各阶层,众说纷纭、观点林立,尤以“亡国论”和“速胜论”为代表的两大论调此起彼伏,一时间国民思想陷入迷茫,何去何从莫衷一是。针对这种情况,毛主席在延安的窑洞里,深入总结十个月的战争实践,用8天9夜写下了5万多字的鸿篇巨制——《论持久战》。这部伟大著作,通篇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哲学的思辨、恢宏的视野和敏锐的洞察,抽丝剥茧般地深刻分析了世情、国情和战情,有力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
为写好《论持久战》这部专著,毛泽东阅读了大量国内外资料和战争理论著作,1938年5月毛泽东开始废寝忘食地写作。
翟作军当时是毛泽东的警卫员,他曾这样回忆:“主席写《论持久战》,已经有两天两夜没有睡觉了,还一个劲儿伏在桌子上写呀写的。实在写得太累太困的时候,才叫我们给他打盆水洗洗脸,清醒清醒,又继续写。饭吃得很少,脸色也不好看。大家生怕主席累病了,便在值班时加倍注意,劝主席多休息。”
翟作军说:“大概写到第八九天的半夜,主席把我叫去,交给我一卷用报纸卷好的卷卷,叫我过延河送到清凉山解放社去。过了两三天,解放社送来了校样,主席拿到手以后,就又手不释卷,不分昼夜,反反复复地修改起来。”又過了些日子,样书出来后,主席又吩咐他把书分送给中央几位首长看,准备进一步修改。
《论持久战》写了21个问题,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9个问题为第一部分,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后12个问题为第二部分,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
毛泽东首先分析了中日双方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通过对这些基本特点客观全面而又辩证地分析,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战略的持久战才是争取最后胜利的唯一途径”。
毛泽东预见抗日战争将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其中,第二阶段也可以叫战略相持阶段。他把这三个阶段,比作中国抗战的“三幕戏”。
这篇著作中,毛泽东有很多预见,后来都被一一证实。
比如,文中指出:“第一阶段,现在还未完结。敌之企图是攻占广州、武汉、兰州三点,并把三点联系起来。”后来日军在1938年10月相继攻占广州和武汉。然后便调整战略,开始用重兵去巩固占领区。抗战第一阶段于日军攻占广州、武汉后而告结束。
文中分析,在第二阶段,“整个占领地将分为三种地区,第一种是敌人的根据地,第二种是游击战争的根据地,第三种是双方争夺的游击区”。后来的事实确实如此,在华北、华中的很多敌人占领区,基本分为完全的敌占区、我方的抗日根据地,还有敌我双方拉锯的游击区。
文中预测,在第二阶段,“一切敌之占领地的汉奸组织将合流组成所谓统一政府”。在这个预测作出半年后,汪精卫集团就同日本进行另组伪政府的谈判,1940年3月,汪伪政府正式成立。毛泽东的预言得到完全证实。
像这样后来被事实证明的预见使这篇著作特别具有说服人的力量。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还提出了很多正确的军事原则、军事方针,比如游击战、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等。特别重要的是,他还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重要思想。他认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这就是人民战争的思想。这是《论持久战》的一个闪光点和创新点,是敌后战场上抗日军民克敌制胜的一个法宝。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持久战思想的集中论述,而不是首次论述。实际上,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半年后,毛泽东就萌发过持久战的想法,后来又多次在各种场合对持久战战略进行过阐述。《论持久战》不仅指明了必须持久抗战才能取得最后胜利的前景,并且提出了一整套动员人民群众,在持久战争中不断削弱敌方优势、生长自己力量、以夺取最后胜利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就像茫茫大海中的灯塔和漫漫长夜中的北斗星,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指明了胜利的方向。
《论持久战》系统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抗战战略总方针,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不仅指明了经过持久抗战中国人民必能取得最后胜利的光明前景,而且提出了在战争中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通过持久战不断削弱日军优势、壮大和发展自己的有生力量、夺取抗战胜利的抗战策略,大大增强了人们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1938年5月,抗日战争进入第10个月。一方面,日军势头凶猛,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相继陷落,武汉危急;另一方面,八路军115师取得平型关首胜,国民党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面对错综复杂的战争局势,在政治、军事、社会各阶层,众说纷纭、观点林立,尤以“亡国论”和“速胜论”为代表的两大论调此起彼伏,一时间国民思想陷入迷茫,何去何从莫衷一是。针对这种情况,毛主席在延安的窑洞里,深入总结十个月的战争实践,用8天9夜写下了5万多字的鸿篇巨制——《论持久战》。这部伟大著作,通篇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哲学的思辨、恢宏的视野和敏锐的洞察,抽丝剥茧般地深刻分析了世情、国情和战情,有力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
为写好《论持久战》这部专著,毛泽东阅读了大量国内外资料和战争理论著作,1938年5月毛泽东开始废寝忘食地写作。
翟作军当时是毛泽东的警卫员,他曾这样回忆:“主席写《论持久战》,已经有两天两夜没有睡觉了,还一个劲儿伏在桌子上写呀写的。实在写得太累太困的时候,才叫我们给他打盆水洗洗脸,清醒清醒,又继续写。饭吃得很少,脸色也不好看。大家生怕主席累病了,便在值班时加倍注意,劝主席多休息。”
翟作军说:“大概写到第八九天的半夜,主席把我叫去,交给我一卷用报纸卷好的卷卷,叫我过延河送到清凉山解放社去。过了两三天,解放社送来了校样,主席拿到手以后,就又手不释卷,不分昼夜,反反复复地修改起来。”又過了些日子,样书出来后,主席又吩咐他把书分送给中央几位首长看,准备进一步修改。
《论持久战》写了21个问题,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9个问题为第一部分,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后12个问题为第二部分,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
毛泽东首先分析了中日双方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通过对这些基本特点客观全面而又辩证地分析,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战略的持久战才是争取最后胜利的唯一途径”。
毛泽东预见抗日战争将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其中,第二阶段也可以叫战略相持阶段。他把这三个阶段,比作中国抗战的“三幕戏”。
这篇著作中,毛泽东有很多预见,后来都被一一证实。
比如,文中指出:“第一阶段,现在还未完结。敌之企图是攻占广州、武汉、兰州三点,并把三点联系起来。”后来日军在1938年10月相继攻占广州和武汉。然后便调整战略,开始用重兵去巩固占领区。抗战第一阶段于日军攻占广州、武汉后而告结束。
文中分析,在第二阶段,“整个占领地将分为三种地区,第一种是敌人的根据地,第二种是游击战争的根据地,第三种是双方争夺的游击区”。后来的事实确实如此,在华北、华中的很多敌人占领区,基本分为完全的敌占区、我方的抗日根据地,还有敌我双方拉锯的游击区。
文中预测,在第二阶段,“一切敌之占领地的汉奸组织将合流组成所谓统一政府”。在这个预测作出半年后,汪精卫集团就同日本进行另组伪政府的谈判,1940年3月,汪伪政府正式成立。毛泽东的预言得到完全证实。
像这样后来被事实证明的预见使这篇著作特别具有说服人的力量。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还提出了很多正确的军事原则、军事方针,比如游击战、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等。特别重要的是,他还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重要思想。他认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这就是人民战争的思想。这是《论持久战》的一个闪光点和创新点,是敌后战场上抗日军民克敌制胜的一个法宝。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持久战思想的集中论述,而不是首次论述。实际上,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半年后,毛泽东就萌发过持久战的想法,后来又多次在各种场合对持久战战略进行过阐述。《论持久战》不仅指明了必须持久抗战才能取得最后胜利的前景,并且提出了一整套动员人民群众,在持久战争中不断削弱敌方优势、生长自己力量、以夺取最后胜利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就像茫茫大海中的灯塔和漫漫长夜中的北斗星,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指明了胜利的方向。
《论持久战》系统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抗战战略总方针,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不仅指明了经过持久抗战中国人民必能取得最后胜利的光明前景,而且提出了在战争中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通过持久战不断削弱日军优势、壮大和发展自己的有生力量、夺取抗战胜利的抗战策略,大大增强了人们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