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没有成人茶礼?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wer400lj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民间,茶在出生礼中应用,是表达对生母的慰劳敬佩和对婴儿的美好祝福。在西藏,男孩儿生下来的第三天(女孩儿则是第四天),所有亲朋都会赶来贺喜,郑重地为生母献上自己带来的茶。在藏族人看来,母亲在生育的那天是最为伟大的,献茶才能表达自己的敬佩与慰劳之情。而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浙江,孩子满月时会举行“搓茶剃胎发”的仪式:先在大堂上敬上一杯清茶,等到茶渐渐变凉之后,主持人就会边蘸着茶水边轻柔地揉搓婴儿的额头,同时嘴里念着“茶叶清白,头发清白”,接着才开始剃发,俗称“茶叶开面”。剃干净之后用茶水擦一遍头顶,然后用红线将剃下的头发和刚拔下的猫毛狗毛揉成一团之后串起来,下面再挂上桂圆,称作“胎发团串”,将其挂在婴儿生母的床边,寓意孩子永远的陪伴。
  这样类似的风俗习惯,还可以列举很多,包括结婚礼仪中的三茶六礼、受茶、合合茶、三道茶等等,都是茶在礼仪中的应用。还有葬礼的礼仪,茶在葬礼中不是作为饮品,而是作为洁净的随葬物,比如长沙出土的马王堆西汉古墓中随葬物品就有茶叶。茶叶随葬有利于吸收墓中的异味,干燥空气,同时作为洁净之物,它可以为逝者带去安详,寄托生者对逝者的哀思与祈祷。畲族有“逝者带茶归”的传统,在进行告别葬礼时,家人会在逝者的右手上放上一根茶枝,作为阴间开路转世之用。德昂族是一个非常崇拜茶的民族,出殡时沿途每走一段距离就要在路两旁堆放一堆茶叶,以此告别。坟头上也需要挂上两袋茶叶,希望以此减轻阴间的苦楚。
  但唯独遗憾的是,在人生的四大礼仪中,独缺了成人茶礼。成人礼是一种古老而又庄重的礼仪,几乎在全世界不同民族、氏族、部落中都曾经存在或如今依然存在的通过礼仪。成人礼起源于中国,传播最广,也是被遗忘最多的。但是,中国的成人茶礼却已缺失,而在韩国则被严谨地传承下来。
  每年的5月15日是韩国的茶文化祝祭,这一天也是韩国的茶日,韩国茶道协会呈现韩国的传统茶礼表演,其中就有成人茶礼。在韩国20岁算正式成人,韩国传统家庭为了对刚满20岁的子女进行道德观念与传统文化礼仪教育,会将成人礼的仪式程序教授给子女,在成人礼这一天子女会当场演绎:司会主持人和长者同时入场,会长献烛,副会长献花,冠者(即主人公)进场先向父母致礼,后向宾客致礼,司会致辞,进行献茶式,冠者合上手掌致答辞,然后再拜父母,父母答礼。
  中国古代成人礼以冠礼和笄礼为主,如今也有一些胆识之人开始尝试恢复旧制,穿汉服,诵论语.或以酒宴、派对等形式代替,可还是较少涉茶,更鲜有大型的集体茶礼活动。所以,年轻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礼仪的方式来习茶的机会,其实很少。我想,这也许是我们当代茶人们可以从事的一个教育项目。在人生的关键时刻,用茶礼来传播茶对中国人的重要性,塑造国民性格。
其他文献
“一带一路”战略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获得了广泛认同。而作为海上丝路起点的福州,从古至今在这条路上都有因“茶”而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如今,福州更有机会利用自身在茶产业上优势,融入“一带一路”的战略宏图中,让世界再次认识福州这座“全球的茶港”。  坐拥最强的茶业资源  若论起茶产业的资源优势,福建自是当之无愧的全国第一。这里是茉莉花茶的发源地,乌龙茶的故乡,红茶的发祥地,更是全国茶产业规模最
期刊
雨季,怒江茶马古道常让人沮丧的不是泥石流,而是闻风而动的旱蚂蟥。它们穿过马蹄厚厚的角质,径自朝有血的地方下口。可怜的马匹只能硬着头皮前行。同样,在马哥头感觉有异物叮咬时,旱蚂蟥已经在脚踝上饱餐多时了。当那些毫无温度的长夜来临,马哥头腰间的长刀不全是用来护身,生活中总有儿女情长的羁绊需要快刀了断。每个马哥头都有自己的必杀技,祖传的处方,能让患病的马迎风而立,但灾难往往在路上横刀立马,让他们躲闪不及。
期刊
没有到过俄罗斯的人,谈及俄罗斯人的嗜好时,大多数会认为他们嗜酒如命。其实,与喝酒相比,俄罗斯人更喜爱喝茶,可谓“宁可一席无酒,不可一日无茶”。在俄罗斯,无论是居家还是出门在外,不管是在餐馆还是咖啡馆,或是在街边的小摊位,都能闻到茶的清香。茶叶已成为俄罗斯人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火车上的“讲究”  前些年,我表弟在俄罗斯经商,期间有邀请我去莫斯科观光。当时,我并不知道俄罗斯人喜欢喝茶,自以
期刊
一曲《普庵咒》,清净空灵。身后,是南方春天里动人的新绿。阳光穿过枝桠透进窗棂,安然宁静。  抚琴人张俊波,福建省古琴协会会长,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琴茶有约  在古老又年轻的南后街上,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里一场题为“茶和古琴的对话”的展览。精美的茶器、茶席和难得一见的名家古琴,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现在的非遗博览园,曾经的“叶氏民居”,老宅融明、清、民国三个时
期刊
当下,来自日本的铁壶与银壶被炒得漫天价响,由贵重金属手工锻造、过去只有贵族才能使用的银壶,更为炙手可热。其实日本银器早在中国唐代同期即已出现,但银壶、银杯等茶道器皿的出现则始于江户时期,在传承至今的三百多年间,留下许多质地细腻、造型优雅的精品,成了藏家竞相搜罗的目标。  近年来尽管台湾茶器在两岸大放异彩,但2012年我撰写《台湾茶器》一书时,却独缺银壶的创作。当时虽也曾费劲四处打听寻访,可惜仅在鹿
期刊
十来年前,殷慧芬参加《中国作家》“武夷山笔会”,带回一罐产自桐木关的正山小种红茶。喝时打开,茶香悠然飘来。那茶条索紧细,色泽乌润,冲泡后,在透明的公道杯中汤色金亮。啜一口,茶味浓醇温润,香气高长,有松烟香,含在口腔,又觉松烟香中有桂圆香味。因为难忘这茶的香气,我后来写过一篇《正山小种及其它》,称正山小种为红茶中的珍品。  甲午仲秋,茶友徐谦邀我上武夷。还没出发,我就特别提出要去正山小种的发源地桐木
期刊
到了江苏吴江市同里镇的小菱湾,从穿心弄南弄口出来,往东沿青石板路走几步,就能看见一幢古色古香的老木楼,那就是南园茶楼,素有“江南第一茶楼”的美称。  南园茶楼是一幢典型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原名“福安茶社”,共上下两层,200多个座位,始建于1898年。它的门面是清一色的红漆木雕装饰,门楣的中央镶着四个金色大字——南园茶楼。最引入注目的是挂在门窗上的那面锈着“江南第一茶楼”的杏色大旗,以及两旁门柱上
期刊
突然收到武夷山下梅村寄来的包裹,牛栏坑和马头岩的肉桂各半斤。我与下梅村毫无干系,谁会寄我如此名贵好茶?莫非天上真掉馅饼了?疑奇之间,福州朋友林云发来短信,说她在报上、微博上总见我说茶,知我和殷慧芬喜欢,特请武夷茶家寄奉。惊喜感激之余,我即取一包尝鲜。那茶牛皮纸小袋包装,每包约8克,印有“邹府家茶”字样。殷慧芬烧水淋壶烫盏,一阵忙乱。沸水入壶,“牛肉”顿被唤醒激活,一种渗和着花蜜奇香的气息顷刻弥漫茶
期刊
呈现茶道艺术要有一个泡茶、奉茶、品茶的地方,这个地方我们叫它作茶席。最基本的范围是摆放茶具、进行泡茶、在此喝茶的地方,可称呼它是泡茶席;如果包含泡茶席在内的整个房间都作为呈现茶道艺术使用,就叫它茶室;如果整个屋子都作为呈现茶道艺术使用,例如还有水屋、衣帽间、茶庭等,就叫茶屋。  人们往往不会让这些地方只有茶具、茶叶、水、人。于是要插盆花,摆上一块石头,铺上美美的桌布,甚或点炉香,配上音乐,认为这是
期刊
茶市,如股市,此起彼伏的板块轮动,升腾跌宕的热点炒作。从2007年几近疯狂的普洱到一度“千金难买”的金骏眉,从倍受青睐的“新宠”老白茶到行情一路飙升的古树普洱,或是骤然掀起一股时尚旋风,或是如坐过山车般大起大落。纵使遭遇“熊市”,茶市集体进入低迷期,仍不乏被迫涨的对象,最坚挺的非武夷岩茶莫属了,不疾不徐地持续发酵。如今,纵观茶界,没有哪类茶的受关注度超越岩茶,并且势头有增无减。  岩茶价格顺势而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