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笔者从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深感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和建立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必要性。本文试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并借鉴同行的先进做法,提出建立研究性审计教学模式的主要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愿与同行商榷。
【关键词】 研究性教学模式; 审计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审计学是一门实践性、逻辑性、综合性较强的科学,审计教学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高素质的现代应用型审计人才。这就要求审计教学既要重视理论的探讨,又不能忽视实践的训练。要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独立科研的能力,就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课堂灌输的教学方式,必须采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研究性教学方法。研究性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并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
一、审计学教学采用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审计学课程的特点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审计学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都较强的学科。它以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学、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等多个学科知识为基础,与会计学相比,其主要不同点是:审计学尤其是社会审计部分,由于是注册会计师从业的基本和最为重要的执业指导和规范性学科,因而涉及到的定义、术语、规定、技术等条条框框的东西更多,对初接触者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这客观上在学生那里就形成了对审计学科的枯燥、难懂、学不透的印象。在这种情况下,靠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事倍功半。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必须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主动学习、分析学习、实践学习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很多缺陷和局限性
首先,就审计教学的方式来看,当前大学的审计教学基本上局限于课程讲授,老师讲,学生听,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审计课程从性质上来看与其他相关课程(如会计)有较大的区别,它是一种逆向思维,它要解决的是“怎么样”(会计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是否真实、公允)以及“为什么”(以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支持所作的审计结论)。而现行的审计教学方式对学生审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其次,就审计教学过程来看,目前在大学的整个审计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所缺乏的东西很多,其中缺乏必要的案例是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最后,就教学内容来看,大学教育中审计学的课程教学老师必须考虑教学大纲、学时(学分)的要求,因为教学内容大多以教材为主,而教材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很难及时随着有关审计法规、准则等的变化而相应的修改。因此在大学教育阶段很难保证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的需要完全衔接。
(三)建立研究性审计教学模式是当代审计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现代审计的内容和方法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审计由传统的财务审计不断扩展到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经济效率、效果审计,内容不断丰富;审计方法由传统的详细审计发展到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到现代的风险导向审计。审计的不断发展,要求学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大学他们不仅要学到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仅靠课堂讲授远远达不到提高他们学习能力的目的。必须改革为研究性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会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现代社会中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研究性审计教学模式采用的主要方法
(一)分析授课对象,找准教学改革活动的切入点
通过调阅学生档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从而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例如,有一位从事中央电大开放教育会计学本科教学的教师,他了解到他的学员基本上是会计专科的毕业生。其中,一些学员在专科阶段学的就是会计专业,而且一直从事会计实践工作,有不少学员已是注册会计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等。面对这样的授课对象,在审计教学改革活动中,任课教师如果不能兼顾不同职业、不同层面、不同能力的学员对学习的不同要求,而仅提供一些由较为粗浅的会计知识、审计知识简单堆积出来的案例,在课堂上进行研讨,是不会取得预期效果的。为此,该教师决定结合审计课程的专业特点,在课堂交流中从会计立法与审计立法的宗旨入手,引导学生寻找理论渊源、总结实践经验,从而准确抓住审计教学,特别是审计案例教学改革成功的切入点。
(二)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老师的主讲应限于介绍主题、基本观念及分析信息的方法。同时应要求学生做较多的书写和口语表达上的沟通,将思考问题、表达意见的权利交给学生。启发性教学原则就是要承认存在个体差异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述审计独立性的时候,先让同学们自己思考:什么是形式上的独立?什么是实质上的独立?然后告诉他们真正的定义,纠正他们认识上的偏差。接着可以用案例让他们分析审计人员失去了形式上的独立还是实质上的独立?这两种独立性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中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长城机电产业公司的案例)。通过这种层层设疑,因势利导,启发诱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求答案。最后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书本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吸收,转化为他们有用的精神财富,而不致于造成学生囫囵吞枣,掌握的是一大堆无用的空洞死板的概念。
(三)应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作为创新审计教学的一种手段
审计案例教学形式一般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种是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以审计理论讲述为主,结合审计理论讲解并分析案例。第二种是在第一种形式的基础上,大量引入课堂审计案例的讨论,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第三种是以审计案例讲授为主,将审计理论融入到审计案例之中,通过案例讲授、分析和讨论,总结归纳审计理论。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采取的就是这种形式。第四种是在审计理论课之后,单独开设审计案例课程。这样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大量引入案例讨论。以上各种形式各有其特点,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选择。
(四)运用激励学习兴趣的机制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是从事现代审计教育的教师应具有的新的教学理念。今天,一堂良好的审计案例教学课,必须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每个学生在讨论案例过程中的表现与其课程考核的成绩挂钩。教师应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由各小组的组长带领同学们讨论并作主题发言。学校应该将案例讨论的情况和结果,作为形成性考核的内容计入期末考试的总成绩。同时,教师还应该规定主题发言人通过案例讨论获得的考核分数,高于一般发言人通过案例讨论获得的考核分数。这种分组讨论、发言计分的激励机制,必然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研究性审计教学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应注意案例课的课堂效率问题
案例课投入与产出比并不都是尽如人意,往往会受到教师能力水平、教师对课堂一些难以预料的情况的控制及学生知识水平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使案例课有时流于“只花时间、不见进展”或者“只见热闹,不见内容”的境况。针对这种问题,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环节付出十足的努力,综合运用多种策略和方式,用最恰当的案例、最合适的问题、最有效的引导、最到位的点评、最富结论性的总结来保证案例课堂有序进行,引导学生深入问题,切入教学重点。如有的教师在案例课开始之前,对各个学生能力、兴趣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努力把握大多数学生的兴奋点,并充分考虑到各个同学的个体差异和互补情况进行分组,即小组内要有善辩、善思考、善总结等各种类型的同学,就收到了比较好的课堂效果。有的教师自己也作为某小组成员身份参与分析和讨论,或者将案例课型与其它课型结合运用,也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关键词】 研究性教学模式; 审计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审计学是一门实践性、逻辑性、综合性较强的科学,审计教学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高素质的现代应用型审计人才。这就要求审计教学既要重视理论的探讨,又不能忽视实践的训练。要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独立科研的能力,就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课堂灌输的教学方式,必须采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研究性教学方法。研究性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并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
一、审计学教学采用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审计学课程的特点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审计学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都较强的学科。它以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学、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等多个学科知识为基础,与会计学相比,其主要不同点是:审计学尤其是社会审计部分,由于是注册会计师从业的基本和最为重要的执业指导和规范性学科,因而涉及到的定义、术语、规定、技术等条条框框的东西更多,对初接触者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这客观上在学生那里就形成了对审计学科的枯燥、难懂、学不透的印象。在这种情况下,靠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事倍功半。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必须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主动学习、分析学习、实践学习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很多缺陷和局限性
首先,就审计教学的方式来看,当前大学的审计教学基本上局限于课程讲授,老师讲,学生听,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审计课程从性质上来看与其他相关课程(如会计)有较大的区别,它是一种逆向思维,它要解决的是“怎么样”(会计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是否真实、公允)以及“为什么”(以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支持所作的审计结论)。而现行的审计教学方式对学生审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其次,就审计教学过程来看,目前在大学的整个审计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所缺乏的东西很多,其中缺乏必要的案例是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最后,就教学内容来看,大学教育中审计学的课程教学老师必须考虑教学大纲、学时(学分)的要求,因为教学内容大多以教材为主,而教材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很难及时随着有关审计法规、准则等的变化而相应的修改。因此在大学教育阶段很难保证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的需要完全衔接。
(三)建立研究性审计教学模式是当代审计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现代审计的内容和方法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审计由传统的财务审计不断扩展到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经济效率、效果审计,内容不断丰富;审计方法由传统的详细审计发展到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到现代的风险导向审计。审计的不断发展,要求学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大学他们不仅要学到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仅靠课堂讲授远远达不到提高他们学习能力的目的。必须改革为研究性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会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现代社会中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研究性审计教学模式采用的主要方法
(一)分析授课对象,找准教学改革活动的切入点
通过调阅学生档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从而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例如,有一位从事中央电大开放教育会计学本科教学的教师,他了解到他的学员基本上是会计专科的毕业生。其中,一些学员在专科阶段学的就是会计专业,而且一直从事会计实践工作,有不少学员已是注册会计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等。面对这样的授课对象,在审计教学改革活动中,任课教师如果不能兼顾不同职业、不同层面、不同能力的学员对学习的不同要求,而仅提供一些由较为粗浅的会计知识、审计知识简单堆积出来的案例,在课堂上进行研讨,是不会取得预期效果的。为此,该教师决定结合审计课程的专业特点,在课堂交流中从会计立法与审计立法的宗旨入手,引导学生寻找理论渊源、总结实践经验,从而准确抓住审计教学,特别是审计案例教学改革成功的切入点。
(二)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老师的主讲应限于介绍主题、基本观念及分析信息的方法。同时应要求学生做较多的书写和口语表达上的沟通,将思考问题、表达意见的权利交给学生。启发性教学原则就是要承认存在个体差异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述审计独立性的时候,先让同学们自己思考:什么是形式上的独立?什么是实质上的独立?然后告诉他们真正的定义,纠正他们认识上的偏差。接着可以用案例让他们分析审计人员失去了形式上的独立还是实质上的独立?这两种独立性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中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长城机电产业公司的案例)。通过这种层层设疑,因势利导,启发诱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求答案。最后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书本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吸收,转化为他们有用的精神财富,而不致于造成学生囫囵吞枣,掌握的是一大堆无用的空洞死板的概念。
(三)应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作为创新审计教学的一种手段
审计案例教学形式一般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种是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以审计理论讲述为主,结合审计理论讲解并分析案例。第二种是在第一种形式的基础上,大量引入课堂审计案例的讨论,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第三种是以审计案例讲授为主,将审计理论融入到审计案例之中,通过案例讲授、分析和讨论,总结归纳审计理论。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采取的就是这种形式。第四种是在审计理论课之后,单独开设审计案例课程。这样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大量引入案例讨论。以上各种形式各有其特点,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选择。
(四)运用激励学习兴趣的机制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是从事现代审计教育的教师应具有的新的教学理念。今天,一堂良好的审计案例教学课,必须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每个学生在讨论案例过程中的表现与其课程考核的成绩挂钩。教师应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由各小组的组长带领同学们讨论并作主题发言。学校应该将案例讨论的情况和结果,作为形成性考核的内容计入期末考试的总成绩。同时,教师还应该规定主题发言人通过案例讨论获得的考核分数,高于一般发言人通过案例讨论获得的考核分数。这种分组讨论、发言计分的激励机制,必然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研究性审计教学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应注意案例课的课堂效率问题
案例课投入与产出比并不都是尽如人意,往往会受到教师能力水平、教师对课堂一些难以预料的情况的控制及学生知识水平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使案例课有时流于“只花时间、不见进展”或者“只见热闹,不见内容”的境况。针对这种问题,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环节付出十足的努力,综合运用多种策略和方式,用最恰当的案例、最合适的问题、最有效的引导、最到位的点评、最富结论性的总结来保证案例课堂有序进行,引导学生深入问题,切入教学重点。如有的教师在案例课开始之前,对各个学生能力、兴趣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努力把握大多数学生的兴奋点,并充分考虑到各个同学的个体差异和互补情况进行分组,即小组内要有善辩、善思考、善总结等各种类型的同学,就收到了比较好的课堂效果。有的教师自己也作为某小组成员身份参与分析和讨论,或者将案例课型与其它课型结合运用,也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