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高校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对如何充分发展各自特点,发挥两者的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实现他们在教育上的互动机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2-0054-02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这两种教育方式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课堂教育传授给学生的理论难以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得到实践,并进一步深化;日常教育也较少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获取理论上的指导,并通过这些理论来指导日常教育实践,两者的脱节从而造成学生思想道德知、情、意、行的不统一。对两者进行融通,是当前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必然途径。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统一关系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各有侧重,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一)目标具有一致性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无論以何种方式开展, 它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特征:坚持统一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保持特定的性质与方向,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达到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水准。”[1]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学生进行教育的“第一课堂”,是主渠道,主要通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由专业教师来实现对学生的政治思维和道德思维的培养。“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时刻刻、事事处处应用的教育方式,是高校思想教育整体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2],是“第二课堂”, 通过党团组织、社团活动、班级自主活动等方式为载体,通常由辅导员或者相关活动组织者,通过日常生活的管理和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文化、道德方面的渗透,但是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重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把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做为培育基础,深入弘扬民族精神,使之作为文化心理成为大学生发展的精神动力;进行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培养,促使他们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在教育目标上二者具有一致性。
(二)方式具有互补性
从一般意义上讲,人的思想政治品德是一种文化心理或者是社会心理,是在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一方面,思想品德的形成受外部成长环境的影响,受教育者的家庭环境、交往环境、学校环境等等都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并且逐步形成心理认同影响自己当下以及今后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是受教育者自己的独立认知和价值判断,在一定环境中,受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法则去评价周围的人和事,通过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因此,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都需要正确的理论的指引,需要对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论认知和价值认同,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教育的主渠道,通过规范性的课堂教学,能够帮助学习系统、全面、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义,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个体间客观上存在多方面的差异,统一的规范性教育未必能够产生同样有效的效果。“思想政治品德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面渗透和贯穿,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无法做到的”。[3]因此,学校教育要抓住机会善于营造和利用大学生的群体心理,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集中讲解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培育大学生良好的社会群体意识,促使正面的“心理连锁反应”效果在教学中得到加强。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并利用学生不同于他人的个体心理,根据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优化教育过程 , 通过社团、参观历史遗迹等现场教学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形成统分结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二、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发展机制
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必须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统一协调发展。
(一)建立统一领导体制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发展,必须打破两者各自独立的僵局,两支队伍的协调配合也要从学校领导体制上寻找出路和思路。要在学校的层面统一思想,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最大化为目标,建立一个长期而有效的机制,进一步整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形成一套班子,成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小组,主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校级领导和主管学生工作的校级领导都要在委员会之列,真正做到组织系统化,工作一体化,统筹安排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全局的工作,对重大理论学习,重大活动部署,要在两个阵地上同时进行,努力营造课堂内部和课堂外部相互呼应、协作开展的良好氛围,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强化教育效果。
(二)实现教育机制协调配合
在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小组统一领导下,“两个课堂”要建立相互配合的长效机制,通过有效的制度供给完善协调配合机制。“两个课堂”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在各自的框架内彼此延伸。作为专职教学人员,不但是要完成自己的课堂教学任务,同时也要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对于学生的家庭、教育、社会活动等方面多予以关注和了解,时刻主动保持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联系,多渠道了解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生动活泼的课外教育资源,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和趣味性,只有这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才会得到增强。同样,辅导员也要对课程设置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有所了解,积极对课程教学提出建议和意见,向理论课教师及时反馈学生的思想动态,协助配合理论课教师维护好教学秩序、完成对学生的课程评价。
(三)在教育方法上相互借鉴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其产生过程中,都有自己特定的进行方式,都是针对一定的问题而产生的,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其方法上具有共通性,在逻辑上具有可迁移性。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教育形式也要采用多种方式,逐步体现时代气息。两种教育形式要在新的形势下,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方向性原则,相互借鉴和吸取,共生发展。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吸收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自觉将红色遗迹、英烈人物等吸纳到课堂教学中,增加课堂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增加学生的感官震撼,加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种方式
在当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要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就要满足大学生丰富的情绪体验,对大学生的教育多渠道进行。
(一)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
“所谓人文关怀, 就是人对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状态的关怀,是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 肯定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是人对自身生活的更幸福、美好、自由的文化关切”。[4]作为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多元化的教育下,其独立自主意识逐步增强,更多的关注个体的存在意识,而不是一如既往的把自我湮没在群体的无意识之中。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主动适应这一社会发展的变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既有统一的规范性要求,又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教育需求和个性需求,探究他们的个体心理,多一些人文关怀,这样学生才能对教师多一份信任,多一份尊重,教师也才能在此基础上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
(二)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的、 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各种要素的总和”。[5]一方面,學校可以利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是有限的,历史景观,文化遗址,历史上建立的名人纪念堂等这些教育资源都是在历史中形成的,这些历史遗迹都是历经多年沧桑保留下来的,所留存的数量极其有限,而且不具有再生的可能;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教育资源是现代人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所建立起来的,如历史纪念馆等,虽然数目也不在少数,但相比巨大的社会需求数量则明显不足。另外,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无形的精神、文化教育资源,如果使用恰当,能够产生巨大的增值效应,学校教育就是要采用各种渠道多角度挖掘教育资源,使用统分结合的方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三)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
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效果,要通过科学的评估机制合理的评价。科学的评估体系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以此,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迫在眉睫。要建立“两个阵地”的统一评价体系,课堂内外统一起来,形成总体评价结果;要把当前评价和长远评价结合起来,不能以个别随机抽查作为评估结论;同时要重视学生作为评估主体的作用,有计划的开展自我评估和互评。要按照公开透明的原则,对评估结果予以及时的反馈。最后,要对评估结果进行系统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和建议,形成评估报告,以此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石书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现状述评[J]. 思想教育研究,2005,(7).
[2]封希德.增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 对策探讨[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1).
[3]蔡文鹏、张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日常思想 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 (11).
[4]杨林.基于人文关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 寻[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5]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秦 超]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2-0054-02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这两种教育方式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课堂教育传授给学生的理论难以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得到实践,并进一步深化;日常教育也较少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获取理论上的指导,并通过这些理论来指导日常教育实践,两者的脱节从而造成学生思想道德知、情、意、行的不统一。对两者进行融通,是当前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必然途径。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统一关系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各有侧重,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一)目标具有一致性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无論以何种方式开展, 它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特征:坚持统一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保持特定的性质与方向,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达到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水准。”[1]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学生进行教育的“第一课堂”,是主渠道,主要通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由专业教师来实现对学生的政治思维和道德思维的培养。“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时刻刻、事事处处应用的教育方式,是高校思想教育整体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2],是“第二课堂”, 通过党团组织、社团活动、班级自主活动等方式为载体,通常由辅导员或者相关活动组织者,通过日常生活的管理和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文化、道德方面的渗透,但是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重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把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做为培育基础,深入弘扬民族精神,使之作为文化心理成为大学生发展的精神动力;进行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培养,促使他们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在教育目标上二者具有一致性。
(二)方式具有互补性
从一般意义上讲,人的思想政治品德是一种文化心理或者是社会心理,是在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一方面,思想品德的形成受外部成长环境的影响,受教育者的家庭环境、交往环境、学校环境等等都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并且逐步形成心理认同影响自己当下以及今后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是受教育者自己的独立认知和价值判断,在一定环境中,受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法则去评价周围的人和事,通过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因此,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都需要正确的理论的指引,需要对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论认知和价值认同,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教育的主渠道,通过规范性的课堂教学,能够帮助学习系统、全面、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义,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个体间客观上存在多方面的差异,统一的规范性教育未必能够产生同样有效的效果。“思想政治品德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面渗透和贯穿,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无法做到的”。[3]因此,学校教育要抓住机会善于营造和利用大学生的群体心理,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集中讲解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培育大学生良好的社会群体意识,促使正面的“心理连锁反应”效果在教学中得到加强。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并利用学生不同于他人的个体心理,根据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优化教育过程 , 通过社团、参观历史遗迹等现场教学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形成统分结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二、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发展机制
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必须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统一协调发展。
(一)建立统一领导体制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发展,必须打破两者各自独立的僵局,两支队伍的协调配合也要从学校领导体制上寻找出路和思路。要在学校的层面统一思想,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最大化为目标,建立一个长期而有效的机制,进一步整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形成一套班子,成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小组,主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校级领导和主管学生工作的校级领导都要在委员会之列,真正做到组织系统化,工作一体化,统筹安排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全局的工作,对重大理论学习,重大活动部署,要在两个阵地上同时进行,努力营造课堂内部和课堂外部相互呼应、协作开展的良好氛围,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强化教育效果。
(二)实现教育机制协调配合
在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小组统一领导下,“两个课堂”要建立相互配合的长效机制,通过有效的制度供给完善协调配合机制。“两个课堂”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在各自的框架内彼此延伸。作为专职教学人员,不但是要完成自己的课堂教学任务,同时也要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对于学生的家庭、教育、社会活动等方面多予以关注和了解,时刻主动保持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联系,多渠道了解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生动活泼的课外教育资源,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和趣味性,只有这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才会得到增强。同样,辅导员也要对课程设置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有所了解,积极对课程教学提出建议和意见,向理论课教师及时反馈学生的思想动态,协助配合理论课教师维护好教学秩序、完成对学生的课程评价。
(三)在教育方法上相互借鉴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其产生过程中,都有自己特定的进行方式,都是针对一定的问题而产生的,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其方法上具有共通性,在逻辑上具有可迁移性。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教育形式也要采用多种方式,逐步体现时代气息。两种教育形式要在新的形势下,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方向性原则,相互借鉴和吸取,共生发展。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吸收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自觉将红色遗迹、英烈人物等吸纳到课堂教学中,增加课堂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增加学生的感官震撼,加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种方式
在当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要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就要满足大学生丰富的情绪体验,对大学生的教育多渠道进行。
(一)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
“所谓人文关怀, 就是人对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状态的关怀,是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 肯定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是人对自身生活的更幸福、美好、自由的文化关切”。[4]作为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多元化的教育下,其独立自主意识逐步增强,更多的关注个体的存在意识,而不是一如既往的把自我湮没在群体的无意识之中。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主动适应这一社会发展的变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既有统一的规范性要求,又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教育需求和个性需求,探究他们的个体心理,多一些人文关怀,这样学生才能对教师多一份信任,多一份尊重,教师也才能在此基础上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
(二)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的、 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各种要素的总和”。[5]一方面,學校可以利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是有限的,历史景观,文化遗址,历史上建立的名人纪念堂等这些教育资源都是在历史中形成的,这些历史遗迹都是历经多年沧桑保留下来的,所留存的数量极其有限,而且不具有再生的可能;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教育资源是现代人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所建立起来的,如历史纪念馆等,虽然数目也不在少数,但相比巨大的社会需求数量则明显不足。另外,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无形的精神、文化教育资源,如果使用恰当,能够产生巨大的增值效应,学校教育就是要采用各种渠道多角度挖掘教育资源,使用统分结合的方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三)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
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效果,要通过科学的评估机制合理的评价。科学的评估体系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以此,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迫在眉睫。要建立“两个阵地”的统一评价体系,课堂内外统一起来,形成总体评价结果;要把当前评价和长远评价结合起来,不能以个别随机抽查作为评估结论;同时要重视学生作为评估主体的作用,有计划的开展自我评估和互评。要按照公开透明的原则,对评估结果予以及时的反馈。最后,要对评估结果进行系统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和建议,形成评估报告,以此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石书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现状述评[J]. 思想教育研究,2005,(7).
[2]封希德.增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 对策探讨[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1).
[3]蔡文鹏、张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日常思想 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 (11).
[4]杨林.基于人文关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 寻[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5]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秦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