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心中有别样的凝重和严肃。《平凡的世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实在有太过重要的意义。不因为路遥凭借这部小说获得茅盾文学奖,也不因为这部小说曾经感动激励过整整一代人。而是,瞬间想起了《早晨从中午开始》。这是路遥讲述自己创作《平凡的世界》过程的文章。时间太久远,具体内容已经不记得,但作者创作《平凡的世界》时付出的难以想象的精力和承受的艰辛却深深印刻在脑海中。这个世界,能找出几个作家,不是用大脑、而是用生命在写作。这份鞠躬尽瘁成就了《平凡的世界》,使得这部故事内容极度质朴,创作手法上也毫无新意的小说二十多年来始终未被遗忘。
于是,就有了2015年2月26日,在北京卫视和东方卫视黄金档首播的改编自路遥原著小说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和所有改编自经典原著的电视剧一样,《平凡的世界》也逃不脱立刻成为热议话题的命运。电视剧开播当天就登上微博话题榜首,视频播放量也突破千万。但非常尴尬的局面随之出现,看似非常受关注的表象之下,是首播日收视仅0.58的现实,而且,一周过去,收视率没有明显回升。形成“有话题无收视”的局面。这种情况基本持续到了播出结束。
这样的现象看似有些出乎主创方的预料。为了避免由于题材和时代的原因造成收视群体的缩减,也为了迎合电视剧重要的收视群体90后,这部电视剧中几位最重要的角色,全部起用了当红的青春偶像。然而,终究没有能够改变电视剧被冷遇的命运。原因有很多,目前从各种媒体、尤其是网络上呈现出来的反馈看,采用大量旁白的剧作手法,是影响观众观看体验的首要原因,这直接导致追剧人群数量的下降。对于因何要如此改编,个人也觉得相当难以理解。完全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和电视剧自身叙事来展现小说原貌——包括心理活动,这在剧本创作层面上,虽有难度,但绝非不能解决。就算一定要使用旁白,也要适量,能不用就不用。而不是如现在,被一些观众形容为电视散文。
对长篇小说的改编,人物取舍非常重要。孙少平固然是不可缺失的第一主角,但无数小说粉就出场人物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金波哪里去了?为何将这样一个重要人物舍弃了。这一点是电视剧剧作策略上的考量,对长篇小说的改编,必然要将人物和叙事线索尽量简化集中,于是在剧本中将金波和田润生合二为一。但改动的效果显然不尽如人意。观众需要的是能唤起他们激情和美好回忆的《平凡的世界》,这才是《平凡的世界》存在的意义。而金波的缺席,极大的削弱了原作的精神意图,某个层面上,勇敢率性浪漫的金波是孙少平未能实现的另一半的自己。另外如孙少安和田福军等在原小说中深受读者喜爱的角色,性格和所作所为也在电视剧中有了大幅度的改变。非常典型的段落是孙少安为了和润叶的婚事受阻,向田福军寻求支持,田福军却为了个人仕途而劝孙少安放弃。不仅和原小说出离太多,甚至和前面几集中两个人物表现出来的个性和处事方式都有矛盾之处。田福军,一个不怕得罪上级会向农民下跪的“县里的领导”会为了个人仕途牺牲别人的幸福?至于孙少安,十七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十八就当了生产队长的一个男人,不可能不知道这件事对田福军的影响。他怎么可能会拿自己这点私事去讨领导的救兵?然而,这样的情节实在太熟悉,也许我们不能单纯地指责改编对原作的任意损害,而必须考虑一个已经说滥的词汇——市场,除此之外没有解释。对于路遥和原作的热爱者,对于秉承着崇敬的心情观看电视剧的观众而言,《平凡的世界》远远没有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也根本无法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这一点,从演员的选择上已经初现端倪。并非一定要演员灰头土脸,破衣烂衫才是表达了原作的精髓,而是,当决定向当前影视剧市场主流需求靠拢的时候,《平凡的世界》已经背离了原作。在一个被各种情节烂俗、毫无对生活真实且尊敬的观察和描绘、没有任何的创新和思想内涵,只求赚钱的电视剧市场上,《平凡的世界》不得不以如此奇特的形式存在,一方面想尽量还原原作,另一方面,又必须考虑市场效益。回想起2014年热播的电视剧《红高粱》,不由不猜测投资方投拍这部电视剧,更多的是希望借经典著作改编的热潮方兴未艾而获得经济收益。《红高粱》的改动得到了作者的首肯。而路遥已逝,他若活着,不知对心爱的作品被如此改动会作何想法。
而在以上提到的《平凡的世界》的各种硬伤之外,其他如励志题材老套、故事节奏太散、年代有点远、画面看上去土气这些导致观众、主要是90后观众不喜欢这部电视剧的理由实际上也都根植于同样的原因——电视剧的题材和市场主流不符。看惯了金碧辉煌的宫廷剧和以韩剧为标杆的都市题材电视剧的观众们,实在很难有兴趣来关注黄土高原上的这点事情。
值得欣慰的是,尽管收视惨淡,我们还是听到很多正面的积极的声音,这些观众,被剧中人物身上流露出来的对梦想的坚持深深打动。为了在这个千变万化物欲横流的世界中,发现原来还有人,在艰难的生活,而且也许终其一生都不会改变的异常艰难的生活中,忠诚于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不埋怨、不妥协、不放弃、不退而求其次、不同流合污。以一种理想化的不可想象的信念对抗着巨大的时代潮流。主人公孙少平这样一个几乎有些不真实的完全过着精神生活的人物,点燃了所有热爱这部小说并为之深深感动过的读者的心。
2015年3月5日,习近平主席参加完两会上海代表团审议后,曾和代表们聊起《平凡的世界》。谈到在陕北时,曾和路遥住过同一个窑洞。习主席为何要和代表们谈论《平凡的世界》?这不由令人想起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的“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能沾满了铜臭气”这句话。由此习主席谈《平凡的世界》绝非闲聊,实在是大有深意。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经说过一句话: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对于渺小脆弱的人类而言,这是极为罕见而伟大的品质。但在和尼采隔着遥远时间和空间的《平凡的世界》中,我们幸运地看到了这样的人。因此,尽管有太多缺憾,但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对原著核心精神的遵循,毫无疑问是当前中国电视剧市场的一股清流,是给予这个世界的最珍贵的礼物。 链 接
从《平凡的世界》看如何“阻止贫困代际传递”
新华网评论员 王 勉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很多人追着看。剧情有这样两个片段:一是孙玉厚告诉大儿子孙少安,孙家的祖坟里埋进了穷鬼,穷命是不可更改的,但孙少安未向命运屈服,历尽波折,终于靠开办砖厂,带领双水村群众走出了贫困;二是孙家两个孩子孙少平、兰香靠读书,一个当了煤矿工人,一个考上了名牌大学,彻底地改变了命运。
尽管这是小说的情节,但这两个片段映射在现实生活中,给我们的最大启示——要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一则要靠教育,二则要靠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前四个月,至少两次提起要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2015年3月8日,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说,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4月1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并发表讲话。会议指出,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多少贫困人士的梦想。很多家庭祖祖辈辈、几代人处在贫困的水深火热中,看不到头。他们每个人多么希望有朝一日能像孙少安一样,在他这一代能摘掉贫困的帽子,生活得更加体面。
致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贫困地区而言,客观上的共因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缺少产业支撑等;主观上多是思想陈旧,观念落后。对于以家庭为单位的贫困个体而言,除了上述共因外,很多贫困家庭就是代际传递,一代“穷家薄业”代代难翻身。如果再遭遇疾病、自然灾害影响,更是贫上加贫。“啥都有,就是不能有病;啥都没,就是不能没钱”。
近年来,随着医疗、教育等保障网的织就,以及多渠道多类型扶贫项目的实施,农村贫困面貌大为改观,但扶贫任务依然艰巨。据统计,按照年人均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扶贫标准计算,2014年贫困人口尽管比上年减少1232万人,但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依然还有7000多万人。
贫困很容易陷入怪圈。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路通财通百事通。这说的就是基础设施对扶贫的重要性。但是恰恰,越是贫穷——基础设施越落后——信息闭塞——观念落后——难以找到脱贫的路子——贫穷。周而复始,陷入这样一个怪圈。
扶贫是一场接力。经过多年锲而不舍的努力,中国的贫困人口大大减少,农村的贫困面貌大为改观。多少贫困地区的百姓,因扶贫项目致基础设施的改善,第一次见到了汽车,第一次看到了电视,第一次妇女分娩能够进入卫生院而不再用农村的“土办法”;有多少寒门孩子,不再望着校门望而却步,不再像孙少平那样天天吃“黑面馍”……一句话,扶贫,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但同时我们看到,在不少地方固有的“一袋米几斤油,几百元钱加几句问候”的扶贫思路、扶贫方法存在问题,导致“年年贫困年年扶,年年扶贫年年贫”。这种扶贫方式产生的次生效应是纵容了“等靠要思想”,造就了一些懒汉。有的受助对象竟然将“救济粮”当成自己的“商品粮”,每个月无粮了按时到扶贫部门去要,理直气壮毫无感激之情。
如何变“输血”为“造血”,这是近年扶贫路上一直在探索的话题。对14个连片贫困地区,多管齐下,采取强基础、扶产业、重保障等举措,取得的成效明显。不少贫困地区,由于基础设施的改善,产业的培育壮大,造血功能增强,不仅解决了生存问题,还解决了发展问题,彻底脱了贫。
世间万事重在于人。扶贫也是一样,扶贫重在“扶人”。治贫必先治愚,扶贫要先扶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等。所有这些的核心都是围绕“人”。“扶人”意味着有了新观念,有了新思想;“扶人”意味着不再固步自封,不再等靠要。通过“扶人”,脑子换了,人心齐了,思路活了,即便是些许的“输血”,也会感恩的接受,理智地用在刀刃上,即便是一点点“造血”,只要你给了种子,我就能发芽,进而果实累累。《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孙少平、兰香等人的命运再一次印证了扶贫先扶智,扶智的背后是“扶人”。
但我更想说的是“扶人”的背后是“扶文化”。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现实生活中,目光所及,凡是重视读书的地方,凡是重视读书的家庭,未来的生活一定是美好的,即便是贫困也一定是暂时的。相反,那些对教育不够重视的地方或者家庭,老百姓的日子一定不会好到哪里去,即便是发展,要么卖苦力,要么走歪门邪道。
我的家乡地处秦巴山区,是中国14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我最感动的是三秦文化给了家乡人浓厚的尊师重教的意识。在我的家乡,许多农村人为了让孩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有的孩子刚上小学,就到县城租房陪孩子读书,有的家里再穷砸锅卖铁,也要供子女上学。这种做法是否完全正确,我们暂不过多讨论,但家长们想通过读书改变子女命运的这种浓浓的文化氛围,很值得学习。事实证明,不少家庭在辛苦了一两代人后,彻底脱了贫。相反,在我曾经工作过的某些边境地区,自古读书的文化氛围不浓,家长们也没有那种意识,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就辍学回家。无知识缺技能,有的人不乏走上走私、贩毒这样的路子。毁了家庭,穷根难除。
教育是今天的事业,明天的希望。近年来在几乎所有的贫困地区,国家都在下大力气发展教育,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等。发展进入新常态,精神要有新状态。相信在新形势下,经过各方共同努力,随着贫困地区“扶智文化”的进一步厚植,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一定能阻止,而且永远地阻止。
于是,就有了2015年2月26日,在北京卫视和东方卫视黄金档首播的改编自路遥原著小说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和所有改编自经典原著的电视剧一样,《平凡的世界》也逃不脱立刻成为热议话题的命运。电视剧开播当天就登上微博话题榜首,视频播放量也突破千万。但非常尴尬的局面随之出现,看似非常受关注的表象之下,是首播日收视仅0.58的现实,而且,一周过去,收视率没有明显回升。形成“有话题无收视”的局面。这种情况基本持续到了播出结束。
这样的现象看似有些出乎主创方的预料。为了避免由于题材和时代的原因造成收视群体的缩减,也为了迎合电视剧重要的收视群体90后,这部电视剧中几位最重要的角色,全部起用了当红的青春偶像。然而,终究没有能够改变电视剧被冷遇的命运。原因有很多,目前从各种媒体、尤其是网络上呈现出来的反馈看,采用大量旁白的剧作手法,是影响观众观看体验的首要原因,这直接导致追剧人群数量的下降。对于因何要如此改编,个人也觉得相当难以理解。完全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和电视剧自身叙事来展现小说原貌——包括心理活动,这在剧本创作层面上,虽有难度,但绝非不能解决。就算一定要使用旁白,也要适量,能不用就不用。而不是如现在,被一些观众形容为电视散文。
对长篇小说的改编,人物取舍非常重要。孙少平固然是不可缺失的第一主角,但无数小说粉就出场人物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金波哪里去了?为何将这样一个重要人物舍弃了。这一点是电视剧剧作策略上的考量,对长篇小说的改编,必然要将人物和叙事线索尽量简化集中,于是在剧本中将金波和田润生合二为一。但改动的效果显然不尽如人意。观众需要的是能唤起他们激情和美好回忆的《平凡的世界》,这才是《平凡的世界》存在的意义。而金波的缺席,极大的削弱了原作的精神意图,某个层面上,勇敢率性浪漫的金波是孙少平未能实现的另一半的自己。另外如孙少安和田福军等在原小说中深受读者喜爱的角色,性格和所作所为也在电视剧中有了大幅度的改变。非常典型的段落是孙少安为了和润叶的婚事受阻,向田福军寻求支持,田福军却为了个人仕途而劝孙少安放弃。不仅和原小说出离太多,甚至和前面几集中两个人物表现出来的个性和处事方式都有矛盾之处。田福军,一个不怕得罪上级会向农民下跪的“县里的领导”会为了个人仕途牺牲别人的幸福?至于孙少安,十七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十八就当了生产队长的一个男人,不可能不知道这件事对田福军的影响。他怎么可能会拿自己这点私事去讨领导的救兵?然而,这样的情节实在太熟悉,也许我们不能单纯地指责改编对原作的任意损害,而必须考虑一个已经说滥的词汇——市场,除此之外没有解释。对于路遥和原作的热爱者,对于秉承着崇敬的心情观看电视剧的观众而言,《平凡的世界》远远没有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也根本无法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这一点,从演员的选择上已经初现端倪。并非一定要演员灰头土脸,破衣烂衫才是表达了原作的精髓,而是,当决定向当前影视剧市场主流需求靠拢的时候,《平凡的世界》已经背离了原作。在一个被各种情节烂俗、毫无对生活真实且尊敬的观察和描绘、没有任何的创新和思想内涵,只求赚钱的电视剧市场上,《平凡的世界》不得不以如此奇特的形式存在,一方面想尽量还原原作,另一方面,又必须考虑市场效益。回想起2014年热播的电视剧《红高粱》,不由不猜测投资方投拍这部电视剧,更多的是希望借经典著作改编的热潮方兴未艾而获得经济收益。《红高粱》的改动得到了作者的首肯。而路遥已逝,他若活着,不知对心爱的作品被如此改动会作何想法。
而在以上提到的《平凡的世界》的各种硬伤之外,其他如励志题材老套、故事节奏太散、年代有点远、画面看上去土气这些导致观众、主要是90后观众不喜欢这部电视剧的理由实际上也都根植于同样的原因——电视剧的题材和市场主流不符。看惯了金碧辉煌的宫廷剧和以韩剧为标杆的都市题材电视剧的观众们,实在很难有兴趣来关注黄土高原上的这点事情。
值得欣慰的是,尽管收视惨淡,我们还是听到很多正面的积极的声音,这些观众,被剧中人物身上流露出来的对梦想的坚持深深打动。为了在这个千变万化物欲横流的世界中,发现原来还有人,在艰难的生活,而且也许终其一生都不会改变的异常艰难的生活中,忠诚于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不埋怨、不妥协、不放弃、不退而求其次、不同流合污。以一种理想化的不可想象的信念对抗着巨大的时代潮流。主人公孙少平这样一个几乎有些不真实的完全过着精神生活的人物,点燃了所有热爱这部小说并为之深深感动过的读者的心。
2015年3月5日,习近平主席参加完两会上海代表团审议后,曾和代表们聊起《平凡的世界》。谈到在陕北时,曾和路遥住过同一个窑洞。习主席为何要和代表们谈论《平凡的世界》?这不由令人想起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的“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能沾满了铜臭气”这句话。由此习主席谈《平凡的世界》绝非闲聊,实在是大有深意。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经说过一句话: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对于渺小脆弱的人类而言,这是极为罕见而伟大的品质。但在和尼采隔着遥远时间和空间的《平凡的世界》中,我们幸运地看到了这样的人。因此,尽管有太多缺憾,但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对原著核心精神的遵循,毫无疑问是当前中国电视剧市场的一股清流,是给予这个世界的最珍贵的礼物。 链 接
从《平凡的世界》看如何“阻止贫困代际传递”
新华网评论员 王 勉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很多人追着看。剧情有这样两个片段:一是孙玉厚告诉大儿子孙少安,孙家的祖坟里埋进了穷鬼,穷命是不可更改的,但孙少安未向命运屈服,历尽波折,终于靠开办砖厂,带领双水村群众走出了贫困;二是孙家两个孩子孙少平、兰香靠读书,一个当了煤矿工人,一个考上了名牌大学,彻底地改变了命运。
尽管这是小说的情节,但这两个片段映射在现实生活中,给我们的最大启示——要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一则要靠教育,二则要靠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前四个月,至少两次提起要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2015年3月8日,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说,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4月1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并发表讲话。会议指出,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多少贫困人士的梦想。很多家庭祖祖辈辈、几代人处在贫困的水深火热中,看不到头。他们每个人多么希望有朝一日能像孙少安一样,在他这一代能摘掉贫困的帽子,生活得更加体面。
致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贫困地区而言,客观上的共因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缺少产业支撑等;主观上多是思想陈旧,观念落后。对于以家庭为单位的贫困个体而言,除了上述共因外,很多贫困家庭就是代际传递,一代“穷家薄业”代代难翻身。如果再遭遇疾病、自然灾害影响,更是贫上加贫。“啥都有,就是不能有病;啥都没,就是不能没钱”。
近年来,随着医疗、教育等保障网的织就,以及多渠道多类型扶贫项目的实施,农村贫困面貌大为改观,但扶贫任务依然艰巨。据统计,按照年人均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扶贫标准计算,2014年贫困人口尽管比上年减少1232万人,但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依然还有7000多万人。
贫困很容易陷入怪圈。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路通财通百事通。这说的就是基础设施对扶贫的重要性。但是恰恰,越是贫穷——基础设施越落后——信息闭塞——观念落后——难以找到脱贫的路子——贫穷。周而复始,陷入这样一个怪圈。
扶贫是一场接力。经过多年锲而不舍的努力,中国的贫困人口大大减少,农村的贫困面貌大为改观。多少贫困地区的百姓,因扶贫项目致基础设施的改善,第一次见到了汽车,第一次看到了电视,第一次妇女分娩能够进入卫生院而不再用农村的“土办法”;有多少寒门孩子,不再望着校门望而却步,不再像孙少平那样天天吃“黑面馍”……一句话,扶贫,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但同时我们看到,在不少地方固有的“一袋米几斤油,几百元钱加几句问候”的扶贫思路、扶贫方法存在问题,导致“年年贫困年年扶,年年扶贫年年贫”。这种扶贫方式产生的次生效应是纵容了“等靠要思想”,造就了一些懒汉。有的受助对象竟然将“救济粮”当成自己的“商品粮”,每个月无粮了按时到扶贫部门去要,理直气壮毫无感激之情。
如何变“输血”为“造血”,这是近年扶贫路上一直在探索的话题。对14个连片贫困地区,多管齐下,采取强基础、扶产业、重保障等举措,取得的成效明显。不少贫困地区,由于基础设施的改善,产业的培育壮大,造血功能增强,不仅解决了生存问题,还解决了发展问题,彻底脱了贫。
世间万事重在于人。扶贫也是一样,扶贫重在“扶人”。治贫必先治愚,扶贫要先扶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等。所有这些的核心都是围绕“人”。“扶人”意味着有了新观念,有了新思想;“扶人”意味着不再固步自封,不再等靠要。通过“扶人”,脑子换了,人心齐了,思路活了,即便是些许的“输血”,也会感恩的接受,理智地用在刀刃上,即便是一点点“造血”,只要你给了种子,我就能发芽,进而果实累累。《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孙少平、兰香等人的命运再一次印证了扶贫先扶智,扶智的背后是“扶人”。
但我更想说的是“扶人”的背后是“扶文化”。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现实生活中,目光所及,凡是重视读书的地方,凡是重视读书的家庭,未来的生活一定是美好的,即便是贫困也一定是暂时的。相反,那些对教育不够重视的地方或者家庭,老百姓的日子一定不会好到哪里去,即便是发展,要么卖苦力,要么走歪门邪道。
我的家乡地处秦巴山区,是中国14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我最感动的是三秦文化给了家乡人浓厚的尊师重教的意识。在我的家乡,许多农村人为了让孩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有的孩子刚上小学,就到县城租房陪孩子读书,有的家里再穷砸锅卖铁,也要供子女上学。这种做法是否完全正确,我们暂不过多讨论,但家长们想通过读书改变子女命运的这种浓浓的文化氛围,很值得学习。事实证明,不少家庭在辛苦了一两代人后,彻底脱了贫。相反,在我曾经工作过的某些边境地区,自古读书的文化氛围不浓,家长们也没有那种意识,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就辍学回家。无知识缺技能,有的人不乏走上走私、贩毒这样的路子。毁了家庭,穷根难除。
教育是今天的事业,明天的希望。近年来在几乎所有的贫困地区,国家都在下大力气发展教育,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等。发展进入新常态,精神要有新状态。相信在新形势下,经过各方共同努力,随着贫困地区“扶智文化”的进一步厚植,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一定能阻止,而且永远地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