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促进了金融科技的普惠效应吗?

来源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mmercom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科技的创新应用在为金融市场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因其技术特征带来了不可避免的风险,如何制定合理有效的金融监管强度增加金融科技的普惠效应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采用2011—2017年中国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来探究金融监管是否促进了金融科技的普惠效应.研究表明,金融科技显著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使用情况和可负担性,具有较强的普惠效应.在金融监管程度较高的地区,金融科技的普惠效应更强;但当金融监管程度过高时,金融科技的普惠效应有所减弱.并且,市场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更有利于金融科技普惠效应的发挥.本文的研究对于构建金融科技监管制度体系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为了更好地发挥金融科技的普惠效应,在实施柔性监管的过程中,既要防范金融创新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形成统一全面的监管框架,更要给予金融创新一定的“试点容错”空间,鼓励多元化的金融业态,助力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更好地满足长尾群体的融资需求.
其他文献
在信息时代,大数据带来社会监督的解构和重构,一方面成为政治科学的新的基础性资源,已转变为权力本体;另一方面又以大数据权利的形态呈现,带来大数据权力与大数据权利的统合关系.这种统合关系决定大数据对经验驱动式社会监督重构的向度和路径.从重构向度看,大数据基于权力共享的价值向度、社会权利多维的主体向度、公共数据的权属向度,超越经验驱动式社会监督,催生大数据驱动式社会监督,聚焦权力关系,实现社会监督的情景化、可视化与智能化等.从重构路径看,大数据以抽象所有权和具体所有权的划分构建数字国家与数字社会关系,以大数据所
近年,在线诉讼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司法方式,其打破了传统诉讼领域的时空场域,拓展了诉讼形式,在保障审判质量的同时,提升了审判效率.《人民法院在线诉讼规则》的颁布第一次将刑事速裁程序纳入在线审理方式的轨道.虽然刑事速裁程序与在线诉讼在价值逻辑层面上存在一定的耦合,但在线方式不可避免地给传统线下速裁案件审理带来一定冲击,包括线上诉讼程序中被告人相关诉讼权益保障、审理中认罪认罚自愿性与真实性核验、被告人认罪认罚后反悔的程序处理以及对于量刑建议的分歧处理等方面.当前,在面对这种新的刑事审判方式时,应当从两个维度实现有
报亲戏曲指以孝子为父辈复仇为题材的戏曲作品,明清报亲戏曲取材于当时时事,具有明确而强烈的教化动机.在前大众传播时代,戏曲大众性、情感性、当代性的传播优势使其具有较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剧作家利用戏曲的传播优势,通过议程设置实现舆论引导,依据非法即法的框选原则宣传孝道,并通过对权力话语的编码和译码在广大俗众中实现意义共享,进而在民众中形塑认知、影响态度和激发行为,起到良好的教化效果.报亲戏曲所搬演的复仇孝行虽然早已被当代法治社会禁止,但其进行社会教化的经验仍然值得借鉴:适应时代发展、找寻合适载体,将宣传寓于群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双创”)是新时代的一个重大课题.其中,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遗产的“双创”,无疑是一个生动鲜活的重要内容.以河南为腹心地带的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礼乐文明不仅在此发端,而且赓续数千年经久不衰、独树一帜,为这里留下了厚重多彩的中国古代音乐文化遗产.河南博物院充分发挥古代音乐文化遗产的收藏与研究等优势,围绕“双创”,成立华夏古乐团,整合全国有关专业研究力量,梳理与活化中原古代音乐文化资源,不断开发和举行中原古代音乐文化复原展演,面向全社会、国
近年,外部环境和国内发展条件变化,推动我国经济向国内大循环主导转变,为做好中国迈入“十四五”规划的新发展阶段、推进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战略部署,2020年12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首次提出了“需求侧改革”.基于当前“十四五”规划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路径与方向,阐述了需求侧改革的理论内涵,分析我国需求结构不合理、产业体系与高需求层次不适配,以及由此导致的部分需求外溢、需求渠道不畅通等堵点,提出了当前我国需求侧改革的实施路径.
近年,提升改善公共服务成为落实服务型政府建设目标、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性工作.以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在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不对等的背景下,分析公共服务可用资金,结合地方政府作为土地资源支配者的角色、立场探讨其履行公共服务职责的行为选择逻辑,并概括为“以地养费”,即处于压力型体制下的地方政府,运用在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行政权限,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运作完成上级交付的公共服务指令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包括“土地出让”和“以地引资”两个环节.通过出让土地将资源转化为资本收益,再引入
对环境利益救济采取的公益私益分离模式过于强调公共利益的诉讼程序构造,反而在环境保护实体上割裂了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固有的共通之处.应在厘清司法实践和立法现状的基础上转换环境民事公益私益诉讼并行的程序设定,构建两诉融合救济的利益保护体系.当环境侵权行为同时损害公益和私益时,由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或者由个人提起民事诉讼都难以平衡利益,程序上导致审理顺位不明、诉讼效率低下.构建环境公益私益融合救济模式,可以从实体上完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法律适用区分标准,一是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适用保持谨慎谦
上海是中外文化的交汇点,上海文学也是中外文学交汇的产物.外国人参与的“文学上海”不仅塑造了上海文学,也深刻地参与到了上海城市品格的塑造之中.对于韩国汉学家而言,上海不仅是他们熟悉的中国都市,也是现代中国乃至东亚城市的缩影.研究上海文学,不仅寄托了他们通过文学观看上海及现代中国的心愿,也是另一种反观与思考自我的方式.韩国汉学研究富有个性与创见,能够为中国文学研究的本土化带来启示.
在建党百年的新形势下,加强高校中共党史师资队伍建设对于服务党的治国理政战略需求、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高质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长期以来,伴随着中共党史课程的开设和中共党史学科的发展,高校中共党史师资队伍建设经历了从奠基起步到发展创新的历程,取得显著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当前,高校中共党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队伍萎缩严重、结构不合理、稳定性不强、支撑不足等突出问题.这与学科定位、课程开设、教研机构设置、人才培养需求等存在密切关系.建设“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恢复中共党
要重新定位鲁迅,就必须打破固有的认识框架,将鲁迅重新放置于古今中西的开阔视野中予以重新审视,从而形成一种多面立体的鲁迅认知.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正在于其多疑的思维方式,对人的有限性的认知.这种独特性展现在写作方面,就是其晚期的“有余裕/留白”的文章写作实践:杂文与《故事新编》.这是一种既鲜活,又开阔的先锋写作,是《呐喊》所不可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