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提问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是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手段。提问还有另一层意思,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有不懂的问题向教师质疑。在语文课中恰当地组织开展提问,既能集思广益,使问题迎刃而解,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多向信息传递、丰富自我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目的。
一、精设问题,提高提问质量
学习一篇课文,学生会有许多疑问,精心设置选择提问的问题,关系着提问的质量、学习的效果。精心设置的问题应充分考虑知识结构和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问题要有针对性,有思考的价值,有助于增长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重视课堂提问,防止以下几个问题的发生:1.提问过于简单。如问学生“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学生答完了事,根本没有动脑筋,这种提问是一种无用信息。2.提问不分轻重,过于烦琐。比如在教学话剧《雷雨》(选场)时,提问:“《雷雨》的作者是谁?他的原名叫什么?”等。课堂上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到。这种提问混淆了教学重点,耽误了教学时间。这种提问就是一种干扰信息。3.提问过于空洞,不着边际;或者过深过难,学生不知从何答起。这种提问是有害信息,极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4.提问过于雷同,毫无新意。比如:这篇课文分几部分?各部分大意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写作特点是什么?老是问那几句,千篇一律。就算是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在编排上、体裁、题材上都大同小异,也不应该设置相同或相似的问题。因为过于雷同的提问就是一种抑制信息,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动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5.提问过于含混,模糊不清,有时教师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比如这样提问:“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篇文章有一句话是文眼,你们看是哪一句话呀?”学生猜了半天,还是不能使教师满意,时间浪费掉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全无了。这种提问就是一种错误信息。6.提问搞竞赛抢答,不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余地。平常很多教师都存在这种误区,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越多,学生回答得越快,在有限的45分钟里回答完原先教案设计的所有问题,老师们就认为这节课没有遗憾了,认为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殊不知,这种提问在很多情况下是迁就了学生的答案,贬低了提问的教学价值,是一种迁就信息。
精设问题,就要讲究提问的策略性。不能一到提问时就心血来潮,“捞到什么就装什么”,而应是依据教学重点,学生预习中存在的疑难点来提问。同时,提问要有的放矢,有思考的价值。反之,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对教学是毫无作用的。例如,我在教学鲁迅的《药》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说中的‘药’是一种能治好华小栓痨病的药吗?那是一种什么样的药?作者把小说命名为《药》有何作用?”这样设计问题就把作者的写作意图、小说的结构﹑线索和主题给牵出来了。而且设 计的问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规律。
二、精简提问次数,有效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浅出,精简提问次数。因为提问要达到预期目标就要有充裕的时间做保证,使每个学生都有思考﹑回答和提问的机会。频繁的提问只能使课堂看似活跃,却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使学生一知半解。因此,设计提问要有一定的技巧性。古诗云:“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教师就像高明的裁剪师一样,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出的问题要问得“精”,问得“少”,把课文的精华所在呼唤出来,把教学重点,学习难点拎出来,以达到促进学生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的目的。例如,我以前在上初中八年级课文《俗世奇人》时,考虑到《俗世奇人》包括两篇文章《刷子李》和《泥人张》,篇幅较长,要在一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不是简单的事。于是,我就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刷子李》和《泥人张》两篇课文分别讲了怎样的故事?(设置目的:了解文章大意);2.“刷子李”和“泥人张”各自“奇”在什么地方?他们的性格特征各有什么不同?(设置目的:分析人物形象);3.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文段与同学交流,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设置目的:品味语言写法)。三个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既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规律,又精炼得当,突出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三、注意提问语言,学会尊重他人
要使提问出成效,“尊重”是前提条件。进行提问时,往往有一些学生歧视、排斥成绩较差的学生,不给他们发言的机会,或对他们的发言不以为是,甚至嘲笑他们,使这些学生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这时,教师应该言传身教,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表扬,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发言都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当有的学生提出不在点、不在关键处的问题时,教师首先要耐心倾听完后才能发言,不能指责、嘲笑或中途打断,而是要鼓励学生勤思敢说,尊重个体差异,相信学生的潜力。只有在教师良好言行的潜移默化下,学生之间才能形成良好的提问氛围。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使用“我给你提个建议”、“我认为”、“你觉得”之类的语言,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能用正确的方式进行提问。
四、提高提问层次,升华提问结果
赞可夫曾说过:“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堂内三五秒钟就有多数人‘刷’地举起手来,这是不值得称道的。”这说明提问要拐个弯儿,要有一定的思维“坡度”,要达到引导学生拾级而上,达到循序渐进的层次。例如,我在教鲁迅的小说《药》时,为了要弄清华老栓这个人物形象,我设计了以下若干小问题:1.文中哪些语句描写到了华老栓?2.这些语句分别属于什么描写?
3.这些描写分别刻画了华老栓怎样的形象特征?
这种提问设计由易到难、由大领小,学生回答则可以从小到大,小问题弄清楚了,大问题也就不言自明了。
提高提问层次,不仅体现在问题设计的循序渐进上,还可以体现在多种形式的提问上。比如,采用创造式提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采用比较式提问提高学生的鉴别力,采用情境式提问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发散式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还有学生互问、师生互问、学生驳问等。
总而言之,重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可以少走些弯路,多一些轻松快乐。
(责任编辑 吕 行)
一、精设问题,提高提问质量
学习一篇课文,学生会有许多疑问,精心设置选择提问的问题,关系着提问的质量、学习的效果。精心设置的问题应充分考虑知识结构和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问题要有针对性,有思考的价值,有助于增长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重视课堂提问,防止以下几个问题的发生:1.提问过于简单。如问学生“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学生答完了事,根本没有动脑筋,这种提问是一种无用信息。2.提问不分轻重,过于烦琐。比如在教学话剧《雷雨》(选场)时,提问:“《雷雨》的作者是谁?他的原名叫什么?”等。课堂上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到。这种提问混淆了教学重点,耽误了教学时间。这种提问就是一种干扰信息。3.提问过于空洞,不着边际;或者过深过难,学生不知从何答起。这种提问是有害信息,极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4.提问过于雷同,毫无新意。比如:这篇课文分几部分?各部分大意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写作特点是什么?老是问那几句,千篇一律。就算是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在编排上、体裁、题材上都大同小异,也不应该设置相同或相似的问题。因为过于雷同的提问就是一种抑制信息,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动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5.提问过于含混,模糊不清,有时教师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比如这样提问:“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篇文章有一句话是文眼,你们看是哪一句话呀?”学生猜了半天,还是不能使教师满意,时间浪费掉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全无了。这种提问就是一种错误信息。6.提问搞竞赛抢答,不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余地。平常很多教师都存在这种误区,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越多,学生回答得越快,在有限的45分钟里回答完原先教案设计的所有问题,老师们就认为这节课没有遗憾了,认为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殊不知,这种提问在很多情况下是迁就了学生的答案,贬低了提问的教学价值,是一种迁就信息。
精设问题,就要讲究提问的策略性。不能一到提问时就心血来潮,“捞到什么就装什么”,而应是依据教学重点,学生预习中存在的疑难点来提问。同时,提问要有的放矢,有思考的价值。反之,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对教学是毫无作用的。例如,我在教学鲁迅的《药》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说中的‘药’是一种能治好华小栓痨病的药吗?那是一种什么样的药?作者把小说命名为《药》有何作用?”这样设计问题就把作者的写作意图、小说的结构﹑线索和主题给牵出来了。而且设 计的问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规律。
二、精简提问次数,有效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浅出,精简提问次数。因为提问要达到预期目标就要有充裕的时间做保证,使每个学生都有思考﹑回答和提问的机会。频繁的提问只能使课堂看似活跃,却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使学生一知半解。因此,设计提问要有一定的技巧性。古诗云:“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教师就像高明的裁剪师一样,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出的问题要问得“精”,问得“少”,把课文的精华所在呼唤出来,把教学重点,学习难点拎出来,以达到促进学生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的目的。例如,我以前在上初中八年级课文《俗世奇人》时,考虑到《俗世奇人》包括两篇文章《刷子李》和《泥人张》,篇幅较长,要在一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不是简单的事。于是,我就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刷子李》和《泥人张》两篇课文分别讲了怎样的故事?(设置目的:了解文章大意);2.“刷子李”和“泥人张”各自“奇”在什么地方?他们的性格特征各有什么不同?(设置目的:分析人物形象);3.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文段与同学交流,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设置目的:品味语言写法)。三个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既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规律,又精炼得当,突出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三、注意提问语言,学会尊重他人
要使提问出成效,“尊重”是前提条件。进行提问时,往往有一些学生歧视、排斥成绩较差的学生,不给他们发言的机会,或对他们的发言不以为是,甚至嘲笑他们,使这些学生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这时,教师应该言传身教,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表扬,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发言都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当有的学生提出不在点、不在关键处的问题时,教师首先要耐心倾听完后才能发言,不能指责、嘲笑或中途打断,而是要鼓励学生勤思敢说,尊重个体差异,相信学生的潜力。只有在教师良好言行的潜移默化下,学生之间才能形成良好的提问氛围。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使用“我给你提个建议”、“我认为”、“你觉得”之类的语言,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能用正确的方式进行提问。
四、提高提问层次,升华提问结果
赞可夫曾说过:“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堂内三五秒钟就有多数人‘刷’地举起手来,这是不值得称道的。”这说明提问要拐个弯儿,要有一定的思维“坡度”,要达到引导学生拾级而上,达到循序渐进的层次。例如,我在教鲁迅的小说《药》时,为了要弄清华老栓这个人物形象,我设计了以下若干小问题:1.文中哪些语句描写到了华老栓?2.这些语句分别属于什么描写?
3.这些描写分别刻画了华老栓怎样的形象特征?
这种提问设计由易到难、由大领小,学生回答则可以从小到大,小问题弄清楚了,大问题也就不言自明了。
提高提问层次,不仅体现在问题设计的循序渐进上,还可以体现在多种形式的提问上。比如,采用创造式提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采用比较式提问提高学生的鉴别力,采用情境式提问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发散式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还有学生互问、师生互问、学生驳问等。
总而言之,重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可以少走些弯路,多一些轻松快乐。
(责任编辑 吕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