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优化课堂教学活动的思考与建议

来源 :中小学教材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hldd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高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优化课堂教学活动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力抓手。教学中,可以从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学生物理观念形成和学习方式转变的视角优化课堂教学活动,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各要素的培养。
其他文献
培养学习者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意识,使他们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是核心价值引领下育人的终极目标之一。主题情境化课堂可以为学习者创设真实的情境,使其在学习中对客观世界有清楚的认知,从而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有助于落实社会责任的培养。
学习进阶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围绕大概念教学促进学生思维的连续发展。整合学生思维发展与大概念教学的需求,可通过科学建模突破小学科学课程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教学难点,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教学中,教师应在设计学习进阶活动路线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聚焦现实世界,抽象模型特征,建立科学模型,验证模型效度,从而实现大概念建立和科学模型建构的协同发展。
教科书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是一种通过教科书引导学生承认与肯定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教科书促进学生赞同与倾向中华民族文化进而寻求“身份感”与“归属感”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教科书促进学生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过程。塑造性认同是教科书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定位。展望新时代,融合相关理论,厘清数字时代教科书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功能的理路与要点,基于数字土著经验视角,强化教科书内容选择与书写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导向,合理运用数字信息技术,创新与再构教科书使用中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意义,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本进路。
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核心素养的新时代,核心素养是时代的最强音。核心素养既是教学的方向和目标,也是教学的任务和结果。在核心素养时代,教学的关键词、核心词和主题词由“知识”变成“素养”。知识与素养的矛盾(关系)是新时代教学最重要的一对矛盾(关系),把知识变为素养是新时代教学的根本使命和担当。
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铸魂育人,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明确了课程教材应该系统全面讲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同时,要求加强整体设计,做到学段、学科、类型全覆盖,做到纵向贯穿,学段衔接,学习要求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横向关联,学科配合,学习内容各有侧重,以便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各学科教学中引导教学过程,全面提升课程教材的铸魂育人功能。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当前,“课程思政”在高中阶段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应从辩证唯物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科学精神与态度、绿色化学思想五个方面挖掘化学教学中蕴含的思政要素,使学生在认识化学、应用化学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并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课堂教学“冷场”是“不规则的教学活动现象”。在教学实践中,“冷场”普遍受到一线教师的“冷遇”。因为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冷场”是影响教学的消极现象,课堂热热闹闹总比“冷场”好。教学“冷场”处理不当,会产生一些“负效应”。教师要对课堂教学“冷场”进行全面分析,寻找“冷场”背后的教学价值。教学出现“冷场”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对学情不了解。面对教学“冷场”,教师应当辩证认识教学“冷场”,沉着应变化解“冷场”;发扬民主打破“冷场”;了解学情,自觉反思,融化教学“冷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各地中小学开展的“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实则是学校线下教学在网络上的延伸,并且复制了线下班级授课制的基本形态,从而衍生了技术环境下“输入—输出”的教学弊端。班级授课制下,克服线上教学“输入—输出”的教学困境,需要一线教师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立足教学设计,辨识疫情条件下线上教学与日常线下教学的差异,活用学生经验,实现代入学习;发挥教师个性魅力,实现深度学习;体现教学关怀,实现教育性学习。
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物理教材既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又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实现这两个目标,应从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在新初中物理教材中适当增加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从“联系物理”“衔接古今”两个方面优化传统文化内容的组织与呈现,在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中增加传统文化内容专题。
通过对浙江省2019年教育质量监测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多角度分析,本研究揭示了男女生在数学、科学学科中问题解决能力的表现情况。数据表明,男女生问题解决能力在不同维度上有所差异,男女生在不同学业水平和思维要求上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教师应了解男女生在问题解决能力中的不同表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