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的故事,从未缺席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to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們每个人,都站立在生活,这方偌大的舞台上,上演着不同的剧目,或喜乐或悲伤。而这其中,感人的故事,从未缺席。不断地,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2020年,就像一位路人,和我们擦肩而过。而这位路人的身上,却上演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许多人,在生活的舞台上,将其演绎成一部部憾人心扉的“大剧”,令我们,至今回味不已。
  “抗疫有我!”这不是一句普通的誓言,更包含着不舍、依恋与牵挂。临行前,大同市五医院护士长富云霞,把这一援鄂的消息告知了爱人。就在大巴车缓缓驶出市区,她忽然看到丈夫,在窗外挥手告别。泪眼朦胧中,她得知,丈夫驱车一百多里,从县区匆匆赶来,只为再看她一眼。这一幕,停留在支援武汉152名医护人员的心头,成为一道澎湃情思的风景线。
  “扶贫有我!”一个个第一书记,舍小家为大家,全身心地投入到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战斗中。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谋划项目……匆匆的背影,拉长了扶贫工作者执着前行的路,也拉长了儿女和家人无边的惦念。
  他们,既是感人故事的“导演”,也是“演员”,鲜活地闪现在生活的舞台。我们,被他们而打动。将这些感人的故事,化为一行行流淌着情愫的文字。
  《大同市援鄂医护人员风采》,记录了我市支援武汉152名医护人员的心路历程;
  《大同扶贫故事》,记载了182名优秀扶贫干部的实干足迹。
  因为,感人的故事从未缺席;所以,作为媒体人的我们,也绝不能缺席。
  让这些感人的故事,流淌在这不急不缓的岁月中。时时,在我们的心湖,激荡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眷恋与回味……
其他文献
在今天几乎没有人会怀疑《龙门二十品》的艺术价值和美学理念,它也自成体系,成为碑学系统重要的一个分支。在龙门的书法美学系统中,各种艺术风格呈现放射型发展的态势。从汉碑的经典又转换为龙门碑刻的非经典,碑学的美学维度得到了很大的拓展。经过历史的沉淀,龙门碑刻也逐渐被经典所接纳,成为书法史上一個独特的标杆。龙门碑刻的最大特点就是鲜卑拓跋族异质文化的介入,在与汉文化的整合过程中,具有了一种与汉族文化中整饰特
期刊
为什么那不勒斯以披萨闻名?为什么保加利亚到处都售卖酸奶?为什么贵州人爱吃酸,湖南人爱吃辣?为什么宁波绍兴一带对“臭”“霉”的食物着迷?许多的为什么或许并没有确凿的答案,也不是每一种饮食的癖好都能解释清楚,但地域特征和历史渊源总会为我们的好奇心提供线索。  比如我们说武汉地处小麦和水稻的复合地带,这座早餐之都的丰富性就来源于两种文化的融合。比如麦粟地带的关中地区面食为何好吃?关中平原是钙质黄壤,小麦
期刊
我是在一个傍晚走进大同鼓楼西街的纯阳宫的。不记得什么季节了,印象中,风柔柔地吹过街面,巷子里一片安静,连空气中都氤氲着城市的古旧。  许多年前我便知道,大同纯阳宫也称“吕祖庙”或“吕祖观”,是塞北很著名的一处道教场所。据说,与晋南的芮城永乐宫、晋中的太原纯阳宫,并称山西三大纯阳宫,在道教中声名煊赫。  那个时候,大同古城正开始实施规模空前的保护修复工程,许多地方的工程已经展开,但纯阳宫所在的那一片
期刊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大同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强化军令状、交总账意识,攻坚克难、硬拼实干,以战时“七个一”工作机制,逐月逐季推动落实。到2018年年底,阳高、云州、灵丘3个县区脱贫摘帽。到2019年年底,天镇、广灵、浑源3个县脱贫摘帽,剩余贫困人口4734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3%。到2020年5月底,全市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6067元。识
期刊
行走在空旷辽远的晋北高原,秋天的庄稼长势良好,金黄的玉米,火红的高粱,五彩的藜麦,鲜艳的辣椒,就连深藏在泥土之下的土豆也蠢蠢欲动。秋来了,来得及时,来得痛快,来得张扬。远山近树,三两行人,有风悄悄游走蔓延,整个大地浸润在泥土的芬芳和雨后的清丽之中。  抬眼望,河岸边,山梁上,农田旁,戈壁中,沙漠里,那一座座茕茕孑立,傲气十足,即将倾颓的烽火台,它们相隔不远不近,不高不低,占据显眼的地理位置,俯瞰着
期刊
今年1月27日,2021第七届“大白鲸”原创幻想儿童文学年度盛典在新浪大连、目睹直播、大连出版社抖音、快手等平台同步直播。盛典仪式上,第七届“大白鲸”原创幻想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征集活动获奖名单揭晓。大同市作家协会会员、“90后”作家田胜胜的《追梦的泥人》从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749位作者的1036部作品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大白鲸”儿童文学“金鲸”作品。这是继大同作家石囡作品《大耳博士的房间》摘得20
期刊
我又一次来到了这里,这个贯穿了我整个童年的地方,这个在我生命里永远不会遗忘的地方。这是在那之后,第一次回到了这里,仍是熟悉的脸旁,熟悉的家居,熟悉的味道 ,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少了一双大手与那个温暖的怀抱。  小时候,爸爸妈妈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去照顾我,就把我送回了爷爷家,从我记忆开始,我的童年就是在那里度过的,那里不像现在,没有电视,没有手机,只有一个热闹的大院子。  爷爷家门前,有一棵梧桐树,
期刊
我家祖辈都在左云旧高山。史上曾建武州塞,我就出生在城墙上挖的一孔窑洞里。城东地下都是大同炭,过去南山头的大炭旺火一直除夕着到十五。我祖宗、我爷爷、我爹都是农忙出地种庄稼,农闲下窑去背炭。我和二弟都下过煤窑,我三弟一直做矿井地质工作几乎天天下井,直至青磁窑矿地质副总,临近退休还时常下井。  耳闻目睹多了,再看看资料,影影绰绰知道大同煤矿的些许零碎事。  大同煤田包含两套煤系。一是石炭二叠纪煤系,包括
期刊
我们睡到半夜,常会被尿憋醒。三个孩子在子时或丑时,差不多轮流着从被窝里爬起,睡眼迷离,大声喊娘。  “娘——,紧尿了,拉灯。”三两声呼叫,睡梦中的娘会猛然醒来,黑暗中,摸索着抬臂,伸手,揪灯绳,拉灯。“咔嚓”一声,屋里瞬间铺满浑黄的光,吓得地下寻食的老鼠“哧溜哧溜”蹿到躺柜后的鼠洞里。随后,就是我们哗啦啦如流水的尿声。在寂静的夜里,尿声会让我们自己也陡然激灵一下,随后,尿盆递给娘,她把尿倒进地下的
期刊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为自由、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宗白华)尽管政治上混乱黑暗,但是经济、文化、工艺依然曲折前行,民族交流融合加强,文艺兴盛,出现了一大批风流名士,文学、书法交相辉映,人才辈出。“士人并以文义为业”(沈约《宋书·宗悫传》)。文人追求书法美成为自觉的艺术实践活动,此景之下,文房器用日趋精良,呈现新风尚。  工欲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