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柱:躬行笔墨,不负丹青

来源 :齐鲁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12日,“李万柱先生书画作品展”于山东博物馆开幕,为泉城带来文化盛宴。
  李万柱,号煮字斋主,1943年出生于山东泰安。作为中国书协会员、中国工艺美协会员、山东省美协顾问、山东省画院高级画师、顾问,李万柱以书画滋养文化与精神。他的字,大气磅礴、左右开弓,如行云流水;他的画,收放自如,以笔墨理气,独具自然之韵律。
  “水墨丹青,讲究的是意境。”耕耘笔墨几十载,李万柱老先生视书画为挚友。日前,本刊记者专访书画家李万柱,探寻他挥毫泼墨的艺术人生。
  书法载道,修身亦修心
  见到李万柱老先生,是在他家里。老先生温文尔雅,即使在家中,衣着也很讲究:衬衫干干净净,领子翻出毛背心外,套了一件羊毛开衫,不时用手将衣襟往里拢一拢;头发一丝不苟,鼻子上架了一副金边的眼镜。
  李老的家中挂满了他从世界各地带回来的艺术品:有雕塑、油画……他兴致勃勃地向来者一一介绍:“这是从巴塞罗那带回来的,那是俄罗斯画家的作品”。他的书房与客厅相通,大大的桌案,摆满了笔墨纸砚,窗帘拉了半扇,阳光洒进来。除了在南山的工作室,这里就是李老在家中临池之所。每天,他在此提笔而立,凝神运思,笔落墨酣,云烟满纸……
  时光逆回60多年,李万柱还是一名中学生。彼时,学校设有书法课,李万柱幸运地遇上一名认真的书法老师,从临摹颜体字开始,逐步走向书画艺术的至高境界。自幼受到书法艺术的熏陶,李万柱下了苦工,临摹百家。“深入古典传统,多体融会、博涉精收、循序渐進,方可入境。”书法为李万柱的精神世界铸就了底色。
  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李万柱从政,历任山东省国际经济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山东省贸促会会长,山东省第九届政协常委。工作繁忙的时候,李万柱也未将书画中断。历经岁月,他在磨练中临池挥毫,传承有据,渐渐自成一体。
  李万柱的书法涉足广泛,撷英百家,隶、篆、行、草均有所成,尤以行书见长。“但是写字写多了,总是控制不住手下的速度,有时候‘留不住’笔。”上世纪90年代,李万柱为了追求线的律动感和古拙味,索性改用左手写字,一练就是二十多年。他的左笔结构巧中有拙,拙中藏巧,耐人品味。厚重处,泼墨积水,有种肆意宣泄任笔挥洒的美感。淡雅处,枯笔飞白,线条奇崛,苍古豪放,诗意禅意无穷,极具书法气势。退休之后,他更是将大部分精力和时间付诸书画艺术中,“去看大山大川,有‘生活’,下笔方有情。”
  任何一件书法作品,都由不同形态、不同质感的线构成,然后连字成行,积行成篇。一篇书法的艺术境界以及书法家个人的风格特征,就以一道道笔线为基础表现出来。因此,从古到今,任何书法家都会把对笔线美的探求作为重要课题,不惜毕生精力孜孜以求。
  李万柱的书法尤其讲究“线”。读李老先生的书法作品,首当其冲的是雄厚恣肆、蕴含其中的线条美和章法美。李万柱以二王为基础,吸收诸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面目。这使他的书法更富有变化,节奏韵律更加动荡、激越,给人以力量感和时代气息。每个书法家的作品都是自我面貌的呈现,李万柱认为书法最重要的精神和气韵,失了精神和气韵其形再像也属皮毛。这背后的功力是他汲取各家所长,在不同派别的基础上求新、求变的结果。
  气韵生动,水墨淋漓
  先贤有言:“方为一事,即欲人知,浅之尤者。”李老写了一辈子,画了一辈子,却从不过分在意,许多作品画完了扔在一边,旁人看到又捡了回来。11月12日,为庆祝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由省文联、省美协、省书协主办的《李万柱先生书画作品展》在山东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李万柱才把“不常见人”的许多画拿了出来。
  国画植根于华夏浓厚的文化沃土中,跨越时空,历经萌芽、发展、成熟、创新、再发展的诸多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艺术体系。李万柱认为:所谓书画同源,以线造型,骨法用笔,书法入画是典型中国绘画的精髓。所以,擅作行书的李万柱,笔下的水墨画别有一番风韵。
  中国画以线条构成,用线最易捕捉物体的形象及动感,最适宜发挥毛笔、水墨、宣纸绢帛的特性。可以说,线条是中国画家独到的艺术语言,是中国画的灵魂。李万柱笔下的线条是有生命力的,可谓以“线”为媒,气韵生动。他的画中,利用不同的笔法书写着粗细、曲直、刚柔、毛涩、疾徐、虚实、顺逆、繁简等不同质地、不同感觉的线条,并用这些含情线条的渐变、排列、组合、交搭、分割、呼应,在画面上构成造型的诸多形式。抑扬顿挫、疏密粗细、快慢虚实、浓淡干湿、无不显示着李万柱的才思与功底。
  年轻时,李万柱喜欢西画,拥有扎实的素描和速写基础。那时他注重写生,踏遍山川湖泊,描绘万物景色。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国画中能够吸收西画特点的原因。改画水墨画之后,过程十分艰辛,那时李万柱大量的作画,每日不辍,刻苦之极。练成之时,他的水墨画用笔简练,水墨酣畅,一气呵成。
  用墨是国画的另一要素。唐代张彦远在论墨时说:“草木敷荣,不待丹绿而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綷。是故运墨而五色俱,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墨的运用,不仅能决定形象,分出明暗,拉开距离,代替色彩,还能制造画面的气氛。李万柱深谙运墨要旨,“画面太枯有燥气、画面太湿则无生气,运墨的讲究太多了,速度是关键。”
  李万柱擅长泼墨,线条粗简,水墨淋漓,一次皴染,颇得气势。李万柱认为,中国画要遵循传统,却并非一成不变。“水墨画是心灵和自我感觉的艺术”,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中的积累和发现。许多书画大家都钟情于他的泼墨画,一眼看去,往往尚未看清具象形态,就已被画面笔墨中溢出的抽象意韵所感染。
  书画中见真我,见天地
  在书房,李老展纸濡墨,进入独自挥运的表现境界。再看宣纸之上,洋洋洒洒,沉雄、突兀,字字有奇势;寓秀美于苍劲之中,寄流转于飞动之间,雅逸流畅。虽挥毫纵情,但李万柱“画之有物”。
  齐白石作画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他经常注意花、鸟、虫、鱼的特点,揣摹它们的精神。他曾说:“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以欺也。” 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其创作继承我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方法,吸收民间绘画艺术之营养,通过对生活现象的深入观察,加以融会提炼,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范。
  李万柱深受其影响,在他的画作中,便可一窥他对于“神似”的顿悟。2000年,他集结出版了《李万柱书画集》。此书一经出版,人们才发现他的水墨画也别具特色。李万柱画路较宽,山水、人物、花鸟广泛涉猎,尤以山水见长。他的山水,书法入画,追求气势,气韵和布局,大气,开阔,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李万柱一幅画侍女的背影图中,细审其写摹的人物,便能发现其人物造型语言,又脱离其所状之物,抽拔而出,很自我。可以随机应变地调整并合乎自己风格的本领,在他那里显得轻松,又可谓高明。进入情境营造时,偌大的篇幅,他也能肆意挥洒,毫无顾忌。从生活出发,去幻想,去专心的营造,李万柱的画意境美,笔法、墨、色之美已自在其中,因之有着一种拙拙的潇洒感。品他的书画总能给人一种师古而不泥于古,敦厚中有清风的个人风格。
  所谓师古人之心而不泥古人之法,李万柱坚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坚持法为我用,法为我创的艺术理念,把继承传统与刻意创新结合起来,用笔用墨繁密沉稳,纷披有致,善用浓墨、积墨、泼墨,便画面苍茫古厚,沉着老成,意境深邃的画风。这也正是李万柱在他的书画作品中传递流露出一种诚朴坦荡、淡泊名利的情怀素养。
  常言道,字如其人,说的是通过一个人的字便可窥见他的品性。反过来亦说得通,人如其字:书法可以修身养性,李老74岁的高龄,依旧在书画中磨练自我,通往寻求真我的道路上。
  中国书画从历史中走来,又拥有无尽的未来。几十年来,李万柱用他的毛笔,书画出自己大半生的阅历和感悟。年至古稀,依然健笔凌云,在他的世界里,书画是此时此刻,也是每时每刻。
其他文献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近年来,我国建筑陶瓷工业的生产技术及其装备发生了全面的革新,特别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核心装备的国产化,引发了国内建筑陶瓷行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陶
目的 分析评价下颌骨牵引延长技术治疗小下颌畸形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后,患者上呼吸道、睡眠呼吸暂停指数及血氧的变化.方法 对5例小下颌畸形伴OSAS患者应用口内型牵引器行下颌骨牵引成骨延长下颌骨体、前伸下颌骨、扩大咽腔.结果 5例下颌骨体最大牵引幅度为24.40 mm,最小牵引幅度8.50 mm.在小颌畸形得到明显改
期刊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加快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程,给不同行业的生产经营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重要的便利.而高校作为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领域,运用计算机
目的 调查成都地区城乡老年期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AD)的患病率.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将成都市19个区市县(总人口972万)分为城区、郊区、近郊和远郊,根据各层人口
为提高虚拟服装造型效果,探索在CLO 3D服装建模软件中样板的修改规则,以交领藏袍为研究对象,通过具体实验将同一套藏袍的4份不同样板所制成的服装模型的面数及模型效果进行对
采用双甲酮法、过滤法和离心法3种方法进行对比试验,分析比较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并对不同方法所做的浑浊样品、阳性样品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采用过滤法对萃取
期刊
档案管理是我国事业单位的重要工作部分,该项工作设计的内容比较复杂,传统人工档案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机关档案管理需求,因此,相关机关单位应充分认识计算机信息技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