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一众名人都曾深受“假名人名言”之苦,更让人忍无可忍的是“假名言”连一些先人也不放过,从柏拉图到尼采,从孔子到张爱玲……古今中外,一应俱全。
名人也深受“假名人名言”之苦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一众名人都曾深受“假名人名言”之苦,李开复、冯小刚、宋丹丹、王朔均成为了语录“制造者”。甚至有网友戏称,白岩松、张泉灵、崔永元、柴静是“四大鸡汤盆”,把励志的心灵鸡汤式警句倒在他们的“盆”里,立刻传遍千里。
先说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一次新书发布会时,白岩松曾公开谈论“假名言”的问题。他说,有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就所谓的“白岩松语录”进行了一一辨认,鉴定结果是,大多不是出自他本人。
此外,杨绛先生102岁诞辰之际,一篇名为《杨绛一百岁感言》的600字小文悄然走红网络,但文句过半是网友仿造。还有署名莫言的《你若懂我,该有多好》的诗歌也曾在网上大火,看看这文字:“每个人都有一个死角,自己走不出来,别人也闯不进去。我把最深沉的秘密放在那里。你不懂我,我不怪你……”简直文艺肉麻得要命。在莫言获得诺奖之前,这首诗就在网上以“余秋雨”作品的名义出现过,莫言火了之后又变成了莫言的作品,显然是缺乏可信度的。
更让人忍无可忍的是“假名言”连一些先人也不放过,从柏拉图到尼采,从孔子到张爱玲……古今中外,一应俱全。比如,曾在网上红极一时的《胡适打牌日记》,文字呈现出一个风趣幽默、有血有肉的胡适,然而这看似极真的日记却来自网友的调侃。还有莎士比亚的一句“第一次见一个人,体温在38.6℃,就叫一见钟情”。摄氏度的概念到18世纪才提出,而莎翁早于1616年就去世了。
迎合心理,有人愿意相信
为什么会冒出这么多伪造的名人言论,而且如烧不尽的野火一般在各种网络平台肆意蔓延?
据观察,伪造的名人言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心灵鸡汤式的感悟,如文首提到的“你不懂我,我不怪你”;第二类则是对社会现象的点评,比如所谓的“撒切尔名言”:“中国是一个无需重视的国家,它只生产洗衣机和冰箱,不生产思想。”
举个例子:成功人士必备的十种习惯。它会让你觉得看过之后就能向成功人士看齐,其实,那十种习惯显然不会是成功的充要条件,而其中一些习惯,是你成功了之后自然会有的,比如高端的社交、健身、读EMBA……
临床心理学博士史蒂芬·布莱尔思说,面对复杂的现代社会,人们找到了励志心理学这样一种删繁就简的方法,它轻描淡写地把意见、意识和可靠的事实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给读者一种强大的自我安慰。也就是说,心灵鸡汤迎合了人们偷懒的心理。
而对于第二类点评社会现象的“名人名言”,比如小布什那段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言论,一度颇受推崇,甚至成为多个城市高中历史试题。实际上是一位网友于2002年在天涯论坛创作的。这类言论一般切中当下社会弊端,人们看到后觉得言之有理,顺手转发分享,至于是不是名人说的也不在乎。
为吸引眼球炮制伪名言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说,“这类鸡汤很多都出自段子手,他们通过微博、微信分发出去,博取点击量和粉丝量,吸引大家对产品、商品的关注,最终实现盈利的商业目的”。而更有甚者,为了扩大影响力,仰仗权威端出“伪名人鸡汤”。如果你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推送、转发心灵鸡汤最积极的往往是一些房地产公司、美容院等商业机构。
这和养生类信息泛滥是一个道理。比如类似《男人女人身体有个部位越丑越健康》《心脏最怕什么,看完已经吓死了》,大都来自一些来路不明的公司,内容可信度比较低,主要为了卖产品。为了吸引眼球,“震惊”、“神奇”等词汇经常出现在标题中。新榜创始人、CEO徐达内表示:“以微信为例,从我们监测的数据来看,微信上健康类账号中,养生方面的营销账号占94%,像生命时报、丁香园这种传播严肃健康知识的账号仅占6%。”
在传统纸媒,出现虚假信息要追责并不困难。但是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传播速度令人咋舌即便发现是谣言,要追究始作俑者也极为困难。何况杜撰一条语录,罪责太轻,都不值得费时费力去对簿公堂,名人往往只是苦笑或自嘲一番。
梁文道就曾遇到这种尴尬。他对媒体说:“我有个绰号叫‘腰封小王子’,我常常在书的腰封上面被列名,成为推荐人。但有时候,一本书我完全什么都不了解不知情,却被写成‘梁文道倾情推荐’。终于有一回,我忍不住,按照书上的電话找到出版社编辑。那个编辑非常镇定轻松地回答说:‘梁先生我们很尊重你,但是您真的以为全中国只有你一个人叫梁文道吗?’”
“那个编辑说了那样的话,我当时就呆住了,人家说得对,我也没办法,只好说:那很抱歉,打扰了。”
(《壹读》等)
名人也深受“假名人名言”之苦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一众名人都曾深受“假名人名言”之苦,李开复、冯小刚、宋丹丹、王朔均成为了语录“制造者”。甚至有网友戏称,白岩松、张泉灵、崔永元、柴静是“四大鸡汤盆”,把励志的心灵鸡汤式警句倒在他们的“盆”里,立刻传遍千里。
先说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一次新书发布会时,白岩松曾公开谈论“假名言”的问题。他说,有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就所谓的“白岩松语录”进行了一一辨认,鉴定结果是,大多不是出自他本人。
此外,杨绛先生102岁诞辰之际,一篇名为《杨绛一百岁感言》的600字小文悄然走红网络,但文句过半是网友仿造。还有署名莫言的《你若懂我,该有多好》的诗歌也曾在网上大火,看看这文字:“每个人都有一个死角,自己走不出来,别人也闯不进去。我把最深沉的秘密放在那里。你不懂我,我不怪你……”简直文艺肉麻得要命。在莫言获得诺奖之前,这首诗就在网上以“余秋雨”作品的名义出现过,莫言火了之后又变成了莫言的作品,显然是缺乏可信度的。
更让人忍无可忍的是“假名言”连一些先人也不放过,从柏拉图到尼采,从孔子到张爱玲……古今中外,一应俱全。比如,曾在网上红极一时的《胡适打牌日记》,文字呈现出一个风趣幽默、有血有肉的胡适,然而这看似极真的日记却来自网友的调侃。还有莎士比亚的一句“第一次见一个人,体温在38.6℃,就叫一见钟情”。摄氏度的概念到18世纪才提出,而莎翁早于1616年就去世了。
迎合心理,有人愿意相信
为什么会冒出这么多伪造的名人言论,而且如烧不尽的野火一般在各种网络平台肆意蔓延?
据观察,伪造的名人言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心灵鸡汤式的感悟,如文首提到的“你不懂我,我不怪你”;第二类则是对社会现象的点评,比如所谓的“撒切尔名言”:“中国是一个无需重视的国家,它只生产洗衣机和冰箱,不生产思想。”
举个例子:成功人士必备的十种习惯。它会让你觉得看过之后就能向成功人士看齐,其实,那十种习惯显然不会是成功的充要条件,而其中一些习惯,是你成功了之后自然会有的,比如高端的社交、健身、读EMBA……
临床心理学博士史蒂芬·布莱尔思说,面对复杂的现代社会,人们找到了励志心理学这样一种删繁就简的方法,它轻描淡写地把意见、意识和可靠的事实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给读者一种强大的自我安慰。也就是说,心灵鸡汤迎合了人们偷懒的心理。
而对于第二类点评社会现象的“名人名言”,比如小布什那段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言论,一度颇受推崇,甚至成为多个城市高中历史试题。实际上是一位网友于2002年在天涯论坛创作的。这类言论一般切中当下社会弊端,人们看到后觉得言之有理,顺手转发分享,至于是不是名人说的也不在乎。
为吸引眼球炮制伪名言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说,“这类鸡汤很多都出自段子手,他们通过微博、微信分发出去,博取点击量和粉丝量,吸引大家对产品、商品的关注,最终实现盈利的商业目的”。而更有甚者,为了扩大影响力,仰仗权威端出“伪名人鸡汤”。如果你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推送、转发心灵鸡汤最积极的往往是一些房地产公司、美容院等商业机构。
这和养生类信息泛滥是一个道理。比如类似《男人女人身体有个部位越丑越健康》《心脏最怕什么,看完已经吓死了》,大都来自一些来路不明的公司,内容可信度比较低,主要为了卖产品。为了吸引眼球,“震惊”、“神奇”等词汇经常出现在标题中。新榜创始人、CEO徐达内表示:“以微信为例,从我们监测的数据来看,微信上健康类账号中,养生方面的营销账号占94%,像生命时报、丁香园这种传播严肃健康知识的账号仅占6%。”
在传统纸媒,出现虚假信息要追责并不困难。但是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传播速度令人咋舌即便发现是谣言,要追究始作俑者也极为困难。何况杜撰一条语录,罪责太轻,都不值得费时费力去对簿公堂,名人往往只是苦笑或自嘲一番。
梁文道就曾遇到这种尴尬。他对媒体说:“我有个绰号叫‘腰封小王子’,我常常在书的腰封上面被列名,成为推荐人。但有时候,一本书我完全什么都不了解不知情,却被写成‘梁文道倾情推荐’。终于有一回,我忍不住,按照书上的電话找到出版社编辑。那个编辑非常镇定轻松地回答说:‘梁先生我们很尊重你,但是您真的以为全中国只有你一个人叫梁文道吗?’”
“那个编辑说了那样的话,我当时就呆住了,人家说得对,我也没办法,只好说:那很抱歉,打扰了。”
(《壹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