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家炎先生的治学精神

来源 :文艺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ggio_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严家炎先生是著名文学史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学教育家,也是笔者的授业恩师.从2013年至今,曾两次参与严老师的学术思想研讨会议,却都没发言和写文章,一是因为干头万绪,不知从哪里说起;二是因为千言万语,不知说什么才好.关于他的治学精神,现成的概括当然很多,比如一种说法是:北大的五四精神,落实到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民主”就表现为谢冕老师,“科学”则由严家炎老师代表.现在会议落幕,打开崭新的《严家炎全集》翻看,想起了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勇说的一句话:严老师的著作不只属于他个人,而且属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全体同人,是我们业内的公共财富和共识.
其他文献
严家炎老师的著述过去大多读过,这次收到先生馈赠的十卷本《严家炎全集》,让我得到一次既能查漏补缺,又可重温的契机.严老师全集编得很精粹,仅辑其个人学术成果,他花了大工夫主编的几部文学史,还有合著、日记、书信、笔记等都未纳入,但集中展现了他治学的个人成果,更方便我们做整体观.
期刊
严家炎先生《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诚乃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之名著也,亦杰作也.问世已经三十余年(1),中国现代小说史研究著作出版众多,似未见后来居上者,非特小说流派史无出乎其右者而已矣.作者自云,“在我的学术生涯中,写作最艰苦、投入时间也最长的一项工程,是《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又云,此著具有“鲜明的原创性”(2).可见严先生是将《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视为自己的代表作的.
期刊
1949年1月26日,周作人走出了南京老虎桥监狱,距他 1945年 12月 6日晚在家被捕,他做了精确计算,历时一千一百五十天.为此,特做诗一首:“一千一百五十日,且作浮屠学闭关.今日出门桥上望,菰蒲零落满溪间.”这首诗后边,他注释道:“桥者,老虎桥;溪者,溪口;菰者,蒋也.今日国民党与蒋一败涂地,此总是可喜事也.”
期刊
陈方正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前所长.陈教授家学渊源深厚,在美国获物理学博士后,即回香港从事教学与研究.教研以外,他主编《二十一世纪》,负责建立“中国古代文献电子数据库”, 并出版《大逆转与新思潮》《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等著作,是一位长于思辨的文化学者.他的学问,穿梭于中西科学与传统、出入于文化与文明之间.他对中国文学、文化及学术界动向了如指掌,当年独具慧眼,推荐中文大学颁授名誉文学博士予巴金,成为香港文学及文化界的盛事.
期刊
“两结合”的全称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这一概念,上可溯回20世纪20年代,下可推至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写作和研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通常认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毛泽东在1958年提出的,在提出以前则经历了一些变形和更易.限于篇幅,本文侧重梳理“两结合”在中国的理论行程,至于“两结合”在苏联的萌芽与影响,以及“两结合”的前身“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都不在本篇论文的讨论范围内.
期刊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东方”在西方成为时髦的象征,东方文化被视为可以医治欧洲科学文明和物质主义精神疾病的灵药.如在德国人眼中,能够代表东方文化的东方圣人有两个:一个是辜鸿铭,另一个便是泰戈尔.西方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对东方的语言、智慧和艺术充满向往,满怀期望地在中国人和印度人身上寻找他们所渴求的宁静与和平的智慧.
期刊
一rn私立武昌中华大学作为民国第一所不靠政府和外国人出资而独立创办的私立大学与民国时湖北第一所由教育部获准注册的大学,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中华大学创办人陈宣恺(1847—1917)、陈时(1891—1953)父子倾家兴学,尤其是辛亥志士陈时倾注毕生心血,非议不予理睬,困难不改其志,官禄不动其心,办学时间之长,在海内外影响之大,为近世所罕见,享有“具有民族气节的清苦教育家”之盛誉.
期刊
民国时期清华大学生物系教授、植物分类学家吴韫珍于1941年病逝于昆明, 享年四十四岁,可谓英年早逝.植物分类学在自然科学中,是最具历史积累之学科.若想在某个类群作出成就, 需要在前人基础之上才能获得,且所研究类群之标本,也需要有一定数量,方能展开研究,如发现新类群、修订分类系统等.吴韫珍分类学造诣甚深,且十分用功,由于早逝,未能做出名垂青史之成就.但其在中国植物学史上经常被提及,主要还在其于清华大学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其中吴征镒在中国植物学界乃至中国科学界都享有盛名.在吴征镒晚年之自述,或他人所写关于吴征
期刊
《竹西花事小录》是被列入《香艳丛书》的.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谈及清代狭邪小说时,列举的例子中提到“扬州、吴门、珠江、上海诸艳迹,皆有录载”,其中包括余怀的《板桥杂记》.《竹西花事小录》则在余怀之后,续广陵画舫之游.但难以作为小说来读,昆曲史料倒是琳琅满目.
期刊
生活中的一些小小的物件常常串有一大堆故事.rn手头有一封简短的书信,说起来也是有一箩筐话的.rn写信人是沫沙,收信人是端绶,好在信中没有什么个人隐私,于是抄写如下:rn端绶娭毑:rn从一堆来信中翻出陈子展先生的儿子这封信,其中谈到 1945年子展先生为熊老六十寿辰写的祝寿诗.特为转陈.中有错别字若干,倘能找到原刊报纸,加以校正,附在熊老诗集中,倒是有意义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