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部湾优势海鞘种油脂成分分析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hany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皱瘤海鞘的开发利用价值。[方法] 以广西北部湾沿海分布最广泛的皱瘤海鞘为研究材料,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检测其油脂类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皱瘤海鞘中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56.94%。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中ω-3系列(亚麻酸、EPA和DHA)占总脂肪酸的18.82%;ω-6系列(亚油酸和二十碳四烯酸)占总脂肪酸的16.70%。[结论] 皱瘤海鞘中ω-3和ω-6系列相对含量呈现高度均衡性,说明皺瘤海鞘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关键词 皱瘤海鞘;多不饱和脂肪酸;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6多不饱和脂肪酸
  中图分类号 S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13-165-02
  Abstract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values of Styela plicata. [Method] Taking Styela plicata widely distributed in coastal areas of Guangxi Beibu Gulf as research materials, the relative content of fatty acids in oils of S. plicata were analyzed by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Result] The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took 56.94% in total fatty acids of S. plicata. Among PUFAs, ω-3 PUFAs(linolenic acid, EPA and DHA) took 18.82% of total fatty acids of S. plicata. ω-6 PUFAs(linoleic acid and eicosatetraenoic acid) took 16.70% of total fatty acids of S. plicata. [Conclusion] The relative contents of ω-3 PUFAs and ω-6 PUFAs showed a high balance, which indicated S. plicata had a broad development prospect.
  Key words Styela canopusm;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ω-3 PUFAs; ω-6 PUFAs
  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s),亦称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是具有2个或2个以上不饱和双键的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作为一类具有独特生物活性的物质,与人类营养、健康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多不饱和脂肪酸能够调节体内脂质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对心血管疾病、癌症以及炎症等具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效果,并参与调节免疫、血压和神经系统的功能[1-4]。特别是其中的ω-3和ω-6系列,其潜在的医学药用价值已经引起医药、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等领域的广泛关注。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存在于大豆油、葵花籽油、玉米油、核桃油和橄榄油等植物油中,此外海洋生物也是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来源。
  海鞘(Ascidian)属于脊索动物门、尾索动物亚门、海鞘纲,目前全世界已描述种类有近3 000种[5]。海鞘分布范围广泛,在潮间带、开放海域和深海海洋中均有发现。我国海鞘资源丰富,种类多,分布广;从北到南,沿海海鞘种类分布呈现从北往南逐渐递增的特点[6-7]。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人员从海鞘中陆续发现了生物碱类、环肽、吲哚类、萜类等几十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抗菌活性的物质,展示出其潜在的应用价值。同时,海鞘油脂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可以作为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来源[8-10],因此也成为功能性食品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北部湾位于南海的西北部,是一个天然的半封闭潜水海湾,自然环境优越,海洋生物多样性丰富,海鞘资源种类多样、生物量大。但是,长久以来海鞘都作为有害的污损生物而遭废弃。笔者对广西北部湾沿海海鞘资源调查发现皱瘤海鞘(Styela plicata)分布范围最广,生物量最多,是该区域海鞘优势种。笔者对采自广西北部湾沿海的皱瘤海鞘油脂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探讨其开发利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1.1
  材料。皱瘤海鞘于2012年3~12月采自广西北部湾钦州、北海、防城港近海海域。样品采集后用大量海水冲洗,置于冰盒内低温保存,12 h内运回实验室处理。样品经冷冻干燥,粉碎至60目,放置于-18 ℃条件下保存备用。
  1.1.2
  仪器。岛津GCMS-QP2010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1.2 方法
  1.2.1
  油脂的提取。海鞘油脂的提取以乙酸乙酯为溶剂,提取条件如下:设置温度为60 ℃,以5倍的乙酸乙酯浸泡4 h进行提取,提取2次。合并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酸乙酯,此后经过真空干燥,得到海鞘油脂。
  1.2.2
  油脂成分分析。称取海鞘油脂300 mg,按照GB /T 17376-1998《动植物油脂标准》进行脂肪酸甲酯制备和GC-MS分析,各脂肪酸组分的相对含量通过归一化法进行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知,皱瘤海鞘油脂中检测到的脂肪酸种类有13种,3个区域所含脂肪酸种类相同,不同区域同种脂肪酸含量没有明显差异(P<0.05)。海鞘油脂中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33.54%,不饱和脂肪酸占56.94%。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和硬脂酸为主,分别占总脂肪酸含量的18.81%和10.83%,而豆蔻酸、十七烷酸和花生酸在饱和脂肪酸中占不到5%;不饱和脂肪酸中含量较高的有十六碳烯酸、油酸、亚油酸和二十碳五烯酸(EPA),相对含量分别为9.42%、10.79%、13.06%和13.21%,其总量在多不饱和脂肪酸中超过80%。   3个区域海鞘油脂中PUFAs含量为35.52%。其中,ω3系列(亚麻酸、EPA和DHA)占总脂肪酸的18.82%;ω6系列(亚油酸和二十碳四烯酸)占总脂肪酸的16.70%。
  3 讨论
  关于海鞘中油脂成分的分析已有一些报道。Vysotskii等[11]对日本函馆当地市场上出售的食用柄海鞘(Halocynthia roretzi)的油脂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豆蔻、棕榈酸、十六碳烯酸、硬脂酸、油酸、花生四烯酸、二十碳三稀酸、EPA和DHA为其主要组成成分,并且多不饱和脂肪酸中以EPA为主的ω-3系列占90%。樊成奇等对皱瘤海鞘(Styela plicata)、乳突皮海鞘(Molgula monhattensis)、长纹海鞘(Asidia longistriata)、海鞘(Aplidium constellatum)和大洋纵列海鞘(Symplegma oceania)5种沿海海鞘优势种的油脂成分进行了分析[8,10],发现海鞘油脂中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皱瘤海鞘中PUFAs占1/3。该试验中皱瘤海鞘PUFAs为35.52%,含量较高;主要活性物质ω-3和ω-6系列表现均衡。与柄海鞘的检测数据相比,国内海鞘油脂中均未见二十碳三稀酸检出。这可能是因为不同种类海鞘之间所含脂肪酸的区别,也可能是由不同海域海鞘生活环境的差异造成的。
  EPA和DHA作为人体所需的重要多不饱和脂肪酸,是ω-3和ω-6系列中的2种特征脂肪酸,其意义已经得到消费者市场的认可。目前,市场所售含有EPA和DHA的保健营养品,其原料来源主要是鱼油,但是鱼油在稳定性、生物可利用性和成本控制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12]。如果能够将海鞘这种污损生物用作PUFAs作为保健品原料进行开发,对于提升海水养殖产业效率、保护海洋资源和降低产品成本都有重要意义。
  4 展望
  皱瘤海鞘是广西北部湾沿海广为分布的优势海鞘物种,也是困扰渔业和航海业的污损生物之一,具有数量多、个体大和易采集的特征。近年来,随着近海养殖的迅速发展,养殖设施和贝壳等为海鞘的生长提供了大量的附着基,使其生物量更为增加。除了多不饱和脂肪酸以外,1989年有人在皱瘤海鞘中发现了西松烷型二萜类成分(Styelolide)[13],然后又从其脂溶性部位获得十多种甾醇和神经酰胺混合物,进入21世纪自研究人员先后分离鉴定出具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抗乙肝病毒活性的肽类物质[14-16]。这些发现都增加了皱瘤海鞘的利用前景。
  另一方面,过去几十年内全球药物需求不断增加,消费者对于保健品和功能性食品在促进健康、减少疾病风险和降低医疗成本方面的重要性逐渐认可。这些增加的需求使研究人员将关注点从传统药物转移到生物技术制药。随着人们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特性的认识,海洋成为这个转移的落脚点。目前,来自海洋的功能性成分包括多不饱和脂肪酸、壳聚糖、氨基葡萄糖、类胡萝卜素和蛋白水解物等;生物活性物质研究方面,每年有200多種申请专利的化合物用于开发具有镇痛、抗凝血、抗肿瘤、抗细菌、抗心血管疾病、抗病毒和抗炎等效用的药物[17-18]。美国、日本、俄罗斯和法国等国家均制定了国家层面的海洋生物和海洋生物技术战略研究计划[19]。
  因此,将皱瘤海鞘油脂作为DHA和EPA的来源开发为功能性食品与动物饲料成分,既能够增加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也是变废为宝。另外,考虑到海鞘中其他活性成分,也可以将其作为新的水产养殖物种进行综合利用研究。
  参考文献
  [1]郎丽巍,王洪允,胡蓓,等.多不饱和脂肪酸在癌症及炎症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1):58.
  [2] GOODNIGHT S H,HARRIS W S,CONNOR W E,et al.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hyperlipidemia,and thrombosis[J].Arteriosclerosis,Thrombosis,and Vascular Biology,1982,2(2):87-113.
  [3] 张永刚,印遇龙,黄瑞林,等.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营养作用及其基因表达调控[J].中国饲料,2006(13):9-12.
  [4] CALDER P C.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inflammation,and immunity[J].Lipids,2001,36(9):1007-1024.
  [5] SHENKAR N,SWALLA B J.Global diversity of Ascidiacea[J].PLoS One,2011,6(6):20657.
  [6] 郑成兴.中国沿海海鞘的物种多样性[J].生物多样性,1995,3(4):201-205.
  [7] 严涛,严文侠.北部湾近海结构物污损生物研究[J].海洋学报,2000,22(4):137-146.
  [8] 樊成奇,陆亚男,翟尚华,等.东海三个海鞘优势种的油脂成分分析[J].海洋渔业,2010,32(1):109-112.
  [9] 樊成奇,陆亚男,缪宇平,等.东海水产养殖区七种海鞘优势种相关活性物质研究进展与利用前景[J].海洋渔业,2009,31(2):207-214.
  [10] 樊成奇,赵树明,田晓清,等.两种复海鞘油脂中的脂肪酸成分分析[J].海洋渔业,2012,34(1):117-120.
  [11] VYSOTSKII M V,OTA T,TAKAGI T.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in lipids of ascidian Halocynthia roretzi[J].Nippon Suisan Gakkaishi,1992,58(5):953-958.   [12] 烏日娜,李建科.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营养作用,医用价值及其开发利用[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4(2):52-54.
  [13] WASYLYK J M,ALAM M.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 new cembranoid diterpene from the tunicate Styela plicata[J].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1989,52(6):1360-1362.
  [14] TINCU J A,MENZEL L P,AZIMOV R,et al.Plicatamide,an antimicrobial octapeptide from Styela plicata hemocytes[J].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2003,278(15):13546-13553.
  [15] 万新祥,张鑫,刘强,等.皱瘤海鞘乙醇提取物抗乙肝 HBsAg 和 HBeAg 的初步研究[J].中国海洋药物,2003,22(3):40-42.
  [16] 王超杰,苏镜娱,曾陇梅.皱瘤海鞘的化学成分研究[J].分析化学,2001(11):1311-1314.
  [17] SHAHIDI F,AMBIGAIPALAN P.Novel functional food ingredients from marine sources[J/OL].(2014-12-09)Current Opinion in Food Science,2015.http://dx.doi.org/10.1016/j.cofs.
  [18] JEON Y J,SAMARAKOON K W,ELVITIGALA D A S.Marine-Derived Pharmaceuticals and Future Prospects[M]//Hb25_Springer Handbook of Marine Biotechnology.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15:957-968.
  [19] LI J Z,HUANG T.Marin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its enlightenment[J].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harmacy,2014,9(4):161-165.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进一步研究LWT1基因在调控低温和干旱应答中的功能,构建拟南芥LWT1基因过表达载体,获得相应的转基因株系。[方法]以野生型拟南芥的cDNA为模板,利用PCR扩增LWT1基因全长,将该基因连接到pART27载体上。将获得的重组载体转化至农杆菌菌株GV3101,通过浸花转化法将LWT1重组载体转化到拟南芥野生型植株中,利用转基因筛选与遗传鉴定获得LWT1转基因阳性植株。[结果]LWT1
期刊
摘要 [目的]通过总结2005~2014年安徽统计年鉴数据、农户调查数据及2 495个安徽粮食主产区的田间试验结果,分析安徽化肥消费动态变化和粮食作物节肥潜力。[结果]与2004年相比,2013年化肥施用总量及氮肥、钾肥和复合肥用量分别增加了21.9%、2.4%、6.7%和63.3%,磷肥用量减少了12.2%。经估算,2013年水稻、玉米和小麦生产共可节氮肥152 073 t,而需要增加1 841
期刊
摘要 [目的]为了研究秸秆还田对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方法]采取室内培养的方式,向不同层次土壤加入4%和8%的秸秆,在通气和不通气两种状态下测定土壤呼吸作用。[结果]不同形式的秸秆还田土壤CO2释放量有所不同,但是整体的趋势相近。在烧杯培养中,A、B两层的土壤CO2释放量一直处于降低的趋势,但是C层土壤有所不同,在1~4 d的时间内呈上升趋势,第5天开始下降。而在土柱培养中,第4~35天CO2释放
期刊
摘要 [目的]以拟南芥为材料克隆CDR6基因,构建CDR6基因的过量表达载体并筛选鉴定获得过表达植株。[方法]提取拟南芥mRNA,反转录成cDNA,并以此为模板克隆CDR6基因CDS全长,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切割、T4 DNA连接酶连接,将CDR6基因CDS全长连接到带有35S强启动子的pXB094载体上;然后转化至Trans1T1感受态细胞中,菌落PCR鉴定阳性单克隆并测序确认。将重组质粒转化至根瘤
期刊
摘要 [目的]探索实现水稻高产所需要的移栽基本苗数及相应的施肥量。[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在不同移栽基本苗数条件下配方肥不同施用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在相同施肥水平下,适宜的移栽基本苗数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在相同基本苗数条件下,不同施肥量对水稻产量有显著影响,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结论]试验结果为水稻高产稳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水稻;基本苗数;配方肥;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
期刊
摘要 [目的]为提高魔芋产品中硒含量。[方法]以无机亚硒酸钠为外源硒,复配成利于吸收转化的叶面微肥。通过大田喷施,研究魔芋球茎富集特性。[结果]施用量在105~1 680 g/hm2范围,魔芋球茎总硒量达0.327~1.842 mg/kg,均达到富硒标准,对外源硒的利用率为0.16%~0.38%,平均为0.30%,用量105~210 g/hm2时,利用率最高0.38%,施用量越大,利用率降低。[结
期刊
摘要 [目的]为了筛选U(VI)的抗性微生物及建立高效去除U(VI)的微生物组合。[方法]通过单菌株与混合菌株对U(VI)的抗性比较,采用正交试验对微生物组合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除考式玫瑰菌外,XJ1、耐辐射奇球菌、柠檬酸杆菌3种微生物均能耐受50 mg/L U(VI),其中耐辐射奇球菌和柠檬酸杆菌对30 mg/L U(VI)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0.4%和84.8%;与单菌株对U(VI)的抗
期刊
摘要 [目的]明确中药植物鸦胆子提取物对小菜蛾的拒食活性,为其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分别用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对鸦胆子甲醇提取物进行萃取,采用非选择性叶碟法测定各萃取物对小菜蛾的拒食活性。[结果]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对鸦胆子甲醇提取物的萃取率分别为0.50%、0.73%、2.10%;在10 mg/ml质量浓度下,氯仿萃取物对小菜蛾幼虫的拒食活性明显高于其他组分萃取物,其24、48 h的拒食率分
期刊
摘要 [目的]考察在碱液与超声波联用技术中,不同碱液种类和浓度对活性炭再生效率的影响。[方法]以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溶液和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分别进行饱和吸附后,采用碱液与超声波联用技术进行再生,通过测定消耗碱液量、碳损失量,研究碱液种类和浓度对再生效率和利用率的影响。[结果]对于二级出水和人工配制的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溶液,NaOH、Mg(OH)2、Ca(OH)2使用量依次增加,再生后碳损失量依次减小
期刊
摘要 [目的]通过对产抗菌肽芽孢杆菌GL08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以提高抗菌肽的产量。 [方法]以GL08为出发菌株,在初始发酵培养基的基础上,首先用单因子试验确定最适合的碳氮源,进而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优的碳氮源配比。最后在500 L中试水平上对优化后的培养基进行了验证和生长特性研究。 [结果]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30 g/L,蔗糖20 g/L,国产酵母膏30 g/L,黄豆饼粉10 g/L。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