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骨法”在当代水墨人物画中的表现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jia_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没骨法”是以色造型的传统艺术表现技法,其将骨隐于色中,追求水色氤氲和色彩的多元表现效果。发展至今,没骨画特别是没骨人物画在结合中国传统技法和理念的基础上,自觉地吸收西方绘画表现技法,形成了没骨画多方面的变化和发展。本文探源没骨画的发展脉络和特征,建构起没骨画的基本认知体系,并分析当代没骨人物画家田黎明和潘缨作品的艺术特点与笔墨语言,形成当代没骨画创作和发展的理念与审美认知,以此探究当代多元语境中没骨法发展的独特意义。
  关键词:没骨法;当代;水墨人物画
  一、“没骨法”的历史与传承
  宋代徐崇嗣自创手法绘制“草芍药”一花,以花的异名“没骨花”称此手法为“没骨法”。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下过定义:“更不用笔墨,直以色彩图之,谓之‘没骨图’。”此指在描绘物象时不用墨线勾勒形状,直接用墨和色来进行造型。因此,其后艺术创作中这类表现技法就被称为“没骨法”。
  “没骨法”融合了工笔的晕染与写意的笔墨,弱化了线条对轮廓的禁锢,因此突破了传统的“以线造型”的限制,强调颜色和墨块的作用。在水、色、墨三者的游走之间,“没骨法”体现出了中国人内敛含蓄的审美特点。中国绘画中以色造型、以神写形的方法由来已久。原始时代的岩画以及象形文字,都带有明显的“没骨”倾向。而没骨技法的初见端倪,是南北朝时期张僧繇绘制寺庙壁画时采用的“凹凸花”画法,此后,传统没骨画经历了四次发展高峰。
  宋代为第一个高峰。据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的记载,北宋徐崇嗣融合“徐熙野逸”与“黄家富贵”的综合艺术理念,他不用墨笔勾勒而直接以色绘花,首次将“没骨图”题材入画,给没骨画建构起一个独立的审美价值。其后,南宋梁楷在人物画领域另辟蹊径,其传世名作《泼墨仙人图》(图1)突破了传统人物中用线造型的方法,采用纯水墨造型的表现形式,开了没骨人物画的创作先河。
  到了明代,随西方绘画的传入,没骨画的色彩开始讲究冷暖变化,并且在用笔上增加了写意韵味,在孙隆、谢环等画家的开拓下,没骨画从徐崇嗣时期的精细画法转变为“放笔点染”的画法,形成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艺术表现特色。
  清代是没骨画发展的巅峰时期。恽寿平集百家之长,开创了具有时代特色的“色染水晕法”,即在上过的色彩未干时点进水,形成水色相融的视觉审美效果。他还发明了“粉笔带脂,点后复染”的手法,对陆治、周之冕的点染技法加以创新,形成工、写相结合的画法,影响了其后居巢、居廉、任伯年、吴昌硕等一大批画家。
  清末,以居巢和居廉为代表的“岭南画派”在保留了恽寿平没骨技法的基础上,增加了水的比重,开创出“撞水撞粉”法,水色冲撞产生的深浅浓淡变化,使画面带有沐浴在朝露中的湿润之感。纵观传统没骨画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精细工整阶段,到放笔点染的率性偏写阶段,再到点染并用、水色冲撞式的中庸阶段,没骨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审美特征进行变革,形成各具特色的没骨画表现技法和审美认知。
  二、当代人物没骨画的创作语言分析
  (一)当代水墨中的没骨人物画
  受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以线造形”的影响,“没骨法”在中国历史的各个阶段均不占据主流地位。不过没骨画因自身的特性而顺应了当今时代的审美要求。一批当代画家在继承本土文化和绘画理念的基础上,积极借鉴与吸收西方文化和绘画理念,他们探索水墨语言的多元表现形式,探索突破传统构图法则和审美观念的方法,探索新的绘画材料和绘画工具。他们在题材上多表达生活中的感受与时代的观念,以此寻找一种抒发自我感情的途径。
  田黎明可以称为当代没骨水墨画的领军人物,他以独特的方式从时代的气息中寻找人物的灵魂。他打破了以墨为主的传统水墨格局,采用以色为主、融色于墨、墨色辅之的画法。画面多以高明度及中灰色调为主,多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中传达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作品《蓝天》(图2)中描绘的采花女造型简约,结构与表情弱化。阳光笼罩下的色调清丽、柔和,光斑的跳动赋予了画面生命,整个画面都散发着质朴纯真的独特韵味。
  田黎明发明了适合自身的融墨法、连体法以及围墨法等方法。融墨法是用饱含水分的墨或色一笔一笔地进行衔接,快则笔触隐匿,慢则笔触清晰。连体法是利用宣纸的特性,先后两笔留有空隙画于物象的结构处,挤出一条水湿的线,这条线解决了没骨法中的结构问题。田黎明误将一滴水在宣纸上,颜色从上面覆盖时会自然流出一个斑点,此墨法即围墨法。他借此以一个个小圆点或小长条列于画面上,使之呈现近似法国印象派的光斑效果,却更贴近传统绘画的意象表现,这样的光不仅为画面营造了空灵奇妙的氛围,又起到了协调、统一画面的作用。田黎明提出的这几个新颖的技法为没骨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潘缨早期的绘画作品多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为主,与田黎明作品的清丽淡雅风格不同,潘缨的水墨色彩更加艳丽,色彩的高明度、高纯度以及高饱和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明确的色块区分颇具版画的形式感。在潘缨的作品《藏族姐妹》(图3)中,她以多种色彩或以浓淡不同层次的墨层层积渍,利用纸面打湿后的褶皱,制造出如岁月流逝般的斑驳厚重感。在水、色冲撞中巧妙地留出空白,强烈的光感随之而生。潘缨以其独特的色彩感知形成极富装饰感、现代感的画面特质。
  潘缨非常喜欢探索画面表达的多种可能性。部分作品尝试将矿物质颜色引入画面,这类颜色不透明、覆盖力强,画出的作品具有油画般的色彩;部分作品中,混合国画颜料与西方的水彩色,提高了颜色亮度与纯度,增强视觉冲击力,装饰意味异常浓厚;她还大胆地将金色引入自己的画面,亮丽的金色与墨色对比,也形成了色调的冷暖对比关系。在极少用色的情况下,金色的出现增强了画面的视觉表现力。
  (二)当代没骨画的语言特征
  田黎明的光影没骨语言与潘缨的装饰没骨语言建构,使我们看到当代没骨画家不满足于传统没骨画单纯以色和墨块造型的方式。他们致力于开拓各种技法,比如田黎明的“融墨法”“连体法”“围墨法”,潘缨的“积色积墨法”,另外还有“叠加法”“没骨雾凇法”等技法。这也证明了在宣紙、毛笔、水墨不变的情况下,中国画也可以产生新的形态。   虽然没骨画的发展历史不短,但因中国“以线造型”传统审美观念的影响,没骨画甚至没有受到过高的重视。事实上,没骨并不代表着没“骨法”,而是隐没墨线,将骨隐至皮肉之中。而不受线条约束这一特点,恰恰给没骨画家提供了充分的创作空间,异于工笔精美,却略显刻板,亦异于写意随性却肆意夸张,在洒脱中更具有随意性和灵动性,形成独特的审美表现力。当代没骨画中能够发现线条的元素,不完全隐去线条,而是将线与色融合在一起,既可以代表线也可以代表色块。田黎明在绘制人物时使用淡墨勾线,色块覆盖时线与色实现了完美融合。此时的线并非单纯的轮廓线,让人略看无限,但细看线实则是隐于色中。又或是特意在色块间留有空隙,所挤出的“没骨线”,衍生在物象结构造型的转折之间,突破传统“线”刻意的存在,更贴合中国画意所追求的“自然而然”。
  没骨画法天然承载着水色氤氳效果和色彩多元表现形式,传统中国画多注重墨色的变化,而当代的审美要求逐渐向多元的色彩表现转变。没骨画用色彩建构起的匀净典雅的画面效果,是现代人雅俗共赏的审美需求。当代没骨画家以独特的角度挖掘色彩的张力,林风眠、田黎明、潘缨等画家都在画面中添加水粉或水彩颜料以丰富画面色彩。半透明的水彩颜料结合水分运用,具有透明、轻快的特点,能够解决中国画颜料明度、纯度低的问题。且更为细腻的颗粒可以提高画面的层次感,使色彩变化丰富。水彩颜料与油画颜色均为西方的色彩体系,所传达出来的色彩感觉也大致相同,与国画颜料混用犹如在宣纸上体验西方油画,更具当代审美的视觉表现力,使画面展现出了空灵、典雅的氛围。没骨画的视觉呈现形式顺应了当下的时代特色和审美观念,并已然成为当代中国画种不可或缺的艺术表现门类,更为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艺术活力。
  三、没骨人物画的当代意义
  纵观没骨画的发展史,徐崇嗣综合前辈徐熙、黄筌的理念,恽寿平集百家之长“托古改制”,居氏对恽寿平之法再加发展,传统没骨画在时代的更迭中经历着变革。至当代,不少画家仍坚守着没骨画,对有着悠久历史的没骨画的坚守仍是对传统艺术文化精神的坚守。没骨画法的出现与发扬,已然是画家们在遭遇时代危机的中国画坛,不满足于既有的绘画方式,进行区分于工笔写意的突破。没骨画追求墨与线、色与线的交融重叠,以色造型、隐骨于色的表现方式,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语言。没骨画匀净典雅的审美意境也与当今雅俗共赏审美需求相吻合,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田黎明、潘缨等一代画家借鉴西方艺术的色彩、光影,使没骨画的语言表现更彰显了时代感并向多元化发展,也为新生当代艺术家找到表达意趣的新鲜途径。没骨画在当代不但拓宽了中国画的表现空间,又提升了中国画的境界与地位,在中国画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没骨画天然承载的水色氤氲效果和色彩多元表现形式,同中国传统美学和哲学思想有着一脉相承的审美观照,即张扬而有原则,肆意而有法度,在画面上的体现则是生动、意趣盎然。笔者感悟到,在创作中融入没骨法能使画作更贴近生活,利于表现生活中的质朴之美。“没骨法”独特的笔法水法更易于画者的情绪表达,这也使不同创作者在笔墨观念和情趣表达方面呈现出多样性。而且由于“没骨法”中的水色冲撞多有偶然性,画者需要保持随心所欲、呼之即出的心态,这样在创作过程中才不会“紧”,才能轻松、自如。为了更好传达出画面的思想,没骨画家要有深厚的造型功底,即使表现对象有适度的夸张变形也不能脱离其结构所在。
  笔者在创作毕业作品《生命之轻》(图4)时,运用没骨技法并结合西方人物造型,发现“没骨法”与西方水彩画法在外观上极为相似,从材料到技法,从思想到表现手法,再到审美,两种画法都是非常具有可比性的。经过探究,笔者也发现了其中的明显差异。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西方“模仿论”、以人为本的思想,使水彩画更注重科学理性地描摹客观世界,而中国的儒道之思想,使没骨画的表现手法更偏意象化。这也要求水彩画创作需要使用水彩工具进行严谨的作画,没骨画使用中国特有的国画工具进行艺术概括。在观察方法上,水彩画的焦点透视以及光色原理使画面更加客观,而没骨画中则采取散点透视原理,追求主观自由的情感表达。另外,没骨画极为注重笔墨情趣,将心中之意融入笔墨,而水彩画追求理性使其抒写性相对较弱。水彩画与没骨画的诸多不同也使其成为两类画法。在全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没骨画家在把握好没骨画与水彩画的异同的情况下,应适当借鉴水彩中的色彩、形式等,不断挖掘和丰富自身,最终会使没骨画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结语
  没骨法的发展经历过低落,亦经历过辉煌,在时代的更迭中,不断进行着自身艺术语言和审美理念的发展与创新。没骨画的出现本身就是对传统的创新,且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不断吸收借鉴外来艺术表现理念和表现技法。当代没骨画与西方水彩画艺术融会贯通,展现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面貌。田黎明对技法、光影进行创新,潘缨对绘画颜料、色彩不断试验,两位画家对艺术作品与时代审美趣味相结合的创作思考,也为我们在今天理解没骨画和水彩画艺术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方向。
  如何使没骨画这种蕴含着传统审美理念和情感表达的视觉艺术形式,在当下多元融合的创作语境中凸显出其特有的艺术魅力,是没骨画艺术创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始终认为,在不断追求没骨技法创新发展的同时,回溯传统、理清脉络、完善认知是为了没骨画更加规范化、系统性的发展,而对没骨技法传统审美理念和表现技法的回溯又是为了使没骨技法在规范化、系统化的认知理念基础之上,拓展审美理念的多元建构,拓展审美情感的多元表达,拓展表现技法的多元创新,拓展艺术表现材料的多元尝试,甚至拓展在艺术与科技相结合背景下没骨技法数字化发展的可能性……总之,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期待没骨画在新时代众多画家的开拓下,绽放奇异的光彩。
其他文献
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一部分,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学术合作与发表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满足我国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需要,应该在新形势下认真思考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路径和保障措施。只有加强供需衔接、资源投入和组织保障,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探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才能让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在高校培养人才中获得不可替代的地位。
高校辅导员要在自身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深厚的理论学识、广阔的社会视野、浓烈的家国情怀基础之上,充分利用“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这个有效途径,从话语的议题设置、话语的内容生成、话语的表达方式、话语的情感融入这四个向度入手,提升话语的吸引力、说服力、亲和力、感染力,构建有理论深度、思想高度、情感温度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提升高校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内容提要:一般认为吴昌硕与王梦白之间有师生之谊,而且二人的确有合作的作品存世。但在关于两人关系的叙述中,有着“门生”“指导”“受知”“从游”等多种说法。通过对一则新发现的史料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获悉,虽然吴昌硕对王梦白有过指导,但他并没有将王梦白收为门生,二者的关系应在师友之间。  关键词:吴昌硕;王梦白;师承;称谓  近年来,被称为“艺坛遗珠”的民国画家王梦白(1888—1934)为越来越多的人所
摘 要:在文献回顾和实践分析的基础上,对“威斯康星思想”的概念、其社会服务形式与教育的关系以及评价“威斯康星思想”的教育宗旨进行了若干思考,以期消除对“威斯康星思想”的误解,从而使人们认识到这种实用主义教育理念的育人本质。  关键词:“威斯康星思想”;社会服务;教育  “威斯康星思想”自从19世纪80年代诞生至今,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演变,其对美国高等教育乃至对全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与陈志精相识在20世纪70年代,从1972年开始,将近半个世纪了.志精是很内秀的一个人.从艺术上讲,他是个很好的版画家.他当年创作的很多版画,我认为在当时安徽的版画界是很优秀的作品,很突出.他又画了中国画,也洋洋大观.在他的作品中,我看到很多的山水,包括秋浦河的山水. 他的一张大画上,一条船的结构,他都研究得很深.我就感觉到,他做学问很精到.我看了以后,深受启发.我说我以后画船不能老用写意的办法,拖两笔就完了,要研究它那个结构,要画到那个纸上.徽州,我们有很多可以表现的东西,我们徽州到处都是诗嘛!志精表
一、理想信念与风格塑造 宋新涛先生是20世纪青岛画坛举足轻重的写意花鸟画家.他把传统写意画的典雅、清逸等品质同新时期的革命精神相融合,把坦荡磊落和开拓奉献的品质与清健中正的画风有机结合,创造性地丰富了大写意花鸟画的精神内涵.回顾其一生的艺术成就,宋新涛先生不仅是一个文人画家,还是为青岛的美术事业添砖加瓦的教育家、活动家.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不仅仅属于地域的艺术史,在20世纪的大写意花鸟画的发展脉络中也是不可忽视的存在.
为满足“新工科”背景下工程人才培养需求,首先明确了“新”素养、“新”结构和“新”方法等新工科内涵,以及ESP课程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人文价值、学科素养和工具理性的定位。在校本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ESP课程体系构建思路:通过模块搭建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通过阶梯循序课程体系实现其与核心素养的统一;通过评估方式和主体的更替实现其与多维教学目标的统一。
字幕作为模态之一,在共同构建视频语篇的整体意义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音乐短剧Tough Love曼特尼夫人选段为语料,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的意义层面和形式层面出发,探究多模态话语对音乐短剧字幕翻译所产生的影响,能为字幕翻译提供参考。
一、教育部的顶层设计与高中教学现况之间的矛盾  2014年3月,国家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202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正式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指出对学生思维的考查远大于知识的考查,不仅考查知识的记忆、储存、理解,更考查知识的迁移,素养的培育和能力的提升,直接瞄准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培养。作为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从黑白形式语言的传统观念入手,结合当代黑白工笔人画作品,以探寻黑白形式语言的一般规律,总结出了黑白形式语言的两种分割形式、三种组织方法和两种衔接方式,以求更好地掌握黑白形式语言。  关键词:工笔人物画;黑白形式语言  一、传统黑白形式语言的概述  纵观世界美术史,没有哪国的画家能像中国画家这样钻研黑白形式语言的了,也正是由这种黑白形式语言构成的绘画样式使得中国绘画与其他绘画体系有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