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涨跌论债市

来源 :银行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roni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盘点2006年债市,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2006年中国债市涨跌如何?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若分别考察指数涨跌和收益率高低变化,却又很容易使人迷惑。如果用指数衡量,债市涨了;而如果用收益率测度,则债市跌了—二者似乎在同时讲述着不同的故事。实际上,2006年的债市不宜单纯以涨跌考量,在经过了“两起两落”之后,债市全年呈宽幅震荡格局,波动性比较大—这也是指数和收益率指标之所以反向变动的真正含义所在。
  
  影响2006年债市的主要因素大体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预期变化;二是股票市场向好分流了债市资金并影响回报预期;三是国际收支不平衡引致流动性过剩;四是金融机构改制上市后其行为模式因之改变。此外,债券市场的走势还打上了浓重的政策烙印:两次上调存贷款利率、四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包括上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四次定向发行央行票据、对银行信贷的窗口指导和对投资项目的严格管控等。
  
  涨了还是跌了?
  
  比之2005年的“波澜壮阔”,2006年的债市经历了“两起两落”。年初先是惯性上涨,至3月中旬达到全年的第一个高点;随后大幅回落,持续时间长达五个月之久;至8月初止住下行脚步后,经历了近三个月的反弹;11月初达到年内第二个高点后,开始震荡下行。由此看,全年债市走势可谓阶段分明,两个低点分别为1月初和8月初,两个高点则分别为3月中旬和11月初。
  那么总体看,2006年债市涨了还是跌了?若从债券指数的变化看,债市是涨了。从中信标准普尔全债指数看,其年初的点位为1104点,而年底(12月20日)为1119点,上涨15点,升幅1.39%(见图1)。
  单看指数,仿佛2006年债券市场走得还不错,若再看收益率,则又不尽然。用指数能够大体描述全年的债券市场走势,但并不能完全反映利率的期限结构变化,二者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不一致性。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国债为例,其收益率曲线头部明显上升,幅度平均达到35个BP,而中后端则有所下降,平均为11个BP,年初和年底的曲线恰在4年的期限点上形成交叉;银行间市场的金融债券则表现为整个收益率曲线重心上升,且升幅较大,前端平均为55个BP,中后端则平均为20个BP(见图2)。
  


  这样看,如果用指数来描述2006年债市的表现,债市是涨的;而若用收益率曲线的变化来表现,则债市总体是跌的。指数和收益率指标反向变动的真正含义,实际上揭示了2006年债市宽幅震荡、波动性较大的特点。
  
  债市“起”“落”
  
  2006年3月中旬之前的债市上涨,大体可以认为是上一年度的市场惯性使然。然而,自3月份达到阶段性的顶点后,债市逐级下跌,利率的期限结构整体上移,并呈现出水平位置大幅提高,倾斜度变小,弯曲度不再明显突出的重要特点。而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二级市场利差,经过此番调整后也逐渐收窄,以至消失。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8月初。
  这源于主导债市的力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2006年上半年,货币、信贷和投资等各项指标持续大幅上升。在此背景之下,市场担心经济热度增加,并促使央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早在2月份,当时公布的1月份相关数据已引起部分机构的关注,其时正值市场狂热,众多参与者仍在热衷于抢券,搏取价差。自3月中旬开始,央行加大了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力度,收缩流动性。其后,4月下旬上调贷款利率、7月5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均可视为此系列调控手段的自然延续。
  周边市场表现良好,对债市产生很大冲击。2006年股票市场一路高歌,吸引了大量资金介入。沪深交易所股民开户数大增,客户交易结算保证金显著增加以及居民储蓄存款增量迅速减少。2006年6月5日中工国际上网发行,标志着事隔一年多之后,国内股市IPO终于开闸,股票一级市场投资机会再现,促使相当部分原本沉淀在债市的资金转战新股申购市场。大致算来,去除申购资金成本,连续申购新股的年收益率可达10%,远高于债券市场的收益率水平。股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机会的次第出现,导致大量债市资金分流。
  债券收益率曲线的形状变化与不同主力机构的动向直接相关。在此阶段,债市虽然总体下跌,但中长期债券下跌的幅度较之短期品种并不算大。归纳起来,商业银行对中期品种的偏好以及保险公司对中长期品种的喜爱,帮助债券收益率曲线的中远端保持了相對稳定,而货币市场基金为应付大规模的赎回压力而被迫减持短债仓位,则对当时债券收益率曲线短端的上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进入8月中旬,债市终于从下跌行情中缓缓走出,并企稳反弹。其时债市之所以企稳,主要原因有四:
  央行通过对央票发行连续采用数量招标方式来稳定市场利率。控制流动性和适当引导市场利率水平,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两个主要目标。此前数月,货币市场利率一路攀升,这虽系多方原因促成,但央行对流动性的收紧和对利率上升的放任,也有相当重要的影响。至7月底,具基准性的7天回购利率升至2.68%,3个月、6个月和1年期央票利率分别升至2.38%、2.60%和2.90%,1年期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则逼近4.0%。在此背景下,自8月1日起,央行在央票发行中,连续对1年期品种采取固定价格、数量招标的方式。此种方式在央票发行中久已搁置未用,其重新启用被视为突出体现了央行稳定市场利率的强烈意愿。
  自3月份开始,债市收益率连续5个月逐级走高,对部分机构的吸引力开始显现。因资产配置要求,一些机构对债券资产的需求增加,比如对银行而言,主管部门对其贷款控制增强,但其新增负债资金总要寻找去向,回归债市是必然的选择。
  物价指数增幅意外下降。7月份,因肉禽及其制品、鲜蛋及鲜菜价格大幅下降,7月份消费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长仅为1.0%,大大低于市场预期,环比更是回落了0.3%。这对于债券市场而言,不啻为一个惊喜。随后数月的物价走势,也稳定于低位运行。
  流动性非常充裕。因国际收支盈余持续处于高位,央行被迫投放基础货币以维持汇率基本稳定,导致资金宽松。
  需要指出的是,即便央行于8月18日“出其不意”地再次加息,也没能改变债市反弹的势头。是次加息后,债券市场在短暂调整后便迅速恢复,一方面体现出短短数月市场在连续经历了两次加息、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及多次定向发行央票之后,有利空出尽的心理预期,同时也说明其时市场资金依然非常充裕,机构的配置需求相当旺盛。笔者认为,央行是次加息与其此前通过数量招标稳定市场利率的操作,似全然矛盾,前后传递的信息落差较大,易使市场产生误解。
  为减少流动性过剩的负面影响,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央行于11月3日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且并非差别调整,而是对各类机构一视同仁。在存款准备金率宣布上调后三周左右的时间里,债券市场收益率变动有限,货币市场利率却有大幅上升,具代表性的银行间7天回购定盘利率由政策宣布前的2.42%,上冲至准备金缴款当天11月15日的3.68%,创下三年来的新高,而整个银行间回购加权平均收益率,则由2.33%提升至3.59%,幅度超过120个基点。
  


  由此,导致债券市场与货币市场利率出现了明显背离。例如银行间市场7年期国债收益率仅为2.72%,比1年期央票二级市场收益率2.80%略低,而较7天回购利率低出的幅度则高达近100个基点(见图3)。
  这种幅度巨大的背离仅在2003年下半年特定的市场背景下才出现过。2006年7月5日和8月15日存款准备金率曾有两次幅度相同的上调,其时货币市场利率表现相当平稳。而在11月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后,在短短10个交易日的时间内,货币市场利率却出现如此巨大的上升,个中原因颇值探讨。
  笔者认为,可能的原因之一,是各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较低水平。据统计,金融机构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一直呈下降趋势,6月末平均为3.1%,8月末降至2.34%,9月末为2.52%,10月末又有下降,如上海中资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即较上月下降0.23个百分点。当然,不同银行又有区别,一些中小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低,其中部分机构通常充当资金净融入方,政策调整对这些机构压力较大,引致短期内对资金的争夺。
  可能的原因之二,是股票、债券的集中发行吸引了大量资金。在准备金上缴当周,有马钢55亿元的分离交易转债和140亿元的铁道债券簿记申购,有多只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招标,同时还有多只新股发行。这些因素对资金头寸的影响无疑非常显著。
  可能的原因之三,是部分市场机构此前较多运用了财务杠杆,为维系资金链条不至断裂,导致出现一时的流动性紧张。
  此外,或许还存在某种尚未引起普遍关注的结构性变化,包括银行体系的脱媒现象开始出现等。
  货币市场利率在高位持续了大约三周左右的时间,便回落至正常水平。在此过程中,受货币市场利率高启、物价指数上涨及市场预期央行可能再次出手收缩流动性等因素的影响,债券市场利率悄然上升,这种态势进入12月份也未改变。
  
  “十二月效应”启示
  
  历史上,债券市场有一个著名的“十二月效应”,即在每年的12月份,债券市场一般都会上涨。以美国为例,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16年里,10年期国债在12月份上涨的次数高达13次之多。在中国债券市场,这种效应也表现得非常明显。2001年以来,债券市场在12月份大都出现上涨,即便是在货币市场利率惟一明显上升的2002年和动荡不定的2003年及2004年,12月份债市的表现也相当平稳。以此来看,债市“十二月效应”在中外市场确实存在,但原因可能有所不同:在美国,机构投资者出于安全考虑,多选择在此时进场购买国债,以锁定全年的收益或止损;而在中国,则是此时头寸宽松,机构的交易动机减弱。这表明,债市在12月份出现下跌的情况,应该只是小概率事件。
  我们正在关注这种小概率事件在2006年的国内债市是否将发生。以目前的情况看,在近期资金非常宽松、货币市场利率一路走低的情况下,债券指数却在逐级下跌,虽然幅度并不很大—收益率的上升在银行间市场平均为7个BP,在交易所市场则达到15个BP;曲线远端上升幅度大于前端。不但二级市场收益率上升,在一级市场,债券发行利率也是看高一线。12月13日财政部发行2006年最后一期国债,期限3个月的固定利率产品参考收益率高达2.17%,比预期高出足有20个BP。
  债券市场近期出现下跌,大概受四方面原因影响。
  货币政策预调。央行于12月11日再次使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向银行间市场的一级交易商定向发行票据,以收缩流动性。这是央行2006年第四次定向发行央票,规模为1200亿元,大体相当于上调一次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与前三次不同的是,此次定向发行央票不是惩罚性的,因此利率也随行就市,与公开发行的1年期央票相同,均为2.7961%。笔者看来,此次举措,从时机上看,再次体现出未来货币政策的“预调”特点,值得关注。
  近期新债集中发行。其中包括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商业银行金融债、银行和保险公司次级债、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和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此番债券的集中供应,多少有些令投资者应接不暇。
  包括广深铁路在内的多只新股发行,共冻结数千亿元资金。且中国人寿也于12月底开始申购,登陆A股市场。
  受股市上涨行情影响,资金继续分流。明显的迹象之一是新基金发行火爆,如嘉实策略增长基金在一天的时间内,发行规模达到419亿元,创下了中国基金历史上的最高纪录。
  因影響资金流向和回报预期,上述因素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此轮的债市下跌,但更重要的因素或许在于各类机构对未来债市走势的判断仍然趋于谨慎,其结果之一,便是当前真正去做配置的少,而在货币市场做短期融出的多,资金集中在回购与拆借市场,导致货币市场利率一路走低。
  
  慎对后市
  
  归纳起来,有三点需要重点关注:
  物价走势。最近的物价走势颇受关注。正如大家看到的,虽为丰年,但粮价却大幅上涨,2006年11月份CPI同比上升1.9%,即主要因粮油价格上涨而起。粮油价格的上涨,与粮食流通体制现状及主要产粮国粮食减产等因素有关,可能具有一定的短期性特点,但市场对2007年物价的上升预期本来就高于2006年,2007年压制物价的因素部分释放以及政府为促进消费而采取的倾斜性政策举措的出台,客观上均会对物价上升产生一定影响。2006年被债券市场所忽视的物价因素,或许将在2007年的部分时间段里,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当然,物价上升的幅度不一定非常明显,但市场心理的变化可能已经发生。
  对2007年年初信贷季节性集中发放的预期仍然较强。2006年上半年贷款集中发放后,相当一部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个别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甚至跌到8%以下。但自2006年下半年开始,很多银行通过发行股票和次级债券的方式,补充了资本,信用扩张能力大大增强。每年的第一季度集中发放中长期贷款,对于银行而言,效率最高,内在动力最强,在影响其资金配置结构的同时,也对货币供应量和投资的增长产生推进作用。鉴于2006年的经验教训,宏观调控方面对此会有提前应对——实际上已经开始这么做了,因此,信贷和投资的增长在2007年年初应不致发生如2006年那样突发性的剧增。但如果希望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并不现实。
  宏观经济政策的“预调”。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助于抚平经济与金融运行的波动性,使其不利影响尽可能“收敛”。从货币政策来看,2006年8月份之前的操作,主要是为了控制货币、信贷和投资增长,而在此之后,则主要是为了收紧流动性,以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从最近的政策动向看,未来货币政策预调将成为主基调,11月份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及12月份定向发行央票,其对时机的精心选择,已经清楚地显示出这一特点。若2007年年初货币、信贷与投资扩张迹象明显,则价格型与数量型的货币政策手段均有可能采用。
  总体来看,预计2007年债券市场最显著的特点,将是其波动性较之2006年进一步加大。除以上因素外,股票市场市值的进一步增加和回报预期的变化、银行体系脱媒现象的显著扩大、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效应的日益显现、资本账户开放与汇率和利率的市场化进程、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与政策预期、债券市场的供求形势以及品种与制度创新等,均会在相当程度上对市场产生影响。
  (作者单位:中信证券)
其他文献
父母日渐老去,身体也不如以前硬朗,各种小毛病也接踵而至.继而很多孝顺的子女会想到买老年保健品为父母补补身子,然而市场上的老年保健品鱼龙混杂,即使花了银子也见不到成效.
期刊
嗨!各位同学,这一单元的学习,初初给你支招来啦!本单元的4篇文章都属于议论文,在阅读这一类文章时,初初可要提醒你们注意以下几点哦:首先,要火眼金睛找准论点。论点是作者对
期刊
在解数学题时,如果遇到对象不确定,就要分不同的情况作答,这就是分类讨论.分类的原则:(1)分类中的每一部分是相互独立的;(2)一次分类按一个标准;(3)分类讨论可以逐级进行.分
1918年的鲁迅的《狂人日记》与1834年的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着承接与革新的联系,本文从文体、风格、主题三方面作了浅要分析.
坏蓝眼睛  原名贾佳,畅销书作家,情感专家,2003年至今出版长篇小说十余部,短篇小说集九本,随笔集两本,文字独具特色,深受欢迎。  《大话西游》里笑料不断,堪称经典,但是哪一段都比不上唐僧絮絮叨叨、引吭高歌《ONLY YOU》的场景更具喜剧效果,原因就在于:你丫怎么那么多废话!  生活中如果我们遇到一个絮絮叨叨没完没了的人,恐怕不会抱着那么愉快的心态去欣赏,反而会让自己坏情绪积郁,扫兴无比。甚至
期刊
微小RNA(miRNA)是一类长21~25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小RNA,在转录后水平调控靶基因的表达.近年来研究发现,miRNA也参与了机体多个器官如心脏、肺脏、肾脏、肝脏、皮肤的纤维
中国有句老话,“千金难买老来瘦”.其实,一味地瘦是不对的,应该是“老有肉”,特别是年过四十者,一定要留住你的肌肉!因为从这时开始更容易患上“肌肉减少症”,这甚至能成为恶
期刊
文章借助古籍,对“铸剑戟以为农器”的含义进行解读,包涵“偃武修文”、“垂仁于王道”、兆民富庶的治国方略;是士子去国还乡、忧国忧民的感慨。当然,与铁器相关的农业工具,
京剧行当众多,我对丑行却有一份特别的喜爱。不光因为丑角诙谐幽默,让人笑口常开;还因为丑角在舞台上,总是扮演形色各异的小人物。这些小人物,虽是配角,身上有缺点也有优点,较之尽善尽美或大奸大恶的主角来说,更加真实亲切,所以特别可爱。  第一次看梅庆羊的戏,是那出《野猪林》。他一上台,唇齿飞扬,声音如珠玑落玉般琤琮清脆,和他那身翠绿的长袍遥相呼应,让观众在听觉和视觉上都为之一振。只见他那身长袍,连扣也不
经过长期的摸索,北京化工大学产学研合作教育形成了“三一模式”。“三一模式”是“三条实现路径、一个中心目标”的简称。三条实现路径包括课程学习、科研体验、产业实践。三条路径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三一模式”的持续实践使学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    形成了大化工人才培养的品牌    产学研合作教育“三一模式”的雏形,产生于学校学科优势明显的大化工领域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经过多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