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政策的测度及不同政策效果比较研究

来源 :中国科技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rx1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政策是直接和间接创新政策的综合,对其进行测度并比较它们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相关技术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本文将创新技术进步导入知识生产函数,剔除全要素生产率包含的技术进步因素,此时的全要素生产率就可以表示创新政策;将创新政策数据标准化后再减去直接创新政策就得到间接创新政策,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政策测度方法;在分析直接创新政策与间接创新政策作用机制的基础上,综合采用面板数据、面板门槛、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创新政策的绩效及诸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创新政策测度模型总体有效;间接创新政策的绩效超过直接创新政策;间接创新政策的弹性与政策强度呈正比,具有门槛效应;直接创新政策与间接创新政策协调水平有待提升;创新政策对创新成果的影响具有阶段性特征;直接创新政策能更好地激励企业增大研发经费的投入.
其他文献
Up to date,solid-state carbon dots (CDs) with bright red fluorescence have scarcely achieved due to aggregation-caused quenching (ACQ) effect and extremely low quantum yield in deep-red to near infrared region.Here,we report a novel fluorine-defects induc
1 “科学家拥有的科学”与“大众共享的科学”rn科学家精神毫无疑问要建立在科学家群体的价值取向和伦理规约之上,概要而言,它包括“心”与“行”两个方面.“心”的内涵是求真、求善以及求美的信念,特别是追求真理、造福人类的初心;“行”的内涵是坚守信念、持之以恒的言传身教和个人操守,特别是面对权与利纠缠时“求真向善”的操守.并非凡是科学家都有良好的科学家精神,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理念环境和机制设计的不同,科学家精神的议程构建与传播方式也会有不同的演化走向.
1 中国科学家精神的传承演进rn中国科学家精神一直都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其内涵也随着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而不断丰富.1919年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以“德先生”与“赛先生”为口号,让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无数仁人志士分别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踏上救国之路,前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最终促成中国共产党成立; 后者将科学救国作为信念,远赴海外学习科学技术,回国传播科学思想,使其扎根于中华大地.赵忠尧带着50毫克镭辗转长征,西南联大师生流离漂泊,在日军轰炸下坚持学习研究,高士其忍受残疾千里奔赴延安开展科普工作.在黑
1 科学家精神传播的实质及其对科学文化的作用rn1. 1 科学家精神传播的实质是文化传播rn科学家精神实质上是科技界文化的核心价值凝练,对于科学家精神的弘扬和传播,可以看作狭义“科学文化”[1]的社会化表达和接受过程.由于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以及科学发展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科学家群体在责任、使命以及精神、价值观等方面呈现出显著的独特性[2] ,中国科学家精神必然会吸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形成知识界和科技界独有的气质和传统特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及科学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深化,科学家精神在与社会公众价值体系的
1 科学家精神是科学精神的内化与延伸rn科学社会学创始人R·默顿认为,科学富有独特的精神气质,这种气质是“有感情情调的一套约束科学家价值和规范的综合”[1].换言之,科学精神以科学家为载体,以规范的形式内化为科学家的品德或良心.默顿提出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这四条规范是迄今为止影响最为深远的对科学精神气质的概括.
1 弘扬科学家精神对当代博物馆提出更高要求rn作为一种主要的非正规教育机构,博物馆历来承担着传播普及科学、提升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重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高速、高质量发展,公民对科学的预期也从单一的生产、生活工具,逐渐扩展到文化享受、精神熏陶等愈发多元化的需求.2020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表明,公民利用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和公共图书馆的比例较2015年、2018年稳步提升.面临这种公民对科学预期的提升和需求的扩展,国务院于2021年7月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 2021—2035年) 》 (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的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科学家精神是科学共同体广泛认可、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是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科学家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时代化、人格化,既是特定历史时期科技工作者中的杰出代表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也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社会对于科技界的期盼[1].由此,科学家精神在不同群体中有着不同的映射,在科技界内部,科技工作者作为科学家精神的承载者和践行者,科学家精神体现为科技工作者的职业精神,或者说是
以法治理念和方法调整科技法律关系是科技立法的核心,科技立法内含科技事务发展性特征和法治安定性追求之间的逻辑张力.中国科技立法属于后发集中型立法模式,带有较强的宣誓性、回应性、引导性和底线把控性历史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立法体系化和法治化成就显著,也存在局部供需失衡和理念单一的问题.“十四五”时期中国科技立法应从体系完善的传统理念转向兼顾体系逻辑和效能提升的综合进路,同时兼顾科技政策开放性和科技立法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应以修改《科普法》等科技核心立法为手段,巩固科技法治的正确历史选择、培育科技创新社会意
科技创新券是当前中国政府支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新型政策工具.自江苏宿迁首次试点后,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推行创新券,但该政策的扩散机制却鲜有研究.本文基于2012—2019年28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事件史分析方法,从内部动机、政府资源和能力、领导人特征、府际关系等维度建立分析框架,探究科技创新券政策扩散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科技创新券政策扩散呈现典型的S形时间曲线,东部地区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规模、市委书记年龄、市委书记学历、中央政府压力和省内城市采纳率会显著影响该政策的采纳.研
本文以上海1979—2020年颁布的支持科技创新财税金融政策为样本,运用文本内容分析法和共词聚类分析技术考察财税金融政策工具选择特征及其演进规律.研究发现,上海形成了以专项投入、税收减免和基金引导为主线的直接刺激型政策架构体系;驱动科技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工具应用存在环境面供给过溢而需求面拉动不足的结构性问题;政策工具对创新价值链中研发和产业化两端环节的激励与牵引拉动效应明显,中试生产阶段政策推动力较弱;各演进阶段政策着力点分散且政策主体协同关联度不高.未来应注重优化财税金融配套政策工具的内部结构,加强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