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引 言
日用陶瓷的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多种缺陷,但是对于杯类产品来说,把手开裂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一般来说,把裂2~3%的数量还属于正常范畴,但是我公司曾出现一次高达20~30%的把裂情况,笔者就此展开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2原因分析
2.1 从造型方面进行分析
杯把与杯身的相符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由于此次把裂涉及的杯类产品并不是一个品种,这个原因基本上可以排除,但是基于技术上的严谨性,我们还是进行了认真仔细的对比,结果发现所有的杯把和杯身基本上吻合,这个原因可以排除。
2.2 从粘接方面进行分析
杯把对于杯身来说,主要依靠泥浆进行粘接,经过仔细检查把裂位置的具体表象,结果发现把裂处已经把杯身带出一块,说明粘把浆应该没有问题,这个原因也可以排除。
2.3 从烧成收缩方面进行分析
由于杯把和杯身分别采用不同的成形方法(杯把是注浆成形,杯身是磙压成形),是不是因为烧成时两者的收缩不一致而造成的杯把开裂呢?根据表象,笔者认为这应该是主要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2.3.1从烧成瓷化程度来看
同样的烧成温度下杯身还有一定的吸水率(吸水率为2.45%),而杯把则已经完全瓷化(吸水率为0.16%),这说明两者的瓷化温度并不一致。
2.3.2 从两者的配方进行对比(表1)
2.3.3 原料的化学成分(表2)
2.3.4杯身坯料的化学成分(表3)
2.3.5杯把泥浆的化学成分
通过表3与表4化学成分进行对比分析,笔者发现杯身和杯把不但烧成温度有差别,而且烧成收缩也不一致,接着进一步进行了杯把杯身分离试烧实验,结果也与原先我们的分析一致。有鉴于此,笔者决定对杯把泥浆的配方进行调整,经过几次调整,杯把把裂的情况有所好转,但是生产不过十天又出现反复,一直没有得到根治。因此,笔者就大胆进行新的尝试:用杯身泥进行化浆注杯把的试验(行内人称之为:原泥化浆)。
笔者进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想要搞清楚两个参数:就是每公斤泥加多少水和多少解凝剂才能够达到注浆的要求,并且必须在20~30min内凝固,达到粘接要求。
3试验过程及结果
3.1 解凝剂的选择(纯碱、水玻璃、腐殖酸钠等)
由于原来用球磨机磨浆时用的是纯碱,加入量为0.6~0.9%,按说应该优先选择纯碱,但是在生产中发现加入纯碱的泥浆中偶尔会出现出碱现象,而且浆的悬浮性较差,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决定选择另一种解凝剂——水玻璃。
3.2 化浆设备的选择
根据本次试验的要求,制模型使用的打浆机成了笔者做小型试验的主要设备。
3.3 加水比例
根据注浆泥浆的含水率(33~35%)要求,计算出每公斤泥需要加水0.50~0.54kg。
3.4 解凝剂的加入量
经过多次试验,得出每千克泥的解凝剂加入量应该在6~9克之间,这时化出的泥浆完全达到了试验的预期效果。
3.5 粘接试验结果
经过半成品粘接和烧成,我们试验的杯子没有一个把裂的情况出现。
3.6 扩大试验范围
我们利用废弃的泥浆池,自制了打浆叶,进行了全面的试验,结果非常理想,进而把该工艺应用到生产之中。
4结 论
通过原泥化浆,解决了同步收缩的问题,有效地控制了杯把把裂缺陷的产生,同时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公司的效益。
日用陶瓷的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多种缺陷,但是对于杯类产品来说,把手开裂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一般来说,把裂2~3%的数量还属于正常范畴,但是我公司曾出现一次高达20~30%的把裂情况,笔者就此展开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2原因分析
2.1 从造型方面进行分析
杯把与杯身的相符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由于此次把裂涉及的杯类产品并不是一个品种,这个原因基本上可以排除,但是基于技术上的严谨性,我们还是进行了认真仔细的对比,结果发现所有的杯把和杯身基本上吻合,这个原因可以排除。
2.2 从粘接方面进行分析
杯把对于杯身来说,主要依靠泥浆进行粘接,经过仔细检查把裂位置的具体表象,结果发现把裂处已经把杯身带出一块,说明粘把浆应该没有问题,这个原因也可以排除。
2.3 从烧成收缩方面进行分析
由于杯把和杯身分别采用不同的成形方法(杯把是注浆成形,杯身是磙压成形),是不是因为烧成时两者的收缩不一致而造成的杯把开裂呢?根据表象,笔者认为这应该是主要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2.3.1从烧成瓷化程度来看
同样的烧成温度下杯身还有一定的吸水率(吸水率为2.45%),而杯把则已经完全瓷化(吸水率为0.16%),这说明两者的瓷化温度并不一致。
2.3.2 从两者的配方进行对比(表1)
2.3.3 原料的化学成分(表2)
2.3.4杯身坯料的化学成分(表3)
2.3.5杯把泥浆的化学成分
通过表3与表4化学成分进行对比分析,笔者发现杯身和杯把不但烧成温度有差别,而且烧成收缩也不一致,接着进一步进行了杯把杯身分离试烧实验,结果也与原先我们的分析一致。有鉴于此,笔者决定对杯把泥浆的配方进行调整,经过几次调整,杯把把裂的情况有所好转,但是生产不过十天又出现反复,一直没有得到根治。因此,笔者就大胆进行新的尝试:用杯身泥进行化浆注杯把的试验(行内人称之为:原泥化浆)。
笔者进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想要搞清楚两个参数:就是每公斤泥加多少水和多少解凝剂才能够达到注浆的要求,并且必须在20~30min内凝固,达到粘接要求。
3试验过程及结果
3.1 解凝剂的选择(纯碱、水玻璃、腐殖酸钠等)
由于原来用球磨机磨浆时用的是纯碱,加入量为0.6~0.9%,按说应该优先选择纯碱,但是在生产中发现加入纯碱的泥浆中偶尔会出现出碱现象,而且浆的悬浮性较差,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决定选择另一种解凝剂——水玻璃。
3.2 化浆设备的选择
根据本次试验的要求,制模型使用的打浆机成了笔者做小型试验的主要设备。
3.3 加水比例
根据注浆泥浆的含水率(33~35%)要求,计算出每公斤泥需要加水0.50~0.54kg。
3.4 解凝剂的加入量
经过多次试验,得出每千克泥的解凝剂加入量应该在6~9克之间,这时化出的泥浆完全达到了试验的预期效果。
3.5 粘接试验结果
经过半成品粘接和烧成,我们试验的杯子没有一个把裂的情况出现。
3.6 扩大试验范围
我们利用废弃的泥浆池,自制了打浆叶,进行了全面的试验,结果非常理想,进而把该工艺应用到生产之中。
4结 论
通过原泥化浆,解决了同步收缩的问题,有效地控制了杯把把裂缺陷的产生,同时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公司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