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矗:中国研究大熊猫的领航者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qi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乔治·夏勒博士在名著《最后的大熊猫》一书中,说到胡锦矗老师总是充满敬意:“胡锦矗是一位优秀的博物学家,教我很多有关鸟类及其它森林生物的知识。跟他做野外工作是一件乐事,因为无论天气多么恶劣,地形多么崎岖,他都乐在其中。他永远怀着冒险心情,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并称他为“中国研究大熊猫的第一把交椅”。
  耄耄之年的胡锦矗教授在西华师范大学耕耘了半个多世纪,他头上有无数骄人的头衔和光环。一部部著作,一篇篇论文,一张张奖状,每个殊荣后面都蕴藏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永不枯竭的“泉水井”
  
  


  每天早晨七点三十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身着白色的实验服,神采奕奕、步履从容,总是第一个走进西华师大老校区的生物实验大楼,他就是胡锦矗教授。 谦逊、面带和善的微笑,这是胡教授给人的第一印象。在胡锦矗教授的书架上,一本本学术著作井然有序地存放着:《卧龙的大熊猫》、《大熊猫生物学研究与进展》、《大熊猫的风采》、《九万里熊猫故乡考察记》等等,从这些书中我们能读到胡教授的汗水与心血。动物学界里有一句话:“爱上熊猫不容易”,而爱上熊猫,成为夏勒博士尊敬的“中国研究大熊猫的第一把交椅”就更不容易。
  “一桶水总是要枯竭的,一缸水也是要枯竭的,永不枯竭的是一口泉水井。”在教学和科研中,胡教授从来不满足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总是虚心向国内外的同行取经,扩充自己的知识领域,他总能准确把握动物学研究的前沿内容,及时吸收最新的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口“泉水井”。
  可能许多人只知道胡教授是一个研究大熊猫的专家,其实,胡教授在脊椎动物学方面是一个全面型的专家。在胡教授年轻求学的时候,分别师从近代中国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兽类研究的名师大家,进行过深入系统的学习,并且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学生眼中,他就是一部脊椎动物学的“百科全书”。
  胡教授十分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每堂课之前,他总是亲自挑选标本供学生实习,并亲自为学生讲解兽类标本的鉴定。看到学生做标本的技术不过关,胡教授亲自从头到尾为学生演示怎么制作标本,每个细节、技巧都讲得非常清楚。
  胡教授在授课过程中,特别重视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基本知识。在学兽类分类的时候,胡教授每讲到一部分内容,就会指出目前分类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这样,不但让学生掌握了学习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半个世纪以来,胡教授几乎放弃了全部的休息时间,踏遍了巴山蜀水,采集标本,摄制照片,自制幻灯片500多张。全世界兽类各目、科属和代表种,他都拍成幻灯片多达数千种,尤其以世界珍惜动物收集最齐全。他讲课很重视直观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常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纳入教学之中。借助幻灯片,展示实物,他上课时总是“堂堂客满”。如今,经他培养带出来的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生有上百名,其中博士20余名,教授10多位,许多人已经成为我国珍惜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的中坚力量。
  
  大熊猫研究的奠基人
  
  作为大熊猫专家的胡锦矗在40年的科研工作中,为保护和抢救国宝立下了功勋。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总统尼克松和法国总统蓬皮杜先后来我国访问,向我国提出赠送大熊猫的请求,周恩来总理当即指示林业部迅速派人对野生的大熊猫进行调查,并强调要像抢救国宝一样抢救大熊猫。林业部和四川省有關部门派出胡锦矗教授等10余个专业人员组成一支调查队,踏遍川西群山,走遍了岷山、大小凉山等地区,查清了大熊猫的数目和分布区域,发现了大熊猫分布的重要规律。他撰写的《大熊猫生态地理分布》学术报告首次揭示了食物、气候、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对大熊猫的生存繁衍的深刻影响,引起了轰动。野外作业是艰苦的,并且时时遭遇险境,但胡锦矗依然乐此不疲。胡教授指着实验室的一箱标本说,“一个大熊猫头骨就是几万元”。其实,在他心中这些从野外采集回来的标本都是他的心肝宝贝,也是学校的无价之宝。1978年,胡锦矗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建立了国际上知名的“五一棚大熊猫生态观察站”,长期研究野外大熊猫的生态生存状况,连续五年风餐露宿,历尽艰辛,行程九万里,开创了大熊猫研究史上的“四个第一”,这些宝贵的研究成果为大熊猫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在十八届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年会上,胡锦矗分析了中国放归野外的大熊猫“盛林一号”和“祥祥”为何一生一死的缘由。胡锦矗教授对这两只大熊猫的“生”与“死”进行了比照后说:“大熊猫在野外的生活习性是‘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不是群居性动物,‘祥祥’在弱肉强食的生物世界中,侵占了强者的领地,因而无法生存下去;而‘盛林一号’本身来自大自然,它很懂‘规矩’,所以至今能在野外生存下去。”胡教授认为,圈养大熊猫放归自然,能够活下来,还不是成功。能够建立自己稳定的巢域,逐渐融入当地熊猫的核心社会,并最终繁育后代,野放才能称作真正的成功。
  “大家都喜欢大熊猫,大熊猫究竟有哪些迷人的魅力呢?”胡锦矗说,西方作家莫里斯在《大熊猫》一书里详细描述了大熊猫的魅力,将其列为“十佳动物”的第五位。他认为大熊猫的很多特点成就了它非凡的魅力:拥有与人一样的扁平脸,孩子一般的大眼睛,调皮的短尾;贪玩、活泼、笨拙;非食肉性;体形圆胖硕大,黑白分明;珍稀;栖息地神秘……
  胡锦矗说,大熊猫的名气日大,除了其自身的魅力特点外,还与它被作为最珍贵、独特的国礼,活跃于国际外交舞台有关。胡教授长期从事大熊猫研究工作,为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作出了重大贡献,2007年6月,他被世界自然基金会授予中国著名大熊猫研究专家“自然保护贡献奖”,此奖项是该组织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所设立的最高奖项。
  
  带来福音的自然之子
  
  胡锦矗少年时代就经常约同学走乡串村接触大自然,他的老家开江县是个山青水秀的地方,同时也是他儿时的乐园。他感慨地说:“故乡的山水最先给我启迪,使我对大自然,对神奇的动物界产生了兴趣”。
  在青年时代,胡锦矗深受著名教育家曾孟久先生的熏陶和启迪。他一生生活简朴,为人友善也是得益于曾先生对他的言传身教。“勤运动,均劳力,谨寒暖,节饮食”是曾先生传授给他的养生之道,一年四季洗冷水澡,天天打太极拳,胡教授坚持了半个多世纪。每天六点起床,自己熬稀饭,练太极,按时上下班,晚饭后散步,八点半看CCTV-4《海峡两岸》,九点看《中国新闻》,每天的生活非常有规律、有节奏。胡教授一直视时间如生命,他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对大熊猫的研究中。这么多年来,他从来没有完整看过一部电视剧,最近,在医院护理夫人期间,才抽空看了电视剧《金婚》,和剧中的人物一起回味悠悠岁月。
  胡教授已近八十高龄,但仍耳聪目明,精神矍铄。每天上班他至少要爬4趟6楼,但从来不会气喘吁吁。在接受采访时,胡教授刚刚检查完身体,他无比自豪地告诉我们“一切都非常正常”,说完,他就像个孩子似的咧开嘴,得意地笑了。晚年的胡教授过得幸福而安康,他非常珍惜一家人聚在一起和和美美的气氛,即将迎来四世同堂,胡教授感到异常满足。
  70多年一路走来,那个脚踏实地对动物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如今已成为中国的熊猫专家。至此,胡教授并没有完全沉浸在天伦之乐中,在他的内心深处,亲近大自然,走近大熊猫仍然是他最大的心愿。
其他文献
为加强我国包装工业的科技创新、提高包装产业的整体水平,从2005年起,国家财政设立了“包装行业高新技术研发资金”支持包装业的高新技术项目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文章分析了江苏省高校广电专业的现状,结合实践,对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开放实验室、校园电视台、新闻机构等平台,提高高校广电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出了建议。
都说废旧塑料再生利用是个“稳赚不赔”的行业,而且投资少、回收快。但河南兰考的邵先生却在这个行业里栽了跟头。邵先生年初投资开办的再生塑料厂,上个月关了门。“废品的价格
如何看待我国大学的自主权问题,向来颇多争议。坦率地说,尽管1998年《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高校七个方面的自主权,但政府与大学之间长期形成的隶属关系,并未因此而发生实质性的
本文通过工程实例,探讨了在无梁楼盖设计过程中的几个实际问题,供设计人员参考。
针对底层框架结构,提出对砖砌抗震墙的约束加强措施,以及组合墙作为抗震墙的良好抗剪、抗弯性能。
当今,环境的持续恶化已经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以保护生态资源、保护人类健康为目标的生态化设计浪潮正在全球兴起。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化包装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正成为全球设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的就业形势目益严峻。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无疑是当前解决就业准题的必要选择。事实上,目前我国正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次创业
位于慈溪市桥头镇的浙江再生塑料产业基地,日前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单位。这是我省唯一入选该批试点的单位。据悉,此次试点,全国共有29个城市、11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正式展开。文章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相关调查资料,分析了在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思想态度和教学操作过程等方面的不适应性,论述了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从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改变、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以及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等方面重新进行思考,以适应新的教学形势。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信息技术教师 适应性   [作者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