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观察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lel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银河没被妖魔化,而是被黄色化
  长 平
  本周我在自己所在的刊物中撤换了一篇评论文章。那篇文章说李银河因为有过跟王小波的绝世爱情,就不可能对一夜情、多边恋、乱伦等行为产生好感;她为这些行为主张权利纯粹是出于学术的宽容;网友的谩骂会不会伤了她的心,导致她以后再也不敢说话了呢?
  如你所知,这是在说李银河上周在南京的一个“关于爱情”的讲座引发的新闻。当地一家报纸报道说,李银河为一夜情正名,“憧憬多边恋,性观念过于前卫惹众怒”。各报刊和网络纷纷转载,引来网友对李银河骂声一片。那篇评论文章是要为李银河“正名”的,但我认为善良的心理猜测对于明辨是非没有必要,而且暗含着明显的歧视;而李银河岂是几句谩骂就可能吓倒的,她“惹众怒”早已不是头一回了。
  但是第二天我读到了李银河为此事接受北京一家周刊的专访,就有点惶惑了。专访中,李银河除了一以贯之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之外,新的东西主要有两点:一,指出那家报纸报道失实,她的观点并没有惹起众怒;二,自己并不憧憬多边恋、一夜情和乱伦,而是喜欢传统的一夫一妻,所以被那家报纸妖魔化,想要去法院告它。
  再去看她的博客,原来这两点当时就写出来了:“我自己就不喜欢多边恋,觉得它太累了,太闹腾了。我喜欢老派的一对一的关系。”“心情郁闷啊。我现在的感觉就是好心被当成了驴肝肺。”“我真有点怕了这帮没素质的人了,跟吃苍蝇感觉差不多。也许以后就不说什么话了,咱们自己聊聊天算了。”看来我们的社会学家真的是受伤了。
  我的惶惑在于,李银河要去告这家报社什么呢?或者说,她到底怎样被妖魔化了呢?是她喜欢“老派的一对一的关系”,而被说成“憧憬多边恋”,所以就被妖魔化了吗?但是按照李银河自己的观点,多边恋“就是一种新的人际关系而已”,“我觉得它没什么不好。如果其中所有的人都是自愿的,他们也有权利这样做。我们的人际关系类型少得可怜,人民群众自发创造出新的人际关系,我们应当加以肯定。”据此,那个报道只能说是一个并不造成伤害的误解:如果多边恋并非妖魔,那么被误解成多边恋也就谈不上什么妖魔化了。
  虽然自己不践行却为践行者主张权利,也具有类似“我不同意你的主张,但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道德力量,但是,从客观效果看,由于她所主张权利的对象处于社会弱势地位,在公共空间几乎没有发言权,作为代言人的她如此急于“撇清”自己,显然有不够道义的嫌疑。至于用以下这个比喻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就好比说吧,我没有偷东西,然后被人说我偷东西,然后全国人都来说看,这是个小偷”——把多边恋、一夜情、同性恋等等同于小偷行为,按照她自己的逻辑,就是赤裸裸的歧视了。
  或者,李银河是去状告那家报社说自己的观点惹众怒吗?按照她的描述,报道中显然对“众怒”夸大其词以哗众取宠了。但是,假如报纸正面地报道她的观点了,就不会在读者中引起“众怒”吗?如果大多数人都赞同她的观点,又何须她来“传播一种正确的理念”呢?
  李银河说过,对她的事业影响最大的两个人,一个是美国性学家金赛,一个是法国哲学家福柯。金赛的性学研究改变了整个美国的社会风气,“我觉得中国现在的情况真有点像美国1948年那个样子,就是当时的美国也是清教精神特别保守那样的,中国也是谈性色变,我希望通过我的工作也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而福柯几乎就是为离经叛道、惊世骇俗而生的,“据说福柯到晚年,他每说一句话都是一个新闻事件,就到这个程度,他的生活当然是一个艺术品了”。
  给自己找来这样两个伟大的榜样,又肩负起这样艰巨的任务,其主张的社会争议性自然是题中之义了,其实跟一家报纸怎样报道并没有多少关系。直到今天,这两个伟大榜样在西方社会也还是争议不休的人物呢。
  金赛鼓励性学研究者身体力行,他自己就是一个多边恋者。福柯则是一个同性恋者,死于艾滋病。西方很多有影响力的性学家都忍不住拿自己做过实验,有一个叫华生的性学家因为跟女助手实验而家庭破裂,被迫改行做广告业度过余生。谁也不会要求李银河一定要效仿,但是她想要“清白”而不惹“众怒”却完全没有必要。
  那么是不是那篇报道就没有问题了呢?不,问题很严重。我同意一个朋友的说法,那就是这个新闻被典型地黄色小报化了。黄色新闻来源于十九世纪末的美国,是指“用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于色情、暴力、犯罪方面的事件,达到耸人听闻、进而扩大销量之目的的新闻报道”,它“把人生的重大问题变成了廉价的闹剧,把新闻变成最适合报童大声叫卖的东西”。同样是在南京,前不久关于“女大学生自拍下体”的艺术展报道也是黄色新闻报道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严肃的新闻从业者眼里,黄色小报是应该遭到唾弃的低级媒体。
  在低级的新闻竞争环境中,新闻的黄色小报化总是防不胜防。比如那篇专访中,李银河称自己被“妖魔化”,就是记者用一个提问“你觉得自己是在被妖魔化吗”诱导出来的。它并不能准确地表达被采访者的观点,却被做成了“适合报童大声叫卖”的标题,这也是新闻黄色化的倾向。
其他文献
不少官员因身边人张狂栽了跟头。正应了那句,“骄淫矜侉,将由恶终”。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相府门人三品官”“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说法。有的领导干部被权力之酒灌醉,不知今夕何夕,处处一副“官老爷”做派,比如乘奥迪硬闯会场的“张局长”之流。身边人自然有样学样、变本加厉,甚至直接出面当掮客,形成“父子兵”“夫妻档”等贪腐团伙。  当然,现实中恐怕也确实不乏“被坑”的官员。有道是“官清如水,吏滑如油”,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清朝人都能够称奴才,称奴才是需要资格的。  不管是汉唐,还是宋明,大臣写进呈皇帝的奏疏时,都是自称“臣”。惟独清王朝是个例外——如果我们去读清朝人的奏折,便会发现,他们总是自称“奴才谨奏”“奴才跪奏”;接到皇上的圣旨,则赶紧表态说:“奴才跪诵之下不胜悚惧无地自容”,“奴才伏读再三更切悚惶”。  称“臣”与称“奴才”,意义有什么不同吗?当然。  有人说,奴才的地位比臣更卑贱。这么
1985年,赶写张闻天85周年诞辰纪念文稿  1985年8月30日是张闻天85周年诞辰。前一年,就预定届时出版《张闻天选集》,同时出版一本张闻天生前战友、学生、部下和亲属写的回忆文集。为此,1984年8月间,张闻天夫人刘英同志在北戴河海滨就向尚昆同志约稿。可是,到1985年文集要出版时,尚昆同志的回忆文章还没有着落。怎么办呢?军委办公厅杨尚昆处给我们张闻天选集传记组打招呼:你们先搞一个初稿吧!这任
创办《青年杂志》  1915年初夏,陈独秀回到上海。因为打算办杂志,陈独秀带家人住到了法租界嵩山路吉谊里21号。  因不能预知《青年杂志》的发行情况,汪孟邹以事多为由,婉言拒绝发行该杂志。但作为朋友,汪孟邹介绍群益书社陈子沛、陈子寿兄弟来发行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群益书社提出,陈独秀每月得编辑费、稿费200元,月出一本杂志。陈独秀满口答应了,有200元收入,一家人不仅可以饱食无忧,而且可以把在
打不起的战争  苹果公司是地球上第一个市值突破1万亿美元的公司,但即便有这么多钱,也不够养活全世界的军队。2018年,全球军费总开支为1.8万亿美元,有能力发动战争,也有能力阻止战争的几个国家就消耗掉了总军费的80%以上。  然而相比战争,这些养兵的钱还只是小数目。如果真的开打,每一秒都能消耗一台顶级吃鸡PC,分分钟都能打掉一台顶级超跑。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琳达·比尔姆斯,在201
1787年参加美国制宪会议时,富兰克林已是81岁高龄,是制宪代表中最年长的人,也是宾夕法尼亚最高行政长官。当时的美国还是互不隶属的13个介于“国”与“州”之间的“邦”,制宪会议要决定美国的行政、立法、司法等国家权力机构等,会议很重要,所涉事项重大。会议期间各方意见尖锐交锋,吵得一塌糊涂,亏得有富兰克林居中调和,才使得会议没有散伙,否则的话,美国的建国还不知要等到驴年马月。  6月11日,在众议院的
“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兴自蜀汉。”——司马迁两次大一统  武王克商、周公东征是中国的第一次大一统。周人是从陕西崛起,东土是靠五侯九伯镇抚。五侯者,齐、鲁、晋、卫、燕。如果加上孔子周游的宋、曹、郑、陈、蔡,还有西方的秦,南方的吴、楚,就是《史记》的十二诸侯。  秦灭六国和东西周是中国的第二次大一统,还是从陕西征服中国。 
我家周四是位活宝型的现代都市女郎,如果用约翰·格雷那本超级畅销书的说法,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我估计她可能来自月球——首先她的性格堪称是雌雄同体,阴阳交会,既有男人的暴躁、刚烈、执拗等如火的一面,也有女人的柔弱、温情、怜爱等如水一面;其次她的消费能力已使她荣膺“月光”女神的称号。  从恋爱到婚姻、从事业到生活,周四的杰出贡献之一是为我写出《女人不成熟的十大特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那篇文章要
爬格子历史悠久  不知什么時候起,人们对靠动笔谋生的行当,给了个戏谑的称谓——爬格子,我们国家一些伟大的现代文豪、国学大师,例如胡适、鲁迅、林语堂诸位前辈,都很喜欢“爬格子”的叫法。  实际上不只如此,“爬格子”不仅仅是作家的职业昵称,体制内的公务员中也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也是拿笔“混饭吃”的,有的吃得还相当不错,比如那位给明朝抗倭御史胡宗宪当师爷的徐文长兄,那文章写得,对上哄得嘉靖皇帝舒舒服服,对
“波係圆嘅﹗(球是圆的!)”这句地球人都知道的废话,却成了伍晃荣的经典名句    “无线电视记者伍晃荣报道”——这句播报最近二十多年来一直萦绕在香港无线电视观众耳边,它甚至被称作每天无线电视新闻的结束语。“没听到这句话,就会觉得新闻未完,”有观众这样形容。2005年6月30日的无线“六点半新闻报道”,伍晃荣说完“新闻报道完毕,再会”后,主播邱文华主动上前握手。  这句“再会”,预示着伍晃荣正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