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好词好句”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sheng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上《记金华的双龙洞》,我都会问学生:预习之后,你们觉得课文写得怎么样?很多次,我得到的都是否定的回答,原因很简单:学生认为,这篇课文里没有什么“好词好句”。
  学生的想法当然是不对的。叶圣陶先生的这篇游记水准极高,“好词好句”俯拾皆是:写杜鹃,叶老只用“有精神”三个字就点出了野生杜鹃的特点,但在不少学生眼里,“红的似火,粉的似霞,白的似雪”之类的句子似乎更美。看到石钟乳和石笋,叶老说:“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但学生觉得用“有的像什么”的句式写一组排比句更精彩。仰卧在小船里,叶老这样写:“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朴素的话语里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让读者充分地感受到了他的紧张,但学生却说这里没有具体生动的心理活动描写……对“好词好句”的错误理解让很多学生失去了最基本的判断,也给习作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许多时候,学生身上显露出来的问题,往往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教师的问题。学生对所谓“好词好句”认识的偏差其实是教师长期训练的结果。比如,某版本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练习1”编排了写拟人句训练,教材是这样导入的:
  晚上,陆小英把刚刚写好的习作送给爸爸看。爸爸细细地读了一遍,亲切地说:“写得不错。不过我给你提个建议,你看‘小溪哗啦啦地流着’这一句,如果写成‘小溪唱着欢乐的歌往前跑’是不是更生动一些?”
  接着编者安排了三组句子,每组句子里一句是普通的句子,一句是拟人句,要求学生辨析哪一句更生动有趣(还用辨析吗?导语里早就有了定论),最后是学生自己练习写拟人句。学生当然要学修辞、用修辞,但这样的比较、这样的训练往往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误解: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地说话是不好的,只有排比句、比喻句、拟人句等才是生动的,所以在写作中要尽量用上这些句子。
  在进行课外阅读时,一些学校还给学生配发了专用的本子,要求他们摘抄、背诵好词好句。我问过许多学生什么是“好词好句”,几乎所有的回答都是一样的:成語就是好词,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就是好句。学生平时的作业里也有很多积累“好词好句”的题目。一天,邻居家读四年级的孩子拿着《同步精练》到我家来请教,题目是写四个和“上天入地”结构相似且第二、第四两个字是反义词的成语。我一时想不出,孩子非常失望,那目光真的让我“恨不得找个地缝儿钻进去”。
  作为句子的基本组成部分,大多数词语包括成语在形态和表情达意上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谁也不比谁好,谁也不比谁差,它们都是平等的。我们说一个词好一定是基于具体的文本和具体的语境。比如“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是最经典的表达,但它却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字眼儿。好句也是如此,还是“排出九文大钱”这句话,用它来描写孔乙己付酒钱就是经典,可是如果写马云付酒钱也用这个好句,那一定会被笑掉大牙。所以,词语和句子,只有被准确、生动地运用到表达情感、描写事物、展开想象等行文中才具有独特的意义,离开具体的文本和语境去专注于收集“好词好句”,“就像把一头美丽的驯鹿杀死,剁成碎片,然后让学生们来围观鉴赏这些肉块”(叶开语),这当然是荒诞可笑的,但却是正在进行中的现实。
  “好词好句”带来的必然是陈词滥调。在很多学生的习作里,想主意都是“眼珠子一转”,下决心都是“拍拍胸脯”,春天就是“鸟语花香”,冬天就是“寒风凛冽”,一激动就“高兴得一蹦三尺高”,一难过就落下了“金豆豆”……这些都是典型的陈词滥调,但不少教师仍然包容甚至鼓励它的存在。因为有了这些,习作就好像有了文采、有了细节,就有可能拿到一个比较让人满意的分数。可我们必须明白,“陈词滥调”是诱人的毒蘑菇,外表鲜艳诱人但却可以置人于死地。这样说并不是危言耸听。第一,习作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是一件必须认真对待的事。但基于“好词好句”的写作就跟玩拼图一样,缺少哪一块就直接从“记忆的仓库”里拿出那一块往里一插就万事大吉了,它不需要发现,不需要感受,不需要推敲——这样,就改变了习作的性质,变成了一件可以随便敷衍的事。第二,习作鼓励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但这些“陈词滥调”却替代了学生的感受和他们个性的表达——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如果我们对这些陈词滥调放任不管,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变得麻木,他们天生的种种“不同”都会被统一到相同的“好词好句”上去,于是他们就再也发不出自己的声音,他们一辈子就只能做一只学舌的鹦鹉。
  对“好词好句”的迷恋和追逐在一定程度上也滋长了虚浮花哨的文风。“马小跳”系列小说中有个叫丁文涛的孩子,这个孩子只要一张口,成语就像“金鱼吐泡泡似的一个接一个不停地往外冒”,同学们个个不胜其烦,可在大人眼中,这却是学习好的重要标志。丁文涛是个文学形象,但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很多学生的习作一上来就是一组排比句,似乎非要说上一通言不及义的话,堆上一大堆莫名其妙的词语,才能算是写作文。“三板斧”过后到重点部分了,却看不到什么像样的话,但结尾要么是人为拔高的点题,要么就是故作深刻的思考,弄得像真的似的,其实就是个绣花枕头,外表五色灿烂,里面空空如也。
  前不久在朋友圈里读到一篇文章,说一个班学生的作文,有15篇写“水汪汪的大眼睛”,9篇写“月牙似的眉毛”,18篇写“樱桃小嘴”。作者认为这是学生“缺少词汇积累”“没有主动运用平时积累的有新鲜感词语的意识”的结果。我不认同这样的说法。我以为,这恰恰是学生“词汇积累”的结果,恰恰是他们“有意识地运用平时积累的有新鲜感的词语”的结果——“水汪汪”“月牙似的”“樱桃小嘴”,哪个不是孩子们认为的“好词好句”?但这显然不是我们所期待的习作。所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我们要做的不是机械地积累、运用所谓的“好词好句”,而是从儿童的潜能出发,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发展他们的表达能力。
  研究表明,儿童具有优于成人的观察能力,6岁的儿童能准确分辨两张猴子的面孔,成人则很难做到。孙绍振教授在《直谏中学语文教学》中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年,漳州南山寺请来一位水平很高的艺术家塑菩萨像。工程结束后,艺术家说,谁能挑出这尊塑像的毛病,他就分文不取。看热闹的人很多,但谁也挑不出缺陷。最后一个小孩子说:“菩萨的手指太粗了。”问其原因,答:“菩萨的鼻孔很小,他要挖鼻孔的话,手指伸不进去。”众人一看,果然是这样的——如果老师能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他们的习作怎么可能千人一面呢?
  孩子入学前就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就能熟练地运用母语了,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没有“好词好句”的引导或“同化”,他们的表达往往会非常独特。一次午饭时,我跟同事家读一年级的孩子开玩笑说:“我帮你把炸大排吃了,好不好?”小家伙想也没想,说:“你的脑袋肥得跟茶壶一样,再吃会‘砰’的一声爆炸的。”——如此精彩的表达不是来自“好词好句”,而是儿童潜能的体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训练的增多,他们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会渐渐消退或者被掩盖。所以,解放儿童,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嘴巴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这也是习作教学重要的要求和目标。
  当然,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不能仅仅停留在本能的水准上——完全基于本能的表达是不稳定的,它需要得到不断的发展。教学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琢磨、学习那些质朴却让人难忘的语句。这有两个目的:第一,让学生学会简洁平易的表达,这是习作的基本功,是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打好的“底子”。第二,让学生认识到本色的语言跟“生动形象”并不矛盾,引导学生把精力用在字斟句酌而不是背诵“好词好句”上。写作有时候就跟厨师做菜一样,高明的厨师能用最简单的食材烹制出最好的味道,写作高手则能让最普通的字眼儿散发出最独特的魅力——这是很高的境界,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抵达的,但这必须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瞄准正确的方向,孩子们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
  习作教学没有捷径!警惕“好词好句”,自觉地跟它保持足够的距离,教师才能扎扎实实地教,学生才能规规矩矩地写。
  (作者单位:江苏昆山市花桥中心小学校)
  责任编辑 郭艳红
其他文献
编前语  作业积弊常常被人诟病,可具体解决方法却寥寥。因此,本刊特征集这样的优秀作业——具有明确的目标定位、能促进学科知识系统化、能让学生真正感知到学习本身的意义、具有思维和探索空间等,以供一线教师参考与借鉴,并加以实践,以达“作业改革,从我的课堂开启”之目的。作业征集令发出后, 收到来自全国各地教师的众多优秀作业的尝试:微信、日记、观察、家校互通式、及时评价式等等。这些作业形式操作性强,学生乐于
教学目标:  1.随文识记“哄、先、闭”等生字。  2.结合上下文关键词句联想,理解“睡梦中的妈妈”美丽、温柔、累的样子。  3.借助插图和生活实际联想,通过回忆自己与妈妈相处的经历,感受文中母子间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热,完成时间表  预习要求:根据生活实际提前完成时间表,简单记录妈妈的一天。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妈妈的形象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妈妈睡了》。朗读第
统编本教材提出了“语文要素”这个概念。它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是课程育人目标在教材中的具体体现。从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出发,建构“要素突破式”的阅读教学样态,是落实语文要素的有效路径。“要素突破式”,强调教学以明确的语文要素为核心,以要素实践化为主要教学策略。  一、多向解讀,聚焦“要素突破”的核心目标  “要素突破式”的阅读教学首先应该明晰教学核心要素,每次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内容,这基于教师对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讲的是小骆驼听了小红马说它难看的话觉得挺委屈,后来跟妈妈到沙漠旅行,明白了驼峰、脚掌和眼毛的作用。告诉人们要判断一种事物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必须运用辩证的眼光去看。  一、立足教材,借用文本习得语言  古人有“感言、会意、得意忘言”之说,说的是人们阅读一篇文章,首先感受到的是文章的语言,进而理解它的含义,最后人们往往记住了这篇文章写的意思,却忘记了文章具体的语言文字。这是阅
一、初读课文,积累词语  师:同学们,一连下了好几天的秋雨,你有什么感觉呢?  生:下了好几天的秋雨,天气越来越凉快了!晚上睡觉舒服多了!  生:下了几天的雨,我都要穿外套了!  师:是啊,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天的雨带着清凉和温柔,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6课,去感受秋雨后的美好世界。  (师板书课题)  师: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秋天的雨。  【评析:将新课的学习与
何谓“儿童习作”?儿童习作不同于文学创作(文学创作是对现实生活的再加工与再创造),它是真言,是儿童的情语,是儿童生命情怀的表达。它是儿童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真情实感的一种方式,是儿童用童言稚语传递童年情趣的一种载体,是儿童言语能力习得和精神丰盈的一种需要。它是一种自我的表达,是属于儿童自己的自由表达;它是一种自然的倾诉,可以没有华丽的辞藻、生动的情节和完美的结构,只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淌;它是一座想象的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明白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的困难,遇到困难要学会请教别人。  2.通过表演和练习,懂得请教别人时要把问题和困难说清楚,表达要有条理。  3.学会有礼貌地向别人请教,不清楚的地方及时追问。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请教话题  1.谈话引入:孔子曰:“三人  行,必有我师焉。”老师想请教一下大家,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生自由发言。  3.连孔圣人都可能遇
【探究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定点观察、连续观察和聚焦观察”的“三看”方法观察游戏过程,并尝试把游戲过程写清楚。  【支架策略】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情境中自然而然地进行观察与体验。  【教学难点】  “定点观察、连续观察、聚焦观察”的“三看”观察法的习得与运用。  【教学过程】  一、欢乐开场  1.玩一玩。老师和学生一起玩小游戏——反动作。如,老师说“起立”,学生立即做相反动作“坐下”。
“跨学科习作”的特点在于打破习作训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指导学生在不同学科的环境里习作、学习。笔者以单元习作为支点,以跨学科习作为杠杆,尝试对单元习作进行二次开发,把各学科开设的与该话题相关的课程资源,或社会实践活动引入习作教学,形成以单元习作为中心,其他学科交叉环绕的资源包,融学科知识、习作活动于一体,以期丰富三年级起步习作素材,提升习作表达兴趣,达成学科双赢。  一、嵌入式真实情境习作  “
摘要本文根据作者的使用体会,结合图片的操作过程和操作效果,主要对Bridge的新界面、新增工作空间、文件的显示方式、等级评分、加标签等几个常用功能进行了介绍,以期能为各位摄影师浏览作品提供使用指导。  关键词 Bridge;工作空间;显示方式;等级评分;标签  中图分类号:TP3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7)10-0077-03  Improve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