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药剂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效研究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3356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主要危害玉米叶片,致使玉米叶片提早干枯,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与品质。本试验研究了18.7%丙环·嘧菌酯悬浮剂、300g/L苯甲·丙环唑乳油、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等药剂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00 g/L苯甲·丙环唑乳油、18.7%丙环·嘧菌酯悬浮剂、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4种药剂的防效较好,可以于大斑病发生初期,分别采用300 g/hm2、900mL/hm2、450 mL/hm2、1 800 g/hm2喷雾防治,4种药剂须轮换使用。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防治药剂;病情指数;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0-0113-01
  固原市是宁夏旱地玉米主要种植区,2016年玉米种植面积已达8.67万hm2。近年来,随着固原市肉牛的引进和草畜产业的发展,旱地玉米已经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但随着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和病虫危害的加重,玉米大斑病已严重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和品质、产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初步筛选了针对玉米大斑病防效较好的药剂,在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头营村固原市农技中心试验基地进行对比试验,以掌握防治玉米大斑病药剂的最佳用量、防治效果、持续期等,为当地玉米生产提供安全、高效的病害防治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头营村固原市农技中心试验基地,前茬作物为蔬菜。试验地土壤为黄绵土,肥力中等,含有机质10 g/kg、全氮0.6 g/kg、碱解氮50 mg/kg、有效磷10 mg/kg、速效钾180 mg/kg。
  玉米于4月14日播种,采用小型播种机播种,宽窄行种植,宽行70 cm,窄行40 cm,带幅110 cm,株距24 cm,保护行100 cm,栽培密度为75 750株/hm2[1-2]。6月下旬至8月上旬天气极为干旱,分别于6月15日和7月9日灌水2 次。玉米产量为12 t/hm2左右。
  1.2 试验材料
  防治对象:玉米大斑病;供试玉米品种:绿博19号;供试药剂:18.7%丙环·嘧菌酯悬浮剂(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300 g/L苯甲·丙环唑乳油(浙江一帆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生产)、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巴斯夫欧洲公司生产)、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陕西美邦农药有限公司生产)、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生产)。
  1.3 试验设计
  试验根据所用药剂及浓度不同,共设8个处理,分别为处理1:18.7%丙环·嘧菌酯悬浮剂900 mL/hm2;处理2:300 g/L苯甲·丙环唑乳油300 g/hm2;处理3: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处理4: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处理 5: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450 mL/hm2;处理6: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800 mL/hm2;处理7: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1 800 g/hm2;CK:清水空白对照。4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30.25 m2(5.5 m×5.5 m)。
  1.4 施药方法
  使用3WBD-16型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台州市路桥丰收喷雾器厂生产)进行茎叶喷雾,工作压力为0.2~0.4 MPa,药液量为675 L/hm2。试验共施药3次,第1次于7月7日上午施药,施药时玉米生育期为大喇叭口期(玉米10片叶),玉米大斑病已零星发病;第2次施药于7月15日(玉米抽穗期)上午进行;第3次施药于7月23日(玉米灌浆期)上午进行[3-4]。在防治大斑病时,同时加入毒死蜱防治双斑萤叶甲。
  1.5 调查统计
  试验共调查2次,分别于第1次药前(7月7日)以及第3次药后8 d(7月30日),在每处理小区取中间3行20株的果穗下部叶片往上数共3片叶,调查记载病叶数和总叶数,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效。同时,每次药后7 d观察试验药剂对玉米的安全性,有无药害产生[5-6]。
  玉米大斑病分级标准:0级—无病;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5%;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药效计算公式如下:
  病情指数=■ ×100;
  防治效果(%)=1-■×100。
  式中,CK0、CK1分别为空白对照区药前及药后病情指数,PT0、PT1分别为药剂处理区药前及药后病情指数。
  1.6 气象资料
  每次施药当天均为晴朗、微风,温度为19.53~22.06 ℃。试验期间,平均气温20.84 ℃,最高气温34.6 ℃,最低气温9 ℃。第1次施药后,7月9—14日出现2次阵雨天气,降雨量累计7.6 mm;第2次施药后7月17—21日阵雨,总降雨量为3.2 mm,对玉米大斑病扩散较有利。
  2 结果与分析
  每次药后7 d观察,试验药剂对玉米安全,无药害产生,
  对玉米生长无不利影响。
  由表1可知,处理2、1、5、7在第3次药后8 d的防效分别达到98.95%、89.62%、81.84%和70.10%,极显著高于处理6、3、4。其中,处理2、5、7间差异极显著,处理2、1间差异显著。处理6、3、4的防效较差,分别为40.77%、27.96%、24.28%,均低于50% 。
  3 结论
  综上所述,生产中建议于大斑病发生初期,采用300 g/L苯甲·丙环唑乳油300 g/hm2,或18.7%丙环·嘧菌酯悬浮剂900 mL/hm2,或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450 mL/hm2,或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1 800 g/hm2喷防,4种药剂须轮换使用。
  4 参考文献
  [1] 于舒怡,傅俊范,周如军,等.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大斑病发生和流行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1,19(1):132-135.
  [2] 秦宝军.吉林省玉米大斑病发生与防治关键技术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3] 艾民,洪峰,张彦彦.不同药剂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6(7):46-47.
  [4] 彭继锋. 防治玉米大斑病药剂筛选试验[J].现代化农业,2016(9):8-9.
  [5] 趙淑杰,刘淑杰,李惠春,等. 防治玉米大斑病药剂筛选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2):59.
  [6] 周海英.防治玉米大斑病药剂筛选试验总结[J].农民致富之友,2015(17):37.
其他文献
摘要 扬育粳2号系盐城市盐都区农科所育成的迟熟中粳新品种,具有熟期适中、高产稳产、增产潜力大、米质优、适应性强等特点。介绍该品种在苏北沿海地区的主要表现及机插高产栽培技术,为大面积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 扬育粳2号;机插秧;种植表现;栽培技术;苏北沿海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040-01  大丰市地处苏北沿海地区,淮南
针对职业院校的学情特点,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冷冲模设计课程教学中。实验证明,项目教学法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从事模具行业
本文在介绍了哈默的ESA教学理论的基础之上,讨论如何在对外合作办学灵活运用该教学模式中的投入(Energy)、学习(Study)、活用(Activate)三个因素来解决在对外合作办学中关于课程设
为了详细了解渤南洼陷深层天然气地球化学成因,指导该区深层天然气勘探,本文对渤南地区古近系天然气地质背詈、烃源岩有机质性质、成熟度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多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危害和产生原因,从政府及高校、就业单位和大学生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
不同施氮量对淡灰钙土玉米生长与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纯N 337.5 kg/hm2时玉米产量最高,为10.6 t/hm2,较不施氮肥的增产3448.3 kg/hm2,增产48.4%;施纯N 225.0 kg/hm2时玉米产
“传帮带”作为传播知识和技能的有效途径被引入高校,起到了积板的作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许多高校并没有橹其规范化、制度化。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多年体育教学实践,初步探讨了传
启动压力梯度是油气在低渗透储集层中渗流规律偏离达西定律的主要原因之一。基于非线性渗流实验结果,本文运用幂律函数表征了非线性渗流段,建立起了在低速情况考虑启动压力梯度
摘要 2015年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1 218.35万hm2,是森林火灾面积的368.34倍,是造林面积的1.59倍。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国目前基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机构人员又严重不足,只有全面推进监测预警、防治、检疫与施工监理社会化,引进项目工程管理技术,才能遏制防治中的腐败,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成效。本文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社会化与项目工程管理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期为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水平
从播种、渍害、早衰等方面分析了含山县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并从精细整地、选种及种子处理等方面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