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的文学”为中心

来源 :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wancha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是高等学校中文专业教学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研究的深入,本门课程的教学也应作出相应的改革。而以“人的文学”为中心,则不失为一可行之法。因为以“人的文学”为中心进行中国现代文学的课程教学,既代符合现代文学的实际,也为本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所支持。此外还符合新形势下家对人才素质的综合需求。
  关键词:现代文学;课程教学;人的文学
  
  在普通高校文科教学中,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是一门专业必修课。它跟许多专业课程一样,在当今社会已处于非改不可的境况之中,本文想就此谈点看法。
  
  一、从现代文学的学科建立及教材建设谈起
  
  现代文学教学伴随学科的发展而发展。从1922年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略讲文学革命的历史和新文学的大概,在新文学与传统文学、特别是与近代文学的历史变迁的探讨中开始了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初步探讨,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朱自清用历史的态度来系统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他在清华大学等校讲授“中国新文学研究”课程,并将讲义整理发表,题为《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此书被认为是现代文学史教学的开创性著作。“它以作家的创作成果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着眼于从丰富的文学现象来探讨各类作品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原因和历史经验,重视作品的艺术成就及社会影响,特别是注意分析了外国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及其对各种流派的形成在思想风格上所起的作用,并采用了先有总论然后按文体分类评述的体例,这对以后的现代文学研究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由于当时中国现代文学自身尚处于成长期,因而中国现代文学尚未形成完备的学科及教学体系,相关著作也还不够系统。事实上,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现代文学研究还未能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也就无从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进入大学的讲堂。
  新中国成立后,高校对现代文学的教学极受重视,在1950年2月教育部召开的高等教育会议上,通过了《高等学校文法两学院各系课程草案》,其中规定“中国新文学史”为各大学中文系主要的必修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各大学中文系都配备教师专门讲述这门课程。
  由于各大学纷纷开设现代文学史课程,而相应的教材建立尚未及时跟上,王瑶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于五十年代初出版。这部教材“达到了它所属时代最高的文学史研究水准,作为第一部完整的现代文学史专著,该书第一次将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立(1917-1949)这一段文学的变迁作为完整独立的形态,进行科学的、历史的、体系化的描述,奠基了现代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格局。”书中将文学史分为四个时期,这种文学史分期长期影响了后来文学史教材的分期与文学史的研究。书中采用的以时代为经,文体发展为纬。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也长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的基本结构。该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材的奠基之作,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的研究与教学。现代文学学科的建立,还得力于另一部影响巨大的教材,这就是1961年唐弢先生受教育部委托组织编写的高等学校中文系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书中对现代文学史分期虽然是依照社会历史的变迁的标准,但也基本勾勒出了三个十年的文学史框架这为后来的许多文学史教材所采用。虽然此书的编写经历年代近二十年,书中的文学史分期与许多文学观念如今看来显出许多不足,但没有人能否认这部教材在文学新时期的高等学校文科教学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从八十年代开始,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及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在高校广受师生欢迎,各种教材也层出不穷,中国现代文学教材的编写出现了多元化的可喜局面。
  钱理群先生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普通高等教育“九五”教育部重点教材,它采用以时代为经,文体为纬,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体例,吸收并反映了现代文学研究的发新成果与发展趋势,使现代文学史教材呈现出崭新的风貌。书中指出,“在本书的历史叙述中,‘现代文学’同时还是一个揭示这一时期文学的‘现代’性质的概念。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突破了长期以来要么以中国革命的性质要么以时间的流程定义中国现代文学的不足。本书由现代性的审视出发,勾勒出较为完整的文学史全貌。
  朱栋霖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本书将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从而打破了中国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分立的惯例,以新的文学史观来阐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吸收了近年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新成果,在中外文学比较的视野中观照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比较客观全面地评介了各时期的代表作家。但也许由于是采用了新的文学史分期,本书在内涵层次上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整合还有待加强。
  程光炜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是近年出现的一本较好的教材,书中内容及观点吸收了本学科已有成果,特别是新时期以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在编撰体例、文学史框架及对作家作品的认识、评价等方面,较以往甚至近年出版的一些教材而言都有许多新的学术成果,体现了新一代学人宏阔的学术视野和精深的学术修养,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现代文学史课程教材。
  这些新教材特别是《现代文学三十年》,在编写理念上有较明确的指导,即以现代文学的现代性为视角来观照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它们在许多高校被作为重要的教学依据或参考,客观上使得现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水平大幅度提升。但由于尚无明确的适应新形势的教学理念,高校的中国现代文学还处在不够自觉的状态之中。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以为明确以“人的文学”为中心,以之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标准和此门课程教学的重要目的,显得十分迫切而必要。
  
  二、“人的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最本质的表现
  
  客观地说,就中国现代文学教学而言,目前高校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为了适应新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已经做了许多的努力。但以现有的教学格局,在未做全国性的变动之前,我们仍以现代文学作为一个教学课程看。
  虽然出现了不少站在整体高度来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成果,也有不少高校在从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课程的教学,还有一些相关教材问世,但目前还是缺乏较为成熟的新教材。如高等教育版社的《中国现代文学》虽然将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纳入了一门课程的体系之中,但此书还需要文学观念、文学精神、美学风范上作进一步的整合,以期更加明晰地体现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内在统一性。
  这种内在统一性,我觉得就是“人的文学”的教学理念。那么,什么是“人的文学”?为什么应以“人的文学”为中心来作为从事于现代文学的教学呢?这主 要基于两点,一是现代文学的实际,二是课程教学的要求。
  在现代文学史上,周作人最早提出“人的文学”的理论主张。在新文学运动的初期,由陈独秀、胡适等倡导的白话文学运动的初步胜利的情况下,周作人敏感地发现文学革命中有一种片面强调语言形式改革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思想内容革命的偏向。于是他写了《思想革命》来论述文学革命的内容与形式变革的关系。
  “文学革命上,文字改革是第一步,思想改革是第二步,却比第一步更为重要”的论断。周作人提出了“思想革命”比“文字改革”更为重要的观点。在思想革命的基础上,周作人又进一步提出了“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的主张。在《人的文学》一文中,周作人开宗明义就提出:“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的说一句,是‘人的文学’。”他认为新文学则是有助于人性发展的,有助于人的健康的精神生活,故应当提倡。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的基础是一种对人性亦即人的本质的认识,周认为:“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其中有可以分为两项,(一)是正面的,写这理想生活,或人间上达的可能性。(二)是侧面的,写人的平常生活,或非人的生活,都很可以供研究之用。……这区别就只在著作的态度不同。一个严肃,一个游戏。一个希望人的生活,所以对于非人的生活,怀着悲哀或愤怒。一个安于非人的生活,所以对于非人的生活,感着满足,又多带着玩弄与拔的形迹。”此后“平民文学”的口号可以说使“人的文学”更加具体化了。
  通过《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几篇文章,周作人第一次较系统、完整、明确地提出了中国文学观念现代化的理论模式和思想结构,因而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胡适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中明确指出,“这是当时关于改革文学内容的一篇最重要的宣言。”“周先生把我们那个时代所要提倡的种种文学内容,都包括在一个中心观念里,这个中心观念他叫做‘人的文学’”。
  尽管周作人“人的文学”提出不久,在《新文学的要求》中作了进一步补充,指出为人生的文学“应是著者用艺术的方法,表现他对于人生的情思,使读者能得到艺术的亨乐与人生的解释。”也不是否定了“人的文学”的提法,而是针对前一段人们对“人的文学”理解的偏狭做出的解释。
  虽然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的主张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为人生派”的艺术主张,而从他所论述的两个层面来看,却是对现代文学全体提出的理论号召。而实际上,用艺术的方法表现对于人生的情思,使读者能得到艺术的亨乐与人生的解释也为现代文学持其它艺术主张的作家更加推崇并努力实践。现代文学作为二十世纪中国追求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不懈地追求人的自由与解放。
  “人的文学”的主张是一个包容了丰富思想内容的充分展开的理论范畴。“人的文学”具有广泛的包容性、深刻的现实针对性以及艺术的理想性,不仅成为“五四”新文学各种流派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和推动力,成为“五四”前后文学思潮的主导。而且能最大程度地涵盖中国现代文学的主体风貌,可以说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就是以人为中心的。因而,“人的文学”是对现代文学的本质特征的一个简明归纳。因此,我们不仅要以之为标尺来梳理中国新文学,还应围绕这个中心进行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
  
  三、以“人的文学”为中心进行教学的现实要求与理论依据
  
  以“人的文学”为中心,简单地说,就是要在整个现代文学史的教学中突出现代文学对“人”的关注的共同性。它将改革过去现代文学教学中要么注重文学史知识,要么注重作家作品评价的客观存在,而对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人才产生具有重要作用。虽然以往的课程教学并不完全忽视“人的文学”,但因目的不明确,教学的重点就往往难以完全围绕“人的文学”这一中心。
  我们所处的新的世纪需要高校教学培养出既有历史意识又具时代精神,视野开阔,思维灵活的高素质人才,这就对我们的课程目标提出了新的挑战。不能否认以往的课程教学为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原有的教学内容与学术视野的狭窄也极大地制约着高校的教学与科研。高校教学的发展迫切需要实现课程理念的改革。我认为,以“人的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指导思想,是高校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历史表明,高校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的课程目标在经历长期的教学过程之后,其先进性已逐渐减弱,而孤立性、片面性的局限却越来越突出。因为原有课程教学目的是基于现代文学是新民主主义而当代文学则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这种认识。这种认识本身并没有错误,但以之来对文学进行分期并由此作为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课程教学的依据,却存在着明显的片面性。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这种片面性最重要的表现是“只看到或只强调各阶段各时期文学在思想上各艺术上的矛盾对立的一面,而很少看到或重视它们之间互补的一面。”如对现代文学就只强调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而把它与资产阶级领导的以维新改良为发端的旧民主主义文学对立起来,很少强调二者的对“人”的关注的共同性,随着文艺思想的多元化,原有的观点已经越来越不适应高校教学的发展,这就需要将原有的教学目的进行与以“人的文学”的教学理念进行整合。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已硕果累累,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对现代文学的现代性研究,已为“人的文学”的教学理念的落实打下了丰厚的基础。
  从现代性角度来重新审视中国现代文学现象。是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热点。所谓现代文学,用钱理群先生等人的话来说就是: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同时还是一个揭示这一时期文学的‘现代’性质的概念。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现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区别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质就在于文学的现代性。而以人为中心,就是九十年代中后期逐渐兴起的现代文学现代性研究为我们提代的新的视角。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现代性是一个关键的词语。在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中,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的五四文学革命常常被看作是现代性在文学领域的突围,文学社团论争往往被看作是现代性在文学舞台上的多声部表演,各种文学流派的艺术探索则被当作是现代性落实在文学本身的表现。可以说,现代性这个概念提供了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论框架。现代性话题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新的视野,将极大地影响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结构与文学史的重构。把握现代性这个话题,是目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必须面临的挑战,也是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机遇。
  但在文学的现代性内涵研究方面,目前尚无一定之见。“所谓现代性(modernity),就是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在社会各个领域所出现的与现代化相适应的属性”。严家炎先生认为“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虽有曲折,‘现代性’(‘人的觉醒’、‘文的觉醒’)仍是主要标志。”他的话语中为包含现代文学在内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作出了简明而准确的界定。朱德发先生认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根本特征和话语实践,主要贯穿于‘人的文学’观念和‘人的文学’创作。正是‘人的文学’观念的建立和‘人的文学’作品的营造,在中国文学史上开创了‘现代文学’的新时代,为中国文学沿着‘现代化’方向持续发展提供了充盈的理性的或感性的叙事话语宝库。”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也主要是从‘人的文学’层面加以观照的。王本朝先生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主要是指1917年到1949年的文学所拥有的现代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形式”,它主要表现为(1)人道主义精神,(2)人道主义思想,(3)现代人的心理体验和生命意识,(4)现代白话文的语言主体,(5)自由、多样的文体形式。还有论者指出,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是丰富,但“现代文学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它把人作为表现的中心以及对人精神心理的自由与解放的探索与追求。”
  对于现代文学的现代性,众说纷纭。但普遍认可,它指称一种价值,一种品格,是对人的关注,对人的自由与解放的期盼,而这也正是以“人的文学”为中心的中国现代文学最显著的现代特征。
  基于现代文学自身以“人”为中心的实际以及现代文学研究对此本质的揭示,和培养新世纪建设所需的高素质的人才的需要。本人以为以“人的文学”为中心来指导中国新文学的课程教学活动,是十分可行的。
其他文献
摘要:21世纪是信息时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构建对信息的解释。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就是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语文学科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科学的指导下能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习变成一种自发、自觉的过程,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主发展,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理论。  关键词:自学
期刊
摘要:历史复习中采用整体联想、纵横联想、中外联想、古今联想进行整体归纳、纵横串联、中外结合、形成一个立体的复习交叉网。这样大大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应考能力。从而增强复习教学效果。  关键词:历史复习;联想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8)09-081-027    什么是联想?联想是指由所感知或所思考的事件、现象或概念的刺激而想到其他与之
期刊
摘要:好歌儿能给人以心灵美感和精神享受,既可直抒胸臆,又可借景传情。当代歌曲,内容丰富多彩,其中许多歌谣蕴含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若能紧密结合教材的内容,巧引蕴含地理内容的歌词,则能使教学情景交融、生动活泼,使学生兴趣盎然,乐于探索。便于地理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并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和国情国策的教育。真可谓一举多得,妙不可言。  关键词:歌以状物;歌以言志;歌以抒情;一歌多用  中图
期刊
摘要:心理拓展训练对培养大学生情绪调控能力有重要作用。本文运用观察法、文献资料法对心理拓展训练培养大学生情绪调控能力做了初步的探讨。研究认为:1、大学生通过个人挑战类项目的体验能克服失败的恐惧以及逃避的心态,产生成就感,形成高峰体验。借助成功的完成一个个艰巨的任务。帮助学生延伸自我,突破自我设限,建立充分的自信;2、双人协作项目能改善心境,培养大学生的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和鼓励的品质;3、团队的形成
期刊
摘要:民族地区信息技术设备相对落后,信息技术设备不够完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1用信息技术,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难题,学生应该树立自主的自学观。教师树立网络教学观。  关键词:民族工区;信息技术;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8)09-088-030    一、问题的提出    从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现状来看,依然大多采用传统方式教学,其存在的
期刊
摘要:在古老的诗篇里找到爱情生活的画面,品读和解析其深刻的社会生活底蕴。人类生存的哲学应该告诉我们一些什么道理,答案就在那遥远的呼声里。用社会人类学的常识和审美观念去揭示《诗经》中爱情诗篇所体现出的人类的基本情感。去探讨古代妇女的命运和所谓“女惑男之语”的历史原貌。  关键词:恋歌:情史;审美杂谈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8)12-0013-005
期刊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凡是学习感兴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提高教学成绩,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关键词:课堂引言;巧用地图;教学语言艺术;地理漫画;歌谣谚语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8)09-075-024    地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社会的发展
期刊
摘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教学会事半功倍。导课时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做到小而有趣;落实重点时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思维;突破难点时创设情景,启迪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可以创设游戏情境,故事情境,实验情境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创设教学情境    什么是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
期刊
摘要:进行思品科分层递进教学方法实验,希望通过这个实验能探索出提高各层次学生思想品德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获得在思想品德学科实施分层递进教学的经验。  关键词:分层教学;递进教学法;形成性评价阶段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8)09-085-029    一、实验背景    我们太保庄初中是一所普通初级中学,学习困难的学生较多,学生思想品德差异
期刊
摘要:傅东华译《飘》中的归化翻译包括对人名、地名、机构名的归化处理,也包括对定语、状语等句子成分摆放位置的归化和对某些介词短语、-ing分词短语等结构的归化。傅译中的归化翻译可以从社会符号学、图式理论、和德国功能主义中得到理论支持。  关键词:归化;社会符号学;图式;目的论    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经过十五期间的发展,北京市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首都经济步入发展水平提升新阶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