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关注点逐渐从热热闹闹的形式回归到实实在在的本质时,我们更应该以一种冷静的眼光来审视课改。
一、课前充分准备
所谓“几番心血一堂课”,形象的说明了教师课前要认真备课的重要性。教师要自觉地,全身心地钻研教材,教法,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认真地,创造性地备课,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创造。
(一)备教材,备学生
教学目标是备课首要明确的问题,毕竟它决定着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的形式,起着导向作用。 认真钻研教材,是教学目标确定的首要依据:制定教学目标必须以《新课标》为准绳,以教材为依据,明确所教的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结合教学实际,认真钻研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制定的教学目标才能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点。
(二)加强对近期教学的回顾反思
作为教师,我们从事教学时有很多的闪光点,也有很多的遗憾,在新的教学内容开始前,我们可以回顾近期的教学情况,通过“教学反思”中的记载,回忆过去教学中的成与败。
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有些课创设的问题情境复杂、牵强附会,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有余而紧凑不足,教学效果不高。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那么,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1、问题要有现实性——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
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儿童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尤其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问题必须是真实的或者能够想象的,这样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真实的问题”是指必须与儿童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
2、问题要有思考性——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
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创造性的思考。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
3、问题要有针对性——紧扣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并形成数学思考的能力。因而,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有针对性。
4、问题要有挑战性——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
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作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題。
5、问题要有趣味性—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
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问题情境的呈现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出适当的选择: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感兴趣。
三、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要在课堂有效的时间与空间里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的组织尤其重要。具体做法是:
1.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起源于新颖的问题、情境或材料,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营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一些相对复杂而灵活的挑战性问题来学习。
2.灵活采用探究的形式。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以自愿组合的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形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
3.热情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教师的参与是对学生莫大的支持与鼓励,教师的热情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4.促进学生在探究中的互动与交流。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的首先是促进学生学习小组内部的交流与互动。其次,教师还应鼓励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对话,并为这种交往、交流提供条件。
5.宽容与欣赏学生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探究活动适当的评价,并利用评价来有效地组织探究学习。
四、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我们有些教师却把它演绎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点缀”,成了形式和走过场的“合坐”。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总述,教师教学实效性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只要教师有意识地,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自我期望与效果分析,不断改进教学,必能提高教学实效。我们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
一、课前充分准备
所谓“几番心血一堂课”,形象的说明了教师课前要认真备课的重要性。教师要自觉地,全身心地钻研教材,教法,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认真地,创造性地备课,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创造。
(一)备教材,备学生
教学目标是备课首要明确的问题,毕竟它决定着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的形式,起着导向作用。 认真钻研教材,是教学目标确定的首要依据:制定教学目标必须以《新课标》为准绳,以教材为依据,明确所教的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结合教学实际,认真钻研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制定的教学目标才能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点。
(二)加强对近期教学的回顾反思
作为教师,我们从事教学时有很多的闪光点,也有很多的遗憾,在新的教学内容开始前,我们可以回顾近期的教学情况,通过“教学反思”中的记载,回忆过去教学中的成与败。
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有些课创设的问题情境复杂、牵强附会,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有余而紧凑不足,教学效果不高。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那么,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1、问题要有现实性——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
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儿童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尤其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问题必须是真实的或者能够想象的,这样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真实的问题”是指必须与儿童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
2、问题要有思考性——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
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创造性的思考。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
3、问题要有针对性——紧扣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并形成数学思考的能力。因而,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有针对性。
4、问题要有挑战性——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
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作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題。
5、问题要有趣味性—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
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问题情境的呈现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出适当的选择: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感兴趣。
三、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要在课堂有效的时间与空间里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的组织尤其重要。具体做法是:
1.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起源于新颖的问题、情境或材料,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营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一些相对复杂而灵活的挑战性问题来学习。
2.灵活采用探究的形式。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以自愿组合的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形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
3.热情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教师的参与是对学生莫大的支持与鼓励,教师的热情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4.促进学生在探究中的互动与交流。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的首先是促进学生学习小组内部的交流与互动。其次,教师还应鼓励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对话,并为这种交往、交流提供条件。
5.宽容与欣赏学生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探究活动适当的评价,并利用评价来有效地组织探究学习。
四、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我们有些教师却把它演绎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点缀”,成了形式和走过场的“合坐”。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总述,教师教学实效性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只要教师有意识地,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自我期望与效果分析,不断改进教学,必能提高教学实效。我们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