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表达“主体感受”的口述史佳作

来源 :民族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q1989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有幸拜读由李仕安口述、马林英撰写的《百岁人生川康史——彝族老人李仕安口述记录》一书,掩卷之余,感慨良多,通览全书,特作评介。
  该书的撰写人马林英教授与我在研究机构共事已有三十年,她专注于文化人类学在彝族和彝区方面的研究,思想活跃,田野扎实,治学严谨,著述颇丰。这是她第一次以口述史的方式书写凉山彝族的历史,该书所选口述历史的采集对象,为当今凉山彝族中屈指可数阅历丰富的百岁老人;其方法应用之娴熟,秉持了口述史尊重客观、挖掘事实、弥补文献不足的原则,通过采访和记录、发掘和认识历史相结合,围绕口述对象的个人经历与社会变迁的主题,呈现出凉山彝族在民国和新中国两个不同时代的历史场景。全书以突出的史料价值和一定的学术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和解读凉山社会历史的新视角,给人耳目一新,令人信服的感觉。具体来看,该书有以下特色:
  首先,该书颇具存史的价值。这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从口述对象的层面考察。作者选取的口述对象是使这本书能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关键。李仕安先生是一位跨越民国和新中国两个时代、两个世纪的百年历史人物,1913年李仕安出生于宁属地区的雷波县,迄今健在。从其年谱浓缩他的人生阅历:自幼习得彝文和汉文,曾先后就读于四川省测绘学校、黄埔军校成都分校、华西大学文学院,是兼通彝汉民族文化的彝族知识分子。他的政治阅历在凉山彝族中十分罕见,民国时期他在华西大学读书期间当选“国大”代表,成为全国唯一的在校大学生代表;李仕安早年加入过国民党复兴社,解放前夕加入民革,被刘文辉视为心腹和办理“彝务”的能人,曾以黄埔学生的身份在西昌受到蒋介石接见;新中国建立之初他被贺龙亲定为派往凉山的民族干部,曾担任过凉山军政委员会委员,在民族事务、政协、教育和出版等部门任职和工作。正如李仕安先生所言,他是新旧两个时代的见证者,甚至是那个时代川康两地许多重大事件的参与者。当然他对彝族和汉族、上流和底层社会,都有亲身接触和体验。他还是一个善于将自己亲历、亲见、亲闻的事撰写成文,并公开发表政治见解的人。在那个时代凉山彝族中有这种经历和影响力的人实属少见。李仕安是一位老人,也是一位名人,更是一位杰出代表,能记录下他的所闻、所见和亲身经历,存史的价值尤其突出。
  二是从涉及历史范围的层面考察。以该书人物的身份、时间跨度、空间经历和已经记录的内容来看,对研究近代川康历史、彝汉民族关系史、凉山彝族社会变迁史都是不可多得的口述凭证。凉山在近代历史上是四川、西康、云南三省交界的一个区域,清代设置宁远府,治所在西昌,民国时期相继归四川省、西康省管辖,旧称宁属。在这个区域内交织着多重矛盾,民国中央与地方军阀之间、彝汉民族之间、彝族内部家支之间、彝族社会的不同等级和阶级之间,可谓是错综复杂、相互纠结,以致社会矛盾与冲突起伏跌宕、动荡不堪。要厘清纷繁复杂的川康历史、民族关系史和凉山社会变迁史,必须以历史事实和历史材料为依据。实事求是的说仅靠过去的文献和档案,显然不足以复原一个真实的历史,通过有存史价值的口述史可弥补这一缺陷,从目前情况看该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这个作用。只有将各种形式和各种来源的历史资料汇聚到一起,才能通过学术研究的方式得到一个更加接近事实的真实历史。由此可见,该书确有存史之价值。
  其次,该书记录了真正的“主体感受”。旧中国凉山彝区是什么样的状况?应该说亲身经历者最有发言权,作为彝族知识分子的李仕安先生更有深切体验。我认为李先生的口述记录是真实的“主体感受”和表达,第一章看似在写李仕安的出生经历,实际上彝族文化的许多特点得到体现和表达,这就是一种“主体感受”的记录。其后的三章是对民国时期宁属地区政治和社会历史的记录,但其中对许多事件或观点的表达显然也是真真切切的“主体感受”,例如李先生笔下的“彝务”,在他看来“只要官吏不贪污,不剥削彝人;商人不奸猾,不欺诈彝人;士绅不豪劣,不玩弄彝人;军队守纪律,不压迫彝人;行政机构不复杂,不使彝人受层层盘剥……那彝务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的。”旧中国在民族问题上存在制度性不平等,对凉山的少数民族认为“畏威不怀德”,所以发生在凉山的许多事件都与进剿彝族有关,由此造成民族隔阂深重,李仕安先生表达的是真实的“主体感受”。李仕安受过内地的高等教育,反观自己的家乡,他希望彝族内部各派、彝汉之间能和睦相处,应该说这是一种自觉的“主体感受”。他撰写《边民的呼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刘文辉在西康的“亲民”政策表示好感。旧中国无力改变这些状况,新中国使他真正看到了希望。
  第三,口述者与众不同的经历,不限于口述,还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文史资料。李仕安自青年时代养成写作习惯,勤于耕耘,留下的文字史料与口述资料相互映证,为该书增色不少。据记录,在成书之际李仕安已先后发表88篇文章,解放前发表的达46篇。这些文章不是应景之作,一看题目就有时代和地域特点,诸如《“三化”政策阐述》、《“三化”政策漫谈》、《边民的呼声》、《白彝革命宣言》。解放后他的许多文章发表在《普格县文史资料》、《凉山文史选辑》、《雅安文史资料选辑》、《四川省文史资料选辑》、《全国政协文史》等刊物,所载无不与亲身经历的川康历史相涉。该书附录部分收录部分原文,对还原真实的历史大有助益。
  另外,该书的研究方法是成功的,除采用历史学的口述史方法外,还以历史人类学的方法,从一位“主位”人士的经历和表达中获取丰富的资料,并与文献相互映证,使这项成果在方法和认识上具有前沿性和原创性。
  总体而论,这是一部来自真切的“主体感受”的口述历史,它以跨世纪、跨族群的经历,把百岁人生和川康社会历史结合到一起,展现一个真实的社会变迁的场景。该书填补了以往研究的缺失,当然更希望通过该书能让后人了解近百年的凉山和川康社会历史,并为推进这一区域的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有重要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郎维伟(1956-),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四川 成都 610041
其他文献
[摘要]人类学自学科发展之初,无论在学科视角还是方法论上,都有跨学科的特点,其-中相关心理学知识的运用在许多优秀的民族志作品中也多有体现。马林诺夫斯基的作品中更是,尤以《两性社会学: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之比较》为甚,但该书后的两篇附录所引发的深思更值得关注。本文通过述评马氏的《两性社会学》、探讨和借鉴该书后的两篇附录来对人类学学科进行反思,从中展望人类学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人类学;反思;批判;
期刊
[摘要]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批判的博物馆学研究主张将博物馆收藏、展示视为实践活动,以及具有持续性的科学与社会文化过程,探究博物馆的本质及其暗含在实践活动中的逻辑与策略。本文通过梳理林惠祥在1929至1958年的收藏与展示活动,探究在特定认识型下博物馆实践与实践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而勾勒林惠祥先生从早期民族志物品收集、展示到利用新进化论理论模型构建东南海洋系文化的人类学思想、博物馆实践以及东南海洋区
期刊
[摘要]郁达夫的短篇小说《沉沦》可以作为思想史文本来解读。小说的主人公“我”在空虚孤独中,发现了自然的身体,进而激发了欲望的身体,当欲望的身体得不到满足,“我”把原因歸咎于欲望对象与自己不是一个民族,而自己民族所属的国家是弱国,因而得不到欲望对象的青睐。此时“我”的政治身体凸显,进而希望祖国富强,自己的身体欲望才能得到满足。“我”在身体的煎熬中,以切身感受的方式,产生了强烈的民族和国家观念。在近代
期刊
[摘要]四川省北川县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其在学校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示范意义,同时北川羌族自治县在学校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的工作还存在着学校教育经费投入、师资力量、民族文化传承人不足以及学生缺少民族自信心等问题,建议通过增加学校经费投入、增强学校师资、提高学习动力、坚定民族自信心、推广通用羌语等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加强学校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学
期刊
[摘要]《国家的神话》一书是卡西尔晚年的作品,他在书中揭示了现代政治的神话色彩,考察了极权主义的生成方式。在卡西尔看来,早期的神话和语言反映了人类最早的直观性认知方式,世界笼罩在人神共居的神话秩序中。哲学兴起后,人成为第一原理,柏拉图创建了理念王国,中世纪的上帝代替理性,世俗国家依旧处在上帝的神圣秩序之下。随着马基雅维利的改革,国家获得独立性,历史取代理性成为第一原则。直到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把历
期刊
[摘要]少数民族老年妇女是我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以云南少数民族老年妇女为例,对她们在经济保障方面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了详实分析,发现少数民族妇女在经济保障方面无养老金占比较大,财产权益无法保障、丧偶等导致的贫困率高。究其原因,广泛存在的不平等社会性别关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累积,少数民族女性地位低下的状况仍较为严重,父母对少数民族女童教育期望低及长期非正规就业累积影响,对少数民族女性地位有
期刊
Abstract:The book titled zangzu zongjiaoshi zhi shidi yanjiu(Field Studies on Tibetan Religious History) is a collected work written by Li Anzahi from the 1930s to the 1940s. The survey in Labrang m
期刊
[摘要]段义孚将经验界定为感觉和思想的复合体,进而聚焦于感觉,以感觉来联结空间和地方。我们认为,段的研究奠基于一套基本理念之上:人们通过身体(body)形成空间感,通过心性(mind)形成地方感,从空间感到地方感,空间与地方被感觉联结成为一个连续体。当下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同样面临如何处理空间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跨越地理学与人类学的学科藩篱,段的研究对历史人类学和感觉人类学来说值得借鉴。  [关键词]感
期刊
[摘要]利用人口普查数据,选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几个代理指标,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全面小康建设的进展状况发现:第一,2000年以来,少数民族全面小康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但与总人口比较,除平均预期寿命外,其余指标的实现程度离全面小康还比较远,特别是第三产业就业和城镇化,差距尤其大。第二,少数民族全面小康建设族际间显著不平衡。第三,从各地区少数民族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看,经济发达地区少数民族
期刊
[摘要]新世纪藏区社会日益多元的文化发展和民族文化基质的现代开掘,以及多民族交融的不断深入,藏区藏族作家在不断超越过去封闭性、本位性较为明显的创作传统时,试图在现代多元民族文化的书写中构建更为深广的文学意义。基于多元化开放性的文化意识和现代性视域的构建,藏区藏族文学创作也呈现出两个新的纬度——聚焦现代意识烛照下的文化冲突,构建多民族书写的文学图谱。  [关键词]新世纪;藏区藏族文学;现代视域;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