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属于文字创作的初级阶段,要注意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本文从写作过程的先期准备、具体实行、批改评价三方面出发,结合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经验,对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在写作方面的能力进行基础的论述。
【关键词】
观察能力 教学技巧 多媒体技术
在小学阶段的文字创作时期,我们可以根据写作的过程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写前阶段,也可以称为写作前的准备阶段,在这一时期主要进行素材的收集与整理,为写作的顺利进行夯实基础;第二阶段,写中阶段,也可以称为写作的具体实行阶段,这一阶段是整个写作环节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实行具体写作程序,检验写作水平的关键点;第三阶段,写后阶段,也可以称为写后的批改评价阶段,对于及时纠正写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为第二阶段的文字创作提供参考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从写作前的准备阶段、写作的具体实行阶段、写后的批改评价阶段三个方面出发,对有效提升小学生整体写作能力的教学技巧进行整理分析。
一、写作前的准备阶段
写作前的准备阶段,是学生进行文字创作的奠基阶段,如同古语所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将写作比喻为一场战役的话,写前准备就相当于军队后勤,粮草决定了学生这场写作实战的结果,是落败而逃,溃不成军;还是风光大胜,凯旋而归。
1.观察力的培养
教師要注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时开展游戏、竞赛环节,如在课外活动时,选出一个主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谁的语言描述最贴近主题,就可以被评选为冠军,得到奖励。通过游戏、竞赛的环节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老师着重加强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方面培养,也有利于夯实孩子的写作基础。
2.九层高台,起于垒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基础写作阶段的文字积累尤为重要,是整个文学创作的根基。而由于孩子自由好动的天性,使得长期坚持文字摘抄成为了一项艰难的任务。此时,教师应发挥指导教育的职责,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点滴的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才能取得在写作方面成就。
3.指导大量阅读,进行仿写
对小学生来说,大量阅读健康的书籍,可以不断开拓知识领域,改变学生言之无物、无话可说的状况,同时可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不但注意抓住阅读范文的契机,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还鼓励学生阅读课外大量有益书籍,以此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学了二年级下册《妈妈的爱》,我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布置学生以《我的妈妈》为题材进行仿写;学了《龙眼和山里红》,以《我爱家乡的李子》进行仿写,重点写李子的形状、颜色、味道,学生兴趣很浓,个个胸有成竹。
二、写作的具体实行阶段
前期的准备,和后期的批改评价都是以写作实行为目标的。写中阶段同时也是检验全部创作环节的执行程度和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点。下面从相似境况的仿写、字词句扩写、情景引导、教师对写作技巧的讲解等几个方面介绍教师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方面的课堂教学技巧。
1.情景引导
教师用语言引导学生回想曾经发生过的相似场景,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和共享网络技术资源等模式,使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写作。也可以使活动作文成为说与写的衔接点,开展课外教学活动,以实际发生过的事件为主题,组织引导学生写作。
2.教师对写作技巧的讲解
写作有具体的格式标点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授课时,要具体认真的讲解。同时总结以往对学生的教学经验,总结注意事项,以保证学生写作的顺利进行。
3.指导从说到写,降低难度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再强调作文要练习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生活实践是小学生作文素材的源头,先说再写不仅能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表达水平,也能帮助学生纠正语病,提高兴趣。说是写的前提,写是说的结果。
三、写后的批改评价阶段
学生在写作完成后,教师需要对文章进行审阅。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文化水平不高,对于作文的创作会产生许多常识性错误。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师要付出足够的耐心,对学生的错误细心纠正,让学生在挫折中逐步成长。
1.写作互助小组
组织写作互助小组,互相批改审阅组员的作品,因为每个人思考问题角度的不同,相互交流可以启发同组员的写作思路。
2.评选优秀范文
开展写作竞赛,激发学生产生对文字创作的好胜心。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学生提供优秀的写作模板,确立衡量学生写作水平的准绳。
【结 语】
从综合全面的角度出发,细化语文作文的教学课堂步骤,根据写前、写中、写后的创作环节不同,总结其不同时期的特点,开展分阶段的教学技巧,是教师在小学阶段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双华.浅谈小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J】.都市家教月刊,2013(3)
【2】潘拥恒.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11)
小学属于文字创作的初级阶段,要注意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本文从写作过程的先期准备、具体实行、批改评价三方面出发,结合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经验,对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在写作方面的能力进行基础的论述。
【关键词】
观察能力 教学技巧 多媒体技术
在小学阶段的文字创作时期,我们可以根据写作的过程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写前阶段,也可以称为写作前的准备阶段,在这一时期主要进行素材的收集与整理,为写作的顺利进行夯实基础;第二阶段,写中阶段,也可以称为写作的具体实行阶段,这一阶段是整个写作环节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实行具体写作程序,检验写作水平的关键点;第三阶段,写后阶段,也可以称为写后的批改评价阶段,对于及时纠正写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为第二阶段的文字创作提供参考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从写作前的准备阶段、写作的具体实行阶段、写后的批改评价阶段三个方面出发,对有效提升小学生整体写作能力的教学技巧进行整理分析。
一、写作前的准备阶段
写作前的准备阶段,是学生进行文字创作的奠基阶段,如同古语所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将写作比喻为一场战役的话,写前准备就相当于军队后勤,粮草决定了学生这场写作实战的结果,是落败而逃,溃不成军;还是风光大胜,凯旋而归。
1.观察力的培养
教師要注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时开展游戏、竞赛环节,如在课外活动时,选出一个主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谁的语言描述最贴近主题,就可以被评选为冠军,得到奖励。通过游戏、竞赛的环节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老师着重加强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方面培养,也有利于夯实孩子的写作基础。
2.九层高台,起于垒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基础写作阶段的文字积累尤为重要,是整个文学创作的根基。而由于孩子自由好动的天性,使得长期坚持文字摘抄成为了一项艰难的任务。此时,教师应发挥指导教育的职责,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点滴的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才能取得在写作方面成就。
3.指导大量阅读,进行仿写
对小学生来说,大量阅读健康的书籍,可以不断开拓知识领域,改变学生言之无物、无话可说的状况,同时可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不但注意抓住阅读范文的契机,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还鼓励学生阅读课外大量有益书籍,以此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学了二年级下册《妈妈的爱》,我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布置学生以《我的妈妈》为题材进行仿写;学了《龙眼和山里红》,以《我爱家乡的李子》进行仿写,重点写李子的形状、颜色、味道,学生兴趣很浓,个个胸有成竹。
二、写作的具体实行阶段
前期的准备,和后期的批改评价都是以写作实行为目标的。写中阶段同时也是检验全部创作环节的执行程度和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点。下面从相似境况的仿写、字词句扩写、情景引导、教师对写作技巧的讲解等几个方面介绍教师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方面的课堂教学技巧。
1.情景引导
教师用语言引导学生回想曾经发生过的相似场景,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和共享网络技术资源等模式,使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写作。也可以使活动作文成为说与写的衔接点,开展课外教学活动,以实际发生过的事件为主题,组织引导学生写作。
2.教师对写作技巧的讲解
写作有具体的格式标点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授课时,要具体认真的讲解。同时总结以往对学生的教学经验,总结注意事项,以保证学生写作的顺利进行。
3.指导从说到写,降低难度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再强调作文要练习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生活实践是小学生作文素材的源头,先说再写不仅能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表达水平,也能帮助学生纠正语病,提高兴趣。说是写的前提,写是说的结果。
三、写后的批改评价阶段
学生在写作完成后,教师需要对文章进行审阅。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文化水平不高,对于作文的创作会产生许多常识性错误。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师要付出足够的耐心,对学生的错误细心纠正,让学生在挫折中逐步成长。
1.写作互助小组
组织写作互助小组,互相批改审阅组员的作品,因为每个人思考问题角度的不同,相互交流可以启发同组员的写作思路。
2.评选优秀范文
开展写作竞赛,激发学生产生对文字创作的好胜心。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学生提供优秀的写作模板,确立衡量学生写作水平的准绳。
【结 语】
从综合全面的角度出发,细化语文作文的教学课堂步骤,根据写前、写中、写后的创作环节不同,总结其不同时期的特点,开展分阶段的教学技巧,是教师在小学阶段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双华.浅谈小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J】.都市家教月刊,2013(3)
【2】潘拥恒.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