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英国慈善药房的兴起

来源 :历史教学·高校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faweawr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慈善药房是近代英国一种旨在为城市下层民众提供医疗救济的慈善机构,其兴起迎合了社会转型时期英国城市贫困人口的醫疗需求,弥补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缺失。通过创新医疗救济形式、拓宽医疗救济范围,慈善药房增进了下层民众的医疗服务供给,助力了英国的贫困救济。此外,药房的家庭探访服务也为其医务人员进行深入的疾病病理和治疗研究提供了便利,促进了英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并为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前提。
   关键词 药房,医疗慈善,贫困救济,公共卫生
   中图分类号 K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1)06-0057-08
   “药房”(Dispensary)①一词在今天被普遍用来指代一个储藏药品的场所,在那里依据药方配制药物,②但其曾经是指“英美大城市地区著名的、几乎无所不在的一种医疗慈善机构”。③慈善药房兴起于18世纪的英国伦敦,是一种旨在为贫困病人提供医疗救济的机构,主要为那些在医院没有病房或不宜住院的贫困病人提供门诊护理、医疗咨询以及免费药品;同样重要的是,药房服务还涉及知名医生对穷人进行家访。④作为一个长期为英国社会下层民众提供医疗救济的慈善机构,药房在近代英国医疗社会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正如乔治·罗森所言,“18世纪和19世纪初在不列颠所建立的医院和药房,是促进健康和拯救生命的重要因素”。⑤关于18世纪英国慈善药房的研究,国外学界起步较早,相关研究成果陆续问世,但对其地位及作用存在不少争议。如I. S. L. 劳登、布朗温·克罗森等人将药房视为英国志愿医院(Voluntary Hospitals)的辅助设施,认为药房弥补了医院的不足;⑥芭芭拉·波尔则认为药房在“1770—1800年迅速发展为一种主导性的医疗慈善模式”;⑦ M. J. 查玛德等人则更为强调药房在近代英国公共卫生事业中的重要作用。①而国内学界除少数学者在其文章中对药房运动略有提及外,②尚无关于英国慈善药房的专题论文或著作。总体而言,这些研究拓宽了慈善药房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但缺乏对其兴起的深层次社会因素及其社会影响的系统分析,对药房的评价也存在一定差异。有鉴于此,本文将从近代英国社会转型的背景出发,探究18世纪英国慈善药房的发展演变、运营机制及其扶贫济困的社会功效,以加强学界对近代英国医疗服务体系的认识。
  一、英国慈善药房兴起的背景
   伴随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城市化的推进,18世纪英国城市人口的医疗需求急剧增长。但英国传统的医疗服务体系不能满足城市下层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慈善药房应时代所需,致力于为城市贫困人口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成为近代英国社会重要的医疗慈善机构。近代英国慈善药房的兴起,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药房的兴起是英国工业化转型时期社会下层医疗需求增长的产物。随着工业化的推进,18世纪英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速,城市人口激增。1650年,英国城市化率为10.8%,1700年为13.4%,到1800年则达到24%。③在18世纪期间,英国拥有5000人或以上的城镇的人口数量从85万增至238万。④城市人口的增长加大了对医疗资源的需求。但这一时期的英国政府,无论是在医疗服务还是在保障公众健康方面,所起的作用都极其有限。英国政府仍主要依据1601年制定的《济贫法》(Poor Law),规定由教区为“残疾、体弱、年老、失明的人,以及其他不能工作的人提供必要的救济”,⑤尽管“一些教区与医生签约,由他们为贫民提供医疗服务”,⑥但“在1834年《济贫法》颁布之前,立法中没有具体涉及任何针对穷人的医疗救济制度”。⑦这意味着社会下层的就医需求长期得不到制度性保障。
   其实,早在1648年,就有人呼吁为穷人提供免费医疗服务。1663年,罗伯特·博伊尔(Robert Boyle)提出了一个经典的论述:“更需要救助的人要么是为了能够以药剂师的价格购买医疗服务而苦不堪言,要么是因为他们不敢去看医生,直到他们的疾病扎根太深……而无法根除。”⑧1696年11月,伦敦市议会(London Common Council)明确提醒皇家内科医师协会(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注意“为伦敦贫困病人提供医疗服务的迫切需要”。⑨尽管“自18世纪初起,英格兰、威尔士建立起大量的志愿医院,为人们提供医疗救济”,⑩但志愿医院的服务对象较为狭隘,儿童、孕妇、不治之症患者、性病和发烧患者,以及其他潜在的传染病患者常常被排除在外。?輥?輯?訛
   此外,这一时期伦敦和各郡大多数医院的门诊服务仍处于较低水平,对于许多需要在家中进行护理或治疗的患者,也缺乏足够的医疗救济。此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英国城镇的大规模发展,成倍地增加了对健康的环境威胁,越来越多的城市穷人由于缺乏适当的医疗救济而死亡。应对现有医疗机构的不足、为城市贫困人口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并将医疗救济扩展到穷人住所的慈善药房逐渐兴起。
   其次,药房的兴起是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向医疗市场领域扩散的产物。光荣革命后,英国的财富增长迅速,“有人估计,在1688—1701年之间,国民财富增加了20%。经济史学家菲利斯·迪恩(Phyllis Deane)估计在1700—1780年之间国家的总产出增长了67%,到1800年增长了151%”。①随着社会财富的迅速增加,18世纪英国出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私人捐赠,用于医疗慈善事业。根据历史学家罗森的说法,当时的中产阶级医疗慈善文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坚持秩序、效率和社会纪律,以及关注人的状况”。②慈善家们避开了那些产生依赖性劳动阶层的方法,即没有为穷人提供工作。相反,他们寻求向穷人提供促进其经济独立和劳动能力所需的最少援助。③
   随着对穷人的劳动与疾病关系认识的深化,社会有识之士对他们的健康问题日益关切,而医疗慈善的实际目的就是使勤劳的穷人恢复健康并重返劳动。正如某慈善机构所发表的一份报告称:“一个商业国家的权力、财富和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必须取决于其成员的数量、活力和活动。因此,保护公民生命的人,必须为社会提供最有效的服务。”④与此同时,宣扬启蒙运动社会政治观的思想家们热衷于促进世俗福利、健康和国家财富。他们也非常重视人道主义和慈善事业,许多人希望“医疗慈善机构将被证明是一种慰藉,可以治愈社会创伤而不是刺激它们”。⑤另外,慈善机构本身也成为公民自豪感和成就的源泉,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公民理解并切实践行其社会责任的见证。⑥正是在这些因素的激励下,很多上层人士积极投身于医疗慈善事业,英国逐渐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医疗慈善机构,它们致力于向“有用和值得帮助的”穷人提供医疗救济。18世纪英国医疗慈善事业的发展,为慈善药房的出现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最后,药房的出现也是18世纪英国医疗市场不断扩大、传统医疗行业转型的产物。近代早期,英国医疗行业是一种三级分工体系,即由内科医生(Physicians)、外科医生(Surgeons)和药剂师(Apothecaries)这三大群体组成。⑦三等级相互分离,界限分明。由于英国社会中专事疾病诊断、拥有开处方特权的内科医生人数稀少,且主要为贵族、富人服务,所以很难满足医疗服务市场,尤其是贫民病患者的诊疗需求。⑧18世纪英国的医疗市场随着消费社会的诞生而蓬勃发展,一个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急切地加入上流社会,要求提供医疗服务。⑨医治者和健康促进者的供应量随之增加,他们逐渐开始面向社会大众。在城镇里,医生们体验到了激烈的竞争、传统地位的沦落以及医学仅仅被看作是一门生意的职业文化。⑩
   不断扩大和变化的医疗市场在刺激职业医师供应的同时,也在冲击着传统的医学等级界限。18世纪后期,旨在改革内科学会的运动未取得进展,但是改革者们创造了一个讨论医学科学和慈善事业的新学会组织。?輥?輯?訛随后这个组织发起了药房建设运动,通过在城镇建立慈善药房,为生病的穷人提供门诊和家庭诊治活动。根据罗伯特·基尔帕特里克(Robert Kilpatrick)的记载,药房通常由执业医师建立,而且通常是由持不同观点的医生建立的。?輥?輰?訛许多药房的创始人往往是那些因宗教、国籍和诽谤而被排除在医学市场的局外人,他们无法获得医院的职位。对他们而言,建立一个药房是打破传统的职业等级制度、使自己成名的一种方式。如约翰·莱特森(John Lettsom)——一位曾在国外执业的贵格派教徒,他在与伦敦封闭的医疗行业作斗争时,建立了自己的药房。①此外,教学和临床医学教育的需要,也是许多职业医师参与建立药房的动因。如创建综合药房(General Dispensary)和威斯敏斯特药房(Westminster Dispensary)的医生们,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进行研究的愿望;②苏格兰首个药房由医学院(Institutes of Medicine)的安德鲁·邓肯(Andrew Duncan)教授于1776年在爱丁堡开办,被用于教学。③
   由此可见,慈善药房的兴起是近代英国社会转型时期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18世纪经济社会的变迁,英国的医疗行业也在因应而变。应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缺失、现有医疗机构的不足,以私人慈善为主导的药房应运而生,它们致力于为下层民众提供医疗救济。正是在以上因素的合力下,慈善药房得以在伦敦和各郡建立。
  二、英国慈善药房的兴起与发展
   药房为穷人提供免费医疗,起源于17世纪末。1698年,皇家内科医师协会在伦敦沃里克巷(Warwick Lane)开设了伦敦贫困患者药房(London Dispensary for the Sick Poor)。④这家药房本身只有两个房间,医务人员在此接待慈善病人,并分发药物。药房的开办是由协会约40名成员自愿捐助的,每人10英镑。⑤药房的开业,在当年4月14—16日的《邮递员》(The Post Boy)上进行了报道,宣布医师协会将“在全年的每周三和周六的下午免费为所有穷人提供咨询”。⑥从一开始,就有大量的穷人到来。在最初几年,该药房配药的速度是每年4000张处方。后来,这一数据上涨到每年18000张,并分别在圣马丁巷(St Martin’s Lane)和康希尔(Cornhill)的圣彼得小巷(St Peter’s Alley)开设了分支药房。⑦伦敦早期医学药房的建立救济了大量穷人,深受社会下层的欢迎,推动了此后英国药房的兴办。
   进入18世纪后,医学人员陆续建立药房。然而,此间的药房形式各异,并无统一标准。如1732年,一群药剂师建立的一家药房,它仅被设定为对捐赠者的治疗,而不包括穷困病人;1750年,在伦敦柏立克街(Berwick Street)成立的一家药房,则是为付费病人和慈善病例提供“正规医师”的服务。⑧1769年,乔治·阿姆斯特朗(George Armstrong)医生在伦敦红狮广场(Red Lion Square)建立了英国最早的“贫困婴儿”药房。⑨这是第一所以贫困婴儿为救济对象的药房,正如阿姆斯特朗所言,“据我所知,这是唯一一家仅为救济贫困孩子而设立的慈善机构……只要父母真的穷困、情况危急,需要迅速救济,任何婴儿都会被接纳”。⑩1772年,阿姆斯特朗寫道,“这家慈善机构现在已经运行了3年,在此期间,药品和咨询是免费提供的,没有向大约3300名贫困孩子的父母索要推荐信”。?輥?輯?訛除了给生病的孩子开处方外,在药房,阿姆斯特朗医生把在饮食、卫生、衣着和清洁上教育父母作为他的事业。他个人承担了该药房运营的大部分费用,很少受到‘贵族和绅士’的支持,不久这家药房因阿姆斯特朗本人“陷入债务危机和其他不幸而关闭”。?輥?輰?訛尽管如此,贫困婴儿药房的开设及运营,为此后药房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1770年,约翰·科克利·莱特森(John Coakley Lettsom)博士在伦敦奥尔德斯盖特街(Aldersgate Street)开设了一家综合药房,其中既有内科医生也有药剂师。这是首家建立良好、人员配备齐全、成功的药房,其独特的运作方式不同于以往的药房,成为此后其他药房的典范。与以往药房不同的是,莱特森将他的药房建立在一个互惠的义务体系上,由慈善人士协助写推荐信。想要进入药房的病人必须找到一个愿意给他们提供推荐信的捐助人。在病人离开药房时,规定他们必须亲自感谢这位推荐人。正如马兰(Marland)所说,“推荐信是富人慈善冲动的显著象征,是穷人感恩和顺从的激励”。①通过引入推荐信,莱特森的药房加强了捐赠者和贫困病人之间的互动,为其赢得了广泛支持。
   除了日常医疗以外,莱特森的药房还为穷困病人提供家庭护理。在《旨在促进福利、节制和医学科学的提示》(Hints Designed to Promote Beneficence, Temperance
其他文献
摘 要 古代雅典的杀婴现象包含复杂的社会因素,也一直是人口学家、社会学家和古典史家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古风、古典时期雅典社会存在的杀婴现象及其原因进行探析,指出不仅身体有缺陷的婴儿和非合法婚姻所生的孩子被曝弃,身体健康的、合法婚姻所生的孩子也可能被曝弃,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导致杀婴现象的产生。杀婴既是单个家庭的个人行为,也是城邦不同时期不同政策实施的结果和表现。总之,古代雅典的杀婴现象与当时社会
摘 要 清末新政时期,学部经过三年筹议,决定将强迫教育作为普及教育的手段,京师成为清廷与学部试行强迫教育的首选。学部为京师制定了详细的强迫教育章程,督学局和八旗学务处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该政策试行后京师小学堂数量和入学儿童数量有所增长。但直至清亡,京师并未实现教育普及,主要原因是各项新政同时进行,经费支绌、八旗教育积弊已久、私塾大量存在和普及教育规划超前。京师推行强迫教育的过程可折射出清政府兴办
摘要19世纪后半叶,英国已进入繁荣富足的工业化社会,而创造工业财富的工人阶级,其恶劣而悲惨的生产与生活状况令人触目惊心,由此引发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自19世纪60年代起,英国政府陆续出台多部工厂立法。至19世纪末,这些法案从范围上实现了对几乎所有行业、所有工种的覆盖,从内容上涵盖到与生产相关的各个方面,从监管与执行上实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合作。一系列工厂法的颁布与推行,实现了雇佣关系的规范化,减少了劳
清乾隆时期,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格局得以确立.清朝统治者在经营边疆的同时,也有意识地利用史书编纂彰显“大一统”的盛世局面.受此影响,清代三通馆所修“续三通”与
公元前403年,在经历了短暂而血腥的内战后,随着大赦誓言与和解协议的签订,雅典的政治局势趋向稳定,但民主政治仍面临严峻的考验:因内战而产生的隔阂亟待消除,公民需要重新融
上海、南京失守后,武汉成为全国抗战的中心.1937年12月,中国共产党决定在武汉成立中共中央长江局,专事负责宣传党的抗战方针、政策以及联络民主人士和外国友人,进行全民抗战
摘 要 19世纪初期,欧美国家土壤危机普遍加重。社会需求促进了农业化学的快速发展,农业化学家证明了鸟粪含有植物成长所需的营养。19世纪中期鸟粪被欧美国家广泛使用,成为国际贸易中的大宗商品。由于秘鲁对鸟粪资源的垄断,美国开始在全球搜寻鸟粪岛,以补充本国土壤养分。发达经济体的农业环境依赖于对遥远地区环境的持续开发,这被称为新生态帝国主义,其特点是物质生态流动伴随着经济价值的转移。美国通过对外围地区的环
西方的存心伦理学和责任伦理学与中国早期儒家既存在着某种思想上的共通性,又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和路径取向.重德贵仁的儒家体现了存心伦理学强烈的人文主义价值倾向,然而
摘 要 杨生茂先生从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从事美国史学史的研究,并反复强调中国的美国史研究者要通过鉴别吸收的方法,观察、总结美国历史发展的潮流与规律。他以美国史学史中3个重要学者特纳、威廉斯和班克罗夫特为研究对象,阐述了他的历史哲学观点,以及对美国史学史发展脉络的理论思考。   关键词 杨生茂,美国史学史,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威廉·阿普曼·威廉斯,乔治·班克罗夫特   中图分类号
摘 要 政厅公餐是古典时期雅典城邦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它是城邦授予公民或外邦人的最高荣誉之一,有一次性和终身之分。城邦通过斯泰西斯法令,将这种终身荣誉授予给四类不同的公民群体。为城邦做出巨大贡献是他们获得这份荣誉的原因。本文介绍了古代雅典政厅公餐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政厅公餐的参加对象,通过考查斯泰西斯法令,阐述政厅公餐作为一种身份认同、荣誉措施以及调节机制对城邦政治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 政厅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