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大学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要作用与培养意义两个角度出发,意在探讨与研究更为科学、合理的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模式,以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音乐欣赏课程的应用价值,从而更加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以对多种教学手段的穿插并用为理论依据,以期为大学音乐欣赏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音乐欣赏;存在问题;实施途径;学科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161-02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是空间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更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是一种以声音为表现形式,以空气为媒介,通过人耳的传播,最终反射于头脑中的以形成音乐形象与情绪情感(喜怒哀乐)为目标的一整套逻辑循环。因此,听觉与反射就构成了欣赏音乐的理论依据,以支撑与平衡审美之重要内涵。
音乐欣赏课,是大学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也是艺术基础教学中最为关键的实践课程之一。大学音乐欣赏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拓展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想象空间,以及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然而,由于音乐表现形式与手段的多种多样,音乐题材与种类的千差万别,甚至音乐本身的形象又是那么的飘忽不定、难以琢磨等因素制衡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不断涌现,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高校的师生们。须知,摸不着头脑的学生与对此一筹莫展的教师,是无法真正达到教学课堂上良好互动与课程总体规划和发展之间良性循环效果的。到底怎样才是最为合理、最为有效的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究竟如何构建最为科学、最为系统的大学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体系,一直是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欣赏课教师孜孜不倦探讨的教学改革热点问题。
归纳、总结教与学之间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教学理念上墨守陈规,固步自封:受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的影响,使学生和教师形成了几十年如一日、长期遵循不敢越雷池半步的你放我听,你讲我学的教学模式。这种保守的、迂腐的教学模式是不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也不能适应社会对于新型人才所提出的要求的。其二是教学内容上陈旧乏味,缺乏创新:总是欣赏那些一成不变的“经典”音乐,使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经典”因其特有的历史意义与学术价值固然重要,但随着历史发展洪流的大浪淘沙也必有其褪色之处或隐退之时。时代造就“经典”,新时代也会造就出“新的经典”,何不将此融汇到顺应历史发展的大方向中去呢?其三是教学手段上形单影只,茕茕孑立: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连接世界每个角落的当今社会,再仅仅依靠播放音响资料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作为与学生交流、沟通之纽带,必将被历史所淘汰。我们应充分利用与整合各种资源,从视、听、阅读等多个角度出发,全方位的刺激学生的每一根艺术神经,从而达到巩固与加深音乐形象在脑中的构建过程。其四是学科组合搭配上的精诚团结,珠联璧合:音乐属于艺术,但艺术包罗万象,绝不仅仅是音乐这一分支就能窥其全豹的。不以文学素养作为积淀,没有文化底蕴的研究与分析,缺乏想象力的思维模式,就有如井底之蛙,管中窥豹,永远无法深刻领会作品内涵也无法理解作品更深层次的创作意图。
综上所述,以上种种保守、陈旧的教学方式与教育理念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不可避免而又现实存在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仅以一位音乐欣赏课教师的身份,结合自己的教学提出一些拙见和构想来与同行进行交流,希望能为心存疑惑的广大师生们提供一点帮助。
一、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教学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欢迎流行音乐而厌烦古典音乐的情况。经典作品遭遇到流行音乐的冲击这种情况不是个案,而是有着很大的普遍性的。究其原因的形成还是与时代背景下整体文化大气候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影响有着紧密而不可分割的关系的。流行音乐的发展有其得天独厚的时代生命力,它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反应当代社会与人民的生活状态及心声,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也是最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并传播推广的。而古典音乐因其作品历史阔度大与欣赏人群小众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已渐渐不被当代大学生所喜爱,使古典音乐陷入了一种有如“鸡肋”般的“尴尬”境地。这种“隔代”的音乐如何能重新焕发光彩?如何能被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所接受?就需要一个“度”的把握。这个“度”主要是指关于流行音乐元素的引入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在保留古典音乐作品精髓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学习兴趣。老歌新唱,经重新编配的声乐、器乐曲,经流行因素改编的经典音乐都不失为很好的选择。例如:介入“女子十二乐坊”的重新编配来欣赏传统的乐曲;介入“班得瑞轻音乐团”或“雅尼轻音乐团”来欣赏经流行风格改编的交响音乐;还可以介入经当代流行歌手所重新编配与演绎的经典老歌。以此做为切入点,既可以有效地保留作品的原貌还可以从新的角度出发来欣赏音乐;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又可以最大化的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印象与理解程度,可谓一箭双雕,一举多得之妙事哉。
二、进行学科整合
音乐理解程度的深浅是与其他各艺术学科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的。学科之间的交叉式教学与整合式管理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1.音乐鉴赏与文学相结合。文学与音乐本身就是能够相互融合的。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作曲家在文学作品中吸收给养、迸发灵感而创作成功的。如: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皮尔.金特》组曲就是根据民族剧作家易卜生的同名话剧所创作的;李斯特的《浮士德》交响曲的创作冲动就来源于著名诗人歌德的同名诗剧。在音乐鉴赏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与思想,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和朗诵,体会诗歌的意境与创作意图。这样便有助于为学生建立一个欣赏框架,容易更好的为欣赏与理解作品指明方向。
2.音乐鉴赏与美术相结合。音乐是一幅“凝固的画面”,美术是一组“流动的音符”,教师可以尝试将画面与音乐相互结合来教学。如:欣赏印象派大师德彪西的作品《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时,便可以加入印象派美术大师雷诺阿的同名油画来参与分析。画与音的结合是那样的相得益彰,那绚烂多姿的和声色彩与丰富多变的线条处理结合得是那样的天衣无缝。在欣赏拉威尔的作品《夜之亡灵》时,便可插入油画大师梵高的杰作《星空》来比较审美。两位大家将深夜精灵那光怪陆离的音响效果与月夜星空的孤傲笔触发挥得极尽描摹,淋漓尽致。这样可以为学生建立起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联想空间,将学生有限的思维空间无限扩大,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意识的培养。
3.音乐鉴赏与舞蹈相结合。音乐与舞蹈有如双胞胎的姐妹般亲密无间,教学中也绝不可忽略两者间的必然联系。如:欣赏肖邦的《华尔兹舞曲》时,可先教给学生基本的舞步与舞姿,让学生跟随音乐翩翩起舞,感受作品的内在律动。欣赏不同民族的舞蹈性音乐作品时可穿插讲解不同民族独特的舞蹈风格与特定的脚步基础,争取让学生参与其中,身临其境的感知作品的节奏与节拍。这样做的优势在于既能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来自于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
总之,高校音乐欣赏教学的内容还是需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着重于现实与生活相联系,侧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乐在其中”,从而形成爱学、好学、乐学的良好学习态度。这样便会使高校音乐欣赏课更有效、更生动、更被学生欢迎,也会使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明天更为精彩。
参考文献:
[1]王飞,念丽.关于音乐欣赏教学[J].北方音乐,2013,(01).
[2]张悦心.音乐欣赏课教学的革命[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03).
作者简介:傅征(1983-),男,满族,辽宁省沈阳市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音乐理论研究。
关键词:音乐欣赏;存在问题;实施途径;学科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161-02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是空间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更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是一种以声音为表现形式,以空气为媒介,通过人耳的传播,最终反射于头脑中的以形成音乐形象与情绪情感(喜怒哀乐)为目标的一整套逻辑循环。因此,听觉与反射就构成了欣赏音乐的理论依据,以支撑与平衡审美之重要内涵。
音乐欣赏课,是大学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也是艺术基础教学中最为关键的实践课程之一。大学音乐欣赏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拓展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想象空间,以及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然而,由于音乐表现形式与手段的多种多样,音乐题材与种类的千差万别,甚至音乐本身的形象又是那么的飘忽不定、难以琢磨等因素制衡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不断涌现,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高校的师生们。须知,摸不着头脑的学生与对此一筹莫展的教师,是无法真正达到教学课堂上良好互动与课程总体规划和发展之间良性循环效果的。到底怎样才是最为合理、最为有效的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究竟如何构建最为科学、最为系统的大学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体系,一直是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欣赏课教师孜孜不倦探讨的教学改革热点问题。
归纳、总结教与学之间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教学理念上墨守陈规,固步自封:受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的影响,使学生和教师形成了几十年如一日、长期遵循不敢越雷池半步的你放我听,你讲我学的教学模式。这种保守的、迂腐的教学模式是不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也不能适应社会对于新型人才所提出的要求的。其二是教学内容上陈旧乏味,缺乏创新:总是欣赏那些一成不变的“经典”音乐,使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经典”因其特有的历史意义与学术价值固然重要,但随着历史发展洪流的大浪淘沙也必有其褪色之处或隐退之时。时代造就“经典”,新时代也会造就出“新的经典”,何不将此融汇到顺应历史发展的大方向中去呢?其三是教学手段上形单影只,茕茕孑立: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连接世界每个角落的当今社会,再仅仅依靠播放音响资料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作为与学生交流、沟通之纽带,必将被历史所淘汰。我们应充分利用与整合各种资源,从视、听、阅读等多个角度出发,全方位的刺激学生的每一根艺术神经,从而达到巩固与加深音乐形象在脑中的构建过程。其四是学科组合搭配上的精诚团结,珠联璧合:音乐属于艺术,但艺术包罗万象,绝不仅仅是音乐这一分支就能窥其全豹的。不以文学素养作为积淀,没有文化底蕴的研究与分析,缺乏想象力的思维模式,就有如井底之蛙,管中窥豹,永远无法深刻领会作品内涵也无法理解作品更深层次的创作意图。
综上所述,以上种种保守、陈旧的教学方式与教育理念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不可避免而又现实存在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仅以一位音乐欣赏课教师的身份,结合自己的教学提出一些拙见和构想来与同行进行交流,希望能为心存疑惑的广大师生们提供一点帮助。
一、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教学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欢迎流行音乐而厌烦古典音乐的情况。经典作品遭遇到流行音乐的冲击这种情况不是个案,而是有着很大的普遍性的。究其原因的形成还是与时代背景下整体文化大气候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影响有着紧密而不可分割的关系的。流行音乐的发展有其得天独厚的时代生命力,它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反应当代社会与人民的生活状态及心声,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也是最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并传播推广的。而古典音乐因其作品历史阔度大与欣赏人群小众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已渐渐不被当代大学生所喜爱,使古典音乐陷入了一种有如“鸡肋”般的“尴尬”境地。这种“隔代”的音乐如何能重新焕发光彩?如何能被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所接受?就需要一个“度”的把握。这个“度”主要是指关于流行音乐元素的引入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在保留古典音乐作品精髓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学习兴趣。老歌新唱,经重新编配的声乐、器乐曲,经流行因素改编的经典音乐都不失为很好的选择。例如:介入“女子十二乐坊”的重新编配来欣赏传统的乐曲;介入“班得瑞轻音乐团”或“雅尼轻音乐团”来欣赏经流行风格改编的交响音乐;还可以介入经当代流行歌手所重新编配与演绎的经典老歌。以此做为切入点,既可以有效地保留作品的原貌还可以从新的角度出发来欣赏音乐;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又可以最大化的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印象与理解程度,可谓一箭双雕,一举多得之妙事哉。
二、进行学科整合
音乐理解程度的深浅是与其他各艺术学科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的。学科之间的交叉式教学与整合式管理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1.音乐鉴赏与文学相结合。文学与音乐本身就是能够相互融合的。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作曲家在文学作品中吸收给养、迸发灵感而创作成功的。如: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皮尔.金特》组曲就是根据民族剧作家易卜生的同名话剧所创作的;李斯特的《浮士德》交响曲的创作冲动就来源于著名诗人歌德的同名诗剧。在音乐鉴赏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与思想,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和朗诵,体会诗歌的意境与创作意图。这样便有助于为学生建立一个欣赏框架,容易更好的为欣赏与理解作品指明方向。
2.音乐鉴赏与美术相结合。音乐是一幅“凝固的画面”,美术是一组“流动的音符”,教师可以尝试将画面与音乐相互结合来教学。如:欣赏印象派大师德彪西的作品《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时,便可以加入印象派美术大师雷诺阿的同名油画来参与分析。画与音的结合是那样的相得益彰,那绚烂多姿的和声色彩与丰富多变的线条处理结合得是那样的天衣无缝。在欣赏拉威尔的作品《夜之亡灵》时,便可插入油画大师梵高的杰作《星空》来比较审美。两位大家将深夜精灵那光怪陆离的音响效果与月夜星空的孤傲笔触发挥得极尽描摹,淋漓尽致。这样可以为学生建立起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联想空间,将学生有限的思维空间无限扩大,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意识的培养。
3.音乐鉴赏与舞蹈相结合。音乐与舞蹈有如双胞胎的姐妹般亲密无间,教学中也绝不可忽略两者间的必然联系。如:欣赏肖邦的《华尔兹舞曲》时,可先教给学生基本的舞步与舞姿,让学生跟随音乐翩翩起舞,感受作品的内在律动。欣赏不同民族的舞蹈性音乐作品时可穿插讲解不同民族独特的舞蹈风格与特定的脚步基础,争取让学生参与其中,身临其境的感知作品的节奏与节拍。这样做的优势在于既能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来自于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
总之,高校音乐欣赏教学的内容还是需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着重于现实与生活相联系,侧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乐在其中”,从而形成爱学、好学、乐学的良好学习态度。这样便会使高校音乐欣赏课更有效、更生动、更被学生欢迎,也会使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明天更为精彩。
参考文献:
[1]王飞,念丽.关于音乐欣赏教学[J].北方音乐,2013,(01).
[2]张悦心.音乐欣赏课教学的革命[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03).
作者简介:傅征(1983-),男,满族,辽宁省沈阳市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音乐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