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70年

来源 :党的生活·青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ne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中国成立的隆隆礼炮声中,在青海人民翻身解放的喜悦时刻,根据毛主席的重要指示,1949年12月12日,青海民族大学在高原古城诞生了,从此拉开了青藏高原现代高等教育的序幕。70年光辉岁月,70年风雨征程,青海民族大学始终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共发展、与青海共命运,谱写了青海高等教育气壮山河的精彩华章。回眸青海民族大学70年来受到的特殊关怀、走过的特殊历程、肩负的特殊使命、做出的特殊贡献,我们感到无比光荣和豪迈。

青藏高原谱华章


  历史告诉我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历史不会忘记,曾经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的青海,在解放前马步芳反动统治时期,人民既无丝毫政治权利,也无学文化受教育的机会,造成了青海地区政治黑暗、经济衰败、文化落后的局面。历史永远铭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就为青海没有现代高等教育的历史画上了句号。
  70年来,我们走过了划时代的青干班时期。早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数十万雄师以排山倒海、雷霆万钧之势节节挺进大西北之际,党中央和毛主席就极为关注西北地区的民族和民族教育问题。毛主席指出:“青海、甘肃、新疆、宁夏、陕西各省省委及一切有少数民族存在地方的地委,都应开办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或干部训练学校。请你们注意这一点: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遵照毛主席这一指示,青海省委克服困难,迅速筹办,于1949年12月12日正式创办青海省青年干部训练班,第一任校长是老革命周仁山。开学典礼上,省党政军主要领导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阐明办学的重大意义,提出政治建校的明确要求。从这一刻起,灾难深重的青海各族人民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高等学府,开启了改变命运、奋发图强的新篇章。
  70年来,我们走过了筚路蓝缕的六年公学时期。为适应青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需要大量少数民族党政领导干部和各类专门人才的形势,1950年4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将青年干部训练班改为青海省人民公学,为突出学校民族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同年8月又改名为青海省民族公学。公学时期培养了1200多名少数民族各类专业人才和党政干部,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做出了积极贡献。
  70年来,我们走过了欣欣向荣的民院初创期。1956年6月,在时任青海省副省长兼民族公学校长扎喜旺徐等的竭力倡导下,国务院批准青海省民族公学更名为青海民族学院,9月20日举行成立大会。1962年,青海“八大院校”全部并入青海民族学院,1964年又纷纷独立建校。当时整个国家处于困難时期,学校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但这一时期仍取得了可观的办学成就,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师资力量不断加强,科学研究不断拓展,图书资料不断丰富,逐步摸索青海高等教育的出路,奠定了学校藏学、中文、民族学、政治、数学等学科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地位。1958年至1960年是图书资料建设取得重要成就的时期,学校争取到10万元购书经费,购买了《南辉西献图》等大量国家珍贵古籍和图书资料,奠定了图书馆的现有家底。其间,培养了6390多名各民族合格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70年来,我们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十年文革时期。文革十年,学校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甚至未经国务院同意,1970年7月至1971年4月,学校被省革委会擅自撤销半年之久。艰难困苦中,民大人以报国忧民的胸怀、顽强坚韧的精神,在马万里等领导的努力下,在教学和科研上孜孜不倦,为青海的建设发展贡献着力量。1971年恢复政教、中文(分设汉文、藏文专业)、数学3个系和中师班,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70年来,我们迎来了焕发活力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科教事业迎来了春天,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学校1977年恢复本科招生,首批招收236人,之后规模逐年扩大,在1999年扩招前始终保持在3000人总规模。拥有哲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理学、法学6个学士学位授予权。1979年起,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批、青海省最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拥有中国少数语言文学、民族史硕士点,同时招收中国古代文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研究生。1980年,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民族研究所,专门从事民族宗教问题研究工作,1989年《青海民族研究》公开出版。1983年成立法律系,成为青海法律人才的摇篮。1985年起设立玉树大专班,长期为玉树培养专门人才。1984年首次接受留学生来校学习,1993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外国留学生教育单位,成为青海最早开展留学生教育的单位。1995年,在青海省首批获批的5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我校占3名,显示了学校师资队伍的雄厚实力;在前五届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我校成为获奖大户。1999年,学校开始扩招,当年招生860人,比上年增加一倍,之后规模迅速扩大,招生区域也由省内拓展到全国所有省市区。



  70年来,我们迎来了快速发展的世纪跨越时期。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学校实现快速发展。2001年和2005年,青海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西宁铁路司机学校先后并入我校,办学空间得到拓展,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综合实力得到加强。加大教学科研工作力度,在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走在了全省高校和民族院校前列。在第一、二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评选中,我校共有9项成果获奖,成为除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之外获奖最多的单位;在第六、七、八届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再获4个一等奖和70项奖励。   70年来,我们进入了扬帆远航的新时代。2009年3月26日,教育部批准青海民族学院更名为青海民族大学,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2010年4月制定并实施《青海民族大学关于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行动计划》。2011年省政府与国家民委签署共建青海民族大学协议,有力推动了学校发展。党的十八大以后,学校发展一路高歌,突飞猛进,先后完成新校区350亩和南山校区450亩土地征地任务,学校面积达到1400多亩,为学校永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积极争取各类资金加快校园建设步伐,建成文实楼、藏学楼、工科校区、学生食堂、教师公寓、白杨公寓、红柳公寓、运动场、进德楼、修业楼和人行地下过街通道等工程,总投资超过10亿元;科学研究不断实现新突破,全省高校仅有的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和2项冷门绝学项目全部落户我校,在第九、十、十一届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奖等次和数量再度遥遥领先于全省各单位;2014年以来,天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知名大学对口支援我校;2018年,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民族学一级博士点;2018年,圆满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进一步夯实本科教育。



  70年后的今天,我们规划了更加美好的锦绣前程。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青海解放70周年,青海民族大学也迎来了70周年校庆。面向未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学校制定了清晰美好的发展蓝图。到2025年,学校将建成办学特色鲜明、培养体系完备、学科专业结构合理、学科特色优势明显、教学质量较高、育人能力较强、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郁,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综合性大学。到2035年,建成整体水平达到青藏高原区域一流,在藏区最具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到2050年,建成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西部地区一流大学。成就支撑自信,展望学校的未来,前景无限美好。
  回顾历史,青海民族大学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白手起家,披荆斩棘,在艰苦中创业,在曲折中成长,在创新中发展,从不足百人的学校发展成为文理工学科综合、本硕博体系完备,办学特色鲜明、校园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开放性、综合型大学,并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凝炼形成了爱国爱党、民族团结,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坚韧不拔、不屈不挠,进德修业、自强不息的民大精神,成为推动学校新时代加快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青海民族大学走过的70年艰苦卓绝的探索发展历程,正是青海教育快速发展的缩影,见证了青海教育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落后向现代的历史性转变,更是青海乃至祖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缩影,见证了青海和新中国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转变。实践证明,青海民族大学各族师生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和期望,用自己的赤胆忠心和辛勤汗水,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历史答卷。

服务国家铸辉煌


  70年来,青海民族大学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积极践行“进德修业自强不息”校训精神,以民大人特有的朴实稳重、低调内敛的风格,在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中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忍辱负重、不屈不挠,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着骄人的业绩,不断填补青海高等教育的空白,并在五个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是始终有效服务国家战略扎根青海大地。从成立的那一刻起,就深深扎根于青海这片高天厚土,在青海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都留下了服务青海的深深印记,做出了特殊贡献。从1949年建校开始,工作的重点始终围绕青海的教育工作和民族工作双重主题,坚持民族院校的办学定位和方向,坚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和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规律,把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靠得住、有后劲”的本土化高层次民族人才,有效服务藏区政治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任务;把提高育人能力、推进特色研究,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全方位推进学校各项工作。
  二是成为青海民族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建校以来,青海民族大学自觉承担为青海民族地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的特殊使命,一直坚持面向藏区、生态保护地区、贫困地区的招生政策,为青海以及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青海藏区有近三分之一的高中毕业生考到青海民族大学学习,青海民族大学培养的9万余名学生中,有5万余名在青海藏区工作,有8000多人在西藏、新疆工作,涌现出改革先锋杰桑?索南达杰等一批优秀代表和45位省部级领导干部、1300多名厅级干部、90多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00多名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成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中坚力量和栋梁之材,为建立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青海的民主改革、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各项事业的进步作出了其他高校无法替代的特殊贡献。特别需要铭记的是,在1958年青海的平叛斗争、1959年平息西藏叛乱的斗争、1962年中印边界反击战、1985年老山前线的对越反击战中,都有一大批青海民族大学的学生随军冲锋陷阵、英勇战斗,不少人流血牺牲,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实践证明,在70年的风雨历程中,哪个地方最危险,斗争最激烈,哪个地方就有青海民族大学的学生在英勇战斗、流血牺牲;哪个地方条件最艰苦,工作难度最大,哪个地方就有青海民族大学的学生在扎根奋斗、默默奉献,政治强、吃得苦、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靠得住是社会对民大學子的普遍评价。
  三是汇聚了一批学术造诣高、师德风范好的名师大家。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在青海民族大学这块文化沃土上,始终人才荟萃、名师辈出,成就了青海高等教育的辉煌。在这里,曾有被誉为甘青地区早期藏学开拓者之一的藏学家吴均、被十世班禅大师评价为在藏学方面有极高学术造诣的佛学大师才旦夏茸、被十世班禅大师誉为青康藏地区出类拔萃无与伦比的佛学大师夏日东、国学大师邵祖平、文史大家李文实、佛学家多加格罗、藏学专家黎宗华、地方史专家芈一之、语言学家胡安良、军旅作家贺捷生、藏传因明学专家祁顺来、藏医药翻译专家毛继祖、蒙古语言学专家贾晞儒、民族学专家魏英邦、民族学专家欧潮泉、佛学专家李建本、国家级教学名师旦正、藏学专家何峰、人类学专家索端智、“青海学者”马成俊、藏药学专家林鹏程等一批在省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以及唐卡艺术大师夏吾才让、格萨尔说唱艺人才让旺堆等著名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执教。现在,又有200多名拥有海内外知名高校博士学位的青年才俊汇聚一堂,持续不断地进行高水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且整体学术水平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具有优势,特别是藏学、民族学、藏药学等学科在国内外处于领先位置。   四是不断为青海和国家做出重要的学科贡献。从省内最早开展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到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从最早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到现在唯一获得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名师,青海民族大学以一项项扎实的教学科研成果,始终走在青海高等教育的前列,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教学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多年来,青海民族大学顺应现代大学建设的潮流,重点打造了藏学、民族学、藏药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品牌学科,唐卡艺术设计、民族传统体育、蒙古语言文学等特色学科,信息科学、土建、交通运输、生物工程等新兴学科,形成了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理、工综合发展的学科体系,成为全省学科最为综合的高校。
  五是成为研究青藏高原民族宗教社会问题的智库。积极建设国家民委青藏高原民族研究基地、中亚学院、中亚-土库曼斯坦研究中心、藏传佛教与喜马拉雅山地国家研究中心等机构,形成了由3个国家级科研机构,32个省级、校级研究机构组成的研究平台。紧密围绕青藏高原地区政权建设、社会治理、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主题,积极承担并完成“新中国涉藏五省区民族自治地方建政历史与实践研究”“青藏高原各民族汇聚中华的历史研究”“藏传佛教四大活佛系统与清朝治理蒙藏地区方略研究”等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在内的284项课题,出版《夏日东文集》《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青海地方史略》《藏族历代文学作品选注》《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意识史纲》《藏传因明学通论》《藏族文学史》《藏族生态文化》《热贡艺术》等原创性学术著作320部,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奖、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89项,成为全国研究青藏地区民族宗教问题的重要基地。同时,积极发挥第四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高校功能,在维护青海藏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
  实践证明,青海民族大学卓有成效地履行了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在服务国家战略和藏区政治稳定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办学定位更加明确,学科结构不断优化,学科特色充分彰显,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现已成为青海省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研究民族宗教和社会问题及政策、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智库,引领藏区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发展的知识灯塔,传承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开展国际教育和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展示党的民族政策优越性、体现民族团结进步和繁荣发展的重要窗口,国家支持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奋起追梦新时代


  昨天的辉煌已成过去,今天的发展至关重要。如今,青海民族大学加快发展的历史接力棒传到了新一代民大人手中,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快马加鞭、奋力奔跑,才能不负各族人民、无愧伟大时代。
  展望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党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民大的今天。立足新时代,我们必须把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学校发展始终,自觉以“四个意识”定向,以“四个自信”奠基,以“两个维护”铸魂,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进一步夯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使党组织成为师生最贴心、最信赖的组织依靠,成为学校教书育人的最强战斗堡垒。
  展望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抓好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大学之所以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是因为大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人才。因此,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也就成为大学的首要问题。省委书记王建军指出,与时俱进推动青海教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要解决好“为谁育人”“育什么人”“怎么育人”“谁来育人”的问题。常言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才能更好“树人”。青海民族大学的校训是“进德修业、自强不息”,校歌也唱“进德修业、自强不息”,都突出了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把它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环节,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探索实施“专题化教学、项目化实践、多元化评价”思政课教育改革,纵深推进“四爱三有”教育,完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强化辅导员、学业导师、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的具体落实,努力培养大批有德有才、德才兼备、扎根高原、奉献青海的好学生。
  展望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动力。改革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青海民族大学发展的历程,就是用改革的精神、改革的思维、改革的办法,推动学校各项事业更好发展的历程。立足新时代,学校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持续抓好各方面工作。要积极调整优化学科结构、专业设置,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管理模式等各方面的改革,构建符合现代大学要求的运行机制、考核评价机制、专业选择机制、奖惩激励机制、民主决策机制、良性竞争机制和工作保障机制。
  展望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服务社会,贡献地方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要突出青海地域特色搞科研、抓教学、建智库,在区域和国别研究、民族团结、藏区社会稳定、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开展深度研究,为省委省政府提供高质量的智库研究报告。要紧密结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重点围绕藏药研究、蕨麻研究推广种植、唐卡艺术传承、民族文化旅游、生态保护、藏毯产业发展、盐湖化工、光伏电研究推广、新能源、新材料、干部培养等方面开展具体合作,增强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能力,更好服务“一优两高”战略。
  展望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彰显特色,育好优良校风。特色是高校的生命,没有特色,就办不好大学。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现代的才是未來的。我们要系统传承学校扎根青海大地办大学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紧紧围绕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坚定走特色发展之路,形成具有民大特色的学科、人才、科研优势。要持续不断抓好校风建设,营造教风严、学风浓、校风正的良好风气,营造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发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示范高校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培养各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的良好局面,形成一批特色突出、影响广泛的民族团结品牌活动,努力使学校成为全省民族团结的模范之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省委书记王建军在宣讲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时指出:青海民族大学有悠久的历史,有鲜明的特色,有特殊的贡献,有开放的视野,有美好的未来,更有好校长、好老师、好学生、好校风,是一所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共发展、与青海共命运的好大学。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站在建校70年的历史新起点,青海民族大学一定会拥有一个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作者系青海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
其他文献
话剧《永怀之歌》是青海师范大学大学生自创自编自演的以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讴歌“新青海”精神、颂扬家国情怀与奉献精神为主题的现实主义题材话剧,是新时代学校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创新举措和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旗帜性校园文化品牌。  为了进一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响应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机制相关要求,落实省委教育工委“四爱三有”教育部署安排,努力打造爱国主义教育校园文化品牌,青海师范大学
期刊
近年来,城东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始终把政治建设和理论武装放在首位,各级党组织采取一系列举措,掀起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并结合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党员教育活动,为推动全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持续强化理论武装。严格落实《关于继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通知》要求,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养正气、淬炼思想、深化境界、指
期刊
那些菊花是从  地下长出的光芒  无月的夜晚会把一小撮皎洁  安放在地边或者更浓的黑上  细长的花瓣发出细长的  嘶鸣那些大地深处的回音  那些菊花在山谷里弹指云雾  更多的时候在庄户人家的茅屋前  吸纳烟火  而我是母亲特意别在人间的  一枚菊花簪  此刻在篱笆墙外  獨自明亮  (作者单位:门源县委党校)
期刊
5月6日至9日,省委宣传部第七调研组在省社科联常务副主席河生花的带领下,赴黄南州开展增强“四力”基层大调研活动,调研中我们采取听取汇报、座谈交流、实地参观等方式,深入黄南州及所属四县,深切感受到黄南州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夯实基础、打响品牌,占牢主阵地、唱响主旋律,为维护藏区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短暂的调研,使我对基层宣传工作加深了了解,同时也对民族地区如何
期刊
6月份以来,省审计厅认真贯彻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青海省委主题教育动员部署会议要求,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重要论述、青海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资料汇编等内容,整体谋划推进学习教育,抓紧抓实开局工作,用责任链条压实学习教育全过程。抓组织,启动部署压实责任链条  厅党组从建强主题教育组织领导开始,在启动部署
期刊
根据党的十九大部署,今年6月开始,全党将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作出的重大部署。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我们党在全国执政第70个年头,在这个时刻开展主题教育,正当其时。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迫切
期刊
自玛沁县委对全县广大党员干部提出“五心”工作要求以来,玛沁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五心”为标尺,坚持向高标准找差距,坚持在根本处做工作,量身照镜、严格要求,立足当前、脚踏实地,以实际行动推动全县各项工作稳步发展。  以“忠心”量身照镜,确保思想政治受洗礼。坚持把坚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信仰作为理论武装的根本和立德修身的基石。充分发挥宣传思想
期刊
1935年6月18日,福建长汀,瞿秋白唱着《国际歌》《红军歌》,高呼著“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坦然走向刑场。到达刑场后,他盘膝而坐,微笑着对刽子手点头说:“此地甚好。”  瞿秋白,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奠基人之一。1899年1月出生在江苏常州。1917年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1920年以《晨报》特约
期刊
五月的鲜花,为青春绽放;炽热的阳光,因梦想燃烧。五月,我们迎来了五四青年节。这是一场在垂老的旧中国发生的青年运动。五四运动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春去秋来一世纪,五四运动已作为光辉的一页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重温100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加深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和时代值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
期刊
声情并茂的演说、荡气回肠的故事、观众激动的泪水、事件亲历者深情的讲述,更动人的是党课所折射出的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和铁骨柔情……这一切,构成了青海省委组织部精心打造的《“两弹一星”奉献精神》《慕生忠开路精神》《尕布龙赤子精神》《玉树抗震救灾奋斗精神》《可可西里坚守精神》五堂党性教育精品课程的巨大感染力。近400场公开宣讲、6万余名观众现场聆听的考验,青海推动党性教育课程创新的实践赢得广泛赞誉。打开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