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为孟子性善论根基的"恻隐之心",源于氏族社会人类原初的生命意识,具有"重生惜生"与"同命共生"相融合的情理合一的心性内涵.氏族社会解体后,由于人类不可能放弃"共处"(社会合作),故"恻隐之心"仍然是人"异于禽兽"的"类本性",并表现出有利于人类生存的善的本体性,可称之为"类本善"."类本善"潜存于个体的心理结构中,成为个体之人能够"向善"的内在根据.孟子所谓的"人无不善"正是在"类本善"意义上而非个体人性而言的."类本善"具有超越个体性的形上性和先验性,它是孟子所谓的"天",也是后世儒者所论的"在人之天
【基金项目】
:
本文系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儒家道义观及其在当代国家治理中的转换"(2020QNZX63) 的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孟子性善论根基的"恻隐之心",源于氏族社会人类原初的生命意识,具有"重生惜生"与"同命共生"相融合的情理合一的心性内涵.氏族社会解体后,由于人类不可能放弃"共处"(社会合作),故"恻隐之心"仍然是人"异于禽兽"的"类本性",并表现出有利于人类生存的善的本体性,可称之为"类本善"."类本善"潜存于个体的心理结构中,成为个体之人能够"向善"的内在根据.孟子所谓的"人无不善"正是在"类本善"意义上而非个体人性而言的."类本善"具有超越个体性的形上性和先验性,它是孟子所谓的"天",也是后世儒者所论的"在人之天",与"本然之天"相通.正是"类本善"的社会历史性与形上性,为儒家性善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其他文献
阿奇博尔德·艾利森的联想理论在18世纪英国美学中独树一帜,因为他的理论实际上拒斥了当时美学界对于普遍趣味标准的追求.艾利森对于"趣味"问题持一种多元主义的理解立场,着眼于考察情感和观念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联系.他认为,趣味植根于具体鲜活的经验与情境,生发于自由的联想与交流,教条灌输或是狂热想象绝非产生健全趣味的土壤.艾利森为后来者理解美与趣味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美的实质在于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这一主张虽在18世纪赞同者寥寥,却颇具现代美学的意味,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和研究.
康德对说谎有悖常理的态度经常被视为其伦理学严峻主义与不切实际的表现.不说谎亦即真诚的义务在康德理论中的复杂性在于,它既被看作对自身的义务,又被看作对他人的义务;既被归入法权义务,又被视为伦理(德性)义务.本文细致考察了有关康德说谎问题的经典和前沿解释,并在与自我义务的关联中解释了康德何以对说谎毫不容情的态度,指出这可以部分地归因于康德没有区分第二和第一序列的自我义务.这一区分也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康德何以在其后期德性论中赋予自我义务以一种奠基意义上的优先性.文章进一步指出,唯有将说谎归结为道德自欺,并将其与根
19世纪中前期,西方人通过创办英文报刊向西方介绍中国,博物学知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美国汉学家卫三畏在《中国丛报》中对“本草纲目·蠮螉”条目的译介为案例,在概
本文的目标是批评卡夫卡的可传递性论证.卡夫卡在反驳陶雷克关于"人数问题"的观点时认为,如果陶雷克所宣称的"简单的人数相加对于道德而言没有重要性"是正确的,那么,该观点将无法避免地引出一个违反直觉的结论,即救助一组人和救助这组人的一个子集在道德上不存在任何差别.卡夫卡的论证依赖于一个习惯性的假设,即道德无差别的关系是可传递的.基于以下两个理由,卡夫卡的论证被证明是无效的:(1)在特定情境中,该论证的前提对于道德相关因素的预设彼此之间存在不一致;(2)它所依赖的传递性原则会引出不合理的结果,这和传递性原则的支
2020年11月14—15日,第十二届全国分析哲学学术研讨会在西南政法大学召开.本次大会以"分析哲学的反思与展望"为主题,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分析哲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研究》编辑部主办,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协办.来自全国各地的7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研讨,从问题和文本的双重视角奉上了一场学术盛宴.
五十年前,罗尔斯的《正义论》出版,引发众多学者共同关注正义问题,开启了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的新领域,改变了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方向.作为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罗尔斯作出了一系列重大贡献:他提出了系统的平等主义思想,深化了自由主义理论,恢复了契约论在政治哲学中的原有地位,提出了政治自由主义的观念,树立了反思平衡的哲学方法,推动了政治哲学的当代复兴.同时罗尔斯也遗留了一些需要我们思考和回应的问题,如平等主义的理想、义务论的道德立场、不同的效率观念、稳定性与合法性的关系,以及来自其他各种派别的挑战.
胡塞尔在其经典的超越论现象学中,为了给交互主体性理论提供一个彻底的、无预设的起点,提出了以他者之他异性为目标的还原——源初还原.这一还原是否切中他者之他异性、能否在方法论上得到彻底执行,构成了对胡塞尔理论的核心挑战.基于"自我批判"的视角,胡塞尔的源初还原可以得到新的解读.这种解读强调源初还原的两个功能,即划分自我领域与他异领域的功能,以及随之而来的"去中心化"功能.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结论,胡塞尔的源初还原本质上包含了一种他异化的结果,即它揭示出纯粹的超越论自我本质上与他异性处于不可分割的关系之中.
随着信息革命时代的到来,信息理论的发展为结构实在论的解读提供了新视角.惠勒提出“一切物理存在都源于比特”的信息本体观.之后,弗洛里迪提出信息结构实在论,预设了一个原
本文力图通过"自然—革命—实践"这一理论架构,基于整体视角对康德与马克思之间所具有的思想亲缘性展开辨析和论述.康德通过划清理性的界限,在实践领域为信仰开拓地盘;马克思则通过划清资本主义的界限,为社会主义实践开辟道路.就理论进路而言,两者都是基于对"自然"的分析,并通过"革命"的手段进而在"实践"领域达至"目的".本文旨在以此架构为介质,以期从整体上进一步揭示出马克思与康德之间可能存在的共同思想路径.
人们普遍认为知觉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但认知科学家霍夫曼及其合作者对此深表怀疑,他们借助进化论、生物遗传学、量子理论以及数学等学科工具,提出了以"非真实性知觉"为核心的界面理论.界面理论借用计算机界面隐喻形象地说明了知觉的实用性,通过PDA循环阐释了知觉与行动的耦合如何促使我们成功地与世界互动,并借鉴量子理论的概念框架进一步作出了推展性的理论预测.这一富有创见的理论不仅有助于人们重新审视既有的知觉理论及其相关研究,还可为意识难问题的探讨提供新的致思理路,在一定程度上撼动了心理学、神经科学、科学哲学等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