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的艺术批评思想评述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aqwjt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雅明一生的著作中涉及的问题很多,而且处处充满着悖论,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无不令后人望而生畏,对他思想的解读更是存在着极大的争议,这与其思想的复杂性是息息相关的。他对现代艺术的发展更有着自己的清醒认识,既不同于同时期的格林伯格对形式批评的追求,也异于普通的社会学叙事,通过以他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他独特的艺术批评观,提供研究他博大思想的一条线索。
  关键词: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本雅明;技术复制;灵光;电影;摄影;政治
  在沈语冰的《20世纪艺术批评》中,他将本雅明的批评思想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犹太教神秘主义时期,这是本雅明先天的宗教情结的表露,他将艺术品的审美价值与宗教仪式联系起来,将艺术品的功能等同于中世纪圣像画——使之成为“加以膜拜的圣灵或精神的在场”。第二阶段本雅明往往被看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者,《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运用了社会生产原理,将艺术归类为政治的目的,本雅明设法让他的批评力量为社会革命服务,并放弃了艺术自主的观念。第三阶段为本雅明重新回归宗教情结和艺术自身的阶段,《单行道》以及始终未完成的《拱廊街计划》,都表现了对街道的关注。
  本雅明对于现代性的这种判断恰恰是基于他对“机器”、“技术”在当时的发展的认识。在他看来,技术不仅仅只是为人所役的工具,技术的革新带来的是人的感觉机制和经验机制的彻底改变。在本雅明之前,技术作为“身外之物”与“艺术”作为“精神之物”的对立牢不可破。本雅明是第一个将“技术”作为能影响“艺术”本质的东西提出来的批评家,也是用“技术”来破除“艺术”的自律神话,将“艺术作品”本身纳入社会生产结构的马克思主义者,而这篇文章即是他以马克思主义的思路对美学领域所做的最核心的论述。在本雅明看来,摄影与作为艺术的电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切都源于它们的可复制性,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复制的手段,它们不仅可在短时间大批量生产,而且只是视觉上的复制,最大程度地降低了艺术的“本真性”和“物性”。而当艺术的原件失去了其独一无二的特性后,艺术的永恒性也就收到了挑战。复制技术指向的是短暂性,重复性和“现时性”。由此,艺术的普遍特性发生了改变。“为艺术而艺术”提倡的是艺术的自律性,力图重申艺术的神学,机械复制技术的发明戳破了这种艺术的神话。历史上艺术所处的精英地位,使得艺术品成为常人顶礼膜拜的对象,不管是中世纪的教徒们对圣像画的膜拜,还是现代人站在博物馆中的古希腊雕刻和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品前沉思艺术品的审美性,都是传统艺术的“膜拜价值”的体现。这里本雅明引入了他关于传统艺术最著名的一个概念“灵光”。“灵光”究竟所指什么呢?在传统艺术中,艺术品的“灵光”包括“它自问世那一刻其可继承的所有东西,包括它实际存在时间的长短以及曾经存在过的历史证据,这些就证明了该艺术品的权威性,即它在传统方面的分量”。
  自然的灵光作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或者说自然美学的界定,是灵光概念的本质含义,所以当界定灵光第二个层面的意义,即传统艺术的灵光时,本雅明认为,“关于历史之物的灵光可参考自然之物的灵光来阐明。”随着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即照相术和电影的发展,艺术的本真性被完全破坏掉了,由于原本和摹本的地位已经抹平,所以人们急于通过复制技术来接近原本,崇拜价值开始被展览价值取代,于是各种符号性、替代性的东西开始涌现,本真性再也无人关心了。因而“我们”迎来的是一个“灵光”消散的时代。
  “灵光”在现代艺术中的渐渐消逝,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必然结果,本雅明早就看到了这一点,但是“灵光”是否就真的远离了艺术呢?对于“灵光”的阐释,本雅明为我们提供了欣赏艺术的本质要求。摄影在诞生之初,由于技术的限制,致使物象的曝光需要很长的时间过程,因而照相机对画面中的风景、景物或是人物的记录是一种历时性的多维空间的记录,是一种事物延续性的表述,不同于后期摄影中对决定性瞬间的捕捉,而是排除决定性瞬间表象的巧合而揭示被摄体内在延续性以及更加接近其真实涵义的真正“灵光”。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整本书,对艺术自律都漠不关心,而将艺术的功能性随时代发生变化摆到很重要的位置。事实上,本雅明写这篇文章一个非常重要的出发点是反对法西斯主义。在他看来,法西斯主义是以战争作为“仪式”,通过将政治美学化来蛊惑民众,压抑民众的反思能力的。本雅明认为在美学的层面上抵抗法西斯主义的可能性只能来自于共产主义的群众运动,通过将艺术政治化——与政治美学化正相反——而使民众重新激发内在的批判力量,从而共同反对法西斯主义。而这一可能性正是依靠他所谓的机械复制技术的发明来开启的。
  【参考文献】
  [1][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英]戴维·弗里斯比,现代性的碎片[M], 卢晖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 沈语冰,20世纪艺术批评[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四川传媒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水墨画是传承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在现代中国绘画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解读《绘画迹象论》一书中,对于“缘迹造象”的概念,我提出了自己的一种理解。通过以如何调整“迹之象”为突破口,着力研究水墨画中“迹”、“象”、“境”与画面的重要关系,发现“迹象”的本意,进而理性认识“变象”艺术。  关键词:迹;象;水墨画  一、 “缘迹造象”的概念  钟孺乾先生在《绘画迹象论》一书中提出“既没有无迹的
期刊
摘要:  通过从审美的角度来谈艺术的本质,美是艺术存在的基础,一切事物首先必须使人感受到美才有可能成为艺术。不管是从广义还是从狭义上来说,艺术的本质与美的本质两者是息息相关的。本人以湖北省博物馆文物双龙玉佩为例,从审美本质的三个方面来阐述艺术本质问题。文中还穿插了一些我的图形手绘稿,希望通过手绘的实践过程感受“美”。  关键词:美;双龙玉佩;艺术本质;统一  艺术的本质,就其概念来说,指艺术这一事
期刊
在偏僻的小山村里,有一位其貌不扬的医生,每天的工作就是在这山村中忙碌,不论晴天雨天,严寒酷暑。由于山村地处山下,很多医生来到没有几天就走了,直到这位医生的出现,默默无闻地、不为名利地救死扶伤。在平凡中甘于奉献。  整租图片运用了远、全、中、近、特的景别。“远取其势”使得画面宽广、宏大。更加使读者一目了然的看到山村所处的地理环境位置。在暴雨将要来临的天气,医生提着医药箱。真实了人物全部动作,并与环境
期刊
摘要:  儒学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典范例,在绘画作品中也可以找到存在形态及儒学精神,对我国绘画作品有着潜在的审美意识,文章从儒家美学思想的视角探究在我国绘画中的审美韵味和价值。  关键词:儒家思想; 绘画作品;审美;韵味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纵观绘画史,每一幅绘画作品图像承载着独特的文化思想和审美形态,绘画图像作为表现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传统文化密切联系,是传统文化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儒
期刊
阳明, 景德镇陶瓷学院2012级艺术专業研究生,研究方向:陶瓷雕塑
期刊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 世界变得越来越扁平化. 地区文化和全球文化的”无缝对接”也变得越来越成为一种可能.,同时中国文化藉此也获得越来越大的话语权。除此之外,随着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文化寻根情节”开始在一部分国人心中滋长,于是国内迸发了以“复兴国学”为标志的传统文化复兴热潮。建筑既是诗意的栖居,也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空间。某种意义上,传统文化只有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重扎根基才能真正复活自身,也
期刊
摘要:  城市色彩是该城市特有的特色。土地、植被等的自然环境,经过建筑设计师和城市规划师的设计,赋予了该城市的所属色和专有特色。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被其该有的公共生活空间的文化色彩,建筑物,交通工具等增加其神秘性。许多城市有其代表的颜色。比如巴黎的色彩代表为奶酪色,罗马城市颜色代表即为橙色。因为城市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城市色彩是被人们所感知,感受到的。所以城市色彩设计是城市设计重要的组成部分。每
期刊
摘要:  在设计中,既结合办公需求和工作流程,科学合理的划分职能区域,也考虑员工与领导之间、职能区域之间的相互交流。材料运用简洁,大方,耐磨,环保的现代材料,在照明采光上使用全局照明,能满足办公的需要.经过精心设计,在满足各种办公需要的同时,又简洁,大方,美观,能充分体现出企业的形象与现代感。  关键词:办公空间;功能;设计  一、办公空间设计  办公空间是我们每个人都非常熟悉的空间类型,对于室内
期刊
摘要:  《白夜行》是日本著名推理作家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因将无望却坚守的凄凉爱情和执着而缜密的冷静推理完美结合,被称为东野笔下“最绝望的念想,最悲恸的守望”。这部作品通过独特的叙事艺术,完美逾越了巨大的时间和空间跨度,从而塑造了得以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白夜行》;时间;空间;美学;叙事艺术 隐含读者  “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
期刊
摘要:  儿童绘画是儿童内心的情感表现,同时也反映了儿童对世界,对生活的认识与感受。现如今很多教师在评价儿童画的过程中依旧注重作品的本身,而忽略了儿童自身的发展。通过结合相关的教学实例,具体阐述了情感性评价在儿童绘画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希望能促进儿童绘画教学质量的提升,增强儿童在绘画中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儿童绘画;教学 情感评价;情感体验  儿童画不仅是儿童对世界观察、理解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