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摄中国传统文化,拓展中国人类学研究

来源 :广西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pei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足于中国的社会实践,涵摄中国五千年文明智慧,对之进行创造性的化合创生,提炼出中国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概括出富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学研究范式、理论方法、学理基础和价值取向,才能为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壮大提供渊源深厚的精神滋养。覃德清教授的新作《民生与民心——华南紫村壮汉族群的生存境况与精神世界》(以下简称《民生与民心》),以作者家乡广西柳江县百朋镇的壮汉诸族群的田野资料为中心展开论述,以广东东莞市茶山镇广府人的社会文化形态及其变迁历程作为参照。关注华南紫村诸族群的生存境况和精神世界。该著作既承续了英语世界汉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又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和中国人类学的立场,确立了中国人类学致力于改善民生和提升民心的价值取向,为建构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社会实践的中国人类学的理论范式,进行了积极有意义的探索。
  
  一、另辟蹊径:海外人类学中国研究的拓展
  
  海外人类学华南汉人社区研究肇始于1918、1919年葛学溥(D.H.KulpⅡ)对广东潮州凤凰村的民族志调查。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以后,经由弗里德曼(M.Freedman)、孔迈隆(My-ron Cohen)、裴达礼(Hugh D.R.Baker)、布雷克(F.Blake)、杨庆垄(C.K.Yang)、萧凤霞(He-len F.Siu)、波特夫妇(S.H.Potter and J.M.Potter)等人的调查研究,构成了海外人类学家研究中国,尤其是中国华南的学术集群。覃德清教授對华南紫村的调查与研究,正是得益于海外人类学理论成果的启迪,吸纳其研究理念和方法的合理内核,探寻互相阐发、相得益彰的研究路径。
  海外人类学华南研究田野点主要集中在珠江下游华南东南部的港台和广东地区。研究者往往以该区域的汉人社区为调查对象。覃德清教授另辟蹊径,选择珠江中游以壮族为主体的区域文化作为研究对象。作者家乡紫村位于华南中部,以壮族为主体,兼有汉族中的闽南人和客家人,形成壮汉互动的族群格局,文化形貌明显区别于珠江下游地区。开展紫村社会文化的调查研究,可以挖掘新的学术研究资源,拓展华南人类学研究的领域。《民生与民心》在研究主题上,客观描绘紫村民众的生存境况,细致体察民众的精神世界;在研究区域上,实现了从研究粤港台地区到研究中国内地的转化;在研究对象上。实现了从研究汉族主流社会到研究以壮族为主体的社会的转化,切实地拓展了人类学华南研究的学术空间。
  
  二、关注民生:紫村族群生存境况的省察
  
  《民生与民心》中的“民生”与“民心”概念承续了中国传统的用法,又赋予现代人类学的新含义。作者用“民生”指代各族群的生存境况,用“民心”指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将之提升为人类学研究的基本范畴,旨在实现西方人类学与中国传统学术智慧的对接,走出汉学人类学简单移植西方理论的套路。覃德清教授继承了中国人类学研究的学术脉络,将中国社会文化纳入到审视的视野中,致力于民众生存境况的改善和精神世界的提升,努力探寻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至高境界的“人生五安”(安居、安业、安家、安身、安心)之路。《民生与民心》将研究的重心落在“文化负荷者”的身上,考察了紫村社会文化变迁的根基,认为壮族文化传统是紫村社会文化根基的主体部分,而汉文化是紫村社会文化的主导部分。两者的互相制衡,构成了紫村社会文化演进的根基。《民生与民心》通过微观的、具体的普通人的人生旅程和日常生活,折射出时代演化的图景,给人以生动形象的直观感受。该著作比较了蓝村、紫村的社会文化变迁历程,得出社会文化演化的律则与“能量源的汇流与交融途径”、“人的潜能激发与能量结构运作机制”和“能量的积聚与耗散幅度”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覃德清教授认为紫村同样有后现代生态文明时代的跃进机遇。
  
  三、体认民心:紫村族群精神世界的感悟
  
  相对于物质生活而言,精神世界若辽阔星空,旁人难以知晓。《民生与民心》正是通过人的行为习惯、感情表达、心态特征等,从日常生活中呈现出的神圣或世俗、劳作或休闲、束缚或自由、痛苦或愉悦中,发掘特定时代紫村的精神境界。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渠道,但是紫村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紫村诸族群以祖先崇拜和风水信仰为中心,人们往往将村落和宗族的兴旺发达维系于对社神的祭祀。紫村是以壮族为主体的社会,壮族人的整体自我认同意识反而较为淡漠,族群渊源成为族群认同的首要因素,紫村诸族群在文化上普遍认同中原正统文化。紫村民众对当前的生存处境深感忧虑,对未来前景缺乏坚定信心和乐观评价。《民生与民心》一书指出,必须加强文化能量的有效汇聚,才能推进紫村社会的良性循环;只有加大教育投入,才能造就高素质的现代化建设人才;需要增加社会调控力度,方可推进现代乡村新文化的健康发展;要以民心调试为核心,激发民众的潜在创造力,才能为精神文明的建设注入新生活力。
  《民生与民心》受到梁漱溟所著的《人心与人生》一书的启迪,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和学术思想,在《民生与民心》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迹。《民生与民心》朴实清新,不故弄玄虚,不猎奇寻幽,描述的社会生活“似曾相识”却闪耀着弥足珍贵的学术灵光,深含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体现了“认识中国,建设中国”的学术旨归。覃德清教授倡导中国人类学研究立足于中国区域族群的生存境况和精神世界,致力于民生的改善与民心的提升,拓展了中国人类学的研究领域,既回应了英语世界人类学对中国的研究,又立足于中国社会实践,涵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中国人类学研究重心的转移和学术空间的拓展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责任编辑:覃彩銮]
其他文献
[摘要]广西靖西县木偶戏是靖西壮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一个戏种,在乡村节日的演出中。戏台上的木偶戏演出与戏台前的宗教仪式互相呼应,交相渗透,融合交接而成为一体。山近屯的木偶戏演出就与禳解仪式、祭土地庙仪式、送偶人服饰仪式相伴相生,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偶人都是作为祭典仪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出现,成为人和神之间沟通的中介。山近屯在木偶戏演出所进行的一系列宗教仪式中,主要体现出社会控制的功能。  [关键词]靖西木偶
期刊
[摘要]对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变迁历史的全面考察是客观认识与评价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之现实合理性与未来发展可能性的知识基础。作为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总纲领的一部分,中共的民族政策始终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逻辑而不断被重新定义,期间经历了一个逐步成熟、从初期的机械模仿苏联到逐渐立足国情,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最终提出和确立民族区域自治的漫长历史过
期刊
[摘要]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敏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顺应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尤其是在传统习俗上,其发展变化的速度是相当惊人的,并不像一些考察者所说的,“敏人”是保守、怯弱的,其文化是僵化、落后、不入流的,当然,全球化衍生一些新的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对“敏人”的生活、生产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关键词]敏支系;差异;原因;主客位  [作者]陆潇玲,广西师范大学文学
期刊
[摘要]从当代的行政管理学意义上看,马援在陇西执行的民族羁縻政策,在管理上有了质的突破。在岭南,“悉定郡县为令长也,”用拥护汉朝的骆越贵族和骆越族的平叛将领作为新设郡县的官吏,并且用汉朝法律予以约束,这实际上是民族羁縻制度的雏形,为后来最终形成一套严密、完善的民族羁縻制度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马援;民族羁縻政策;民族羁縻制度  [作者]施铁靖,广西河池学院教授。广西宜州,546300
期刊
[摘要]岭南瑶汉互市是瑶汉两族历史上最重要的交往方式和经久不衰的经济关系。瑶汉互市加速了瑶族生计模式的转型,促进了瑶族商品生产的发展。瑶族生计模式转型刺激了圩市贸易的发展,推动了瑶汉互市活动的繁荣,密切了瑶汉经济联系。岭南瑶族生计模式转型力度的大小与瑶汉互市程度的高低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生产力愈发达的瑶族地区,其生计模式转型的力度愈大,瑶汉互市的程度愈高。  [关键词]岭南;瑶汉互市;圩
期刊
[摘要]本文梳理了新时期以来党的几位领导人在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原则、战略和措施等方面的重要思想,以及在这些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方面的探索。党的民族经济发展思想,体现了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  [关键词]改革开放;民族经济;民族发展  [作者]付金梅,贵州大学马列主义教学部,博士。贵阳,550025  [中图分类号]F0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
期刊
[摘要]民族问题是中外人权对话中的一个焦点问题。从有利于与西方进行人权对话的角度出发,用人类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族群”(ethinic groups)概念替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中第二个层次的“民族”概念,值得认真考虑。“民族”问题话语体系的调整或有助于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许多外交与内政上的困难。近年来边疆民族问题的凸显,也昭示着我国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存在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的空间。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构建中国民族理论话语体系,必须以我国几千年的民族发展史和传统文化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抓住我国多元文化中的和谐本质,坚持民族话语权,既要尊重、继承和发扬本国的传统文化,保存民族文化的完整性,促进民族文化的持续性发展,同时也要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学习和借鉴国外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促进各民族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民族理论;和谐发展观;话语权  [作者]黄仲盈,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期刊
[摘要]族际政治整合是现代国家构建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运用政党吸纳和嵌入、行政性自治和差异性公民权三个概念分析和探讨了中国现代国家构建中的族际政治整合逻辑。中国共产党通过政党组织整合、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安排以及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基本实现了中国现代国家构建中的族际政治整合,其中基于“吸纳”和“嵌入”的政党组织整合是中国现代国家建构中族际政治整合的关键所在。随着制度环境的变迁。中国的族际政治整合也面
期刊
[摘要]美国式民族生态学指的是诞生于美国生态人类学中的一种独特方法,它试图从认知的视角探讨不同民族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对美国式民族生态学的概念界定和理论预设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美国式民族生态学的本土人立场、民族志方法、认知的视角、关注传统生态知识以及跨学科色彩浓厚5个方面的学科特征。  [关键词]民族生态学;人类学;美国  [作者]付广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博士生、广西民族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