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自信心的学生,才能树立远大理想,具备健全的人格,具有承受挫折、适应逆境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
一、自信心的作用和形成特点
自信心是一种积极地、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一种意志特征和心理状态。它是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所具有的、保证完成某项活动的主观条件,特别是对自身力量的充分估计和高度自我接纳的态度,是人顺利成长和能够有所作为所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品质,是一个人力量的源泉。实践证明,较强的自信心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业上取得成功,也会使他们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就。我们在多年的教学研究中发现,一些智力超常、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大都具有争强好胜的精神和很强的自信心;相反,那些常常抱怨自己的脑子笨、智力低的人,并不是他们智力低下,而是由于缺乏足够的自信。
人的自信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儿童心理学理论认为,儿童在二三岁时才开始意识到自己,自信心形成也是在二三岁以后,分为被动、主动和成熟三个阶段。被动阶段(3-12岁),儿童到了三岁左右,受环境刺激和与成人交往的增多,开始把自己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开始对自己形成评价,这是自我意识的萌芽阶段,但水平很低;主动阶段(12-18岁),儿童进入青春期,随着身体发育的加速、性意识的觉醒、知识经验和社会交往的逐步增加,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开始发生质变,自信心的主动性已经显著增强,开始居主导地位,但这一时期的自信心仍未成熟,他们对自己的评价还缺乏一定的自觉性和正确性,只看到自己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不能全面看待和评价自己,评价过程中带有片面性;成熟期(25岁左右),自信心的发展才进入成熟阶段。由此我们清楚地看到,在校学习期间,是学生自信心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我们正确地引导。无可否认,人的心理发展水平是有差别的,青少年也是如此。如何遵循教育规律,抓住自信心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我们必须探索的课题。
二、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对策
1.加强“三观”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与学生自信心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直接制约着自信心的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世界观又是自信心的一个指向目标,因此,加强品德教育,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自信心培养的中心环节。同时又要培养学生具有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有这么一个故事:两个推销员到非洲去推销皮鞋,由于当地气候炎热,人们都是打着赤脚。第一个推销员看到这种情况,立刻失望起来,心想这些人都打着赤脚,怎么会买我的鞋呢?于是失望而去。另一个推销员则喜出望外,认为这些人都没穿皮鞋,发财的时候到了。于是主动出击,引导非洲人购买皮鞋,最后大获全胜。不同的心态导致了天壤之别的后果。正如拿破论·希尔所言:“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
2.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制定出适合自己的目标。我们知道,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除了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以外,还有文艺、体育、演讲、组织、交往等方面的才能。针对受教育主体的个体差异,将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采取多元评价标准,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使学生对自我价值有正确的认识。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就读普通中學的学生,一部分是在不情愿、被迫的情况下进入普通中学的,总有一种自卑心理,对自己的认识总是停留在自己的不足方面,没有发现自己的“亮点”,因而产生了自卑心理。所以,对他们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就显得特别重要。优等生、普通生与学困生相比,就学习成绩而言,差距比较大,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分类指导,因人而异,帮助他们制定符合实际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学习中有目标,也才能发掘他们的潜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走向成功。
3.用局部的成功来激励学生,使其鼓起生活的勇气。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这样一种信念:只要一息尚存,就会有希望;不论遭遇何种挫折和不幸,只要能继续,就能谋生存,就能走向成功。学生尽管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有时甚至会心灰意冷。这时,教师应因人而异、分类指导,会赏识他们,对学习较差、意志力弱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其他方面的优势,让他们在回答问题、顺利完成作业、研究课题和发挥特长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树立自信。应当注意的是,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不能只靠讲大道理,从小事做起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例如,我们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时常会发现,前面靠近教师的位置,总有一部分座位空着,大部分学生总是往后坐。从心理学角度看,往后坐的人,总希望自己不要太显眼,而他们怕人注目的原因就是缺乏自信。坐在前面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尤其是对那些严重缺乏自信的学生来说,坐在前面比较显眼的位置,能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很多学生,甚至是一些思路敏捷、天资高的学生,在教师提问或在开展各项活动中不愿发言,原因是他们总怕在发言中出现错误而胆怯,错过了锻炼的机会,也就愈发丧失了自信。所以我们应指导学生多作发言,以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
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全力以赴,让我们的学生具有足够的自信,肩负起时代的重托。
一、自信心的作用和形成特点
自信心是一种积极地、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一种意志特征和心理状态。它是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所具有的、保证完成某项活动的主观条件,特别是对自身力量的充分估计和高度自我接纳的态度,是人顺利成长和能够有所作为所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品质,是一个人力量的源泉。实践证明,较强的自信心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业上取得成功,也会使他们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就。我们在多年的教学研究中发现,一些智力超常、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大都具有争强好胜的精神和很强的自信心;相反,那些常常抱怨自己的脑子笨、智力低的人,并不是他们智力低下,而是由于缺乏足够的自信。
人的自信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儿童心理学理论认为,儿童在二三岁时才开始意识到自己,自信心形成也是在二三岁以后,分为被动、主动和成熟三个阶段。被动阶段(3-12岁),儿童到了三岁左右,受环境刺激和与成人交往的增多,开始把自己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开始对自己形成评价,这是自我意识的萌芽阶段,但水平很低;主动阶段(12-18岁),儿童进入青春期,随着身体发育的加速、性意识的觉醒、知识经验和社会交往的逐步增加,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开始发生质变,自信心的主动性已经显著增强,开始居主导地位,但这一时期的自信心仍未成熟,他们对自己的评价还缺乏一定的自觉性和正确性,只看到自己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不能全面看待和评价自己,评价过程中带有片面性;成熟期(25岁左右),自信心的发展才进入成熟阶段。由此我们清楚地看到,在校学习期间,是学生自信心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我们正确地引导。无可否认,人的心理发展水平是有差别的,青少年也是如此。如何遵循教育规律,抓住自信心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我们必须探索的课题。
二、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对策
1.加强“三观”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与学生自信心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直接制约着自信心的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世界观又是自信心的一个指向目标,因此,加强品德教育,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自信心培养的中心环节。同时又要培养学生具有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有这么一个故事:两个推销员到非洲去推销皮鞋,由于当地气候炎热,人们都是打着赤脚。第一个推销员看到这种情况,立刻失望起来,心想这些人都打着赤脚,怎么会买我的鞋呢?于是失望而去。另一个推销员则喜出望外,认为这些人都没穿皮鞋,发财的时候到了。于是主动出击,引导非洲人购买皮鞋,最后大获全胜。不同的心态导致了天壤之别的后果。正如拿破论·希尔所言:“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
2.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制定出适合自己的目标。我们知道,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除了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以外,还有文艺、体育、演讲、组织、交往等方面的才能。针对受教育主体的个体差异,将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采取多元评价标准,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使学生对自我价值有正确的认识。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就读普通中學的学生,一部分是在不情愿、被迫的情况下进入普通中学的,总有一种自卑心理,对自己的认识总是停留在自己的不足方面,没有发现自己的“亮点”,因而产生了自卑心理。所以,对他们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就显得特别重要。优等生、普通生与学困生相比,就学习成绩而言,差距比较大,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分类指导,因人而异,帮助他们制定符合实际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学习中有目标,也才能发掘他们的潜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走向成功。
3.用局部的成功来激励学生,使其鼓起生活的勇气。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这样一种信念:只要一息尚存,就会有希望;不论遭遇何种挫折和不幸,只要能继续,就能谋生存,就能走向成功。学生尽管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有时甚至会心灰意冷。这时,教师应因人而异、分类指导,会赏识他们,对学习较差、意志力弱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其他方面的优势,让他们在回答问题、顺利完成作业、研究课题和发挥特长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树立自信。应当注意的是,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不能只靠讲大道理,从小事做起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例如,我们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时常会发现,前面靠近教师的位置,总有一部分座位空着,大部分学生总是往后坐。从心理学角度看,往后坐的人,总希望自己不要太显眼,而他们怕人注目的原因就是缺乏自信。坐在前面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尤其是对那些严重缺乏自信的学生来说,坐在前面比较显眼的位置,能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很多学生,甚至是一些思路敏捷、天资高的学生,在教师提问或在开展各项活动中不愿发言,原因是他们总怕在发言中出现错误而胆怯,错过了锻炼的机会,也就愈发丧失了自信。所以我们应指导学生多作发言,以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
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全力以赴,让我们的学生具有足够的自信,肩负起时代的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