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大开发十年来经济金融结构变迁研究

来源 :当代经济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peng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截至2009年,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已经整整十年。十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经济结构不断趋于优化,金融业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是,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现实的差距依然很大。通过比较西部与东部、全国的主要经济金融指标,本文发现:西部开发十年来,西部大多数省份与东部的相对差距有所缩小,但绝对差距依然很大,有几个省份与全国的相对差距甚至在拉大,西部大开发任务依然艰巨。未来10年,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金融业在西部大开发向纵深推进中要有更大作为。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区域差距;金融支持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11(02)-0081-10
  
  一、西部大开发十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金融业发挥了关键作用
  
  (一)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提速,各省步入快速发展时期
  2009年,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达66867.9亿元,为1999年的4.27倍、1978年的102倍。2000-2009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年均增长11.9%,且每年增速均高于全国水平。特别是2007-2009年西部GDP增速连续三年高于东部,为全国经济抵御金融危机起到了很好的缓冲和支持作用。
  2009年,西北和陕西省GDP分别为1999年的4.33倍和5.14倍。尤其是2002年后西北地区和陕西经济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陕西GDP增速均高于西北和全国平均水平(见图1)。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西部地区GDP占全国比重由1999年的17.74%上升到2009年的18.46%,西北GDP占西部地区比重由1999年的26.94%提高到2009年的27.31%。2009年陕西占西北地区比重达到44.84%(见图2)。
  


  
  (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化程度明显提高
  2009年,西部地区三次产业比重为13.75:47.65:38.60,与1999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9.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9.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0.17个百分点。2009年西北地区三次产业比重为12.49:49.47:38.04,第二产业占比高于西部地区;与1999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6.6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8.91个百分点。2009年陕西省三次产业比重为9.65:52.67:37.68,与1999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6.3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9.9个百分点。
  


  从图3可以看出,2002年以来西部、西北和陕西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快速上升。2009年,该比重西部为39.92%、西北为40.31%、陕西为43.72%,分别比1999年提高了8.57、8.43、9.25个百分点,并且陕西该比重始终高于西北,西北高于西部。
  
  (三)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09年,西部、西北和陕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达到49662.3亿元、13197.1亿元、6249亿元,分别是1999年的9.16倍、7.69倍和10.63倍。从图4中可以看出,1999年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西部占全国比重、陕西占西北比重较1978-1998年间明显加快,特别是陕西占西北比重始终保持在33%以上,2009年更是达到47.35%。
  


  从建国以来到1999年,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为3.6万亿元;西部大开发以来的十年间,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近20万亿元,相当于前50年的5.5倍。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这些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铁路、公路通车里程分别是10年前的1.5倍和2.8倍,电力的装机是10年前的5倍。
  


  
  (四)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西部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2009年,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4011元,加权平均增长率为9.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881元,加权平均增长率为8.8%,增速均高于全国和东部水平;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是1999年的2.7倍和2.3倍。1999年,西部地区有5700万贫困人口,2009年下降到2370万,减少近60%。2009年陕西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4128.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437.6元,分别是1999年的3.03倍和2.36倍,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增长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
  2009年,西部、西北和陕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23038.7亿元、5700亿元、2699.7亿元,分别是1999年的4.22倍、4.09倍、4.85倍。从图5可以看出,1999年以来,西部、西北和陕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总体呈上升趋势;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增速低于2008年,但西部地和陕西省增速仍高于全国水平;特别陕西省每年增速均高于全国水平。
  
  (五)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对外开放进程不断加快
  由于受地域因素等自然条件的限制,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基数很小,但1999年以来增长较快。2009年末,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为915亿美元,年均增长20.9%;外贸依存度为9.34%。
  从占全国比重看,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由1999年的3.80%上升到2009年的4.15%,特别是2006年以来,西部、西北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连续上升(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除外,见图6)。
  


  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由1998年的23.51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66.19亿美元,增长了181.54%,占全国比重由1998年的5.2%上升到2008年的7.2%。2008年底,西部地区累计设立外资企业39990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累计达到403.57亿美元。
  
  (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与全国差距逐步缩小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城镇化步伐有所加快,逐渐实现了由城乡分割向城乡协调共同发展的转变。2008年,西部地区城镇化率为38.32%,西北地区为38.99%,陕西为42.1l%。从表1可以看出,2006年以来西部、西北和陕西城镇化率与全国和东部地区的差距逐渐缩小,城镇化进程陕西快于西北平均水平,西北快于西部平均水平。其中,2006-2008年陕西城镇化率始终高于中部地区,在西部十二省中居第四位。
  


  
  (七)2006年以来中西部省份多个主要经济金融指标好于东部省份,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在本轮经济周期调整中呈现梯度转移特征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区域发展逐步呈现梯度转移的态势。尤其是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背景下,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正呈现加速之势,从传统的加工制造业到汽车、装备制造等重型工业,再到电子信息、服务贸易等,都 出现了向西部转移、延伸的热潮。10年来,商务部累计向西部地区拨付外贸发展基金113.5亿元,与西部省、区、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8个对外经济技术展览会,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地区对外合作和交流,引导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先后认定了两批共31个中西部地区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会同国家开发银行出台了300亿元优惠贷款政策,支持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并在西部认定了10个科技兴贸创新基地。
  


  1. 西部GDP增速快于东部地区。从图7可以看出,2007年以来我国中、西部和东北地区GDP增速均高于东部地区。2007年,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GDP增速分别为14.2%、14.2%、14.5%、14.1%;2008年,中、西部及东北地区GDP增速分别为12.2%、12.5%、13.4%,较东部地区分别高出1.1个、1.4个、2.3个百分点;2009年,中、西部及东北地区GDP增速分别为11.7%、13.5%、12.6%,较东部地区分别高出0.9个、2.8个、1.8个百分点,特别是四大区域中惟西部地区增速较上年提高。从这三年可以看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GDP增速逐渐快于东部,特别是西部地区GDP增速快于东部地区的趋势逐步扩大。
  GDP增速排名前十位的省份中,西部省份个数越来越多。2007年,GDP增速前十位中,中西部省、市、自治区占3个,其中西部占2个。2008年GDP增速前十位中,中西部省、市、自治区占7个,其中西部占5个。2009年GDP增速前十位中,中西部省、市、自治区占8个,其中西部占5个。
  


  2. 西部工业增加值增速快于东部地区。2009年,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72%、11.45%,较东部地区分别高4.16、7.89个百分点。从图8可以看出,2004年以来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速均高于东部地区,2006年以来西部地区增速更是高于东、中部及东北地区。
  3. 西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于东部地区。2009年,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35.84%、38.15%、26.82%,分别较东部地区高12,79、15,10、3,77个百分点。从图9可以看出,2004年以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高于东部,并且中西部增速快于东部的趋势逐步扩大。
  4. 西部贷款增长快于东部地区。2009年,中、西部及东北地区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分别为33.8%、37.6%、30.9%,分别较东部地区高3.5、7.3、0.6个百分点。从图10可以看出,2007年以来西部地区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高于东部地区。
  



  (八)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在支持西部大开发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1. 人民银行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和信贷指导政策,加大对西部的资金支持。一是增加西部的再贷款限额,在全国再贷款总限额逐渐调减的情况下,西部再贷款限额占全国的比重由2004年的22.63%提升至2009年6月末的27.27%。二是结合西部区域特点和产业优势,制定推动经济发展的信贷政策,通过“窗口指导”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推动西部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三是对西部民族地区实行优惠货币信贷政策,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2. 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力度持续增加,信贷结构不断优化,资产质量不断提高。西部大开发十年来,西部地区各项贷款保持平稳增长势头,年增长速度均超过中部、东北地区。2009年西部本外币各项贷款增速高达37.8%,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本外币贷款余额从2000年末的1.7万亿元增长到2009年末的7.2万亿元,增长了3.2倍。西部地区信贷结构不断优化,对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的信贷投放大幅增加,支持了西气东输等一批西部大开发标志性项目的建设。涉农贷款大幅增长,2009年末西部涉农贷款余额为15039亿元,同比增长28.5%,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产品生产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明显改善,西部金融机构平均不良贷款率由2004年末的16.49%下降到2009年6月末的4.42%。
  3.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拓展了西部地区金融服务“三农”的广度和深度。在央行资金支持下,西部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弥补了西部农村金融服务的不足,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截至2010年6月末,西部十二省共成立小额贷款公司655家,占全国的1/3强;贷款余额为323.9亿元,占全国的25.94%。
  4. 现代化支付系统、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加快,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西部大开发十年来,西部先后建成了包括大额实时支付、银行业金融机构系统内支付、同城票据清算、小额批量支付、银行卡跨行支付和支票影像等六大支付系统,极大地改善了西部的支付结算环境,资金流通速度和汇划清算速度全面提速。人民银行建立和完善了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维护金融稳定。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连通了西部地区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和部分小额信贷机构,为西部118万多家企业和1.4亿多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
  
  二、我国东、西部地区现实的差距
  依然很大,西部大开发任务依然艰巨
  
  (一)从GDP占全国比重来看,自2004年,西部大开发的效果开始显现,东、西部差距开始缩小,但绝对差距不容忽视,尤其是甘肃、新疆、云南三省GDP占全国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
  从GDP来看,1978年至西部大开发的前几年,西部地区GDP占全国GDP比重呈下降趋势,东、西部相对差距不断拉大;2004年,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效果开始显现,西部地区GDP占全国GDP比重开始上升,西部与全国、与东部相对差距开始缩小。但是,东、西部绝对差距仍不容忽视,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甘肃、新疆、云南三省GDP占全国GDP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与全国的相对差距不断拉大。
  1. 从“西部GDP占全国比重”来看。1978-1999年,西部GDP占全国的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1999年西部GDP占全国的比重为17.74%,较1978年的19.2%下降1.46个百分点。1999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这一比重的下降趋势趋缓,尤其是2007-2009年逐年上升,2009年西部GDP占全国比重较1999年上升了0.72个百分点。1978-1999年,东、西部差距逐步拉大,1999年西部GDP相当于东部GDP的33.54%,较1978年下降了9.67个百分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这一比重的下降趋势有所缓和。尤其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东部地区经济受到严重影响,而西部受国 际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弱,加上梯度转移效果显著,西部经济发展普遍好于东部地区,东、西部差距得到进一步缓解。
  值得关注的是,西部大开发以来,个别省(云南、甘肃、新疆)GDP占全国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2009年云南、甘肃、新疆GDP占全国的比重较1999年分别下降了0.31、0.08、0.04个百分点,其中云南、甘肃基本呈单边下降态势,新疆1999-2005年呈上升态势,而2005年以来基本呈下降态势(见图11)。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以上全国GDP用的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各省GDP加总出来的全国GDP”大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GDP。如果采用“各省GDP加总出来的全国GDP”口径,则更多西部省份GDP占“各省GDP加总出来的全国GDP”比重在下降,增加了广西和四川。具体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云南、甘肃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五个省份。
  


  2. 从人均GDP来看。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效果的不断显现,2004年起,西部地区人均GDP与全国和东部的相对差距逐步缩小。但绝对差距仍不容忽视,尤其需要注意,新疆、甘肃、云南三省人均GDP占全国的比重2009年比1999年是下降的,与全国的相对差距在逐年拉大。
  
  (二)西部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其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国有投资占比,西部几乎比东部地区高一倍
  1. 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GDP"平均水平高于全国和东部。从图12来看,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GDP”水平高于全国和东部地区。2009年,西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GDP”为74.27%,分别高于全国、东部8.24、25.13个百分点;其中陕西为76.33%,高于东部27.2个百分点,高于广东60个百分点,高于浙江29.3个百分点。
  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国有投资占比,西部几乎比东部地区高一倍。从全国范围来看,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占比逐年下降。但分地区来看,2007年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西部地区为38%,东部地区为21%,西北高达44%,陕西更是高达46%。甘肃、西藏自1982年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超过半数都是国有固定资产投资。
  
  (三)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在第二产业内部,工业化程度不高,工业结构不合理,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高;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高
  2009年,西部第一产业比重为13.76%,分别高于全国、东部、中部3.16、7.17、0.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为47.65%,低于东部和中部1.89、2.7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为38.6%,分别低于全国、东部水平4.0和5.25个百分点,但高于中部地区2.73个百分点。
  2009年,西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9.92%。低于东部、中部4.42、3.59个百分点。工业结构不合理,西部几个省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陕西重轻工业比重1978年為55.4:44.6,1990年为57.5:42.5,2006年为78.1:21.9,2009年为85.1:14.9。西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为61.7%,高出全国水平2.5个百分点。
  2009年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8%,西部地区有7个省区不良贷款率高于全国。其中,四川不良率为3.13%、贵州为1.93%、西藏为3.07%、陕西为2.23%、甘肃为2.39%、青海2.76%、新疆为2.52%,均高于全国水平。不良贷款率高意味着风险高,影响了商业银行对西部的信贷投放。
  
  (四)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全国、东部的相对差距逐步缩小,但绝对差距还是很大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全国、东部的相对差距逐步缩小,但绝对差距还是很大,尤其是四川、云南、甘肃、青海、新疆5省职工平均工资与全国的相对差距在拉大!贵州、重庆、广西三省城乡收入差距比全国平均水平严重,农村人均纯收入不及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4,叠加上西部城镇化率与东部18个百分点的差别,西部地区的农民增收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1. 西部城乡居民收人与全国、东、中部的绝对差距逐年扩大。2006-2008年,西部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差距分别为2043.04元、2441.12元、2773.87元;西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差距分别为977.85元、1107.10元、1236.54元。
  2. 西部职工平均工资除过青海、宁夏、西藏,其余各省在全国水平之下,不及京、沪职工平均工资的1/2。2008年,陕西职工平均工资均仅为北京和上海职工平均工资的46%,四川为北京、上海的45%和44%,贵州为北京和上海的44%和43%。
  值得关注的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及新疆职工平均工资不仅低于全国水平,与全国的相对差距(各省职工平均工资/全国职工平均工资)还有所扩大。
  3. 西部省份城乡收入差距大于东部省份。1999年以来,全国及西部十二省区“农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都在逐步下降,城乡差距在拉大,但西部地区更严重。西部省份城乡差距大于江苏、浙江,贵州、重庆、广西三省城乡差距比全国平均水平严重,农村人均纯收入不及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4。
  2008年,东部城镇化率为56%,西部为38%。分省看,广东为63%,浙江为58%,江苏为54%,西藏为23%,贵州为29%,甘肃为32%,云南为33%。西部城乡差距大,叠加上东西部城镇化率的差别,也就是西部农村低收入群体的相对比重大,西部地区的“三农”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五)西部大部分省份居民消费水平与全国和东部的绝对差距依然很大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大部分省份居民消费水平与全国和东部的相对差距逐步缩小;但绝对差距依然很大,很多西部省份不及浙江、广东的1/2,贵州、西藏不及浙江、广东的1/3,特别是西藏、贵州、云南、甘肃、新疆与全国相对差距还在持续扩大;西部很多省份恩格尔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出消费层次低于全国。
  1. 居民消费水平的比较。1985-2008年,西部“各省居民消费水平/全国居民消费水平”普遍低于东部地区。以陕西为例,2008年“陕西居民消费水平/全国居民消费水平”为0.75,远落后于东部地区浙江、广东的1.66、1.72,不到其1/2。更需引起注意的是,西藏、贵州、云南、甘肃、新疆与全国的相对差距还在持续扩大。陕西与广东相比,居民消费水平相对差距在拉大。结合前面几个指标的分析,西部大开发下一步必须密切关注新疆、甘肃、云南、西藏等省份。
  2. 消费层次(恩格尔系数)的比较。从城镇看,1990-2009年,全国及大部分省份城镇家庭恩格尔 系数下降趋势明显。但是,西部的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和青海8省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食品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比重高于全国,消费层次低于全国。从农村看,西部除过内蒙和陕西,其余10省份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均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上,食品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比重高于全国,显示出消费层次不高。
  
  (六)西部经济体系中的“货币存量指数”明显低于东部地区;西部金融市场发展落后
  1. 西部经济体系中的“货币存量指数”低于东部地区。从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看,2009年反映我国货币化程度的“M2GDP”比值为1.78。各省没有货币供應量指标,本文借鉴货币供应量的定义及货币化的计算公式,用各省“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GDP”粗略估计各省“货币存量指数”的多寡(类似货币化的度量),2009年全国这一指标为1.74(注意与“M2/GDP”的1.78,仅仅差在小数点后的第二位),东部为1.83,西部为1.54,可以这样简单理解,每100元GDP,在东部有183元的货币支撑,在西部有154元的货币支撑,西部“货币存量指数”明显低于全国,具体见表2。从贷款看也有类似结果。
  2. 西部地区融资总额(贷款、债券和股票)占全国比重均远低于东部地区,增速也落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从表3可以看出,2009年非金融部门融资额中,西部地区新增贷款占全国比重为19.2%,东部地区新增贷款占全国比重为59.5%;西部债券融资占全国比重为7.4%,东部为78.9%;西部股票融资占全国比重为3.1%,东部为82.5%。2009年,西部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结构中,新增贷款融资增速为104%,分别低于东、中部27.7、13.8个百分点;债券融资增速为82.7%,分别低于东、中部地区2.8、38.9个百分点;股票融资增速为26.1%,分别低于东、中部地区18.3、9.7个百分点。
  


  3. 保险市场不发达,中、西部地区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比东部地区小,保险的社会保障功能相对较弱。2009年末,我国保险法人公司达138家,其中,83%的保险法人总部集中在东部,只有7%的保险公司总部设在西部;西部保险收入占全国的比重为18.1%,低于东部36.4个百分点;保险密度区域差异明显,总体呈由东部和东北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递减态势,西部地区保险密度总体水平偏低。

  三、西部大开发向纵深推进,金融业要有更大作为
  
  (一)运用差别化的金融政策,加大对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
  在坚持以总量调控为主的统一货币政策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对西部地区实施差别化的货币政策工具和优惠信贷政策。探索对西部地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管理科学的地方存款类金融机构实施差别的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继续增加对西部地区的再贷款限额,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西部地区的信贷支持。考虑到西部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比较低的情况,建议在西部地区首先试行县域非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实施办法,建立独立考核机制,鼓励对西部县域地区加大信贷支持。积极改善地区金融生态,增强对资金的吸引力,推动区域经济金融和谐发展。
  参考天津滨海新区打造金融改革试验区、上海力争金融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先行区和试验区的经验,建立西部金融创新试验区,提升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支持西部金融业发展,鼓励各类银行机构在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增加对西部偏远地区的营业网点,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将优惠的税收政策扩大到全部金融机构,对设在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减半征收营业税和所得税,支持西部金融业发展。西部地区可探索进行金融消费者保护,设立金融消费者保护中心,受理金融消费者投诉,维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调整优化信贷结构,促进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支持西部培育自主发展能力
  争取提高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中中央直接投入比重的同时,金融业要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探索财政资金与商业性信贷资金以及民间资本的联合投入,支持西部城镇化建设。加大对西部装备制造业支持力度,提高整体工业素质,加快西部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步伐。支持西部发展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对西部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西部产业结构升级。支持西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等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结构优化。加大对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信贷投入。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开拓潜在的消费信贷市场。支持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促进产业有序转移。
  
  (三)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改进和提升西部农村金融服务
  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农业银行要坚持为农服务的方向,强化职能、落实责任,稳定和发展农村服务网络。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信贷支持,成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骨干和支柱。农村信用社要继续深化改革,全面完成以县为单位的统一法人社改革,不断完善产权制度、组织形式和内控机制,成为服务“三农”的社区性金融机构。充分发挥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储蓄、汇兑和小额贷款功能,鼓励和促进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增强其在涉农金融中的作用。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覆盖范围,加快村镇银行建设步伐,扩大村级互助资金组织试点。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大小额信用贷款产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农”贷款增信方式、农村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创新,满足符合“三农”实际特点的金融服务需求。支持优质涉农中小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拓宽支持“三农”发展的直接融资渠道,拓宽金融服务范围。加强货币政策、金融监管政策、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营造有利于农村金融创新的配套政策环境。
  
  (四)拓宽资金来源,优化融资结构
  扩大直接融资,增加西部经济体系中的资本金规模。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对西部企业的上市及增资扩股采取优先的政策。支持西部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发债、公司债,对西部企业和投资项,目发行债券应实行同等优先。加快设立西部产业投资基金步伐,通过市场手段募集资金,支持西部能源、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创新保险产品,扩容保险市场,发挥保险业的经济补偿功能和资金支持功能。结合西部大开发中的保险需求,创新保险产品,如对公路、铁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建设项目,开发工程保险和特殊风险保险。开发适合西部“三农”经济发展的保险产品与服务, 推广农作物保险和养殖业保险,扩大农村保险覆盖面。设计巨灾保险产品,建立对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所造成人身、经济损失的保险补偿机制。争取保险资金在西部投放,支持基础设施和不动产项目建设。主动加强与人寿、人保、平安等保险总公司的联系与沟通,争取其在西部大型项目上开展全面合作,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效结合。
  加大吸引东部沿海资金和国外资金力度,争取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外部資金来西部投资。优化引资结构,在促进西部地区承接制造业转移的同时,鼓励外来资金投资西部服务业。
  
  (五)发展西部金融业,健全西部金融组织体系
  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和金融监管当局要创造条件吸引金融机构在西部地区设立机构。加快引进金融租赁公司、金融咨询公司以及全国性的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支持组建地方财务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租赁公司等机构。发展投资咨询、信用担保和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和支持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规范发展担保、再担保、典当、寄售等行业。
  支持建立功能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基础设施体系。重视西部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中央银行的现代化支付系统、信贷征信系统、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系统、反洗钱信息监测系统、外汇管理系统、国库信息处理系统以及金融统计、货币发行等服务经济金融发展的重要功能。研究西部经济金融统计体系。
  深化地方金融机构体制改革。探索完善地方金融资产管理体系,改变多头管理格局。加快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步伐,采取增资扩股等方式提升西部地区现有地方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信用社、证券、保险、信托、财务公司等机构的竞争力。鼓励民营资本等各类社会资金投资入股地方金融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建立健全地方负有责任的“准金融机构”的监管框架。吸取美国次贷危机教训,整合监管资源,建立有效的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投资公司(此类公司发展的自主权和风险承担全在地方)等准金融机构的监管体系。规范融资平台,降低金融风险。研究西部碳交易发展问题和西部低碳经济发展规划,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完善支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提升社会信用意识,优化金融发展环境。促进金融聚集区建设,聚集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重视党政干部金融知识培训,提高金融相关政策的有效性。
  
  (六)中央要强化对西部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对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支持力度
  加大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中央财政性投资力度,发挥财政政策的公平效能,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宏观调控过程中,在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结构政策上对西部地区要有保有压、有扶有控,实行有差别的产业、土地、金融、税收等政策。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对西部地区支持东部发展所受到的环境破坏予以补偿。同时,西部地区在吸引东部产业转移时,不能“饥不择食”、“承接污染”,必须严把产业政策关、环境保护关和资源集约利用关,防止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企业落后产能向西部地区转移。
  
  参考文献:
  [1]杜鹰,西部大开发十年主要成就与今后十年主要政策措施[EB/OL],http://www.sdpc.gov.cn/gzdt/t20100709_359972.htm.2010-07-09.
  [2]穆怀朋,央行将加大金融政策指导力度支持西部地区发展[EB/OL].http://pictures.yunnan.cn/feature3/html/2010-01/02/content_1030451.htm.2010-01-02.
  [3]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9年年报[EB/OL],http://zhuanti.cbrc.gov.cn/subject/subject/nianbao2009/2009zwzz.pdf,2009-06-15.
  [4]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9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5]郭新明,金融业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要有更大作为[N].金融时报,2010-9-6(5).
  [6]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课题组,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经验教训及其对我国的启示[N].金融时报,2010-2-22(7).
  
  责任编辑、校对:李再扬
其他文献
摘要:2006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结束了加入WTO以来的5年保护期,国内金融业向WTO各成员国全面开放,各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将更为激烈。对于国内的商业银行来说,由于人们对国内的商业银行相当了解,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不会流失太多,竞争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国内银行不太注重的中间业务,而这也正是外资银行的优势所在。  关键词: WTO;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2006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结束了加入WT
期刊
摘要:财政与经济的关系密切,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又反作用于经济。本文主要利用协整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研究安徽省财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安徽的GDP与财政收入互为Granger原因;安徽的GDP是税收的Granger原因,但税收却不是GDP的Granger原因。因此,要采取优化产业结构、改善转移支付制度、降低税收、加大国债投入、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等措施,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期刊
在国内,“现代金融服务体系”自概念产生之日起,就与天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紧密相连。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上升为带动辐射环渤海经济圈的国家战略后,天津市更加坚持把金融改革作为先行先试的前导,引领和贯穿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整个过程,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社会各界逐渐达成一种共识,那就是:建立适合区域自身实情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是金融进行改革创新、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一个全新思路、一种
期刊
摘 要:对于宏观自然资源会计核算的研究,现有的研究大部分还是站在统计学的角度对绿色GDP的核算。本文就宏观自然资源会计的学科属性及其体系结构如何建立进行了探讨,关对宏观自然资源会计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宏观自然资源;会计;体系结构    从检索来看,目前国内尚没有一个宏观自然资源会计的概念,对其理论研究散见于统计学的“GDP”的核算体系之中。但从宏观自然资源会计核算的对象看,基本上与绿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渐上升,产业结构的转化不仅带动着我国东部较发达地区实现经济增长,还带动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进步。少数民族地区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产业结构的发展影响该区域产业的更替和转换,但是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仍然很大,这一形势阻碍了我国整体产业的调整,也影响着民族地区的发展。因此,本文主要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
期刊
摘要:基于1993~2008年的季度数据,本文在一个包含Calvo价格粘性的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中,讨论了中国货币冲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假定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给增长实施的前提下,本文根据模型模拟和实际数据的对比以及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貨币并非我国经济波动根源,实际产出对货币供给具有一定反馈作用。(2)通货膨胀的顺周期性和领先增长表明中国经济周期存在总需求拉动的特性。物价波动在中短
期刊
摘要:论文基于2005—200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年报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当投资于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股票时,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股票换手率、股票收益波动率、股价同步性等反映和衡量股票市场稳定性的三个渐次递进维度的指标都显著负相关;而当投资于不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股票时,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衡量股票市场稳定性的指标显著正相关抑或不具有显著影响关系。这些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直接影响着机
期刊
摘要:金融资产收益率波动是资产定价和金融风险管理的核心部分,而跳跃是收益率波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修正z-检验,本文检测识别我国股市波动中跳跃行为,并且研究了跳跃的时序特征,统计结果表明,在市場大波动时期,和连续成份相比,跳跃对于波动率具有极其重要的贡献。建立包含跳跃的已实现波动率非齐次自回归模型,在波动模型中纳入滞后绝对日收益率和杠杆效应预测股指收益率波动。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对于短期的波动预测
期刊
摘 要:成品油是一种以液态形式存在的商品,它的流动性、易挥发性、易渗透性决定了它在运输、收发、储存等环节不可避免的出现损耗。本文通过分析加油站传统损耗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综合差量率管理内涵及具体实施过程,并且通过四川广元销售公司的实践及取得的成效说明这一管理方式具有推广意义。  关键词 :加油站;标准体积;综合差量率    1引言    油品在储存、收发、销售过程中发生损耗的原因较多,油库、配送
期刊
摘要:本文从比较分析视角出发,研究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不同的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我们利用57个国家从1960到2009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金融结构、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当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经济体选择市场导向的金融结构时,才能降低金融危机的损失,提高经济复苏速度,而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经济体的最佳选择则是银行导向的金融结构。最后,本文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提出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