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生态控制线划定下的规划区绿地分类研究

来源 :中国城市林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mztt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城镇空间剧烈增长的态势下.基本生态控制线大量划定.成为规划区绿色生态空间保护和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基于安徽省宁国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实践,探讨以生态敏感性评价、生态干扰分析为依据的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区绿地系统分类规划耦合机制和实施路径,构建以绿地空间布局为依托和具体承载、以基本生态控制线空间管制要求为核心和实施依据的规划区绿地分类发展规划.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规划区绿色空间,适应高密度用地背景下高效多元发展需求。
  关键词:绿地系统规划,城市规划区,基本生态控制线,耦合分析,分类发展,空间管制
  1.研究背景与目的
  1.1规划区绿色生态空间面临保护与发展的双重压力
  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不断加速过程中“土地换发展”模式使得城市扩张速度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想。城镇剧烈的空间增长态势和紧张的建设用地形势使城市生态空间面临数量减少、功能异化、管理失控三大困境,尤其是在规划区面临的预留发展空间与守住生态底线双重压力下更为突出。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旨在完成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内绿地系统与市域绿地系统2个层次之间的过渡与衔接。将城市规划区内的城市发展形态布局与绿地空间形态布局相结合,形成城市外围的生态环境屏障,弥补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内绿地系统在生态与游憩功能上的不足。然而现行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对涉及建成区外的“其他绿地(G5)”缺乏明确的细化规定.未能体现规划区多层面的绿地系统组成要素的结构与功能,难以突出绿地生态控制功能,无法进一步指导规划区绿地系统分类发展并为非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色空间提供法律保障。
  1.2基本生态控制线划定为规划区绿地发展提供契机
  为了从源头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城市病”,对区域生态空间进行有效保护、合理控制城市区域增长边界.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成为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环境保护部在2014年初印发了《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经过一年的技术论证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国内有深圳(2005)、无锡(2006)、广州(2007)、东莞(2009)、长沙(2011)、武汉(2012)、上海(2015)等城市先后进行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以刚性和法定性作为规划管理的依据划定保护“生态底线”的铁线.体现出以强制性手段强化生态保护的政策导向。
  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大量划定成为规划区绿地空间保护和分类细化发展的重要契机。探索基本生态控制线与其他区域绿地规划手段的组合使用势所必然。可以有效弥补现有城市绿线对非建设用地范围内生态绿地的划定不足,发挥城乡绿地系统的生命线保障系统作用,建立针对各类绿地主导功能的刚性约束与公共政策引导的管理机制,实现规划区绿地有序化保护与发展。
  2.研究思路与方法
  2.1建立基本生态控制线与规划区绿地分类发展的关联
  基本生态控制线划定的技术路径主要有两类,一是以生态足迹、生态赤字的生态供需关系作为生态发展底线(如长沙,苏州市吴中区),二是以生态服务价值为导向保护城市生态本底资源(如深圳等)。鉴于城市规划区紧张的城镇空间发展态势及其动态性特点,本研究参考后者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关键技术方法是通过GIS识别生态空间。依据生态功能重要性功能、生态资源生产力强弱如生态敏感度分析、生态干扰分析等为依据进行管控分级、管控单元划定和对策措施设计。其中,生态敏感度分析旨在分析生态系统对区域内自然和人类活动干扰的敏感程度.生态干扰分析旨在对以人类活动为主的干扰进行控制并对生态衰退地区进行修复,二者共同构成基本生态控制线划定的核心技术支撑。生态敏感度高或较高、生态干扰度中等偏低的区域可定义为一级管制区,提供主要生态承载力:二级管制区即一级管制区的外围缓冲区域,以中等生态敏感度、中等生态干扰度区域为主,也包括一些低干扰、较低敏感及高敏感、较高干扰区域,在保证区域生态承载力前提下可进行适宜的游憩设施建设。
  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明确指出绿地应按主要功能进行分类,确定城区外绿地的主导功能为生态安全、风景游憩、防护隔离3大功能。目前按照主导生态服务功能进行市域绿地、规划区绿地分类的探讨很多,如刘颂将市域绿地分为生态保护型绿地、防护隔离型绿地、风景游憩型绿地和经济生产型绿地,商振东划分为生产绿地、风景游憩绿地、自然与文化保护绿地、防护绿地、生态恢复绿地等5类。张晓佳在规划区层次对其他绿地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拓展.分为控制建设绿地、游憩活动绿地、生态保护绿地3个中类。另外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2种用地分类标准协调下对市域绿地分类的思考等。本研究针对3大主导功能划分为生境保育绿地、风景游憩绿地、生态保障绿地。
  基本生态控制线划定过程中的生态敏感度分析及生態干扰分析对于规划区绿地这3大主导功能空间布局产生重要约束,并为各类绿地选址优化提供科学指导。例如有研究针对用地综合生态特征所反映用地生态价值和能量,基于生态敏感度、生态干扰度分析提出“生态能级”概念,得出生境保育绿地网络、风景绿道网络、生态安全绿地网络分别对应正、零、负能级要素。其中,生境保育绿地构建以连通为核心的生境廊道网络即自然间的连接.具有多种重要生态功能,生态能级较高,对应高、较高敏感性且低干扰度区域:风景游憩绿地构建以辐射为核心的风景绿道网络.重点是为人类提供更多近距离接触自然的游憩机会,生态能级中等,对应生态干扰度中等、较高敏感度区域;生态安全绿地构建以承载为核心的生态安全网络.即建立过滤屏障和修复涵养区,实现生态承载力支撑和隔离修复,生态能级较低,对应高生态干扰度、中低生态敏感度区域。
  由此,以生态敏感度、生态干扰分析作为桥梁,可建立生态基本控制线与规划区绿地分类发展的关联。在发展理念和基本目标上的一致性是二者在空间格局上耦合发展的重要前提,各级生态空间管制要求也为规划区绿地分类发展规划导控提供基本框架。   2.2耦合思维下的规划路径
  基本生态控制线划定下的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分类发展规划凸显二者在生态保护与功能布局、空间管制与多元发展上的一致性和逻辑关联,其技术路径强调二者在生态本底、发展要求、空间格局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以宁国规划区绿地系统分类发展规划实践为例.在GIS技术支持下通过生态要素识别,以生态敏感度、生态干扰等现状分析为关键环节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并通过生态敏感性、生态干扰分析。对基本生态控制线划定形成的各级生态管制空间与规划区绿地分类发展的主导功能、选址条件进行耦合分析,以此为依据进行分类绿地规划统筹布局,制定分类导控目标策略,包括总量控制、绿地发展项目准入机制、游憩强度,以及各类绿地对应指标,如森林覆盖率、林地建设量、农田保护率、水土流失率、水面率、生物多样性测度等,提出基本生态控制线与规划区绿地主导功能耦合下的规划区绿地分类发展与导控要点。
  3.宁国市规划区绿地系统分类发展规划实践
  3.1宁国规划区绿地概况
  宁国地处安徽省东南部,皖南山区东北侧,是皖南山区之咽喉。宁国规划区范围内水资源丰富,山水格局优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绿地系统建设后备空间大。宁国市规划区总面积为432.1k㎡,中心区周边有超过150k㎡的大面积林地分布,植被本底较为良好。
  宁国规划区绿地存在3大普遍问题:城市建设突破城市建设用地的范围,大量侵占城市规划区的农田、水系以及绿地,绿地数量锐减,同时城市化也带动了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景观日益破碎化:绿地缺乏相应的规划和法制体系:承载城市规划区绿地的土地类型多样且分属于农业、林业、园林等不同管理部门,难以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基本生态控制线划定与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旨在保护绿地空间,构筑“山水相依”的绿地网络体系以遏制城市无序扩张、构建城郊绿道网络以引导郊野游憩满足市民休闲需求、形成生态防护屏障以维护居民生态环境安全和防治环境污染。
  3.2生态敏感度与生态干扰分析
  在基本生态要素识别的基础上进行生态敏感度分析,首先选取地形地貌、水文、土地利用等敏感因子,再对主因子进行细化(表1),针对各分因子进行评分和加权叠加,根据定量评价结果划分低敏感区、较低敏感区、中敏感区、较高敏感区、高敏感区,得到生态敏感度空间分布。由评价结果可知,这5类区域的分布基本顺应宁国市规划区的地形地貌,呈由西向东块状分布的格局。其中,较高及高敏感区多位于水阳江、西津河、东津河、中津河及东北部山丘林区,而低敏感及较低敏感区域多位于山丘谷地区域。从空间布局总体上来看,宁国市规划区范围内占主导的为较高及高敏感区域,即在较大范围内生态因子对外界影响有较低的适应能力,因而环境因子的生态敏感度较高。易受人为活动干扰(图1)。
  生态干扰分析是通过对干扰因子的分析,对不同干扰等级区域范围的划定.对以人类活动为主的干扰进行控制并对生态衰退地区进行修复,达到防止二次干扰、提升绿化环境质量的目的。通过对现状生态干扰要素的分析,将整个宁国市规划区内的生态干扰分为高干扰区、较高干扰区、中干扰区、较低干扰区、低干扰区(表2)。宁国市规划区生态干扰区分布整体较为分散,并以低干扰区为主。在总体分布上沿城市道路、城市建成区和工矿业开采区附近形成了较大面积高度生态干扰区,主要分为中部铁路带状干扰区、南部城市建设用地大面积块状干扰区和西北部散布村庄干扰区3个区域(图1)。
  3.3基本生态控制线划定与空间管制分区
  以生态敏感度分析、生态干扰分析为依据,进行宁国市规划区生态分区,划定生态红线和生态绿线。生态红线将城市规划区划分为生态底线区和生态控制区:生态绿线将城市规划区划分为生态底线区、生态控制区和协调发展区3大区域,分别与《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相衔接,分区管制人类的城市开发活动,使生态控制线成为保护生态生产和生物平衡的刚性规划线(图1)。
  1)生态底线区。该区域作为宁国市的生态基底,是生态红线保护的区域,总面积204.25k㎡,占规划区面积47.27%。发展中应着力加强本区域的生态生产力,提升区域生态承载力,贡献绝大部分的生态承载力,以抵消不断增长的人均生态足迹。生态底线区主要位于生态敏感度高或较高、干扰度较低区域:涵盖核心生境保育区域,包括水源保护区,集中成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坡度大于25%、相对高差大于30m的山地和林地.主干河流、水库及湿地。重点公益林区域.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生态廊道和隔离绿地。区域内禁止除重大道路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以外的所有建设活动,同时严格控制区域内的人类活动。
  2)生态控制区。该区域是生态红线外围缓冲区域,总面积55.52k㎡,占规划区面积12.85%。改造提升本区域的生态生产力,是提升区域生态承载力的有效途径。区域范围主要涉及中敏感度、中干扰度区域,也包括一些低干扰、较低敏感及高敏感、较高干扰区域,空间分布为部分耕地、一般林地、部分湿地及其他林地、滨河游憩绿带、郊野公园、风景名胜区、对生態系统完整性有一定价值的生态廊道和隔离绿地等。区域内可进行适当的以游憩为主的绿地建设.限制区域内人类活动的数量和频率。
  3)协调发展区。该区域位于生态底线区、生态控制区以外。是生态补偿区域。属于城镇集中发展区,总面积172.32k㎡,占规划区面积39.88%。区域内可进行较密集的城镇建设和较频繁的人类活动。
  3.4基本生态控制线与规划区绿地分类耦合分析
  针对生境保育、风景游憩、防护隔离3大主导功能.进行规划区主要类型绿地与基本生态控制线划定的各级生态管制空间在生态敏感度、生态干扰度上的耦合分析(图2)。生境保育绿地中的风景林地及大部分湿地属生态底线区。风景游憩绿地中的风景区属生态底线区。而郊野公园分属生态底线区和生态控制区。以湿地公园为例,在高或较高生态敏感度、低或较低生态干扰度区域的湿地公园属生态底线区。可以科研为主;在较高干扰度、中等敏感度的湿地公园属生态控制区,可进行游憩活动。生态保障绿地中水体防护涵养绿地和氧源绿地属生态底线区.而基础设施防护在高或较高干扰度、中或较低生态敏感度区域,属生态控制区或协调发展区。   3.5规划区绿地分类发展与规划导控
  在规划区绿地空间现状分析与上文耦合分析基础上,统筹发展城乡绿地、构建城乡一体化生态、生产、人居、游憩空间系统。考虑宁国市规划区的自然与人工空间特征,依据3大主导功能探讨,将规划区内的其他绿地(G5)细分为3个中类和9个小类。并进一步提出各类绿地所处的生态空间分区以及生态目标、开发项目、游憩强度等空间管制与规划导控策略(表3)。
  生境保育绿地指规划区范围内,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生境维护具有重要作用、需进行保护和培育的地区,以生态敏感度高、较高且生态干扰度较低的生境保育网络中的核心生境保育区、重要生境保育区为主,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优越和生态环境良好的风景林地和湿地。风景林地主要集中于规划区东北部的山体林地区域,结合生态修复形成连续的生境保育绿地。湿地主要结合水阳江、东津河、中津河、西津河的滨水生态地区布局,强调对河流生境的保护、培育及修复。生态底线区内的风景林区和湿地必须禁止各类与主体功能不相符的建设开发,以科研活动、生态修复为主。而生态控制区内的湿地可进行一定游憩活动。
  风景游憩绿地指对公众开放,能够提供休闲游憩、观光游览、康乐健身、旅游度假、郊游探险等各类户外游憩活动的地区,包括郊野公园中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山体公园。在规划区内共同形成丰富的游憩空间体系.体现“西游东护”的绿地生态格局特色。各生态游憩斑块通过绿道这一线性开放空间,沿自然廊道、人文娛乐廊道连接了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以及其他高密度聚居区。其中处于生态底线区的.应禁止与生态主体功能冲突的游憩设施建设,如生态底线区内的湿地公园主要进行科研活动:而处于生态敏感度中、较低区域的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属生态控制区,可建设公园服务、游憩设施,进行与环境容量相宜的各类野外游憩、审美欣赏、科技教育、娱乐体育、休养保健等多类型游憩活动。
  生态保障绿地指在规划区范围内,能够起到保障生态环境质量和安全,控制引导城市建设用地发展,维护人居环境的生态可持续发展需要保护、保存的绿地,以及通过重建恢复生态功能和价值的绿地。其中,考虑城市主导风向设置氧源绿地,主要集中在规划区东北片。水源涵养保护区包括畈村水库和文脊峰水库、七里冲水库周边区域,加强水源地的生态涵养。二者属生态本底区,禁止一切建设活动,保障生态安全。在主要道路、高速公路、铁路两侧设置的基础设施防护绿带属生态控制区与协调发展区,以生态防护与生态恢复为主,禁止除重大道路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以外的所有建设活动,控制游憩强度,而生态协调区内可结合风景廊道建设兼顾生态与游憩功能。
  4.结语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基本生态控制线空间管制标志着从“量体裁衣”到“量布裁衣”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转变。耦合思维下的基本生态控制线建立了刚性约束与公共政策引导的规划区绿地保护与管理机制,有利于提升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的法定地位。基本生态控制线作为“铁线”深入人心,分类发展规划是挖掘线内资源价值、提高环境价值的公众认可的一项重要举措。明确基本生态控制线下的规划区绿地分类发展导控策略,有助于实现规划区绿地从“被动防守”为“积极应对”的角色转变,适应高密度用地背景下的高效多元发展需求。
其他文献
摘要:声音是人们感受自然的重要元素。尽力发掘和营造城市的自然之声对维护居民珍贵的户外体验具有重要的意义。声景观营造的重要性在现代生活中日益凸显,文章通过对城市自然之声的生态及社会价值探讨,提炼出以水景和植物景观为途径的自然声景设计模式,为将声音融入景观设计、营造高品质自然声景观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声景观,设计,体验,栖息地  城市人声鼎沸、车流如织的嘈杂环境将大自然本真的语言肢解破坏,人们
期刊
摘要:加强对植物耐旱能力的评估可以在规划时园地制宜、适地适树,增强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弹性。文章在对植物的形态特征、响应机制与耐旱习性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由叶型、叶质、枝茎结构和自然生境4类23种耐旱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通过对济南常见的104种园林木本植物的评估总结出它们的耐旱优先特征,并以此探讨了基于形态特征为主导的耐旱园林植物选择途径,为不同立地科学选择树种提供对策。  关键词:形态特征,耐旱性,
期刊
摘要:城市消落带是水位周期性涨落而形成的特殊环境承载体。文章通过分析重庆南岸区消落带历年水位节律变动信息,得出不同高程的设计参考线,进而对不同水位条件下的消落带竖向层域采取对应的工程治理、生态修复、景观美化、韧性承洪等综合规划设计措施,旨在为城市消落带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分析思路和设计参考。  关键词:水位节律,城市消落带,景观规划设计,重庆南岸区  DOI: 10.3969/j.issn.1672
期刊
摘要:文章以海淀区城乡绿地为研究对象,解译卫星影像提取城乡绿地类型数据,并将附属绿地纳入研究范畴。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和城市中心辐射缓冲区的梯度分析方法,从城乡绿地分类及不同城市空间绿地景观破碎度2个层面进行城乡绿地景观破碎化分析。从绿地斑块规模、形状及景观异质性3个角度分析绿地类型的破碎度特征,通过设置辐射缓冲带的梯度分析法得出绿地破碎度的梯度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中心城区、城市边缘区、郊区绿地的破碎化
期刊
摘要:由于气候和地理条件等因素的限制,陕北地区水土流失问题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保持理念与黄土高原地区景观规划设计结合的研究对于这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陕西榆林市榆溪河生态公园项目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西北干旱地区降水量少,水资源短缺;土壤沙化严重;植被种类单调,缺乏景观性。针对现状问题,基于水土保持的理念提出蓄水以涵养水源、保土并改良土壤、植物修复生态3种景观措施预防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对厦门市翔安区吕塘、蔡厝、大宅3个自然村落的乡土景观要素的调研和不同空间环境要素的监测,分析探讨乡村空间异质性和景观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乡村小气候的影响,从而得出改善乡村环境质量的策略和方法,、结果显示,空间越封闭,植物的郁闭度越大、搭配层次越丰富,其隔热保温能力越强。因此,在乡村建设中,植物的选择和搭配十分重要,在空旷的区域搭建休憩的构筑物或种植植物以增加其封闭度,改善该区域
期刊
1建设背景  佛山市自2012年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以来,不断加大绿化建设投入,继续开展新一轮绿化佛山大行动和城市升级3年行动计划,推动绿色发展。  紧紧团结省委省政府对珠三角九市建设森林城市群的战略部署,佛山市委市政府乘势而上,于2013年正式启动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工作,以此为抓手,大力推进森林生态修复和改造,提升城市绿量和森林质量,建设绿色生态城市和美丽宜居家园。  佛山于2015年印发《广东
期刊
摘要:借鉴“三生共赢”的理念,文中首先梳理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国内外发展研究状况及其植物种植应用:再以河南省唐河县“福星田园”为例,通过实地调研、资料统计等方法分析其现状,采用单一种植、多样混植、单一为主多样为辅的3种种植方法,将单一功能的莲产基地打造为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园区,将场地零散土地整合打造成多样化的特色果园,挖掘与“福”字相关的葫芦、梅花、竹等植物打造福星文化广场,将单一种植的艾叶基地
期刊
摘要:当代大都市背景下儿童与自然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针对城市儿童出现“大自然缺失症”及亲子关系互动交流途径缺失等问题,自然教育逐渐得到重视,现代园林设计同样需要新的思路和方法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文章主要以浙江长乐国家林木种质公园规划设计为例,该项目关注公园设计中的自然教育功能,并针对培养自理型、自立型、自信型、自强型4类自然教育景观,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法与原则,对当代中国园林中自然教育功
期刊
美国建筑大师沙里宁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也可以看出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的文化追求。  城市之美,也正是在于它的人文气韵。城市真正的美不在景区里,而在市井间。  景区以展示该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美丽形象为旗号,多是面向外地游客,但实际上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旅游人口庞大,同时旅游业又被看成是拉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几乎每个景区都是超负荷地接待游客。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出现在景区人看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