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激波火球中e±的产生、湮灭及再辐射

来源 :天文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an9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内激波伽玛暴(GRB)模型下,中心能源喷出一系列质量相当但整体Lorentz 因子相差悬殊的物质壳层,这些先后快慢的壳层发生激烈的碰撞并产生相对论性的激波,壳层中的电子被激波加热后通过同步辐射和逆康普顿散射发射高能γ光子.对于能量高达GeV的高能光子(观测者系)可能因为γ-γ碰撞产生电子对而被火球吸收.Pilla和Leob数值计算发现产生的电子对数目远高于火球本身的电子数目,Li等人最近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并以此来解释早期余辉中缺少光学闪.通过解析研究该过程中电子对的产生与湮灭随时间的演化后,发现:对于一个典型的pulse,同步高能部分产生的e±数目早期较多,湮灭率也高;在后期由于受到最大同步辐射频率的限制,该成分不再对e±的产生有贡献.与之不同,逆康普顿散射成分对e±的产生的贡献近似与pulse的持续时标成正比.在典型的参数范围下,两种成分共同作用产生的电子对数目可达原火球携带的电子数目的10来倍.由于所产生的e±的Lorentz因子较小,相应的同步辐射不会影响到观测谱(至少在BATSE探测器的能段是这样),但再次逆康普顿散射后则可能影响到观测谱.由于电子对的质量远比质子质量小,所以对后期的火球动力学演化的影响不大.至少对于均匀介质环境,电子对的存在对于早期余辉的光学辐射影响不大.
其他文献
章动序列计算和地球定向参数测定需要一个中间的天球参考极作参照.1984年起,采用IAUl980章动理论,选取天球历书极作为参考极。利用改善的岁差章动模型和由天文测地新技术确定地
期刊
评述了射电脉冲星搜寻及观测研究的巨大贡献和重要意义,分析了影响脉冲星搜寻工作的几个关键因素(如灵敏度,色散,观测频率及设备等),着重介绍和分析了自发现脉冲星(特别是发现第一颗
期刊
日本月球探测计划(SELENE)定于2004年夏季利用HIIa火箭发射一组共3颗绕月人造卫星.他们是主卫星、跟踪中继卫星和空间VLBI电波源.其主要科学目标之一是利用对绕月卫星的多普
期刊
基于彭秋和等1978年得到的无扰动有限厚盘引力势,根据两个引力势参数(hz1=0.001 kpc,hz2=0.325 kpc)和两个速度分布参数(σv1=115 km/s,σv2=200 km/s)组合的4种情况,对4×10
南极洲高原的天文开发在过去的10年中有了显著的进展.大的天文设施已在南极(South Pole)的Amundsen-Scott站运行,更具威力的望远镜已在计划或正在那儿建设.然而由于一些重要
太阳系外的类地行星可借助1米级望远镜用微引力透镜技术探测.基本的要求是能对银河核球进行连续观测的能力.置于南极洲冰穹A或冰穹C的望远镜特别合适.这里叙说两种可能的观测
由岁差常数求得的日月岁差是天文学的重要参数之一,它和地球动力学扁率相联系。地球动力学扁率的数值可由黄经总岁差的天文观测得到,也可由地震观测建立的地球模型推求。地球动
期刊
利用受迫振动仪直接观察“拍”现象.
回顾了恒星表面结构多普勒成像研究工作的发展历史,重点评述了该项技术在类太阳活动恒星研究领域的应用。介绍了该项技术在国际上的发展现状,给出了恒星表面黑子结构形态的多普
从三方面概述太阳活动不对称研究的进展:不对称性的特征及其演化行为、周期性和可能的解释。太阳活动在南北半球及东西半球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且在南北半球上分布不对称;但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