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消除方法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j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九年义务教育中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科目。但在诸多因素影响下,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本文针对初中二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进行简要分析,并根据具体情况,制订相应对策,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关键词:初中数学;心理障碍;教育心理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5-0011-02
  引    言
  目前,无论是高中、初中、小学,乃至幼儿园的学生都要学习简单的数学知识,可见,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初中教育阶段是高中和小学之间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培养水平将会直接影响高中数学的学习。因此,教师要从心理上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障碍,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这门课程。
  一、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1.数学课的学科属性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数外是三门重要科目,数学知识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对数学知识产生畏难情绪,主要原因在于数学课程自身的學科属性,其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抽象性、综合性和高度概括性,而且学习过程中涉及的公式多、计算量大,对于同一知识点的考查方式,可能出现很多不同问法。如果学生在最基础的学习环节没有真正理解知识,就极有可能因为基础薄弱而对后面的知识一知半解,最终因为学不会和听不懂而丧失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产生了对数学课的心理障碍。
  2.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抵触情绪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知识相对于小学阶段趣味性降低,但知识性和复杂程度却在不断加深。初中阶段涉及的数学题的问法,完全不同于小学阶段的数学题那样直接问法的,而是变得越来越抽象和深入。在具体学习中,学生往往因没有打破思维定式而遇到困难,产生抵触心理,很难接受后面的知识学习,导致数学成绩持续下滑,最终对数学科目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学生依赖教师的心理
  在我国现阶段初中课程学习中依然存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课程设计实施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并严格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学习。正是这种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教师产生了依赖心理。在初中数学课学习中,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教学方法学习,一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会的题型,就完全依赖教师的讲解,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这也是目前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之一。
  4.学生的“自信”和“满足”心理
  自信是初中阶段学生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但学生往往在数学学习中过度“自信”,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这种“自信”的行为主要表现在学生认为自己完全掌握了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方法,无论是公式的运用或对定义的理解。这样的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往往会由于过分自信,在简单的计算、数学大题的列式步骤中耍“小聪明”,采用心算的方法省略计算过程,直接给出结果,但心算答案常常是错误的,从而影响了考试成绩。这容易打击思想还未成熟的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满足”心理是学生在数学课上学到一些知识、掌握一种解题思路和方法后,感到“满足”,认为在考试中遇到类似问题,一种解题方法就足够了。有些学生一旦在考试中遇到同一个知识的不同考查方式,仍按照自己固有的思路去解答,这类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处于表面化,其思考出的结果往往与答案相差甚远。
  二、如何消除数学课程学习中的心理障碍
  教师要分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心理障碍成因,采取以下措施,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
  1.教师要从心理上对学生进行引导
  数学知识以其学科的复杂性、抽象性和逻辑性,给初中生的学习造成一定心理压力。此外,由于初中阶段不同于小学数学重视趣味性的学习方式,初中阶段更强调培养学生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1]。因此,教师要从心理上引导学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科对其自身发展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不能因为学习过程中遇到障碍就畏缩不前,要敢于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
  2.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对基础知识的重视程度
  数学知识对基本公式和过程运算有严格的要求,一旦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问题,将会导致后来的计算结果与正确答案背道而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透彻掌握数学公式,尤其是对数学定义的理解,不能仅仅会背诵,还要会运用。
  3.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师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遇到不会的问题时能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这种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可以依靠多种课堂学习模式,如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方式。教师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后,可根据本节课的知识设置几道问题,这些问题的难易程度不一,对于简单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踊跃回答;对于略有难度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散学生思维,最后的结果由小组成员派代表公布。小组讨论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学生在以后的数学知识学习和考试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进而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4.设置一定的学习障碍,引发学生思考自身的问题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针对学生过度自信和自满的问题,教师要在具体的问题设计中设置一定障碍,引导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不足,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例如,在沪科版的初中数学教材中涉及正负数的知识,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正数“+”与负数“-”之间互为相反数,教师在问题设置时,可以设计同一个问题的不同问法,让学生进行判断。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掌握了正负数的知识而认为所有答案都是正确的,陷入了数学教师设置陷阱中。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对学生的错误来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鼓励,帮助学生消除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
  结    语
  数学教学任重而道远,尤其是对于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师来说,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最终消除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心理障碍,是每位教师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希望通过本文的简要分析,对相关教育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徐佳慧.初中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分析与对策[J].读天下(综合),2018(06):181.
  作者简介:潘海崇(1974.2—),女,广西田东人,中学一级教师,2013年参加百色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研究”被评为百色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等奖,2017年中考教学指导中获百色市数学科指导一等奖,2013、2014、2017年被田东县人民政府评为田东县优秀班主任。
其他文献
摘 要:新课改理念要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构建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增强师生凝聚力,对师生共同成长具有促进意义。初中化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课程之一,应该重视师生凝聚力的提升。对此,文章着重分析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提高师生凝聚力的意义,论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中提升师生凝聚力的策略。  关键词:凝聚力;初中化学;师生  一、引言  教育是人类改造、认识社会的活动,教育的实施者是人、评价者是人、教育对象也
【正】“对不起,不要把我的事情告诉同学,以免影响他们学习。不要追究任何人责任,我太累了!” 4月6日,安徽省安庆市某中学16岁的初二学生胡亮留下这份简单的遗言后,服毒自杀
本文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主,结合历史文献记载,探讨上杭县官庄乡蓝姓畲族的女性崇拜习俗及其历史文化意义。文章认为,上杭县官庄乡蓝姓畲族作为闽西客家地区的土著居民,可以追述
模数转换器(亦称为ADC)广泛用于各种应用中,尤其是需要处理模拟传感器信号的测量系统,比如测量压力、流量、速度和温度的数据采集系统(仅举数例)。一般而言,这些信号属于时域签名,以
【正】我是个喜欢幻想的女孩。当有大把的时间任我消磨时,我喜欢独自一人,或坐或卧,痴痴沉迷于自己编织的故事里。故事的主人公从儿时的英雄行侠仗义到少女时代浪漫的爱情故
文章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分析了“Web开发技术基础”课程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实践,并对其实施效果进
摘 要:在知识化与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各类人才的支撑,特别是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的互联网时代,打造“互联网+人才”培养与管理体系尤其重要。文章在此背景下,就企业“互联网+人才”培养与管理体系进行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人才”培养与管理;人才岗位;网络化  一、企业“互联网+人才”培养与管理体系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纪,经济全球化会促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财政制度的创新,财政制度创新必须遵循必要的原则,并在八个方面进行创新。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网络游戏赌博有了滋生的土壤,其中在校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赌博的毒害。文章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网络赌博案例的分析,提出相关建议和预防措施,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帮助大学生从网络游戏赌博中走出来,回归理性生活。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游戏;赌博;案例分析  一、网络游戏赌博:迷惑与危害  “网络游戏赌博”,以营利为目的,利用现代化通信和网络游戏进行下注赌博,给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