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团山民居作为19世纪合院建筑群的精美代表,鲜明呈现了合院的形式面貌,蕴涵着深厚的艺术特征。具体表现为:审美价值与社会政治制度统一;形式根植于传统文化,呈现出鲜明的文化精神;是艺术的综合体现。当代文化的多元语境,更需要我们建立一种文化的“新理性精神”,合院形式及其蕴涵的艺术特征,为我们的思考提供了一种有力参照。
关键词:合院 形式 艺术特征 团山
中图分类号:TU253文献标识码:A
团山民居坐落于云南省建水县城西13公里处的坡地上,占地16公顷,古建筑占地面积18384.5平方米,建筑面积16158平方米,全村人口227户,854人,其中张姓汉族609人。
团山民居保持和延续了中原汉族传统合院的构造技术和基本性格,代表性建筑修造于19世纪清光绪至民国年间,是云南最精美的古民居建筑群的代表。2005年6月21日,被世界纪念性建筑保护基金会(WMF)列为“世界濒临文化遗迹”之一,入选2006年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
团山民居依地形,建造有东、南、北三座寨门。东寨门为主寨门,雄踞于入村的坡地上,给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村中布局,遵循传统“左祖右社”规制,张氏宗祠居村落中央,大乘寺位于西南角,上庙位于西北角,下庙位于西南角。宗祠的前后左右围绕着合院,合院的分布大概依张氏二世祖四个儿子所占空间方位延续发展。
合院是由四周房屋围合成中空的庭院。根据经济和功能的要求,合院可自由组合庭院的结构关系,有一进院、二进院、三进院等。合院围合的房屋具有单体独立性,其基本框架体系以四柱二梁二枋构成的“间”为基本单位。合院由“间”组成单体建筑,再由单体建筑组成庭院,进而由庭院组成团山民居的建筑群体。合院向心方正,左右对称,有明显的中轴线,对外封闭,对内开阔。团山民居合院的形式相似或相近,但具体造型与审美趣味追求着个性化表达,“张家花园”、“秀才府”、“司马第”、“皇恩府”等民居,在具体装饰、风格表达上每每各不相同,引人入胜,令人流连忘返。
合院严格遵循“别上下,讲分合”、“男尊女卑”、“前厅后院”、“长幼有序”等形式布局。单体建筑无论单层或双层,门窗均朝向内院开设,三开间,一明两暗。房屋屋顶有单坡、双坡、平顶、硬山、歇山、悬山、卷棚等样式,排山沟滴、瓦当、外檐装修、柱础、台基等,都呈现出从上到下的完整造型,小者玲珑朴素,大者雍容气派。建筑构件上装饰有福禄寿喜财、仁义礼智信为内容的琳琅满目的木雕、砖雕、石雕、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团山民居在变化与统一中,整体气势恢弘、规模庞大。
团山民居呈现的艺术特征,即合院蕴涵的艺术特征。以汉文化为中心发展的合院形式一经产生,就作为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独特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一以贯之地传承发展。其艺术特征具体表现为:
一 审美价值与社会政治制度的统一
合院形式,集中呈现了传统文化中中华民族审美价值和社会政治制度的内容,审美价值和社会政治制度是合院形式表现内容的不同方面,两者具有统一性。
合院呈现的审美价值来源于中华民族特有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哲学、道德、宗教、艺术等意识形态,并与中华民族的生理基础(血统、体质、气质等)和自然条件(地理、气候等)保持着某种潜在的联系。
远古蛮荒时期,原始图腾崇拜、巫术仪式、神话传说、歌舞等活动生成的民族集体无意识,是中华民族审美心理早期的“记忆密码”,它们勾勒了民族审美心理构架的草图,奠定了民族文化审美价值历史演变的原始基础,开辟了民族审美传统的先河。原始人在顺应自然又试图征服自然的努力中,通过勇力和智能等社会实践活动认识和改造自然,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从劳动成果中确证自身,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同时,凭借幻想和想象征服自然力,通过把自然力人格化的形象思维,培育和寄托审美情感。人们把民族审美心理内涵转化为建筑语言符号,合院的形体、色彩、线条、装饰等语言,再现了民族的审美情感。
中国传统建筑从原始时期的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发展而来,其住屋形态始终与社会制度有着密切联系。血缘宗法的社会制度,特别重视血缘家族关系,由家而国,国家混合在家族里。原始氏族聚落的分布中,都有一所“大房子”作为氏族聚落的中心。陕西临潼发掘的距今6600-6400年的姜寨遗址,整个居住区呈椭圆形,面积近两万平方米。西面临河,东、南、北三面围以壕沟,中心为广场,有5处大房子,每处大房子为中心的周围有100多处房屋分别形成5个组团,每个组团的布局方式都以众多较小建筑环绕一个大房子,房屋的门均开向广场。姜寨建筑十分典型,从布局上看,姜寨遗址中居住的人,可能是由一个大氏族中存在的几个分支血缘集团组成,或是一个由不同氏族组成的小部落联盟。大房子可能具有召开氏族会议、首领办公、敬神祭祖等多种功能,是后世宫殿、祖庙、明堂等建筑类型的前身。大房子以后发展为以中轴线为中心而平面展开的合院形式,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结构的图示。
中国建筑史上第一座严格按中轴对称关系组织的两进四合院式建筑,是陕西岐山凤雏村发掘的西周建筑遗址,原为西周初期诸侯的宫殿或宗庙。南北长45.2米,东西宽32.5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照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和后室间以廊子相连接;中轴线两侧为带前廊的厢房,厢房的前廊和后室的前廊彼此相通,形成廊院。遗址中还发现了瓦,证明其建筑的屋顶已经使用瓦。其严整的平面布局,说明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组织已趋成熟,其成熟度不亚于团山民居晚清的代表性合院。
夏、商、周三代,我国就已经建立了一种以“家”为中心,层层扩展的宇宙观。“家”从“宀”从“豕”,原意是部落祭祀男性祖神的宗庙所在地,它是部落的中心,标志着以父权为中心的权力结构。西周成立的“分土建邦”封建制度,把整个天下建立在宗族血缘的体制上,“天下一家,中国一人”。
儒家作为由孔子开辟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意识,其宇宙观上袭远古文化,下开封建文化的正道。儒家的空间意识甚至把天地当作房舍(“天地为庐”),四极作为四根天柱,而中国位居中央。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为人格的修养和完成,制定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发展程序,在礼崩乐坏的诸侯争霸时期,孔子再次把现实政治引向以“家”为中心的父权体制。他们的理想,就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完满实现“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天地之道。血缘宗法社会的政治制度结构文化图示,在建筑中以稳定的合院向心方正、中轴对称、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等结构形式和组织关系固定下来,鲜明地呈现着传统社会政治制度的内容。
二 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呈现出鲜明的文化精神
人们对世界整体的看法,构成了对世界具体事物看法的基础,并表明其文化性质。中国文化按照自己的精神气质构造了客观世界,文化的精神气质外化在世界观里。中国人对世界整体的认识具体精化为儒道禅理论,由此文化精神被完全固定下来。
中国人对世界整体的看法以无为本,从无到有。无乃是充满生化创造功能的气,作为无的广大无垠的宇宙空间充满气。气化流行,衍生万物。气之凝聚形成实体,实体之气散而物亡,又复归于宇宙流行之气。在这个气的世界里,有实体是气,是气之凝聚。“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无也是气,是有形事物之始,又是有形事物死亡气散后的归宿。有与无,实体与虚空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气的两种形态,有无相反相成,虚实相生相异。老子:“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两者同名而异出,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无的相互转化,构成了中国气的宇宙生生不息的运动,演化出万物竟萌、此起彼伏、生机勃勃的万千气象。
宇宙中千差万别的因素可归结为金、木、水、火、土五行,而中国气、阴阳、五行的宇宙和谐,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和大一统农业社会之上的。中国文化的宇宙是人在其中的宇宙,人以自己的生存境况为基础,创造了一个和谐的宇宙模式,并认为这个宇宙模式是客观存在的。人在根本上从属受制于这个宇宙的根本法则,人的社会也参加进这个宇宙的和谐运动中。中国人的儒道禅文化皆重生,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对生命的关注和肯定,源于原始生殖崇拜的生命本体论。生殖崇拜文化鲜明地体现于祖先崇拜和祭祀以及孝的观念上,而这也正是儒家的重要思想。
儒家的“生”强调重社会、重群体、重种族。道家也源于原始生殖文化,儒家突出的是男性生殖崇拜,体现尚阳、尚刚的阳刚之美,而道家倾向于女性生殖崇拜,体现尚阴、尚柔的阴柔之美。道家源于生殖文化,重生、贵生,谈长生,讲养睡。道家把道和人的关系紧紧扣在一起,把超越世俗人生意义与价值取向、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真人、智人,作为人生达到的最高境界,在“游”的自由审美超越中,忘记生死,与道冥契,在意识到自我的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价值中,确定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禅宗的隐喻是“出家”,是要走出“天地为庐”的“家”的庇护,其本旨是从人世的种种束缚中解脱出来,获得生命的“大自在”和“大解放”。
中国人有无相互转化的整体宇宙观,使人与自然合一,家国五行合一。宇宙的和谐强调的是不同因素之间的配合关系、互助关系、相生关系。合院是儒道禅文化精神的具体物态表现形式,气的宇宙使合院的实体与虚空部分作为整体的不同部分具有同一意义,合院在处理室内外空间时,是实体空间中又包含着天井、檐廊、照壁等围合空间,实体与虚空没有被绝对隔离,是室内空间的室外化、室外空间的室内化,这种设计使室内外的连续性延伸到对方,为室内自然的引入提供了良好途径,在小空间中营造了大空间的自然山水意象。
气的虚无使具体事物从根本上不能独立,必须依从整体。中国人认为人与自然合一,不能绝然割裂。建造房屋之前一定要请风水先生先行选址,挑选一块“天人合一”适宜人居住的风水宝地。合院注重的是平面延展的建筑群整体的恢弘气势,对建筑单体体量的高大不予注重。中国建筑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
气是功能性的,合院也是功能性的。合院的空间按五行、五方、长幼等秩序排列。构件上装饰的艺术形式是儒道禅文化精神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因素的共同表达。合院把平面的纵深空间转化为时间的进程,使人慢慢游历在一个复杂多样的楼台亭阁的不断进程中,在现实与精神、真实与幻想中,共同强调着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在情理结合的模糊中,智慧地实现着现实人生的和谐与满足,鲜明地呈现着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
三 艺术的综合体
农耕文明的中国人重视土地,重视“家”,对家的建设往往穷极人的毕生精力。合院的建筑材料,使得其适合在建筑构建上装饰琳琅满目的木雕、砖雕、石雕、书法、绘画、楹联、匾额等艺术形式,通过这些艺术形式,把存于思维中的意中之象完整表达出来。合院的整体与个体、个体与局部形象的具体呈现,是实用、审美、艺术的综合体现。
合院在传统文化的整体宇宙观中,审美价值、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等均是统一和谐的,而在当代社会,文化多元,“杂语共生”,需要我们建立一种文化的“新理性精神”,合院形式及其蕴涵的艺术特征,为我们的思考提供了一种有力参照。民族文化永远是我们创造、发展的原始动力和精神支柱。
注: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批号:07Y20142)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柯治国主编:《团山——锡矿上驮回的村庄》,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李丹:《云南省建水团山“申遗”成功》,《昆明日报》,2005年10月24日。
[3] 徐怡涛:《全彩中国建筑艺术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 王宏建、袁宝林主编:《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 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简介:陈军,女,1972—,云南个旧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画、书法,工作单位:红河学院美术学院。
关键词:合院 形式 艺术特征 团山
中图分类号:TU253文献标识码:A
团山民居坐落于云南省建水县城西13公里处的坡地上,占地16公顷,古建筑占地面积18384.5平方米,建筑面积16158平方米,全村人口227户,854人,其中张姓汉族609人。
团山民居保持和延续了中原汉族传统合院的构造技术和基本性格,代表性建筑修造于19世纪清光绪至民国年间,是云南最精美的古民居建筑群的代表。2005年6月21日,被世界纪念性建筑保护基金会(WMF)列为“世界濒临文化遗迹”之一,入选2006年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
团山民居依地形,建造有东、南、北三座寨门。东寨门为主寨门,雄踞于入村的坡地上,给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村中布局,遵循传统“左祖右社”规制,张氏宗祠居村落中央,大乘寺位于西南角,上庙位于西北角,下庙位于西南角。宗祠的前后左右围绕着合院,合院的分布大概依张氏二世祖四个儿子所占空间方位延续发展。
合院是由四周房屋围合成中空的庭院。根据经济和功能的要求,合院可自由组合庭院的结构关系,有一进院、二进院、三进院等。合院围合的房屋具有单体独立性,其基本框架体系以四柱二梁二枋构成的“间”为基本单位。合院由“间”组成单体建筑,再由单体建筑组成庭院,进而由庭院组成团山民居的建筑群体。合院向心方正,左右对称,有明显的中轴线,对外封闭,对内开阔。团山民居合院的形式相似或相近,但具体造型与审美趣味追求着个性化表达,“张家花园”、“秀才府”、“司马第”、“皇恩府”等民居,在具体装饰、风格表达上每每各不相同,引人入胜,令人流连忘返。
合院严格遵循“别上下,讲分合”、“男尊女卑”、“前厅后院”、“长幼有序”等形式布局。单体建筑无论单层或双层,门窗均朝向内院开设,三开间,一明两暗。房屋屋顶有单坡、双坡、平顶、硬山、歇山、悬山、卷棚等样式,排山沟滴、瓦当、外檐装修、柱础、台基等,都呈现出从上到下的完整造型,小者玲珑朴素,大者雍容气派。建筑构件上装饰有福禄寿喜财、仁义礼智信为内容的琳琅满目的木雕、砖雕、石雕、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团山民居在变化与统一中,整体气势恢弘、规模庞大。
团山民居呈现的艺术特征,即合院蕴涵的艺术特征。以汉文化为中心发展的合院形式一经产生,就作为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独特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一以贯之地传承发展。其艺术特征具体表现为:
一 审美价值与社会政治制度的统一
合院形式,集中呈现了传统文化中中华民族审美价值和社会政治制度的内容,审美价值和社会政治制度是合院形式表现内容的不同方面,两者具有统一性。
合院呈现的审美价值来源于中华民族特有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哲学、道德、宗教、艺术等意识形态,并与中华民族的生理基础(血统、体质、气质等)和自然条件(地理、气候等)保持着某种潜在的联系。
远古蛮荒时期,原始图腾崇拜、巫术仪式、神话传说、歌舞等活动生成的民族集体无意识,是中华民族审美心理早期的“记忆密码”,它们勾勒了民族审美心理构架的草图,奠定了民族文化审美价值历史演变的原始基础,开辟了民族审美传统的先河。原始人在顺应自然又试图征服自然的努力中,通过勇力和智能等社会实践活动认识和改造自然,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从劳动成果中确证自身,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同时,凭借幻想和想象征服自然力,通过把自然力人格化的形象思维,培育和寄托审美情感。人们把民族审美心理内涵转化为建筑语言符号,合院的形体、色彩、线条、装饰等语言,再现了民族的审美情感。
中国传统建筑从原始时期的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发展而来,其住屋形态始终与社会制度有着密切联系。血缘宗法的社会制度,特别重视血缘家族关系,由家而国,国家混合在家族里。原始氏族聚落的分布中,都有一所“大房子”作为氏族聚落的中心。陕西临潼发掘的距今6600-6400年的姜寨遗址,整个居住区呈椭圆形,面积近两万平方米。西面临河,东、南、北三面围以壕沟,中心为广场,有5处大房子,每处大房子为中心的周围有100多处房屋分别形成5个组团,每个组团的布局方式都以众多较小建筑环绕一个大房子,房屋的门均开向广场。姜寨建筑十分典型,从布局上看,姜寨遗址中居住的人,可能是由一个大氏族中存在的几个分支血缘集团组成,或是一个由不同氏族组成的小部落联盟。大房子可能具有召开氏族会议、首领办公、敬神祭祖等多种功能,是后世宫殿、祖庙、明堂等建筑类型的前身。大房子以后发展为以中轴线为中心而平面展开的合院形式,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结构的图示。
中国建筑史上第一座严格按中轴对称关系组织的两进四合院式建筑,是陕西岐山凤雏村发掘的西周建筑遗址,原为西周初期诸侯的宫殿或宗庙。南北长45.2米,东西宽32.5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照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和后室间以廊子相连接;中轴线两侧为带前廊的厢房,厢房的前廊和后室的前廊彼此相通,形成廊院。遗址中还发现了瓦,证明其建筑的屋顶已经使用瓦。其严整的平面布局,说明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组织已趋成熟,其成熟度不亚于团山民居晚清的代表性合院。
夏、商、周三代,我国就已经建立了一种以“家”为中心,层层扩展的宇宙观。“家”从“宀”从“豕”,原意是部落祭祀男性祖神的宗庙所在地,它是部落的中心,标志着以父权为中心的权力结构。西周成立的“分土建邦”封建制度,把整个天下建立在宗族血缘的体制上,“天下一家,中国一人”。
儒家作为由孔子开辟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意识,其宇宙观上袭远古文化,下开封建文化的正道。儒家的空间意识甚至把天地当作房舍(“天地为庐”),四极作为四根天柱,而中国位居中央。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为人格的修养和完成,制定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发展程序,在礼崩乐坏的诸侯争霸时期,孔子再次把现实政治引向以“家”为中心的父权体制。他们的理想,就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完满实现“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天地之道。血缘宗法社会的政治制度结构文化图示,在建筑中以稳定的合院向心方正、中轴对称、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等结构形式和组织关系固定下来,鲜明地呈现着传统社会政治制度的内容。
二 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呈现出鲜明的文化精神
人们对世界整体的看法,构成了对世界具体事物看法的基础,并表明其文化性质。中国文化按照自己的精神气质构造了客观世界,文化的精神气质外化在世界观里。中国人对世界整体的认识具体精化为儒道禅理论,由此文化精神被完全固定下来。
中国人对世界整体的看法以无为本,从无到有。无乃是充满生化创造功能的气,作为无的广大无垠的宇宙空间充满气。气化流行,衍生万物。气之凝聚形成实体,实体之气散而物亡,又复归于宇宙流行之气。在这个气的世界里,有实体是气,是气之凝聚。“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无也是气,是有形事物之始,又是有形事物死亡气散后的归宿。有与无,实体与虚空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气的两种形态,有无相反相成,虚实相生相异。老子:“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两者同名而异出,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无的相互转化,构成了中国气的宇宙生生不息的运动,演化出万物竟萌、此起彼伏、生机勃勃的万千气象。
宇宙中千差万别的因素可归结为金、木、水、火、土五行,而中国气、阴阳、五行的宇宙和谐,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和大一统农业社会之上的。中国文化的宇宙是人在其中的宇宙,人以自己的生存境况为基础,创造了一个和谐的宇宙模式,并认为这个宇宙模式是客观存在的。人在根本上从属受制于这个宇宙的根本法则,人的社会也参加进这个宇宙的和谐运动中。中国人的儒道禅文化皆重生,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对生命的关注和肯定,源于原始生殖崇拜的生命本体论。生殖崇拜文化鲜明地体现于祖先崇拜和祭祀以及孝的观念上,而这也正是儒家的重要思想。
儒家的“生”强调重社会、重群体、重种族。道家也源于原始生殖文化,儒家突出的是男性生殖崇拜,体现尚阳、尚刚的阳刚之美,而道家倾向于女性生殖崇拜,体现尚阴、尚柔的阴柔之美。道家源于生殖文化,重生、贵生,谈长生,讲养睡。道家把道和人的关系紧紧扣在一起,把超越世俗人生意义与价值取向、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真人、智人,作为人生达到的最高境界,在“游”的自由审美超越中,忘记生死,与道冥契,在意识到自我的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价值中,确定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禅宗的隐喻是“出家”,是要走出“天地为庐”的“家”的庇护,其本旨是从人世的种种束缚中解脱出来,获得生命的“大自在”和“大解放”。
中国人有无相互转化的整体宇宙观,使人与自然合一,家国五行合一。宇宙的和谐强调的是不同因素之间的配合关系、互助关系、相生关系。合院是儒道禅文化精神的具体物态表现形式,气的宇宙使合院的实体与虚空部分作为整体的不同部分具有同一意义,合院在处理室内外空间时,是实体空间中又包含着天井、檐廊、照壁等围合空间,实体与虚空没有被绝对隔离,是室内空间的室外化、室外空间的室内化,这种设计使室内外的连续性延伸到对方,为室内自然的引入提供了良好途径,在小空间中营造了大空间的自然山水意象。
气的虚无使具体事物从根本上不能独立,必须依从整体。中国人认为人与自然合一,不能绝然割裂。建造房屋之前一定要请风水先生先行选址,挑选一块“天人合一”适宜人居住的风水宝地。合院注重的是平面延展的建筑群整体的恢弘气势,对建筑单体体量的高大不予注重。中国建筑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
气是功能性的,合院也是功能性的。合院的空间按五行、五方、长幼等秩序排列。构件上装饰的艺术形式是儒道禅文化精神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因素的共同表达。合院把平面的纵深空间转化为时间的进程,使人慢慢游历在一个复杂多样的楼台亭阁的不断进程中,在现实与精神、真实与幻想中,共同强调着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在情理结合的模糊中,智慧地实现着现实人生的和谐与满足,鲜明地呈现着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
三 艺术的综合体
农耕文明的中国人重视土地,重视“家”,对家的建设往往穷极人的毕生精力。合院的建筑材料,使得其适合在建筑构建上装饰琳琅满目的木雕、砖雕、石雕、书法、绘画、楹联、匾额等艺术形式,通过这些艺术形式,把存于思维中的意中之象完整表达出来。合院的整体与个体、个体与局部形象的具体呈现,是实用、审美、艺术的综合体现。
合院在传统文化的整体宇宙观中,审美价值、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等均是统一和谐的,而在当代社会,文化多元,“杂语共生”,需要我们建立一种文化的“新理性精神”,合院形式及其蕴涵的艺术特征,为我们的思考提供了一种有力参照。民族文化永远是我们创造、发展的原始动力和精神支柱。
注: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批号:07Y20142)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柯治国主编:《团山——锡矿上驮回的村庄》,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李丹:《云南省建水团山“申遗”成功》,《昆明日报》,2005年10月24日。
[3] 徐怡涛:《全彩中国建筑艺术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 王宏建、袁宝林主编:《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 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简介:陈军,女,1972—,云南个旧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画、书法,工作单位:红河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