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后面的孩子们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501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2020年的新春钟声响彻华夏大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像一条巨蟒,没有一点点防备,就这样闯入了我们的世界……
  在这种突如其来的、看不见的、病毒与人类不宣而战的情况下,所有的人都面临着正常生活轨迹的改变,甚至病痛、生死。人们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惊扰,每个人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表现。近日来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关注社会的主体支柱群体,关注了太多成年人世界里疫情相关的心理问题。但是我们似乎忽视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情况。虽然在特殊时期儿童群体对于社会秩序的影响较小,但我们不能弱化或者忽视这一群体中潜在的精神心理问题。
  一些研究顯示,持续的应激状态,对于某些少年儿童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是严重到可造成器质性创伤的。儿童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育的时期,而应激障碍可能对于成长期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产生不可逆的影响,比如影响神经突触的形成、神经纤维的修剪,海马的发育,以至影响记忆力和情绪的稳定性。
  由于儿童心智的发育程度,他们可能不太会去主动表达自己的物质需求、情感需要,甚至在产生心理危机、心理矛盾的时候也不能很好地求助。因此针对少年儿童的心理救援是不容忽视的。心理健康不能忽略少年儿童群体,心理危机干预也要涉及到少年儿童群体。因为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影响他的家庭,乃至社会。

◢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关注、帮助我们的孩子们呢?


  由于每一个孩子的年龄阶段不同,生理心理的发育水平不同,心理防御能力也不同,对于应激反应的应对结局也不尽相同。因此要结合每个孩子特点,以科学的态度、个体化的方式、发展的眼光对待。首先我们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去拥抱,去关怀,站在保护孩子的角度思考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如何去做。
  最重要的角色当然是孩子的监护者,父母要以身作则,在特殊情况下,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积极的态度,科学地认识疾病,在保障安全,高度防控疫情的基础上,帮助孩子正视疫情,面对全新的生活状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适当开展娱乐文化活动,丰富生活。
  有些孩子在限制活动期间,在享乐的天性影响下,出现意志力薄弱,不能保持学习状态的情况,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把大任务拆分成孩子可以接受的小目标,规划一些可行的实施方案,增加奖惩机制,与孩子共同学习,从而增加学习动力。对于大一些的青少年,可以有意识地为孩子树立理想目标,比如历史名人,疫情期间的优秀人物,先进事迹等,以此作为学习的榜样。大部分孩子在父母的正确引导下是可以顺利度过疫情期间特殊的生活状态。其实这段时间可以华丽地变身,变成难得美好的亲子时光,并且在这段时间可以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让学习的主体与学习本身建立起连接,培养自觉学习的能力。

◢ 如果孩子出现了异常的情绪反应与行为表现的时候,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在长时间的限制外出,或者外出需佩戴口罩的特殊要求下,一些孩子可能会表现出不服从和不配合的状态,表现出烦躁、紧张、不安、暴怒的情绪,甚至出现冲动,退缩,黏人,失眠多梦,食欲下降等行为。孩子的特点是语言表达滞后于情绪行为的外显表达,他们不能更好地向看护者求助。这就需要家长主动地倾听,耐心地解释,积极地梳理异常情绪,想办法化解心理矛盾。
  具体该怎样应对孩子来自疫情相关的恐慌焦虑情绪呢?首先帮助孩子理性地认识疾病,当熟悉疾病的传播方式,感染途径,疾病表现后,懂得居家隔离,减少外出,佩戴口罩的必要性后,孩子们就会有相应的行为改变,焦虑恐慌的情绪便自然缓解。另外,要引导孩子去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正常范围内的紧张焦虑是可以保护自己的,更高级的方式是帮助孩子将正常的焦虑转化成改善、升华自己行为的情绪模式。
  但对于过度的紧张焦虑,我们也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或者压抑化解,我们需要带领孩子一起认识这种负面情绪(可以通过网络动画科普,绘本,影视节目中人物形象的具体展现)产生的原因,负面情绪需要正面的引导,疏解,转移(可以通过运动,游戏,音乐,放松训练),从而变得积极应对,转化成对日常生活有利的情感体验。是的,只有我们无条件接纳孩子和他们所拥有的情绪,才能与孩子建立很好的连接,产生真正有效的交流,交流在亲子关系中是非常重要的,是改变的基础。
  而若通过家庭成员的努力,无法得到改善,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热线、政府求助电话、医院预约就诊等方式请专业人员介入,判断是否需要给予疾病诊断,是新近出现的问题还是既往出现的问题,是否需要相关治疗。
  无论疫情作为疾病的病因、诱因、还是促发因素,凡是导致孩子不能正常地生活学习,严重影响社会功能,行为情感出现严重变化,偏离了既往的常态,与孩子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生活学习环境不相匹配,乃至社会的一般规范都无法遵守,造成对个人、监护者、环境持续重复负担的情况,都要去专业机构就诊。目前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障碍团队、临床心理团队都在做相关的工作,以致力于帮助孩子,帮助家庭,与家庭一起寻找解决孩子问题的办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原则,重建心理平衡,改善睡眠,稳定情绪,针对症状,点对点对症治疗。具体的治疗方式有:
  1药物治疗:根据孩子的表现,以及生理特点,以最小的药量解决最大的问题,中西医合并治疗。
  2非药物治疗手段:首先是药物与心理治疗相结合,采用CBT(认知行为治疗),游戏治疗,放松训练,想象回忆治疗等,除此还有快速眼动脱敏治疗(EMDR),改善儿童期的情绪、应激等问题。
  “疫情”作为一种应激,对孩子产生影响的同时凸显了在养育过程中的冲突矛盾。为什么一些家庭可以顺利而温馨地度过,一些家庭每日鸡飞狗跳,“母不慈子不孝”,到底是为什么?还需要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来反思。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你在这张白纸上书画的内容只有自己最清楚。通过疫情的洗礼,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为孩子提供稳定而坚固的支持系统是多么重要,不只是针对应激事件,对孩子的一生都是重要的,作为社会人,我们无一例外地不能逃避疫情的影响,更何况是孩子,但应激事件应该是一种生活的经历,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复原力。
  祝愿在祖国温暖花园里,被温柔以待的孩子们长大成人后,在国家有难、人类有难的时候,也会像如今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警务人员,卫生、生活、物资保障部门的最美丽逆行者一样,拿起“武器”与“敌人”勇敢有力地战斗!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最后感恩在一线奋战的每一位善良美丽的勇士们,人类向您们致敬!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情侣会在社交网站上发布与浪漫关系相关的文字和照片,也就是在线上“秀恩爱”。线上“秀恩爱”可以提高伴侣之间的关系满意度,在社交网站展示浪漫关系能增加伴侣双方的归属感和连接的需求。然而,对于旁观者来说,被动接受“秀恩爱”信息真的好吗?  基于社会比较理论的相关研究指出,个体进行社会比较,尤其是上行社会比较,会认为他人比自己的生活更幸福,从而引发个体的嫉妒情绪,进而导致主观幸
期刊
昨天周末,M独自外出逛街,在一个十字路口,随着“呯”的一声巨响,只见一辆摩托车与一辆大客车猛烈相撞,摩托车手被撞飞好远,重重地摔在地上再也没有动弹。  “这起交通事故发生的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呢?”我尝试了解她在那个特定时间点的感受。M回答说,自己当时在现场看到这起事故,虽然很突然,情况也非常严重,但自己并没有觉得什么。她当时给妈妈打了个电话,讲述了这件事。一切看上去都很正常,然而当天傍晚,回到学
期刊
那么具体如何操作,来实现这种效果呢?在这里给咨询师们介绍三种有效的提问方式:奇迹问句  → “假设有一天晚上,你睡着的时候发生了奇迹,你当下的问题解决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 “这里有个水晶球,里面能够看到问题已经解决的你,你猜你能看到什么?”  → “如果你最好的朋友能够看到你的问题解决之后的样子,他会说些什么?你们的生活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很显然,奇迹问句可以给人带来充满希望的感觉
期刊
老张服用奥沙西泮有一段时间了。但最近一次复诊时,医生告知他,奥沙西泮断货了,并为他处方了其他的药物来替代。老张有些担心。今天,就请药师为跟老张有一样担心的朋友们,聊聊关于奥沙西泮的那些事情。可替代奥沙西泮的药物有哪些?  奥沙西泮是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主要用于焦虑和失眠的辅助治疗。焦虑患者每天服用2-4次,每次0.5-1片,最多不超过2片,且睡前服用的剂量应是一天中最高的一次。所以如果要替换奥沙
期刊
◢ 哪些精神症状或事件容易出现暴力危险行为?  精神障礙患者的行为和思维会被各种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症状所控制,可能呈现暴力倾向,如口头威胁、喊叫、打砸行为、伤人、纵火等。同时暴力行为、冲动行为的发生很多时候具有突然发生、后果严重的特性。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医院肖存利团队自2016年至2019年在北京市开展了为期4年的关于社区精神障碍患者高风险测评工具的研发和推广工作的研究。为了获取精准有效的数据,2
期刊
精神障碍患者由于精神症状,导致其对自身的愤怒情绪、冲动意识、冲动行为的管理控制能力削弱,在情绪爆发或失控的状态下,因琐事甚至毫无客观诱因地出现严重攻击伤害行为,从而危害自身及他人的安全;患者普遍存在自知力缺乏,丧失现实检验能力,对自身存在的心理异常无辨别和批判能力,尽管精神症状与现实不符合,明显不合逻辑,矛盾重重,但患者仍信以为真。因此,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病情、缓解症状、促进患者社会功能
期刊
2019年11月,湖南长沙某小区一名9岁男童遭一陌生男子殴打后身亡。后长沙市公安局雨花分局发布警情通报称,目前,犯罪嫌疑人冯某华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据冯某华父母反映,冯某华曾因患精神分裂症在医院治疗。这一案例的发生又在社会上引起纷纷议论,公众对精神病人的恐惧感加深,不明事理的一些人认为精神病人非常可怕,总会做出一些冲动伤人的事情。  事实上,在所有的暴力犯罪案件中,精神病人肇事肇
期刊
从心理学的视角看,疫情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群体而言,都是一個重大的应激事件,会引发心理和行为的应激反应。这些反应,有些随着防控形势的好转得到了缓解,比如暴发期的恐慌、隔离中的烦躁,可也有一些依然需要持续的关注,比如疫情带来的偏见与歧视。当我们都各自宅在家里的时候,它的影响或许还不明显,可当大家戴上口罩恢复接触,偏见与歧视就有了更多激发问题的空间。  其实,早在国内疫情暴发初期,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些不
期刊
近日,在一档综艺中,杨烁带着七岁儿子杨雨辰上节目,因为种种过于严苛的教育方式而登上热搜,被称为“令人窒息型”老爸。有网友表示,看了节目,感觉杨烁有点凶,简直就是个“刀子嘴”。但是“刀子嘴”要建立在不伤害孩子心灵的基础上,有时候感觉真的没必要,对孩子严格的同时还要表达爱,尽量多给孩子一份“豆腐心”,这样,才会培养出能让孩子健康成长的亲子感情。  一次与朋友聊天时,朋友说他自己状态不好,最近工作压力大
期刊
一位13岁的初一女学生来找我做咨询,下面是我们的部分谈话内容摘录:  学生:老师,我能问你一个问题吗?  老师:当然可以。  学生:就是怎样才能与班里的同学处理好关系呢?  老师:你遇到了困难,是吗?  学生:我们学习小组的同学,有的学习好,有的不好。学习不好的同学不想让其他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如果回答就不理她了。因为他们成绩不好,老师不愿意让他们起来回答问题,叫起来他们也不会,还会耽误时间。但老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