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教学中培育“实证精神”三则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stna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我校历史教研组以培养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开展“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走近身边的历史”的学科活动。活动以史料教学为抓手,从“新史料”和“身边史料”入手探究改革开放的历史,在“实证”中提升思维品质,加深对历史的理解、质证和感悟。
  一、探究“新史料”,在“实证”中理解历史
  “走近身边的历史”系列学科活动开展多年,每年围绕热点主题展开。2018年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契机,在课堂内外展开史料的搜集和探究活动。华师大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有一张人尽皆知的小岗村承包书(俗称“红手印”)的照片,但是,教师在翻阅《档案春秋》2018年1月刊时却发现另有一张“红手印”的照片。由此,“红手印”的真伪之争成为此次探究的起点。
  红手印复制件(1983)
  红手印
  师: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开“黑会”、写契约、按手印、偷搞包产到户的故事广为流传,见证这一重要历史进程的文物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包干到户合同书》,俗称"红手印"。老师偶然翻阅《档案春秋》2018年1月刊时却发现一张不同的红手印。这两张“红手印”的真假,我们一时难以判断,首先观察两者有何异同?
  生:人名相同,按的印不一致。一张上有契约内容、签订的时间和地点,而另一张没有。
  师: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呢?老师经过查阅资料,发现这两份“红手印”如今都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仅有签名的纸反面写着救济款账单,它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编导王映东去小岗村,村会计严立学给的签字盖章的原件。另一张有契约内容的是1983年为拍纪录片《来自农村的报告》做的道具。现在,大家能探寻出两者不同的原因吗?
  生:1978年小岗村村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到了1983年改革开放形势发生了变化。我记得教材上说,1980年4月,邓小平发表谈话肯定包产到户的形式。9月,党中央进一步肯定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师: 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双包”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形式,以“双包”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迅速推广。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两份红手印出现的不同时代背景,虽然目前两者仍有争议和存疑的部分,但他们同样见证了农村改革开放的发端。
  从两张红手印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随着“新史料”的发现以及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心态和做法会相应变化。小岗村村民敢于迈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步在于生存的压力和安徽省委六条的激励,敢于在纪录片中呈现包干到户合同书在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的社会认可和迅速推广。在此次探究活动中,同学们尝试探索两份“红手印”背后的时代背景差异,进而理解史料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新史料”的发现和研究对象的变化而变化。
  二、探究“身边历史”,在“实证”中质证历史
  对于改革开放的历史,教师和学生的父辈们曾经亲身经历,学生或多或少有所耳闻与体验,因此以口述历史采访的方式探究改革开放四十年上海的变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口述历史的研究过程是研究者和采访者共同参与的过程,然而口述者受记忆等诸多因素影响,记录可能会不准确。鉴于此,面对学生所采集和记录的口述史料,必须以“求真”的态度小心质疑、精心求证。在口述史料的收集中,笔者发现一篇视角独特的口述记录。口述人是一位上世纪40年代出生的奶奶,曾经在闸北区担任过小学校长,她回忆了文革后至八十年代末小学教育观念的变迁。
  生:(口述人:奶奶,40年代出生,文革之后在小学担任教育管理工作)1977年恢复高考,升学率第一的观念盛行。我们做老师也开始挑灯夜战,为学生加班至深夜,但凡孩子能考100分,绝不考99,那时的毕业生有一大批进入区重点中学。风华的校长对我说,你们的学生都是高分低能,那时我还沾沾自喜地说,他们低能也考高分,是我们的本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意识到要让孩子们全面发展,关注孩子的個性,实施分层教学。
  师:从奶奶的这段口述史中,你们能提取哪些信息?
  生:高考恢复后,小学教育以分数为指挥棒。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从分数至上到全面发展。
  师:我查阅资料后发现,1983年,邓小平为景山学校的题词中提出“三个面向”思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上海小学教育界掀起了蓬蓬勃勃的教育改革。对这段史料,你们存在疑问吗?
  生:小升初不是就近入学吗?为何能考入区重点中学?
  师:据《上海市改革开放30年图志》记载:1998年,……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初中入学办法改革,市区小学五年级和郊县小学六年级全部免试、就近、对口升入初中,重点中学不再招收初中生。[1]由此可见,1998年之前初中入学有统一招生考试。从材料中获知,改革开放之初,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尤其是分数压力较大。那么当时的学生感受又如何?下面聆听来自70后爸爸的回忆。
  生:(口述人:爸爸,70年代出生)我在彭浦新村的小学就读,父母对学业有一定要求,但是学习压力不大。放学后,同学们经常在周围的农田里玩耍,摘黄瓜番茄,抓知了,钓龙虾。小升初考试的时候,我考入彭浦中学。
  师:我和这位爸爸出生在同一时期,恰好在奶奶任教的小学读书。回顾小学时代,学校活动丰富多彩,老师认真负责,已能够感受到不仅重视分数还注重能力的培养。放学后小区里的同学们常常聚在一起玩,小升初的时候我们班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考入区重点以上学校。综合上述三则口述史料,如何看待口述史记载的历史价值?
  生1:亲历者的历史记录,比如上述三段口述史料见证改革开放之初上海小学教育的情况。
  生2:口述史料不完全等同于历史真实,还需要其他材料印证。
  师:口述史有助于保存普通民众的历史记忆,其与文献、实物等史料的互证有助于更全面、准确地反映历史。然而,口述史难免有失真的问题,需要研究者小心谨慎地加以规避和纠正。   经历本次口述史的采访和记录,学生们意识到不仅要做好訪谈提纲,还要秉持“大胆怀疑、多元互证”的原则进行质疑和互证,对材料进行考订和运用,尽可能还原真实的历史。在探究史料价值时,引导学生辩证看待问题,一方面口述史具有传承民众历史记忆的作用,另一方面还需要辨析其主观性和失真的部分。简而言之,挖掘身边的口述史料有助于传承历史,有助于留住文化根脉。
  三、探究“身边历史”,在“实证”中感悟历史
  历史研究是一种与侦查有关的工作,需要寻找证据和线索来重建过去人们的生活。[2]在搜集身边史料的过程中,一本太公的手稿在学生中引起了小小的轰动。手稿从内容上看可归入文献史料,从形式上看又具有实物史料的特征。这份长达17页的浦东铁路规划底稿附有中英文对照,较之日记、笔记史料价值更高。面对这样一份珍贵的史料,解读其丰富的历史内涵,有助于学生感悟创作者所传递的时代精神和自身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太公手稿浦东铁路规划部分
  (游嘉宁同学提供照片)
  生:太公曾是上海铁路局的总工程师。这份浦东铁路规划大致写于1988年,其包括上海铁路枢纽现状、浦东铁路规划设想、建设时间、沿线布局和投资估算。在规划方案中,太公提到了三个建设方案:莘庄方案、何家湾方案和叶榭方案。那一年太公78岁。
  师:浏览底稿后,说说创作者有哪些特点?请举例说明。
  生:作者具有严谨的创作风格,如规划的构成、三个方案的细致分析等;良好的中英文水平,如中英文对照;精确的数字计算能力,如估算表中详细的作价。
  师:深入阅读,你会发现太公提到黄浦江上的大桥和越江隧道有待进一步规划。经查阅资料,1988年沪嘉高速正式通车,延安东路隧道正式建成,苏州河综合治理拉开序幕,上海城市发展处于新发展的起步阶段。80年代末,太公恐怕很难预料今日地铁的高速发展、城市中心的快速扩张和浦东铁路总体呈现的沿海走向。作为30年前留下的一份浦东铁路规划底稿,究竟对我们有何启示?
  生1:太公良好的职业素养、对铁路事业的热爱值得铭记,但是由于认识发展的时代局限性,还有些设想难以实施。
  生2:太公作为那个时代的追梦人表现出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激励我们继承优良传统,为理想和事业不懈努力。
  师:这份珍贵文物背后更多传递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和责任。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年,最早的改革者纷纷离我们远去,同学们是未来改革创新的中坚力量,不仅要继承好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而且要承担好新时代所赋予的责任。
  一份浦东铁路规划底稿,生动展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事业的执着、对学术的严谨、对国家的关切、对浦东的期望,其之所以能打动学生在于那份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和社会责任感。在太公理想的激励下,学生们逐渐领悟自身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综上所述,史料诞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要注意鉴别真伪、确定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来源、不同时期和不同立场的史料,判断史料中的矛盾与偏见,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明辨是非、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养成求真、求实的史学品格。在课堂内外的学科活动中,我们有必要带领学生回归生活去搜集、辨别史料,并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在体验、质疑、感悟中学习如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重构历史情境,真正认识历史学科育人的本质。
  【注释】
  [1]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当代上海研究所编:《上海市改革开放30年图志》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41页。
  [2]李稚勇,周仕德,陈新民:《中外历史教育比较研究》 ,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年,第130页。
其他文献
3月22日,中央公布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意见,为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明确了任务,确定了目标。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在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上,我们迈出了坚
教学是需要教师设计的,因为不管教师在哪种情境中工作,他总是通过学科内容进行交流的。所谓主题教学设计,就是以课标为标尺,依托教材内容,在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的基础上,把原来破碎分解的知识体系以及人文内涵整合为一体,由个及类,由类及理,个性与共性组成立体主题,“驱动师生双适应双发展以达成教学主体心理结构的完善与自我实现的整体性设计”[1]。鲜明合理的教学主题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整合教材资源、完成教学目标
退休两年多的北京人王国良和老伴儿,决定疫情结束后去河北燕郊一家健康养护中心养老。在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大背景下,像他们这样尝试异地养老的老年人在北京不算少数。  推进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是满足三地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促进区域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为破除跨区域老年福利和养老服务方面的身份、户籍壁垒探索了路径,积累了经验。  《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京津冀三地在养老服务协同发展
选择题由于题量多,考查知识的覆盖面比较广,特别是可以机器阅卷,快速准确,能节省大量时间及人力物力。但就单个题目来看,信息量少,考查的问题小,能力考查受到很大限制。从选择题命题现状看,基本的命题路径主要有:题干直接或间接提问,考查对教科书知识的记忆,教科书里能找到答案;题干提供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题干提供材料,只根据材料回答。而后两种已成为命题的主流,大大拓展了命题的空间和路径。本文以自己命
“找茬窗口”虽与过去的“投诉窗口”看似只是两个字的差别,但比之投诉,“专员等找  茬”,是政务窗口放低姿态;是以群众意见倒逼工作精益求精的行為自觉。  窗口不准说“no”,专员接待找茬,围绕企业制定服务套餐……近日,上海浦东新区的“一网通办”政务服务体系可谓打破了过往政府以管理者自居的形象。今后来此办事,不会再遭遇“办事慢、办事繁、办事难”。“一网通办”的各项举措正在这里发挥实效。  严格说来,所
什么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以班级学生群体为主体、以课程为载体、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课堂为活动空间、以课时为活动时间,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过程。”[1]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确定教学目标时,笔者联想到曾经阅读的两本书——维克多·李·伯克的《文明的冲突:战争与欧洲国家体制的形成》和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他们分别从文明冲突的视角去解析
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  这一针对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监管的规定在万众期盼中落地,那么,如此严格的时长限制,能否解决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这一顽疾?家长是否可以高枕无忧了?未成年人游戏用户过亿  马平的孩
人教版部编本历史教科书中插有大量图像(历史地图、表格、代表人物画像等), 它们给教材增强了直观性、趣味性、可读性、欣赏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教授应用历史图片的办法,指引学生通过对图片的认知,由无意识到有意识,这对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教材的理解和记忆不无裨益。  一、锻炼学生,培养学习历史地理识图的基本能力  历史地图,首先是地
“熟悉化”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常见现象,这种教学现象主要表现为:教师固于教材和满足现有的知识,用已有的经验进行一种定论式教学,对人物、事件讲述简单化、程式化。“熟悉化”教学使课堂教学收效甚微,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价值观得不到提升,最终束缚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  笔者认为,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去“熟悉化”,对现有的、传统的说法不全盘接受或否定,而是持一种谨慎甚至大胆怀疑的态度,大胆求证,让历史教学重新
历史事件都是在一定的空间里发生的,恩格斯说“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1],所以学习历史必须要有一定的空间意识,历史教学中也必须注重学生空间意识的培养。2016年新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大要素,其中之一就是历史的时空观念,从去年到今年,已经有很多专家和学者对时空观念进行了研究,大部分研究的是时空观念的培养价值和如何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而对如何选择空间素材和选择怎样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