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特点,论述了新时期高校德育建设的途径和思路。
[关键词]新时期 高校 德育工作
[作者简介]汪强(1968- ),男,江苏南通人,南京工程学院康尼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江苏 南京 211167)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3-0114-02
一、当前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第一,随着人们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能力的提高,社会更加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而忽视道德教育的作用。这种观念导致了高校注重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把道德教育放在从属的地位。
第二,社会的多元化和经济的多样性,以及社会成员个性化发展的突出性,人们对道德原有的内容提出了修正和完善的要求,使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高校德育难以起到影响大学生品德的作用。
第三,我国经济关系的变化引起了道德从重道义到重功利、从封闭到开放、从理想化到世俗化的变化。随着社会不良风气的蔓延,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激增,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人们开始反思自己所恪守的道德,对原有道德理想主义和道德绝对主义发起了有力的冲击。高校德育难以求得一个让大学生心悦诚服、一致认可的道德背景和道德氛围。
第四,高校德育工作注重知识的传授、理论的灌输和真诚的劝导,而轻视大学生的道德感悟、道德意志、道德习惯的培养和熏陶。这种道德培养模式重视道德知识,却忽视道德感悟。另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普遍认为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仅仅是辅导员和“两课”教师的职责,而与其他专业教师和行政人员无关。然而,高校所有教职工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
第五,当代大学生有着许多优点,然而不足之处也较为突出,尤其是道德失衡问题值得我们重视。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患得患失,缺乏敬业精神。不少大学生缺乏理想追求,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不愿意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而获得成长,而寄希望于旁门左道、投机取巧。主要表现在工作敷衍了事、责任意识淡薄、考试作弊、作业抄袭等。(2)贪图享乐,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部分学生受到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开始追求高层次的物质享受,致使畸形消费充斥着大学校园。一方面物质生活超前;另一方面精神生活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追求名牌、爱慕虚荣、出手阔绰。为了支持高消费的经济支出,少数大学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3)个人私欲膨胀,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以个人为中心”,强调“自主意识、自我设计”,不能把自我融入社会价值之中,而是以功利主义态度看待世界、处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约束能力差、组织纪律观念淡薄、我行我素、不为他人着想、个人游离于集体之外,不愿对社会、集体和同学承担义务。(4)道德修养不高,缺乏公德意识。近些年来,大学生在社会公德方面的表现与其作为知识分子一员的身份极不相称,缺乏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操守。表现在:食堂买饭缺乏秩序,公共财产浪费损坏严重,“长流水”“长明灯”屡见不鲜,“课桌文化”泛滥,宿舍卫生状况堪忧,小偷小摸现象时有发生,出口成“脏”比比皆是。
二、加强新时期高校德育建设的有效途径
1.高校道德教育要在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前提下,注意激发大学生的道德需求,增强大学生的道德体验,引导大学生的道德感悟。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必须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抓住大学生可塑性强这一教育有利时机,开展积极健康的正面教育,向他们科学地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信仰,用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来武装大学生头脑。对大学生进行灌输教育,要针对大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使道德教育具有形象性;要针对大学生社会阅历浅、鉴别和批判能力不强的特点,使道德教育具有鲜明性;要针对大学生思想活跃的特点,使道德教育具有生动性。
道德的固有属性决定了道德教育必须内化为学生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自律才能发挥作用,要使道德内化为学生的需求,就要求学生在认可和接受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有所体验和感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道德行为培养需要大学生有着正面的愉快体验,通过正确的引导,触动大学生内心深处,让大学生能感悟到道德的精神动力,从而自律或自省自己的不良行为。
2.高校道德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为根本出发点,强化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倡导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向自我实现型转化。高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大学生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追求独立自主的知识群体。教育工作者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用不同的手段,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的一般规律,让学生从身体力行做起,理解人与人相处之道;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做出取舍判断,从而理解道德。要通过培养学生独立人格来促进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强化学生的是非、善恶辨别力。培养独立的人格既是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性、强化大学生自我道德修养的内部因素,也是将大学生道德觉悟的提高和道德水平的发展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根本途径。在注重培养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同时,高校还要建设一个符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的、能够陶冶大学生道德情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外部环境。在当前道德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中,要使大学生尽快从道德理想人格和现实人格的矛盾中解脱出来,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相互促进,使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向自我实现型转化。
3.从社会实际出发,重塑合理的道德理念,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不能脱离社会现实。道德发生作用的条件除了需要特定的社会主体加以传授,接受主体积极接纳和建立科学、严密的道德准则外,还必须做到与生活环境相容。由于对道德理念缺乏认同,大学生在道德方面会出现内外冲突、言行不一的道德虚伪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重塑体现时代精神的、合理的道德理念。它以关注人、关注人的生活为核心内容,强调以人为本的精神,崇尚贴近生活的道德。只有这种道德,才能真正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才会被大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和内化。
其一,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大学生道德失衡的种种表现与其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斜密切相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关键所在。要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他们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工作者要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分析和解答,使学生真正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正确对待社会新形势,从而使大学生能够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其二,重视和加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对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以整体和谐思维,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推崇仁爱原则,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三是提倡人伦价值,强调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四是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五是重视修养践履,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性。
其三,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应体现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道德价值多元化的整体发展。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大学生不断提高知识水平,不断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回归人的社会属性,做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因此,“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生活”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题,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色彩日趋浓厚。同时,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大学生道德价值关系更加复杂,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多维性明显增强,为我们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全面挑战。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分析道德价值多元化对我国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大学生日常道德教育,着重对大学生进行全球意识和全球道德伦理的教育,使大学生学会从全球利益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具有面对全球化所必需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形成人类对待和处理全球问题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自律。
4.在高校教职员工全员育人思想的指导下,建立德育理论学科化和德育队伍专家化的制度。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内外环境相互配合、协调发展。大学校园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环境,校园中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对大学生起到身体力行的示范作用,教职员工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对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产生影响。因此,高校教职工必须树立全员育人的指导思想,要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为己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做好道德示范,树立具有时代特色的道德观念,从而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敬佩,对大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生成、发展和变化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高校德育队伍的学科化,就是加强德育学科的建设,深化德育科学研究,尽快健全、完善德育科学理论体系。只有在德育科学理论指导下,德育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高校德育队伍专家化,就是要大力鼓励和培养德育工作者走专家化的道路,要引导德育工作者认清当前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德育工作不能停留在大众化、模式化的水平上,要下苦功夫去学习实践,研究提高,使自己成为高校德育理论工作和实践工作的某方面或多方面的专家。
5.培育具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的氛围,倡导和弘扬讲道德、明辨是非的舆论,构建良好的道德环境。校园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活动中形成的为全校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标准和基本信念。校园文化对学校的每一位师生员工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它具有导向、激励、规范、凝聚的功能,因此要培养具有时代特色的、符合社会发展方向要求的校园文化。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和道德氛围,能够更好地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被大学生认可和接受,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需要。我们要着力于高校舆论氛围建设,坚持不懈、理直气壮、大张旗鼓地宣传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大力宣传集体主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发愤图强的道德观。发挥道德舆论的约束作用,弘扬正气,抑制歪风,让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激发大学生自觉提高道德觉悟、陶冶道德情操。
6.积极倡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重视修养践履,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性。要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必须倡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实践。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才能使想象丰富、思想单纯的大学生在形形色色的思潮和价值观念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并在实践中提高辨别力。高校德育应当充分重视社会实践这一重要形式,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体验生活,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社会对自身的要求,以便更好地强化自己的道德情感、道德能力,丰富道德经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赖锦隆.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道德建设刍议[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1).
[2]彭定光.高校德育的困境与提高德育效力的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2(3).
[3]刘彪.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10).
[4]胡雪峰.新时期高校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关键词]新时期 高校 德育工作
[作者简介]汪强(1968- ),男,江苏南通人,南京工程学院康尼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江苏 南京 211167)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3-0114-02
一、当前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第一,随着人们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能力的提高,社会更加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而忽视道德教育的作用。这种观念导致了高校注重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把道德教育放在从属的地位。
第二,社会的多元化和经济的多样性,以及社会成员个性化发展的突出性,人们对道德原有的内容提出了修正和完善的要求,使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高校德育难以起到影响大学生品德的作用。
第三,我国经济关系的变化引起了道德从重道义到重功利、从封闭到开放、从理想化到世俗化的变化。随着社会不良风气的蔓延,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激增,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人们开始反思自己所恪守的道德,对原有道德理想主义和道德绝对主义发起了有力的冲击。高校德育难以求得一个让大学生心悦诚服、一致认可的道德背景和道德氛围。
第四,高校德育工作注重知识的传授、理论的灌输和真诚的劝导,而轻视大学生的道德感悟、道德意志、道德习惯的培养和熏陶。这种道德培养模式重视道德知识,却忽视道德感悟。另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普遍认为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仅仅是辅导员和“两课”教师的职责,而与其他专业教师和行政人员无关。然而,高校所有教职工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
第五,当代大学生有着许多优点,然而不足之处也较为突出,尤其是道德失衡问题值得我们重视。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患得患失,缺乏敬业精神。不少大学生缺乏理想追求,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不愿意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而获得成长,而寄希望于旁门左道、投机取巧。主要表现在工作敷衍了事、责任意识淡薄、考试作弊、作业抄袭等。(2)贪图享乐,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部分学生受到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开始追求高层次的物质享受,致使畸形消费充斥着大学校园。一方面物质生活超前;另一方面精神生活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追求名牌、爱慕虚荣、出手阔绰。为了支持高消费的经济支出,少数大学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3)个人私欲膨胀,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以个人为中心”,强调“自主意识、自我设计”,不能把自我融入社会价值之中,而是以功利主义态度看待世界、处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约束能力差、组织纪律观念淡薄、我行我素、不为他人着想、个人游离于集体之外,不愿对社会、集体和同学承担义务。(4)道德修养不高,缺乏公德意识。近些年来,大学生在社会公德方面的表现与其作为知识分子一员的身份极不相称,缺乏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操守。表现在:食堂买饭缺乏秩序,公共财产浪费损坏严重,“长流水”“长明灯”屡见不鲜,“课桌文化”泛滥,宿舍卫生状况堪忧,小偷小摸现象时有发生,出口成“脏”比比皆是。
二、加强新时期高校德育建设的有效途径
1.高校道德教育要在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前提下,注意激发大学生的道德需求,增强大学生的道德体验,引导大学生的道德感悟。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必须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抓住大学生可塑性强这一教育有利时机,开展积极健康的正面教育,向他们科学地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信仰,用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来武装大学生头脑。对大学生进行灌输教育,要针对大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使道德教育具有形象性;要针对大学生社会阅历浅、鉴别和批判能力不强的特点,使道德教育具有鲜明性;要针对大学生思想活跃的特点,使道德教育具有生动性。
道德的固有属性决定了道德教育必须内化为学生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自律才能发挥作用,要使道德内化为学生的需求,就要求学生在认可和接受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有所体验和感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道德行为培养需要大学生有着正面的愉快体验,通过正确的引导,触动大学生内心深处,让大学生能感悟到道德的精神动力,从而自律或自省自己的不良行为。
2.高校道德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为根本出发点,强化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倡导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向自我实现型转化。高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大学生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追求独立自主的知识群体。教育工作者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用不同的手段,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的一般规律,让学生从身体力行做起,理解人与人相处之道;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做出取舍判断,从而理解道德。要通过培养学生独立人格来促进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强化学生的是非、善恶辨别力。培养独立的人格既是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性、强化大学生自我道德修养的内部因素,也是将大学生道德觉悟的提高和道德水平的发展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根本途径。在注重培养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同时,高校还要建设一个符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的、能够陶冶大学生道德情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外部环境。在当前道德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中,要使大学生尽快从道德理想人格和现实人格的矛盾中解脱出来,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相互促进,使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向自我实现型转化。
3.从社会实际出发,重塑合理的道德理念,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不能脱离社会现实。道德发生作用的条件除了需要特定的社会主体加以传授,接受主体积极接纳和建立科学、严密的道德准则外,还必须做到与生活环境相容。由于对道德理念缺乏认同,大学生在道德方面会出现内外冲突、言行不一的道德虚伪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重塑体现时代精神的、合理的道德理念。它以关注人、关注人的生活为核心内容,强调以人为本的精神,崇尚贴近生活的道德。只有这种道德,才能真正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才会被大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和内化。
其一,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大学生道德失衡的种种表现与其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斜密切相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关键所在。要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他们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工作者要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分析和解答,使学生真正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正确对待社会新形势,从而使大学生能够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其二,重视和加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对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以整体和谐思维,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推崇仁爱原则,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三是提倡人伦价值,强调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四是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五是重视修养践履,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性。
其三,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应体现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道德价值多元化的整体发展。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大学生不断提高知识水平,不断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回归人的社会属性,做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因此,“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生活”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题,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色彩日趋浓厚。同时,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大学生道德价值关系更加复杂,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多维性明显增强,为我们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全面挑战。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分析道德价值多元化对我国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大学生日常道德教育,着重对大学生进行全球意识和全球道德伦理的教育,使大学生学会从全球利益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具有面对全球化所必需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形成人类对待和处理全球问题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自律。
4.在高校教职员工全员育人思想的指导下,建立德育理论学科化和德育队伍专家化的制度。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内外环境相互配合、协调发展。大学校园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环境,校园中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对大学生起到身体力行的示范作用,教职员工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对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产生影响。因此,高校教职工必须树立全员育人的指导思想,要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为己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做好道德示范,树立具有时代特色的道德观念,从而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敬佩,对大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生成、发展和变化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高校德育队伍的学科化,就是加强德育学科的建设,深化德育科学研究,尽快健全、完善德育科学理论体系。只有在德育科学理论指导下,德育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高校德育队伍专家化,就是要大力鼓励和培养德育工作者走专家化的道路,要引导德育工作者认清当前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德育工作不能停留在大众化、模式化的水平上,要下苦功夫去学习实践,研究提高,使自己成为高校德育理论工作和实践工作的某方面或多方面的专家。
5.培育具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的氛围,倡导和弘扬讲道德、明辨是非的舆论,构建良好的道德环境。校园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活动中形成的为全校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标准和基本信念。校园文化对学校的每一位师生员工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它具有导向、激励、规范、凝聚的功能,因此要培养具有时代特色的、符合社会发展方向要求的校园文化。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和道德氛围,能够更好地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被大学生认可和接受,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需要。我们要着力于高校舆论氛围建设,坚持不懈、理直气壮、大张旗鼓地宣传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大力宣传集体主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发愤图强的道德观。发挥道德舆论的约束作用,弘扬正气,抑制歪风,让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激发大学生自觉提高道德觉悟、陶冶道德情操。
6.积极倡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重视修养践履,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性。要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必须倡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实践。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才能使想象丰富、思想单纯的大学生在形形色色的思潮和价值观念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并在实践中提高辨别力。高校德育应当充分重视社会实践这一重要形式,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体验生活,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社会对自身的要求,以便更好地强化自己的道德情感、道德能力,丰富道德经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赖锦隆.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道德建设刍议[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1).
[2]彭定光.高校德育的困境与提高德育效力的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2(3).
[3]刘彪.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10).
[4]胡雪峰.新时期高校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